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音樂家們都愛法國國歌《馬賽曲》

2021-02-13 音樂之友

兩百年來,法國人民為全人類貢獻了兩首不朽的歌曲,一首是列寧所稱頌的「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國際歌》,另一首則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誕生的著名愛國歌曲《馬賽曲》。

《馬賽曲》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從19世紀到20世紀,在許多國家的民主革命運動中,革命者都高唱《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可沒有他的作品本身名氣大。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也是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裡希家中的常客,這首曲子就是他在市長家做客時所作。迪特裡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

法國大革命時期,誕生了許多鼓舞鬥志的戰鬥歌曲,而最受群眾喜愛、最廣為傳唱的,就是自由的讚歌——《馬賽曲》。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布定此曲為法蘭西國歌。

▼ 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法國國歌與德國國歌PK的橋段

國歌就像國旗一樣,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是國民家喻戶曉的旋律。可是說來奇怪,那些世界上最有名的國歌,幾乎都不是由本國的著名作曲家所寫,而是出自那些籍籍無名的作曲家或業餘音樂家之手。

即便如此,一首法國國歌《馬賽曲》仍被諸多著名作曲家引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其中的幾個。

1.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他以《馬賽曲》代表拿破崙的入侵,又用了一首俄羅斯民間音樂風格的讚美詩《上帝拯救沙皇》來代表本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兩個主題雖然都具備英雄氣質,但在性格上存在明顯差異,從而使得作品頗具戲劇性。作曲家巧妙地在音樂中再現了當年拿破崙軍隊孤軍奮戰,最後被俄軍戰敗的場景。《1812序曲》既保留了《馬賽曲》的音樂內涵,又賦予它新的含義。

2. 柏遼茲《馬賽曲》

   

在眾多以《馬賽曲》為原型的作品裡,最有名的就是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改編的管弦樂聲樂版本,在保留原曲的全部六段歌詞的基礎上,柏遼茲運用炫技變奏的手法,增加了合唱的部分,以獨唱將樂曲推向高潮,造成極致轟動的效果。

3.  威爾第《民族讚美詩》

   

威爾第在他的《國家的讚美詩》當中直接引用了「馬賽曲」,同時也將英國國歌以及義大利國歌一併引用,以此彰顯一個多國統一聯合體的概念。

4. 德彪西《前奏曲:焰火》

   

《焰火》是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冊第十二首,樂曲描述一場節日的焰火,尾聲引用了《馬賽曲》的旋律,以表現歡慶的場景。

5. 舒曼《維也納狂歡節》

   

《維也納狂歡節》(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 ,作於1839年,題獻給莫南德·席勒。一開始這部作品定名為《狂歡節:四個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暗指第一樂章對《馬賽曲》的引用,要知道當時維也納是全面禁播「馬賽曲」的。事實上,舒曼在這首樂曲中記錄了他維也納之行的觀感。舒曼曾想把他的《新音樂雜誌》遷往維也納出版,但遭到梅特涅當局的無理拒絕。於是,舒曼把當時象徵革命的「馬賽曲」放到維也納狂歡節中,用音樂作為諷刺手段,表示自己的抗議,並向壓制音樂的惡勢力發起進攻。

6. 埃爾加《音樂製造者》

   

英國作曲家埃爾加1912年創作了《音樂製造者》(The Music Makers Op. 69),在6分15秒時,「馬賽曲」和「統治吧,不列顛」重疊出現。

7. 貝多芬《序曲:威靈頓的勝利》

   

《威靈頓的勝利》又名《戰爭交響曲》,是1813年6月21日英國元帥威靈頓公爵在維多利亞擊敗拿破崙軍隊後,貝多芬立即創作的一首管弦樂曲,並將此曲題獻給英國攝政王腓特烈,以示敬意。樂曲共分兩部分:「戰爭」和「勝利」。第一部分「戰爭」,為了便於聽眾理解,作曲家在其中採用了《保衛大不列顛》進行曲的音調,以此代表英軍,同時又使用了《馬賽曲》的旋律代表法國。


8. 披頭四《你需要的就是愛》

   

1967年,《你需要的就是愛》通過衛星在26個國家的電視中進行直播。為了打響首檔用衛星轉播的電視節目「我們的世界」,事實上,英國廣播公司希望披頭四樂隊創作一首簡單的歌曲,能夠讓全世界傳唱。由約翰·列儂創作的歌曲開頭採用了《馬賽曲》的旋律,在1967年的夏天,它成為了愛的頌歌。


點擊下列關鍵詞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音樂家:

舒曼 | 帕瓦羅蒂 | 瑪麗拉·喬納斯 | 比奇夫人 | 朱踐耳 | 卡拉斯 | 伯恩斯坦 | 瑪利亞·皮爾斯 | 海菲茨 |西貝柳斯 | 小澤徵爾 | 王羽佳 | 舒伯特 | 陳薩 | 朱亦兵 | 蕭邦 | 傅聰 | 巴赫 | 國王歌手 | 波格萊裡奇 |卡拉揚 | 梅紐因 | 杜普蕾 | 柴科夫斯基 | 譚盾 | 黃自 | 陳其鋼 | 華格納 | 馬勒 | 海頓 | 許斐平 | 霍洛維茨 | 郎朗

其他:

殤 | 小提琴 | 音樂電影 | 大俗曲 | 電影音樂 | 芭蕾舞(一) | 芭蕾舞(二) | 木心 | 卡農 | 賦格 | 平安夜 | 歡樂頌 | 紀錄片 | 餘華 | 霍金

相關焦點

  • 曲解歷史┃法國國歌《馬賽曲》
    馬賽曲的作者魯熱·德·利爾,是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他經常到阿爾薩斯著名的愛國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長迪特裡希的家裡作客。特迪裡希夫人和女兒們同市長一樣,都懷有滿腔愛國和革命的熱忱。她們喜歡這位年輕的軍官,欣賞他的勇氣、詩和音樂。她們總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鑑賞者,也是他的知音。
  • 《馬賽曲》是怎麼樣變成法國國歌的?
    歷史上法國國歌《馬賽曲》的誕生就是一個典型的、發生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誤傳現象。1792年,正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遭到沉重打擊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貴族、教會,竭力與外國反動勢力相勾結,企圖扼殺革命。與此針鋒相對,法國各地的民眾則紛紛組織起來,進行武裝自衛。其中,阿爾薩斯地區的人民組織了萊茵軍。
  • 【歷史上的今天】La Marseillaise 《馬賽曲》誕生:法國國歌也是一首鬥志高揚的戰歌
    ,國歌都是必不可少地凝聚人心的一環。每個國家都有作為自己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字、語言和音樂,國歌無疑是任何民族對愛國情緒最直接的表達。 從《萊茵軍團戰歌》到 《馬賽曲》1792年的4月25日夜晚,法國斯特拉斯堡市長宴請賓客,此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向奧地利帝國宣戰,市長請賓客們做一首愛國歌曲。
  • 高中音樂《馬賽曲》教學設計
    2.通過對《馬賽曲》旋律的模唱,感受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3.通過對本作品的學習,了解《馬賽曲》的創作背景,體會樂曲的風格特點。二、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馬賽曲》的創作背景,體會樂曲的風格特點。【難點】感受樂曲中的愛國情感。
  • 法國國歌的來歷
    法國國歌《馬賽曲》,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琅琅上口的國歌之一,它誕生於1792年,如果對照上面的連結的話,可以知道那正是波旁王朝帝制結束,法國開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共和制時期。  當時法國的革命群眾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溫和的吉倫特派,強硬的雅各賓派,崇尚武裝起義的熱月黨人,可以說是非常混亂,首都是見血的權力鬥爭,外省就更是真刀真槍的軍事行動。
  • 最新考古:法國國歌和德國國歌是同一首歌
    法國國歌《馬賽曲》,可以認為是世界上最琅琅上口的國歌之一,它誕生於1792年,如果對照上面的連結的話,可以知道那正是波旁王朝帝制結束,法國開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共和制時期。 1792年7月,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的革命領袖阿爾諾率領市民驅逐了當地的公爵,控制了城市,並組織一支500人的武裝隊伍前往巴黎,準備推翻君主立憲的路易十六。他們一路上高唱這首歌。因為這次進軍太過轟動,加上巴黎群眾起義推翻了雅各賓派,路易十六被砍頭,法國成為歐洲第一個進入共和制的國家,所以《萊茵軍團戰歌》也聞名全國,並改名為《馬賽曲》。
  • 有一種戰鬥的聲音叫《馬賽曲》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為慶祝這一節日,法國每年都要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舉行閱兵式,並在國慶遊行時奏法國國歌《La Marseillaise
  • 聽過《馬賽曲》?但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前進吧法國的兒女,光榮的時刻已來臨,三色旗已升起!明天,高盧雄雞隊將在莫斯科體育場捍衛榮譽;今天,軍隊正在香榭麗舍大街演習。而誰還記得在小學長凳上學習的馬賽曲背後的故事呢?儘管驕傲地唱著國歌的前兩句,我們對馬賽曲的由來卻知之甚少,前兩句和後面五句(因為一共是七句?)的由來幾乎一樣陌生。然而,這其中的故事可出乎你的意料。
  • 高中音樂《馬賽曲》說課稿
    《馬賽曲》是花城版高中音樂全一冊第三單元第1課的一節鑑賞課;《馬賽曲》是法國大革命的戰歌,自他誕生至1879年的近90年間,隨著法國形勢的動蕩變化,它也經歷了坎坷的道路。儘管督政府曾於1795年7月15日規定《馬賽曲》為第一共和國的法定歌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法國大革命背景下,《馬賽曲》在法國的歷史地位。
  • 尊重國歌,凝聚民族精神
    放眼世界,國歌作為國家的一種象徵和標誌,體現著國家精神和民族情懷。無論時代如何演進,國歌的生命力和震撼力都始終如一。那些呵護國歌尊嚴的感人故事,匯聚成為世界舞臺上的美麗風景線國家精神音樂表達。  法國國歌《馬賽曲》創作於法國大革命期間的1792年。工兵上尉魯日·德·李爾在斯特拉斯堡連夜創作出《萊茵軍戰歌》,以激揚士氣。同年,馬賽的志願軍高唱此歌挺進巴黎,《馬賽曲》因此得名並傳唱全法國。1795年,《馬賽曲》被定為國歌,儘管後來數次遭遇禁令,但1879年再次被恢復為國歌,一直延續至今。
  • 有一種戰鬥的聲音叫《馬賽曲》!Allez les Bleus!!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為慶祝這一節日,法國每年都要在香榭麗舍大街上舉行閱兵式,並在國慶遊行時奏法國國歌《La Marseillaise
  • 《馬賽曲》帶著法國走向勝利,作曲者卻被趕出軍隊,在貧困中死去
    1792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馬賽人支持法國的大革命,500名馬賽人組成志願者奔赴巴黎保衛革命政府,他們在行進的路上高唱《萊茵河戰歌》。激昂的歌聲和強烈的感染力鼓舞著他們為他們的國家戰鬥,這首歌后來成為法國國歌,被稱為《馬賽曲》。
  • 斯特拉斯堡,法國國歌與宮崎駿童話的誕生地
    法蘭西的浪漫遇上德意志的古典;激昂的《馬賽曲》遇上宮崎駿的童話;與德國僅隔一條萊茵河,阿爾薩斯地區的明星小鎮;多樣美好相聚的地方,這便是德法邊境的斯特拉斯堡;今日份雲遊歐洲,和維京一起去「混血小鎮」探索美好吧!
  • 布馮帶頭阻球迷噓法國國歌 法總統奧朗德:感謝
    布馮阻球迷噓法國國歌獲法總統感謝   在9月1日,義大利與法國之間進行了一場友誼賽,在賽前演奏國歌時,現場有義大利球迷在法國國歌奏響時報以噓聲,而布馮則帶頭鼓掌,在他的引導下,噓聲最終被掌聲蓋過。布馮這一舉動得到了法國上下的一致讚譽。日前,正在中國杭州參加G20峰會的法國總統奧朗德通過義大利總理倫齊向義大利門將布馮表達了謝意,義大利總理倫齊表示:「奧朗德讓我轉達他對布馮制止球迷噓法國國歌的感謝。」  上周四在巴裡舉行了一場義大利與法國的友誼賽,現場義大利球迷佔了多數。在賽前演奏國歌的環節,當法國國歌奏響時,現場爆發出一片不友好的噓聲。
  • 聽著各國國歌假裝在旅遊
    法 國法國國歌是著名的《馬賽曲》,馬賽曲創作於法國大革命期間,當時出了很多鼓舞士氣的音樂作品,馬賽曲最受歡迎。馬賽曲的作者名叫魯熱·德·利爾。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斯特拉斯堡市衛部隊的工兵上尉。馬賽曲在整個歐洲都非常受歡迎,傳播很廣泛,眾所周知在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也引用了馬賽曲的旋律。以色列以色列的國歌名叫《希望之歌》,曲作者是撒姆爾·科恩,詞作者是猶太詩人伊姆貝爾。以色列國歌帶有一種悲壯感,也是眾多國歌中,歌詞非常打動我的一首。
  • 德國小城天天奏法國國歌,原來是為紀念這個人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前往德國巴伐利亞州東部小城卡姆的遊客常常會納悶,為何一個德國小城的市政廳每天演奏法國國歌,而不是德國國歌?德國《南德意志報》19日稱,這都是因為18世紀誕生於卡姆的傳奇人物尼古拉斯·盧克納。平民出身的盧克納從小就顯露出帶兵打仗的天賦,曾效力於巴伐利亞輕騎部隊,後來成為久經沙場的領軍人物。
  • 法國國慶除了《馬賽曲》,還有這首必唱歌曲!
    你一定想說《馬賽曲》!不過今天法語君要給你介紹另外一首典禮上必唱的愛國歌曲! 《遊擊隊之歌》Le Chant des partisans,又名Chant de la libération,是二戰時期法國抵抗組織頌歌,被稱為「抵抗組織的《馬賽曲》」Marseillaise de la Résistance
  • 奇葩德國小城 天天奏響法國國歌
    就算是法國城市,每天奏響國歌的恐怕也不多,而在巴伐利亞森林裡的一個德國小城,卻每天中午定時響起法國國歌「馬賽曲」,原因何在?巴伐利亞森林裡的城市卡姆(Cham)環境舒適,其特別之處給遊客帶來驚喜。從卡姆小城走出的軍事天才卡姆小城有個奇特的現象,每天中午12:05,市政廳的鐘琴都會奏響法國國歌「馬賽曲」,整個廣場都聽得到。原來這是在紀念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卡姆人——尼可勞斯⋅馮⋅盧克納伯爵(Graf von Nikolaus Luckner)。1722年,盧克納出生於卡姆最富有的家庭之一。
  • 各國國徽、國歌:法國、巴西、德國
    法國國徽法國沒有正式國徽,一般採用下面的橢圓紋章,上繪有大革命時期流行的標誌之一——束棒,這是古羅馬高級執法官用的權標,是權威的象徵。國歌:馬賽曲我們走吧!祖國的孩子們,光榮的那一天已經到來。對抗我們的,是專制橫暴,血染的旗幟已經揚起!
  • 世界各國國歌中,被全世界公認最好聽的三首國歌,你知道嗎
    在全世界最後好聽的國歌,都是戰歌,因為這是真心真意的在戰場上,在民族危亡的時候,寫出來的歌,那些作曲家,那些作詞家都是懷著最充沛的感情寫的。第一首國際公認最好聽的是法國國歌《馬賽曲》,又譯名《馬賽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