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三十首其一》:悟者發真機,迷者墮鐵網。佛教空無相,妙契合無上。
有的人一生追名逐利,而有的人一生所指追求的僅僅是內心的寧靜,他們並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功利,也不在乎那些個人的名義。他們只想追求內心的寧靜,他們所追求的是自己的信仰,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心靈,這些人他們的選擇是不因別人的選擇而動搖。對於每個人來說,人生有著自己的意義,並不一定非要效仿他人,只要自己活出自己人生就好。有一個人,他是80後,但是他沒有去沉醉於紅塵世界,反而投入佛門,依靠香火錢度日。這個80後叫做王先凱,他的一生經歷坎坷,生活給了他打擊,但是他通過自己的選擇度過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80後男子獨守深山寺廟,靠香火錢過活,最少時一個月僅40元。
藥公廟
我國安徽省的期橋村的深山裡有一處寺廟,這個寺廟被人稱為藥公廟。這裡被人稱為藥公廟,據說有一個藥公,他救了很多人,他的醫術非常高超。但他有一次上山採藥,不小心摔死了,摔死之後懸崖上就出現了他的相貌,非常的神奇。當年那些居民們為了紀念這位懸壺濟世的藥師,便給他建了一座藥公廟,藥公廟距今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當地的居民們也非常的敬重這位藥公,他的廟會進行定期的修繕一次,也可以看出居民們對於藥公廟的重視。
剛開始藥公廟的香火還算可以,但是畢竟地處偏遠,所以一般很少有人來這裡上香。隨著交通不斷便利,城市化不斷發展,許多規模大的寺廟吸引了更多的人,藥公廟這樣一個小廟便很少有人前去祭拜。如今的藥過廟中有一個守廟人,他就王先凱。王先凱獨自守在寺廟中,每天都過著非常清貧的生活,而他每天要做的,不是去追求那些浮華的東西,他每天都早起把寺廟打掃的乾淨,然後開始讀經,終日於青燈和燈火相為伴。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對於生命的感悟以及對於人生的了解,那種大徹大悟的感覺。
坎坷經歷
他有一段挫折的人生,他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他的家裡非常的貧困。他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離開了人間,而王先凱的父親也因為沒有餘力來承擔,好好撫養自己的兒子,便將兒子過繼給他的弟弟。
王先凱慢慢長大,很快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王先凱越來越大,花銷也越來越多。小叔無力承擔這麼多的費用,王先凱便自己主動輟學離開了家鄉,外出打工來補貼家用。然後他從小沒怎麼和人接觸過,也沒有受過什麼非常好的教育,所以他非常內向。內向的性格讓他在外面打工吃了很多虧,但是他為了家人,為了自己的生活,咬牙堅持下去。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度過,而王先凱也在慢慢的長大,慢慢了解了社會的險惡以及人生的複雜。
2008年的一天,王先凱接到一個電話,電話裡的那頭人告訴他,他的小叔去世了。小叔從小撫養他長大,對於他來說可謂是像父親一樣的存在,他趕緊辭掉工作,回家鄉奔喪。對於王先凱來說,小叔可謂是他人生唯一的光。如今小叔去世,他感覺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希望,之前為了生活受盡的各種委屈也不斷地放大,讓他覺得人生沒有什麼趣味。對於外面世界也不再有嚮往,反而是厭惡。他本來外出打工就是為了減輕小叔的負擔,如今小叔已經去世了,他也不願再出外打工闖蕩。他便選擇出家,從詩經上來了解人生的真諦,不再受一些紅塵之苦。
獨守寺廟
小叔的事情讓王先凱想要出家,真正堅定王先凱這個想法的,是他有一次在幫助進行寺廟的建築時,聞到的寺廟的香火氣息,這種獨特的氣息讓他的內心感覺到了平靜。這一刻,他發現,寺廟才是他真正的歸屬,而只有寺廟才讓他的心靈真正寧靜下來。他稱自己是一個居士,當時的他天天在家裡拜佛祖念經讀書。後來有些村民建議王先凱去藥公廟守廟,這樣一來能有住的地方,二來可能也有一些香火錢,能讓他的生活變得相對來說容易一些。
王先凱聽了村人們的建議,開始在藥公廟守廟。這一守就是十幾年,這十幾年裡,王先凱無論經歷什麼,都不會離開藥公廟。他每天要做的就是打掃,整理各種物資打掃,以及背誦佛經。即便藥公廟如今已經門可羅雀,但他依然堅守著在這裡執行著自己的任務和本職工作。
藥公廟的香火錢並不多,有時可能一個月只有40塊錢。但是這些都沒有使得王先凱放棄在藥公廟守廟的決心。他追求的是內心的寧靜,而不是物質上的享受,所以這些對於他來說就是最好的結局。
參考資料:《偈頌三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