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來,法國人民為全人類貢獻了兩首不朽的歌曲,一首是列寧所稱頌的「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國際歌》,另一首則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誕生的著名愛國歌曲《馬賽曲》。
《馬賽曲》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從19世紀到20世紀,在許多國家的民主革命運動中,革命者都高唱《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可沒有他的作品本身名氣大。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也是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裡希家中的常客,這首曲子就是他在市長家做客時所作。迪特裡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
法國大革命時期,誕生了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最廣為傳唱的,就是自由的讚歌——《馬賽曲》。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布定此曲為法蘭西國歌。
▼ 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法國國歌與德國國歌PK的橋段
國歌就像國旗一樣,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是國民家喻戶曉的旋律。可是說來奇怪,那些世界上最有名的國歌,幾乎都不是由本國的著名作曲家所寫,而是出自那些籍籍無名的作曲家或業餘音樂家之手。
即便如此,一首法國國歌《馬賽曲》仍被諸多著名作曲家引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其中的幾個。
1.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他以《馬賽曲》代表拿破崙的入侵,又用了一首俄羅斯民間音樂風格的讚美詩《上帝拯救沙皇》來代表本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兩個主題雖然都具備英雄氣質,但在性格上存在明顯差異,從而使得作品頗具戲劇性。作曲家巧妙地在音樂中再現了當年拿破崙軍隊孤軍奮戰,最後被俄軍戰敗的場景。《1812序曲》既保留了《馬賽曲》的音樂內涵,又賦予它新的含義。
2. 柏遼茲《馬賽曲》
在眾多以《馬賽曲》為原型的作品裡,最有名的就是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改編的管弦樂聲樂版本,在保留原曲的全部六段歌詞的基礎上,柏遼茲運用炫技變奏的手法,增加了合唱的部分,以獨唱將樂曲推向高潮,造成極致轟動的效果。
3. 威爾第《民族讚美詩》
威爾第在他的《國家的讚美詩》當中直接引用了「馬賽曲」,同時也將英國國歌以及義大利國歌一併引用,以此彰顯一個多國統一聯合體的概念。
4. 德彪西《前奏曲:焰火》
《焰火》是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冊第十二首,樂曲描述一場節日的焰火,尾聲引用了《馬賽曲》的旋律,以表現歡慶的場景。
5. 舒曼《維也納狂歡節》
《維也納狂歡節》(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作於1839年,題獻給莫南德·席勒。一開始這部作品定名為《狂歡節:四個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暗指第一樂章對《馬賽曲》的引用,要知道當時維也納是全面禁播「馬賽曲」的。事實上,舒曼在這首樂曲中記錄了他維也納之行的觀感。舒曼曾想把他的《新音樂雜誌》遷往維也納出版,但遭到梅特涅當局的無理拒絕。於是,舒曼把當時象徵革命的「馬賽曲」放到維也納狂歡節中,用音樂作為諷刺手段,表示自己的抗議,並向壓制音樂的惡勢力發起進攻。
6. 埃爾加《音樂製造者》
英國作曲家埃爾加1912年創作了《音樂製造者》(The Music Makers Op. 69),在6分15秒時,「馬賽曲」和「統治吧,不列顛」重疊出現。
7. 貝多芬《序曲:威靈頓的勝利》
《威靈頓的勝利》又名《戰爭交響曲》,是1813年6月21日英國元帥威靈頓公爵在維多利亞擊敗拿破崙軍隊後,貝多芬立即創作的一首管弦樂曲,並將此曲題獻給英國攝政王腓特烈,以示敬意。樂曲共分兩部分:「戰爭」和「勝利」。第一部分「戰爭」,為了便於聽眾理解,作曲家在其中採用了《保衛大不列顛》進行曲的音調,以此代表英軍,同時又使用了《馬賽曲》的旋律代表法國。
8. 披頭四《你需要的就是愛》
1967年,《你需要的就是愛》通過衛星在26個國家的電視中進行直播。為了打響首檔用衛星轉播的電視節目「我們的世界」,事實上,英國廣播公司希望披頭四樂隊創作一首簡單的歌曲,能夠讓全世界傳唱。由約翰·列儂創作的歌曲開頭採用了《馬賽曲》的旋律,在1967年的夏天,它成為了愛的頌歌。
點擊下列關鍵詞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音樂家:
舒曼 | 帕瓦羅蒂 | 瑪麗拉·喬納斯 | 比奇夫人 | 朱踐耳 | 卡拉斯 | 伯恩斯坦 | 瑪利亞·皮爾斯 | 海菲茨 |西貝柳斯 | 小澤徵爾 | 王羽佳 | 舒伯特 | 陳薩 | 朱亦兵 | 蕭邦 | 傅聰 | 巴赫 | 國王歌手 | 波格萊裡奇 |卡拉揚 | 梅紐因 | 杜普蕾 | 柴科夫斯基 | 譚盾 | 黃自 | 陳其鋼 | 華格納 | 馬勒 | 海頓 | 許斐平 | 霍洛維茨 | 郎朗
其他:
殤 | 小提琴 | 音樂電影 | 大俗曲 | 電影音樂 | 芭蕾舞(一) | 芭蕾舞(二) | 木心 | 卡農 | 賦格 | 平安夜 | 歡樂頌 | 紀錄片 | 餘華 | 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