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永遠覺得祖國的土地是穩固地在你腳下,要與集體一起生活,要記住,是集體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 奧斯特洛夫斯基
引言《紅樓夢》為我們演繹了一副盛世繁華的景象,但鮮有人注意到在那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個緇衣素顏的女子,她放下了應有的榮華富貴,最終選擇了獨守青燈古佛的結局。「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這究竟是一種無奈,還是一種解脫?01
都說投胎是個技術活兒。投胎投得如何,決定了人生開局的難度。安徽男子王先凱就很不幸,他得到的就是個地獄難度的開局。因此,他最後選擇了脫離俗塵,與整個主流世界背道而馳,究其原因是世界辜負了他。
▲王先凱照片
王先凱比很多同時代的窮孩子更苦。王先凱,1985年出生於安徽一個貧寒的山村。打從一出生王先凱幾乎就沒有獲得任何新手禮包,唯一擁有的就只是父母給的一條命而已。本來這樣的生活已經很不如意了,但屋漏偏逢連夜雨,王先凱的母親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安徽農村舊照
失去了母親的孩子心中始終有著一塊巨大的空缺,這是任何人都難以填補的。更加不幸的是,王先凱的父親對兒子始終是漠不關心的態度,讓王先凱一直體會不到被人關愛的感覺。後來,王先凱的父親不想再撫養兒子,於是把王先凱過繼給了膝下無子的弟弟撫養,王先凱就這樣被生父拋棄。
02
幸運的是,王先凱的養父,也就是他的叔叔與父親不同,他對這個唯一的「兒子」關愛有加。養父家裡同樣是一貧如洗,本來還想給王先凱最好的教育,但人窮到了這個地步,實在是有心無力。對此,早熟的王先凱很是諒解,主動向養父提出要輟學打工來補貼家用。於是,王先凱過起了在外漂泊的生活,打工賺來的錢也只足夠個人的生活。
▲王先凱照片
由於小時候缺乏關愛的成長環境,致使王先凱的內心十分封閉,性格內向的他身邊幾乎找不到朋友,也不願與人來往。一直支撐著他奮鬥的就是疼愛自己的養父,為此他日以繼夜地打工賺錢,但就連這唯一的生活目標也很快失去了。
▲王先凱照片
2008年,王先凱的養父因病去世,這個消息差點摧毀了王先凱的意志。因為長期以來,養父都是王先凱心靈的唯一支柱,現在這根支柱倒塌了,王先凱再也看不到前方的道路。有人拼搏是為了名利,有人拼搏是為了愛情,王先凱先前的拼搏都是為了回報自己的養父,但養父已經不在人世了,王先凱還能為什麼去拼搏呢?
▲寺廟照片
對前途迷茫的王先凱放棄了打工的生活,選擇去寺廟裡做義工,因為在寺廟裡,王先凱至少能夠感受到內心安寧,覺得自己還活著。而正是在寺廟中,王先凱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03
一次為寺廟修繕房頂時,王先凱坐在上面眺望著青山綠水、感受著雲捲雲舒。那時起,王先凱終於開始思考新的生活方式——出家。而真正幫他下定決心的是一次偶然的遭遇。那次王先凱上山砍柴,結果路滑摔倒,這一滾就滾下了山坡,摔成了重傷。王先凱把這一次磨難當做佛祖對他的考驗與啟示,他由此堅定了出家的念頭。
▲王先凱照片
在病床上,王先凱終於能好好思考自己人生的道路,他不愛錢,沒有家人和愛人的牽絆,這個世俗與他而言還有什麼吸引力?相反在青燈古佛旁能夠得到安寧,這正是最適合他的棲息地。於是當他康復後,就在家中當起了居士,開始念佛。
▲寺廟內景
王先凱家附近有一座藥公廟,坐落在後山深處。因為地處偏僻,山中還有野獸出沒,寺廟年久失修,其中沒有住持,自然也得不到政府的補貼,全靠百姓自行打掃和修整。這處荒涼的古廟對王先凱而言反而是合適的修行地,於是王先凱簡單收拾了行裝,就搬到了山上的藥公廟開始修行。
王先凱的生父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火冒三丈,怒氣衝衝地來到藥公廟,想要擰回王先凱,讓他老老實實打工賺錢、娶妻生子。但是這時候王先凱早已不是小孩子了,他有自己的想法,於是王先凱不顧生父的怒火,堅持遁入了佛門。
▲王先凱照片
王先凱這一堅持就長達6年之久,6年來日日陪伴青燈古佛,這樣孤寂的生活徹底洗刷了王先凱內心的浮躁,讓他能夠專心鑽研佛理。王先凱擔任起住持的責任,以佛理撫慰著人們的心靈。在節假日,寺廟的香火錢收入可能達1200多,但平時沒月收入可能只有40元,王先凱也就靠著這40塊香油錢度日為生。但王先凱不在乎,他本來就沒有什麼欲望。
結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從本質上來講沒有孰優孰劣。王先凱選擇遠離世俗,因為他能靜下心來,能從佛法中找到生活的目標。芸芸眾生各有各的選擇,但切記一定要有生活的方向,才能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否則就無異於行屍走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