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奪冠》的背後,教練是這樣用心理學知識鼓勵女排隊員的

2020-10-11 雨後山林靜

國慶節期間,我和孩子一起看了《奪冠》這部影片,《奪冠》原名叫《中國女排》,它憑著高質量的口碑贏得了非常高的票房。貓眼評分為9.1分。目前,票房排名第三,累計票房達到6.7億。這部影片有很多的淚點,是一部激勵人心、充滿民族自豪感的影片,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首奪世界冠軍後,到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歷經30多年奮鬥拼搏的經歷。體現了女排百折不撓的精神。中國女排奪取了81、85世界盃,82、86世錦賽以及84年洛杉磯奧運會金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排五連冠」。

該片由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郎平的女兒白浪飾演年輕時的郎平,鞏俐飾演成年後的郎平。她做教練後,沉著冷靜、非常睿智、善用戰術,讓對方摸不著打法。黃渤飾演女排教練陳忠和。吳剛所飾演的是中國女排的另一位功勳教練袁偉民。還有彭昱暢等等演員。這些影星的演技的非常好,人物性格的表現都非常到位。使這部影片錦上添花。



中國女排從失敗到奪冠,其中的艱辛很少有人知道。當我看到這些女運動員高強度的訓練時,我對她們充滿了敬意。她們都是一群女孩子,這個年齡是需要父母疼愛的年齡,可是卻很早就懂事了。她們在排球場上每日訓練,揮灑自己的血淚,為祖國爭光。她們甚至在大年初一的時候都在訓練。

最終,這些姑娘們在教練的訓練下,奪下了冠軍!

這部影片雖然講述的是中國女排奪冠之路,但是,教練在訓練這些姑娘們時,也遇到了很多挑戰。除了一些訓練技巧外,教練還懂得如何幫助她們發揮出最好的狀態。懂得教育方法和人的心理。

一、教練會教育隊員要有拼搏精神,激發她們的使命感。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的條件還非常艱苦。但袁偉民作為女排教練,他對這些隊員的要求並沒有降低。從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來的是一份堅定。女隊員們經常是帶傷訓練。

有一個鏡頭是郎平艱難舉槓鈴的鏡頭。陪練小陳看到後大叫到:「你不要腰了?」郎平為了能早點上場打球,的確是拿命去拼的。從她的身上,能看到一股倔強勁!

一天,有技術專員帶來消息,國外已經開始利用計算機演練戰術。袁偉民教練知道後直接下令把球網升高了15cm。他認為我們跟別人拼不了高科技,我們就拼命!

他站在凳子上把排球重重地砸下來訓練隊員,她們必須快速反應救球。這些姑娘會伴隨著叫聲跌倒,然後再起來。

訓練場的地板是用竹條鋪的,在長期的訓練中,一些細小而堅硬的毛刺會扎進手裡,有的姑娘手上血肉模糊,痛得哭了起來。但是,袁偉民卻嚴厲的說:「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袁教練對她們非常嚴格。

在中國科技並不先進的情況下,想要奪冠絕非易事。袁偉民教練只有狠下心訓練她們,中國才有希望。在訓練中,她們要承受高強度的訓練和極大的壓力。他知道,人一旦鬆懈下來,就會與冠軍無緣。

就在這艱苦的訓練下,中國女排從默默無名,逐漸登上世界的巔峰。

在80年代中,這些女排隊員都有著極強的信念,她們想要奪冠,為祖國爭光!因此,她們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教練不讓她們上場,她們反而會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感。都爭著想上場打比賽。

袁偉民教練對這些姑娘們沒有手軟。他在給隊員們發球時,說到:「美國人不會對你手軟,日本人不會對你手軟。」他讓她們明白:今天不拼搏,明天就會輸得很慘!

郎平在成為主教練後,說到:「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能贏,也會竭盡全力。哪怕一路走來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神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拼到底。」

她還說:「我郎平從來不裝,我都是玩真格的。」

她用她自己的拼搏的精神和人格魅力給女排隊員們做了一個榜樣。黃渤飾演的陳忠和教練在看望女排姑娘時,給她們唱了一首歌《愛拼才會贏》。這首歌激起了大家的鬥志。

陳教練知道有些隊員並不喜歡排球後,一次,他在球場上,一手摸著心窩,一手指著牆上被排球打出的一個個坑說了一段話:

「這個球印是郎平的。」

「當年女排什麼都沒有,但心裡有這個。」

「今天的女排什麼都有了,但缺了那個。」

這段話說完後,大家都沉默了。我想這段話一定觸及到了她們的靈魂。

這三位教練分別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激勵著姑娘們。中國排球想要奪冠,除了奮勇拼搏外,沒有捷徑。就像人們現在說的寒門難出貴子一樣。別人家的父母有錢可以給孩子找最好的老師一對一的補課,而貧苦人家的家庭沒有這個條件。孩子想要考上清華北大,就只有埋頭苦讀。

有一個外國記者曾經問郎平: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輸贏看得那麼重?郎平覺得,怕輸,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現在,中國人已經不需要一場比賽來證明自己的強大。這句話很扎心!

一個球隊打不出成績,不是她們不行,而是需要教練的激勵,激勵會讓人們產生巨大的動力。

「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二、郎平霸氣擔任教練。通過讓姑娘們寫問捲來了解她們的真實意願,讓她們做自己。

郎平在擔任中國女排的主教練時,她認為現在的訓練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必須改革。她大膽提出了三項改革方針:

1.擴大女排編制;

2.聘請海外教;

3.打造不同陣容。練;容。練;

郎平不再用傳統的方法來訓練隊員。她認為不同的時代就應該有不同的做戰方法,這是與時俱進。在眾人的質疑聲中,她能堅持自己的做法很不容易。我在郎平的身上看到了她的勇氣和睿智。事實證明,她的考慮是對的。

在一次比賽中,女排連連失分。看到這樣的比賽,郎平沒有指責她們,相反,她還說打得很好。比賽結束後,她讓這些姑娘們寫了一份調查問卷,目的是想了解她們到底愛不愛排球。

從這件事中,我看出郎平很重視一個人的內在驅動力。如果一個人做自己不喜歡做的、是為他人做的事情,那她就沒有成為她自己,也不會有強烈的動力。想要奪冠是很難的。

只有真正熱愛排球的人,內心才會充滿動力。成為自己,身、心、靈才是合一的。

調查問卷出來後,有的姑娘說不喜歡打球,想去考大學。原來並不是每個在球場上的人都愛打排球。當有人想離開國家隊時,郎平尊重了她們的選擇。

在朱婷練球時,郎平叫朱婷接球時叫出來,可是她就是叫不出來。郎平讓她別打了,坐旁邊休息一會。

郎平生氣地問她:"為什麼打球?"

朱婷沒有回應,郎平的語氣越來越嚴厲,態度也越來越嚴肅。

朱婷見狀只能回答道:"為了我爸媽。"

朱婷從河南農村走出來,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妹妹,家裡條件不好,她打球就是為了父母,想讓父母的生活改變一下。

郎平說:"那你永遠也打不出來。再想!"

朱婷憤憤地說:"成為你,這樣滿意了吧!"

郎平沒有生氣,她對朱婷說:「那你就搞錯了。」

「你是我見過最棒的球員。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這個場景和這段對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郎平在幫助朱婷重新認識自己,讓她知道不要為別人打球,也不要成為別人,而是要成為她自己。每個人只有在成為自己而不被他人控制時,她才有生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馬斯洛稱,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另一個代表人物羅傑斯曾說,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成為自己。

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合。假若這些生命體驗人們是被動參與的,那麼人們就會感覺到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如這些生命體驗是主動參與的、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那麼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者是痛苦,那麼都會感覺到在做自己。

存在主義哲學家將選擇視為最主要的命題。存在與選擇的關係就是:你選擇了,你才存在過。如果自己是被選擇,那麼就不曾活過。

聽完郎平的一番話,朱婷非常受感動,她開始重新認識自己並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後來,她在球場上打球,再不是為了父母而打,而是為了自己,她終於找回了打球的動力。

三、郎平教練能劃分邊界,各自背各自的包袱。讓姑娘們放心去打,以減少她們的壓力。

2016年,中國女排和巴西打。如果打輸了,那就要捲鋪蓋走人。郎平並沒有把巨大的壓力強加給這些姑娘們,而是告訴她們:「姑娘們,明天要比賽了,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這一代來背。你們要振作起來,放心地去打,放開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們在一起!」

有些包袱和責任不屬於這些姑娘們,因此,郎平並沒有把那些包袱扔給她們,而是劃清了邊界。她的邊界感非常強。誰的包袱誰來背,這樣就不會額外給她們帶來壓力。她知道,壓力太大會因為過於緊張而影響她們的正常發揮。只有一定的壓力才能更好的把水平發揮出來。

郎平告訴隊員們要放開來打,這是對她們充分的信任,在賦予她們力量。人在感到被信任時,才能打出自己真正的水平,而不用因擔心受到限制而畏手畏腳。在看到這個地方,我認為:郎平很懂心理學。

第一局開場後,巴西隊就贏了。郎平很冷靜的說到:「第一局基本上每個階段,巴西隊都領先十分吧!」第二局,中國隊把狀態不佳的主攻手惠若琪換成了巴西隊完全不了解的劉曉彤。主攻朱婷以一個非常漂亮的扣球擊敗了巴西。

姑娘們在最後的比賽中發揮得非常好,連續得分讓對手亂了陣腳。她讓沒有上過場的隊員去打,讓對方琢磨不透。隊員間配合也非常默契。從戰術上可以看出,她充滿了智慧。

在這些姑娘的拼搏下,中國隊奪得了冠軍。在國歌響起來之前,郎平撥打了陳教練的手機,讓他在手機的那頭一起聽著雄壯有力的國歌。那一刻,每個中國人都感到無比驕傲!

中國女排鑄就並傳承了不朽的女排精神!中國女排取得的這些成績也離不開教練們的付出。他們在訓練中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接受了挑戰。他們把這些姑娘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她們、疼她們、激勵她們,希望她們能為祖國爭光,並幫助她們做她們自己,真正的為自己而活!

中國女排,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女排精神鼓舞了幾代人。毋庸置疑,這個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女排精神。這種精神能鼓舞每個孩子。做父母同樣要讓孩子知道,你們讀書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了自己。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女排奪冠是在整個教練團隊、女排隊員組成都最優的前提下
    在排球界有這樣的說法,再快快不過美國巴西,再強攻功不過塞爾維亞,再細細不過中國女排。這句話包含很多意思,除了評價各隊風格外,還有一層意思是指大家的球風相剋。快克細,強克快,細克強,即美國巴西克中國,塞爾維亞克美巴,中國克塞爾維亞。
  • 《奪冠》背後的中國女排,到底有多牛
    浮沉 38 年,奪冠 10 次評論裡說的「當年的雅典」和「如今的裡約」,指的正是 2004 年雅典奧運會和 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的兩次奪冠。這是中國女排的 2 次高光時刻,中國女排史上,這樣的高光太多了。
  • 電影《奪冠》和其背後的女排精神
    1981年中國女排取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背後的故事開始講起,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結束,回顧了中國女排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重點突出,非重點輕輕描過,整部影片節奏緊湊,在觀眾的意猶未盡中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
  • 「我的電影黨課」啟動,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2020電影黨課的第一課放映的是《奪冠》,講述的是中國體育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支隊伍——中國女排的故事。在放映之前,中國女排前隊員周鹿敏、李國君、諸韻穎來到現場。她們分別代表了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中國女排,講述了她們心中的「女排精神」。周鹿敏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年奪冠的故事,她說:「我們那代人當運動員的動機很簡單,就想打出好成績,參加國際比賽,就是想為國爭光。在我們國家首次進入奧運會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為國爭光的感覺特別強烈,一定要衝出亞洲。
  • 電影《奪冠》熱映背後,郎平的教育觀值得所有人深思
    一句話,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女排,從來都贏得不太容易。當然,電影《奪冠》裡除了一些超燃的場面讓我們內心澎湃、傳遞的女排精神讓我們熱淚盈眶以外,其中所透露出來的教育啟示,也值得我們深思。但是她的各項係數很差,助理教練很不理解,「這也太軟了吧?這得什麼時候能用上啊?」郎平倒是不著急,「慢慢練」。這就樣,郎平重新教袁心玥扣球,一點一點糾正技術動作。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女排姑娘的幸運之處,不僅在於遇到了伯樂郎平,更在於遇到了一個懂得如何因材施教、挖掘個人潛能的教練。
  • 重慶工商大學女排隊員參演《奪冠》:感受到老女排訓練的艱辛,很多...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趙映驥/文、圖、視頻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近日,根據中國女排勇奪世界冠軍過程真實改編的電影《奪冠》在全國熱映,在這部電影當中除了重慶妹兒袁心玥本色出演之外,其實還有一位重慶妹兒參演,她就是來自重慶工商大學女排隊員、大四學生李陽一,扮演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的一位隊員。
  • 《奪冠》:向女排致敬!
    如果你還只是知道,中國女排很牛,那就趁著假期,去電影院看一場《奪冠》吧,用電影燃起胸中沸騰的熱血,為新老女排致敬,因為有你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為祖國驕傲和自豪。不只是女排,那個時候,我們的國家,處處一窮二白,硬體設施沒辦法和世界看齊,是像女排隊員們一樣的人的堅持,讓一切慢慢改變。改革開放,四萬萬新中國同胞需要看到新的希望,人們需要女排的奪冠,需要這樣一塊金牌作為被國際認可的名片,有了這個冠軍就是我們看到祖國崛起的希望,這個希望足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 《奪冠》背後:中國女排40年
    國慶賀歲大片《奪冠》賺取了許多人的熱淚。如何講述好這個早已被全方位劇透的國民性故事、如何平衡好各方利益,成為陳可辛的一個難題。藉此部電影上映之際,我們將一探《奪冠》背後中國女排40年的沉浮往事。在上世紀80年代,如果不打排球,女排運動員幾乎沒有其他退路了。曾任福建漳州女排訓練基地主任的鐘家琪回憶道:「每個女排隊員一個上午要發好100個球、扣好200個球、墊好300個球,完不成任務就不能吃飯」。
  • 《奪冠》郎平選隊員隊員極度自律 裡約奧運會奪冠郎平和隊員功勞七...
    《奪冠》郎平選隊員隊員極度自律中國女排在2019年世界盃奪冠了,她們轉戰日本三座城市,10連勝一路奏凱。迎著建國70周年之際,「女排精神」再次被重新提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熱議。但從騰訊體育跟隊的眼光看,所謂的「女排精神」只是外界賦予的一種「精神勝利法」。
  • 《奪冠》背後的中國女排五連冠傳奇
    女排奪冠的第二天,《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啟用了鮮紅色的大標題:「刻苦鍛鍊 頑強戰鬥 七戰七捷 為國爭光——中國女排首次榮獲世界冠軍」。文章旁邊還配發了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開篇第一句話用了這樣四個字:「我們贏了!」
  • 2020「我的電影黨課」全面啟動,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周鹿敏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年奪冠的故事,她說:「我們那代人當運動員的動機很簡單,就想打出好成績,參加國際比賽,就是想為國爭光。在我們國家首次進入奧運會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為國爭光的感覺特別強烈,一定要衝出亞洲。
  • 《奪冠》:女排教練郎平
    最近《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上映,我與朋友大玲也去看了這部電影,有被燃到。並不是,雖然我也有被女排精神感動到,但我關注到的更多是主人公「郎平」的經歷,尤其是成為教練之後的郎平。作為排球員的郎平其實力毋庸置疑,而作為教練的郎平一開始就遭受了質疑。
  • 電影《奪冠》背後的女排故事:1984年春節為何是中國女排總教練袁偉民最難熬的一個冬天?
    原名《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正在全國各大影院火熱上映。《奪冠》講述的,正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群體——中國女排。說起中國女排,我們總是會說女排精神,什麼是女排精神?電影《奪冠》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最好的答案。
  • "奪冠"背後 中國女排的真實故事
    從1979年開始展開劇情,1981年首次獲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次登上世界之巔,《奪冠》的故事跨越了近40年的時間。那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歷史上,真正的中國女排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註: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公開報導與百度百科。
  • 「奪冠」背後 中國女排的真實故事
    從1979年開始展開劇情,1981年首次獲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次登上世界之巔,《奪冠》的故事跨越了近40年的時間。那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歷史上,真正的中國女排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 註: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公開報導與百度百科。
  • 《奪冠》導演組偷偷告訴女排隊員:你們要多鼓勵鞏俐老師
    電影《奪冠》熱映,中國女排國家隊原班人馬集體出鏡「飾演自己」,成為本片的一個重要看點。從電影人身上,女排球員們也學到不一樣的東西。去年4月,《奪冠》在漳州開機,一些中國女排球員現場見證,並首次見到了導演陳可辛,不久鞏俐飾演
  • 電影《奪冠》大火背後,她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名師」
    奪冠之路,走得十分艱辛。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奇蹟般闖入半決賽,郎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不要因為贏了一場球,就提女排精神,單靠精神是贏不了球的。」的確,我們不能用簡單的勝負來衡量女排精神。女排傳奇的背後,也遠非一句拼搏的口號和死磕到底的精神。
  • 曾是女排功勳教練,二婚娶女排隊員為妻,今年過60,兒女雙全
    最近隨著2020年進入最後一個季度,沉寂了大半年的女排聯賽終於又要再次露面了,說起中國女排,就不得不提前兩個人,她們都是女排的功勳教練,將女排從低谷帶上了發展的巔峰,一個是目前在職並且將要帶領女排姑娘們再次在東京賽場奪冠的郎平指導,另外一位則是將女排從低谷拉起來,在雅典奧運會取得輝煌成績的
  • 《奪冠》背後的故事 女排精神少不了男排的犧牲
    「上海男排教父」沈富麟、「三代女排國手」周鹿敏、李國君、諸韻穎與來自徐匯區18所校園排球聯盟學校的排球小將、體校運動員及區內醫務工作者、困境兒童家庭代表進行了面對面交流,並觀看了影片《奪冠》。  [男排隊員當陪練是傳統]  運動員時期,沈富麟與郎平共同築起中國男女排衝出亞洲的夢想。
  • 電影《奪冠》再現裡約奧運會對陣巴西女排,壓力讓隊員失聲痛哭!
    重現巴西淘汰賽現場,工作人員被朱婷的演技打動,更是被朱婷等中國女排隊員的努力和精神所感動,我們看到在一旁拍攝的工作人員隨之被感動落淚,也看到了朱婷強大的責任心,讓她自己承擔了太大壓力!朱婷在演這場戲的時候,根本就是感同身受,每次看到關於女排的不易,都會淚目,不管教練還是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