侘寂之美 建築師的茶道之旅

2021-02-07 建築師的非建築

文字、攝影/日帆

來自日帆的微信公眾號:日帆(yirifan)

本文已獲得授權



最近入夏的上海進入了陰雨綿綿的季節,讓我想起了年初同樣陰雨綿綿的日本之行。這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在關西宇治的茶道之旅。

日本茶道是從唐朝的時候由中國引入的;不同於大宗的中國茶道,它結合了佛教的禪宗思想以及由其衍生出的哲學、倫理、美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日式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輔助冥想打坐,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直到十六世紀末,日本的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千利休創立的日式茶道精神,並不僅限於飲茶本身,還滲透到了茶室設計,室內布置,庭園園藝,插花藝術及飲茶陶器等。他的茶道精神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提倡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這也是深入日本骨髓的侘寂美學(Wabi-Sabi)。


Wabi-Sabi

說到侘寂美學(Wabi Sabi),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很難說出它的具體含義,但是它已經如希臘美學之於西方一樣影響著日式的審美。侘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道家以及禪宗的激發,而心靈狀態則源自於唐宋時期詩詞與水墨畫裡蒼涼、極簡的氛圍。「侘」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來描述當時平安時期的「侘人」,後來逐漸演變成「出世離群」、「悠閒」的意思。而「寂」日語音為"sabi",指的是「孤寂」,「凋零」的意思。(歷史原因是平安末期日本社會動蕩,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而形成了新的審美意識)。「侘」是一種空間性的事態,而「寂」是一種時間性的事態。Wabi-sabi正好是融合了空間性和時間性的一種審美方式。

Leonard Koren曾在《Wabi-sabi》一書中對其作了系統的解釋。他歸納出其主要的幾點核心思想是:

1.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

2.所有事物都不完美。

3.所有事物都未完成。

用這三點來觀察具有Wabi-sabi特性的事物,我們就更能理解它們為何呈現出那樣的狀態。

就本質而言,Wabi-sabi針對的是中國16世紀甚至更早所追求的完美或是壯麗美學。

而與西方的現代主義相比,Wabi-sabi更是在各個方面與其形成了對立:比如現代主義強調理性的邏輯,而Wabi-sabi強調非理性的直覺;現代主義表現為精確的幾何形式,Wabi-sabi則呈現出朦朧模糊的有機形式;現代主義採用人工素材,而Wabi-sabi則傾向於天然素材;現代主義喜好光滑流線,而Wabi-sabi則沉迷於天然粗糙;現代主義注重功能和效用,而Wabi-sabi覺得它們不是那麼重要;現代主義認為完美的物質性是理想狀態,而Wabi-sabi認為完美的非物質性才是;現代主義追求持續永恆,而Wabi-sabi覺得每件事物都是短暫易逝。

有了這些比較,也許我們就更能理解日本的建築師,設計師甚至藝術家,比起西方的同行,為什麼更喜歡用天然的材料,更喜歡在作品裡引入自然,作品也更有「輕」或者「無」的感覺。

而日本茶道正是把Wabi-sabi做了最全面實踐的地方。

前段時間的日本之行,日帆在京都祗園角觀摩了藝伎和茶道表演,也在宇治體驗了一次正宗的茶道文化。下面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在宇治對風庵體驗茶道的照片。日本茶道主要分為抹茶和煎茶,而宇治則是以它的抹茶聞名遐邇。



時值雨天,對鳳庵的大門並不好找;茅草屋頂加竹牆,典型的Wabi-sabi簡樸的風格。茶室庭院的外牆,用了不同形制和排列方式的雙層竹牆;似乎可以看到兩層肌理在自然作用下,滲透了不同的時間味道。


庭院不大,小徑兩旁花叢掩映,茶室門廊草簾輕垂,屋裡的燈光透過和紙移門,溫柔安詳;通過安靜內向的外觀召喚客人進屋,這也是Wabi-sabi所追求的私密性。


毛草帘子自然隨意地排布,透過它們的間隙你會看到門廊四周若隱若現的燈光。

水屋一側,是模仿和紙質感的毛玻璃窗戶。

茶室的入口先是一個狹長的連接門廊,供我們放置隨身攜帶的物品,待我們收拾乾淨,推開和紙移門,就是茶室。(典型的茶室還會有一個65cm*60cm的跪行而入的入口,表現出客人的謙恭以及對主人的尊敬)

日本茶室建築由茶室本身、水屋、門廊、連接門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組成。而茶室內部極其簡約,除了備茶區和壁龕空無一物,大家一概席地而跪,主人和客人的入口則分別設置。

茶室的不對稱結構是Wabisabi對自然的不規則形式的推崇,跪行而入的入口以及壁龕也都深含禪意。如下圖所示:


日本茶室平面布局(圖片來自網絡)

典型的日本茶室室內(圖片來自網絡)


「1.茶道口(Sadouguchi ),主人出入口。

2.床柱(Tokobashira),也叫二本柱(nihonbashira ),原因是最初床柱是有兩根的,立在壁龕的兩邊的,一根作為central pillar(離茶室中心最近的支柱),其材料大多是珍貴木材。

3.落としがけ(Otoshigake ),作為tokonoma(床の間)的橫梁,大多採用較細的直紋日本雪松,紅松或者泡桐。

4. 掛軸(Kakejiku),tokonoma內懸掛的書畫捲軸,一般是僧侶作的禪語或者是山水花鳥作品。

5.床框(Tokogamachi ),tokonoma底部的一部分,用來隱藏使壁龕高於室內其他榻榻米的結構部分。

6.主人席( Temaeza),這張tatami(榻榻米)是主人專用,形式上與其他榻榻米無異」

引用自Brabarame《淺談日本茶室》


壁龕是茶室最神聖的地方,它的設計借鑑了禪院的神龕。壁龕內一般放置一個花瓶,上面插上一朵小花,中間掛一幅畫或字,字多為僧人禪語,畫多為日本山水畫,其最大特色,就是畫面留下很大的餘白,滲進了強烈的禪的「無中萬般有」的思想。


我們在壁龕前的貴賓座席地而跪,和主人面對面交談;主人很熱情,耐心的給我們介紹和解答;宇治抹茶的第一步,是先品嘗果子。果子味甜,可以中和茶的苦味。


這時,從茶室一側的主人入口進來另一位主人,開始在水屋做燒水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她先將茶碗、茶筅用溫水潔淨,擺置抹茶基本茶席,待一旁的水燒開;然後把抹茶倒入茶碗,將水注入茶碗用茶筅在碗中攪動,使抹茶與水融合。


接著繼續加水,點打茶湯,至茶沫起點茶完成後,端起茶碗奉給客人。抹茶量少,味苦而甘,一飲而盡。



從壁龕裡的花瓶和花,吃果子的小盤子,燒水的壺,以及喝茶的碗,我們都不難發現Wabi-sabi式器具的一些特點:使用天然材料,自然粗糙的肌理,摻雜著時間留下的痕跡,不完美的,不對稱的,溫暖的等等。

日本茶道從建築到器物,從工序到食物,無不透露著極簡,所謂通過物質的清貧達到精神的富足。飲茶結束後,我們要求從茶室裡看一下庭園的景色,主人愉快地答應;推開移門後,庭園的冷色和茶室的暖色相映成趣。

茶室一般都用和紙做移門,光透過和紙暈染擴散。在通常不足三米見方的鬥室裡,在處處顯露著「無」的器具之間,燈光幽暗,天光遊移動,我們端坐冥想而感受「有」的誕生。

主人笑臉吟吟地把我們送出;出門的時候,雨還未停,這才有時間仔細端詳這質樸清幽的庭園。


當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入了你的眼,你會發現雨天低垂的水珠百般晶瑩;那是雨滴運動留下的痕跡。


從屋簷飛奔而下的雨水如離箭的弦,直擊你的眼帘;屋簷成了幾條白線,簷下的灰空間顯得幽深而神秘。



「如何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地一乾二淨。

然後,搖晃其中一棵樹,

好讓少許樹葉掉落。

這就是wabi-sabi。」

「首先割下一捆草,

將其豎立在原野上,並把頂部綁緊束好,

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了;

第二天,鬆開草束後,

一瞬間草屋又回歸為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

這就是wabi-sabi。」

引用自Lenoard Koren《Wabi-sabi》


無論是落葉還是草堆,看似回歸原樣,卻已經留下了被掃過或是彎折過的痕跡;而掃落葉的過程,或是夜宿草屋的經歷,也會留存在參與者的記憶裡。

就如同泰戈爾所說的「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Wabi-sabi與這首詩一樣不執迷於結果,注重過程體驗,有著類似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審美。在同一個地方去尋找它褪淡的痕跡,是一種對現有空間「無」中曾經空間「有」的追尋。

無功利欣賞,無差別對待,丟下世俗觀念,解開情慾束縛,從浮雲般的「名」進入大地般的「實」裡去,你會發現:凋零可以堪比盛開,殘破可以勝於完美,粗糙可以好過光滑,笨拙可以優於靈巧,簡樸也能美過華麗。Wabi-sabi一直讓我們在「無」裡面尋找「有」:在它的引領下,不被表象所迷惑,也許我們也能深入到事物的運動中去,我們會發現再平凡的事物也有動人之處,這時,心無所滯。

相關焦點

  • Wabi-Sabi侘寂之美
    據說他是深深的受到禪宗美學中的「侘寂」影響,也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奠定日本美學河山的wabi-sabi,首先給大家推薦一本書:Leonard  Koren 的《Wabi-sabi侘寂之美》。中國宋朝後這個概念就日漸冷清,傳到日本,「侘寂」,卻一改風水,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貶義詞,日漸博大,直至盛為一個民族之「道」。說到侘寂的誕生,不得不說日本茶事界的一個傳奇----千利休,他帶來的一場「觀念的逆襲」。
  • 侘寂之美
    現在的「侘」是對以下事物的否定:富有、富貴、華麗、巧言令色、鮮豔、豔麗、豪華、豐滿、繁瑣;相反,可以用以下詞彙來表示「侘」的概念:貧困、睏乏、樸直、謹慎、節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簡素、幽暗、靜溢、野趣、自然、無聖。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茶文化源自於中國,在中國的南宋時期茶道傳入到日本,從而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現在茶道在日本廣為流行。茶道,即品嘗欣賞茶美之道,被視作生活藝術,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用過飲茶對禮儀和道德進行教育與修煉。而侘寂一詞描繪的是事物不恆久、樸素與自然。侘寂是去除繁華,甘於簡單清貧的審美境界,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千利休在對侘寂的追求中對茶道的儀式和美學進行了改變,第一就是改變茶室空間。當時的富人修建的茶室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但千利休認為應當修建的小巧幽靜。
  • 侘寂之美·致永遠的千利休
    然而,被稱為寂的事物是莊嚴而又優雅地面對老去的,寂的中心理念就是真實。侘寂(wabi-sabi)組合起來,就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
  • 藝術|阿塞爾·維伍德與侘寂美學,細品塵世間的那份質樸沉靜之美
    阿塞爾·維伍德素以「西方最懂侘寂之美的人」聞名,此番卡戴珊私宅的曝光,更是讓阿塞爾·維伍德和侘寂風格出圈。Axel Vervoordt(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侘寂相遇侘寂(WABI-SABI)源於日本茶道,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部分。侘び之核心為禪,是否定了世間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之美;而寂び常見於俳句之中,描寫舊物、老人那些留有時光痕跡的人或物。
  • 「侘寂」(WabiSabi)日本茶道的精髓,你知道中文怎麼讀嗎?
    "侘寂」,是日本茶道的精髓。今天在日本,詢問各個領域的日本友人,可能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解釋什麼是「侘寂」,道理正如我們之於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文字,只能捕捉一部分它真實的意義。但它卻已經進入了日本社會,並化身為一種生活態度與美學。
  • 苔蘚之美 侘寂(侘び寂びWabi Sabi)之美
    而這兩重含義結合起來,便成為了日本的獨有美學。           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與中國的傳統美學「秀外慧中」相對,講究的是「陋外慧中」。
  • 《日日是好日》: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蘊藏著日本的「侘寂美學」
    這種神奇的體驗,要歸功於藏在電影背後的侘寂美學。侘寂美學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的重要範疇。日本戰國時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創造了侘茶,把品茶活動和人的精神活動結合在一起,「侘寂」從此成為茶道美學的代名詞。「侘寂」原本是分開的兩個字,其內涵意蘊深長。
  • 侘寂是對抗時間的一種無力之力
    茶道是日本藝術的集大成者和巔峰,侘寂的概念在茶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侘」於日文的釋義中,被定義為「茶道之美」,於14世紀受到禪宗的影響而融入日本美學意識中;「寂」有安靜之稱,又寓意時間的光澤。二者相結合,深刻體現了禪宗文化中「無一物中無盡藏」的思想意境。
  • 侘寂,禪寂
    「侘」在日本是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人們稱自村田珠光興起的草庵茶開始,到千利休達到最高點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統為「侘び茶」。由於這種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這個詞與古董鑑賞關係很深。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
  • 侘寂,禪寂.
    「侘」在日本是常用於表現茶道之美,人們稱自村田珠光興起的草庵茶開始,到千利休達到最高點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統為「侘び茶」。由於這種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這個詞與古董鑑賞關係很深。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
  • 侘寂之美,民宿的最高境界!
    侘寂之美秒殺所有奢華風格 侘寂美學民宿 Casa Cook Kos坐落於希臘科斯島的Casa
  • 坎爺和卡戴珊熱衷的「侘寂」究竟是什麼?
    坎爺與卡戴珊的家 圖片: Jackie Nicker無獨有偶,柏林知名設計師Annabell Kutucu也很喜歡在設計中加入些老玩意,營造一種簡單自然的美。而寂則是漫長歲月中留下的美的痕跡。西方因為崇尚普世的規則定律,在審美上也往往更追求完美的比例、精細的對稱。而這恰恰與日本所崇尚的傳統侘寂美學相反。侘寂是一種無常、破損、質樸和憂鬱之美。是出於對過去、脆弱與謙虛的尊重,反而從時間不斷流逝中收穫了另一種從容克制之美。
  • 侘寂美學是什麼?
    點擊上方「開心世界」關注更多精彩侘寂之美
  • 看似"破舊"的侘寂,居然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新事物從生到無,從無到生,我們不能貿然就認定它是在逐漸生成,還是走向衰亡,侘寂美學是接受漸漸消逝生命、接受無可避免的審美態度。侘寂 Wabi-Sabi 是順應自然流動的結果是一種強調本質的素樸之美所以以簡約風靡全球的北歐風,同樣在很多場景其實也有著侘寂美學的身影。尤其是某些知名品牌的廣告宣傳拍攝,在這方面更是把侘寂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 日本美學裡的「侘寂」到底有多美?
    而「幽玄」則是傾向於精神的內在,代表著深邃、優雅的美。它相較於「侘寂」,更帶有「禪」的空寂。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它也是積極的,崇尚無形之美的殘缺與不對稱。在以下文章中,我們會從幾個相關事物的方向來看待「侘寂」。
  • Wabi-sabi原研哉倡導的美,侘寂真正的樣子
    Wabi-sabi原研哉倡導的美,侘寂真正的樣子圖文|網絡編輯|易向wabi-sabi——侘寂它描繪的是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看侘寂wabi-sabi的發音,感覺總有些怪怪的聯想…實際上,在日本文化裡,這是一個很美的詞彙,是由侘(wabi)與寂(sabi)兩個字所結合而成的複合字,想理解侘寂,就要把兩個字拆開來看。
  • 侘寂(Wabi-Sabi)之美
    NAME是名——懷著一顆真禪愛之心  以感恩生命去體驗感悟生活——Wabi-Sabi
  • 什麼是侘寂美學?
    殘缺/圓滿「侘寂」一詞更傾向於形容不完整之物。而侘寂風,更是將這種質感發揮到極致斑駁的視覺觀感這是一種殘缺的美,斑駁的牆面,帶著人們一種非常規的視覺享受。04 侘寂之於空間侘寂之宅遠離街頭的嘈雜縮進悠然的小窩奔放又沉穩
  • 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物哀」表示剎那間的虛實源於心中的感嘆、「幽玄」則是追求隱蔽下的曖昧不明、「侘寂」是通往原始的心境,可謂終極的美學思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