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全麵條地理

2021-02-17 飯堂物語

曾有人這樣說過:「出門在外,最放不下的,就是家鄉的那碗面。」

的確,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有一碗家鄉的面,它被賦予了家鄉的風味、顏色和文化內涵,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碗面就代表著家鄉的味道。

我國麵食種類繁多,歷史悠久。人民日常食用的麵條超過了一千兩百種,陝西的麵條種類就超過一百種,其中,臊子麵就有3000年的歷史。

麵條在東漢稱為「煮餅」,魏晉名為「湯餅」;南北朝叫「水引」,而唐朝的「冷淘」則是涼麵或者過水麵。

2013年6月由中國商務部 、中國飯店協會等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飯店文化節暨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上評選出了「中國十大麵條」。

最終入選的包括:

武漢熱乾麵、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蘭州拉麵、四川擔擔麵、杭州片兒川、崑山奧灶面、 鎮江鍋蓋面、吉林延吉冷麵、河南燴麵。

這是中國十大麵條的最早出處。

作為麵條有上百種吃法的陝西,竟沒有入圍「十大麵條」,這個結果讓很多網友 「驚呆了」,紛紛表示「評選不科學」。

今天我們拋開這些爭議,儘可能全的搜集了更多的麵條種類,在這裡給大家一一介紹,吃聞有限,難免掛一漏萬,歡迎粉絲們在評論區補充!

熱乾麵被評為是中國十大麵條之首,是湖北武漢最著名的小吃之一。

在武漢吃早飯,熱乾麵是絕對的標配之首,一碗裹滿香辣餬口麻醬的幹拌鹼面過了早,才有精力啟動新的一天。

「熱乾麵、吃不厭」……武漢人對熱乾麵的喜愛,可謂至真至誠。

作為武漢人過早的首選,熱乾麵不僅是一種小吃,更是一種情懷,未食而鄉情濃濃,食之則香氣噴噴。

在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裡頭,老掌柜的跟別人說:「我這身體硬硬朗朗的,你要給我炸醬麵,我還能吃三大碗呢!」這炸醬麵,就是咱老北京的本命食。

炸醬麵的靈魂就在於那一碗醬,醬是用五花肉丁做原料,把肥肉炸出油,肉丁自然不膩。

一碗炸醬麵像極了某些時候的北京人,平易近人,不張揚,有時像這炸醬好像黑乎乎,卻實在是慢慢炸,反覆炸,香味兒一點點出來,「愛不釋口」、回味無窮。

街巷的美味,擔擔上的傳說。

按現在普遍的記載,擔擔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1年,由自貢一位叫陳包包的小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

一碗好的擔擔麵是麵條滑爽,根根勁道,面臊酥香,加上細嫩的芽菜和花生碎,香味濃鬱撲鼻。

河南燴麵為「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河南三大小吃之一。

是一種葷、素、湯、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

燴麵在河南麵食中最具知名度,它是河南的一張名片,能代表中原豫地的飲食之風。

據地理學家勘探和歷史學家考證發現,蘭州城是建立在一碗牛肉麵之上的。

即使她擁有黃河鐵橋、蘭州大學,但蘭州以外的所有人聽到這個城市的名稱時只會異口同聲的說同一句話:「哦,蘭州拉麵。」其實,在蘭州當地,根本就沒有「蘭州拉麵」,它就叫牛肉麵,更土著一些的蘭州人會親切的稱呼它為——牛大,而這碗面也根本不會有什麼幹切紅燒之類的區別。

牛肉麵被公認為代表蘭州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

關中名諺「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嚷嚷」,就道出了油潑麵在陝西人心目中的地位。「粘」在陝西方言念「燃」,和四川宜賓號稱油重無水引火即燃的幹燃面不同,陝西的粘面,就是指久負盛名的油潑麵。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

油潑麵最重要的是油潑,一定用上等的菜籽油,舀出滾沸的一勺熱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麵及麵條上,耳聽得「嗞啦」一聲,眼見一道火光閃過,頓時將花椒麵、辣椒麵燙熟而滿碗紅光,蔥香、辣椒香、花椒香混合的氣味撲鼻而來,令人食慾大增。

(Biang對應的漢字屬於冷僻字,電腦無法輸入)

「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越吃越美賽神仙。」

biang biang面,也叫褲帶面。在面的家族裡,它是眾望所歸的老大:有最大的個頭,最多的筆畫,用最大的碗,也就最大限度地填滿了對飽足的定義。Biang-biang面是傳統的陝西褲帶面,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

正宗褲帶面,需要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擀成長寬厚的麵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

清朝道光年間,26歲的左宗棠還是個很沒有名氣也很沒有地位的小人物。走在揚州這個當時中國最繁華都市的街道上,大概也和如今第一次到外灘看「西洋景」的鄉下人差不多。

當時富甲天下的揚州,對於從湖南湘陰縣小地方來的左宗棠來說,當然是充滿了好奇的,於是他不能免俗地在揚州停舟遊覽,當然也就不能免俗地隨便在街上吃了碗雞湯麵。

但就是這碗面把他給震住了!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左宗棠當時甚至認為天下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好吃的麵條了。

這碗讓他念念不忘的雞湯麵讓他記住了揚州,以至於此後他每次從揚州經過,必然會用雞湯麵把自己撐飽。那麼當年讓左宗棠魂牽夢縈的那碗雞湯麵到底蘊藏著什麼樣的奧秘呢?

雞湯麵當然是要講湯的,不過這個湯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雞湯,純粹的雞湯鮮味太薄太平。

雞湯麵的名堂在於和面的時候放雞湯而不是放白開水,這樣麵條本身才會有底味,吃到嘴裡感覺才會有一股骨子裡的鮮香。

天下美食,香無非是頭香、面香、底香,賦味之道無非也是本味、底味、沾味、佐味,不明白這個道理,什麼東西都做不好。揚州的面,好就好在揚州人吃透了這個道理。

乾拌麵是根植於揚州人骨子裡的美味小吃,不論時節、不分時間。

早起隨便走在揚州街頭,乾拌麵攤比比皆是。老食客進得店面先坐下,待服務員上前倒好一杯淡茶之後,方才操著當地方言亮出一嗓子:「來喲,來碗幹拌,硬(讀:摁)面,跟湯!」這湯還不是一般的湯——揚州人早餐喜歡喝的,是那一碗腰花湯。

臊子麵是隴東、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尤其以岐山臊子麵最為著名。

岐山臊子麵與一般麵條不同,薄如蟬翼,細如絲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入碗中一窩絲,澆上臊子湯,只吃麵條不喝湯。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趙寧博士,在《趙寧留美記》一書中讚揚「岐山臊子麵」「精彩無比」,並奉勸「讀者諸君,沒有嘗過的,趕緊拜訪陝西鄉黨,討來吃吃。天下美味,不過如此」!

奧灶面,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江蘇省崑山市的傳統麵食小吃之一,屬於蘇菜系。到崑山遊覽玉峰山,人們總要去「奧灶館」品嘗一碗「奧灶面」。 

奧灶面是蘇式面的一塊金字招牌,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汤滷鴨面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面,麵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汤滷鴨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

奧灶面,也可簡稱為「奧面」,現在的解讀是「奧妙在灶頭」,即奧妙的灶頭煮出風味奇特的面。

楓鎮大面,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一碗麵。

蘇州人的夏天,絕離不開那一碗楓鎮大面。楓鎮,即楓橋鎮;大面就是加燜肉或爆魚等澆頭的面。又因以老湯調味,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故俗稱「白湯大面」。

為了保證口感,也避免燜肉冷熱溫差帶來健康問題,大肉出鍋後讓它自然冷卻,不進冰箱。為了防止肉質發酵,早晨10點半必須售罄。

作為夏令面的人氣單品,鮮爽的白湯、入口即化的大肉、湯裡獨特的酒香,無一不令蘇州寧為之瘋狂。

「要麼來哉,燜肉麵一碗,寬湯重青過橋」。

許多老蘇州的一天,是從一碗燜肉麵開始的。

肉要三精三肥硬肋大精頭,而且只挑選眉清目秀的帥哥級太湖豬與常州洛豬,豬皮細而薄,肥瘦勻稱,其五花肉是製作燜肉的上等原料。

蘇州麵館,一定要等顧客買了票之後才能把面下到鍋裡的,稱為人等面。

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個個等面人,不吃等人面。因為蘇州人絕對不願意吃人來以前就已經下好的面。

禿黃油麵,意思是「光禿禿的只有蟹黃和蟹膏」,是傳說中的頂級面點。

每年只在大閘蟹上市的季節賣,選用公蟹純膏、母蟹純黃炒出的澆頭,高純度的蟹粉,沒有一絲蟹肉。現炒的澆頭,趁熱倒入面裡,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每根麵條都和蟹黃蟹膏合二為一。

「三蝦麵」,這碗面時令性極強,一般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江南河湖中的雌蝦進入產卵期,以太湖所產的白蝦品質為上,漁民形象地稱之為「蠶子蝦」。所謂「三蝦」,即是蝦身上的三寶:蝦子、蝦腦、蝦仁。

爆鱔面出挑的是爆鱔,它是鱔片生爆成黃脆,再經過加入醬油、紹酒、糖、肉清湯等,經「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等多道上序精巧烹調而成,麵條柔滑、鱔魚香脆,口感甜而不膩。

傳統的蘇式湯麵靠的就是葷油、葷澆,但也有的麵館獨闢蹊徑,素湯、素油、素澆,甚至麵館就在佛門淨地。比如廣福寺有什錦澆頭的素麵,名聲之大,幾乎成了無錫的一大特色美食。這碗譽滿無錫的廣福寺素麵,就值得人們心甘情願的專程為它跑一趟。

刀魚面是江蘇江陰傳統小吃。

該小吃味道鮮美,和中開胃。刀魚面麵條由新鮮刀魚茸、蛋清、上等麵粉加水攪拌,手工擀制而成。湯則由老母雞、筒子骨、豬肉糜、刀魚頭尾、豬骨煲成,煮熟的刀魚面潔白細膩,久煮不爛,既耐咬嚼,又鮮美無比,如再配上火腿絲、蛋皮絲、撒些蒜葉末,更是讓人未食生津,堪稱一絕。

蕈油麵過去是常熟興福寺的齋面。原料取自松樹蕈,松蕈「生於松樹茂密處,松花飄墜著土生菌」。在民國年間刊印的《吳中食譜》也有記載:「寺院素食,多用蕈油、麻油、筍油,偶爾和昧,別有勝處。」文中的蕈油,即松蕈油。

說到吃羊肉麵,蘇州一帶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雙鳳羊肉麵!

雙鳳羊肉麵又名雙鳳肥羊大面,是太倉餐飲文化中的特色品中之一,以酥、濃、香、肥著稱。雙鳳羊肉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弘治年間就有對羊肉的讚美詩云:「秋風乍過西林寺,已聞深巷羊肉香」。

麵條並非美味佳餚,而是再尋常不過的食物。中國美食的精華卻正是要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庸為高端。

所以這一碗最簡單的陽春麵,卻最考驗功夫。

陽春麵,實際就是一碗普通光面,為什麼有如此充滿文化韻味的名字?

其來歷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以前一碗麵十文錢,揚州文人會動腦筋,把這和麵條聯繫起來,故稱作「陽春麵」了。揚州人對陽春麵比較講究,下出一碗美味可口的麵條要能達到「硬而不生,軟而不爛」的要求那才行。

揚州煨面的特色是湯味醇厚,善於使用肉類熬製高湯,再以高湯煮麵。面的湯底久經熬煮,再以開洋、蔥段吊味,裡面有大量的蝦米,湯呈褐色,滋味濃鬱而醇厚。林蘭痴詩曰:「不託絲絲軟似綿,羹湯煮就合腥鮮,嘗來巨碗君休詫,七絕應輸此盎然。」

餃面是揚州的傳統麵食,不過餃面中並沒有餃子,淮揚一帶把小餛飩叫做淮餃,因此餃面就是餛飩麵。

餃面花錢不多,能讓食客同時在一個碗裡吃到兩種食品,既有葷又有素,故民間流傳:「餃麵餃面,有餃有面,葷素皆有,一碗二口。」可謂兩全其美。

蔥油麵(蔥油拌麵)是上海非常著名的小吃,地位就像廣州的雲吞麵,作為老上海的早點,蔥油拌麵是最經典的一道美食記憶。一碗蔥油拌麵對講求樂惠的上海人而言,是再妥帖不過的了。食材簡單、滋味豐富,更有蔥香縈繞一餐。

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饅頭。而不南不北的南京人,愛吃麵!南京最著名的面為兩種:老滷麵和皮肚面。南京的老滷麵精華在「滷」,也就是面的湯頭,所以熬製老滷的功夫才是各家麵館的在南京吃貨圈立足的根本。

所謂老滷,絕不是敷衍的「醬油湯」能比。正宗的南京老滷麵口味鹹中帶甜,既不像北方麵湯要在鹹中找鮮,也不像蘇州的奧灶面甜的有點膩,南京老滷麵向來自成一派。

南京人究竟有多愛吃麵條,每天中午,街頭的大部分麵館就會被擠爆,斬半隻鴨子,來一碗兒皮肚大肉麵,加一份油渣,多擺點油渣,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標配。而每當列舉南京小吃時,「皮肚面」必定名列其中,從未缺席。

在街頭巷尾那些簡陋的條桌上,爽朗粗壯的大漢,優雅玲瓏的淑女,白髮耄耋的老人,個個一頭扎進面碗,呼哧呼哧,大汗淋漓,頃刻間,一碗麵就見了底。

脆哨面是貴州畢節的漢族傳統名小吃,它的外形和口感有些類似於四川的宜賓燃面,但是畢節脆哨面以貴州特有的脆哨而著名,而且吃法也很有特色。

湯、面分開,吃法獨特。麵條細脆味濃,哨子脆香回甜,湯鮮不渾。又稱燃面。

脆哨面在貴州、四川等地很是流行,整體看起來很像臊子麵,一攪拌每根麵條上都裹上了醬汁。乍一看感覺有點油油的,入口就讓人吃出了驚喜。麵條表面一層吃起來有些酥脆的感覺,細細一嚼肉的香味兒就出來了。

腸旺面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風味小吃。

腸旺面始創於晚清。據說在一百多年前,貴陽北門橋一帶肉案林立。橋頭有傅、顏兩家麵館,他們用肉案上的豬肥腸和豬血旺做成腸旺面,以招徠前來買肉買菜的顧客。兩家麵館互相競爭,使腸旺面的質量不斷提高,最後在貴陽賣出了名氣。

腸旺面之所以能獨具一格,不僅因為它有滋味悠長的肥腸和血旺,還因為它有和肥腸、血旺一樣重要的脆臊。說穿了,它用肥腸和血旺分別製成腸臊和旺臊,再用豬五花肉製成脆臊,然後用腸油、脆臊加辣椒油製成紅油,由此而形成了腸旺面「三臊」加紅油的基本特色。

竹升面是廣東省地方傳統麵食,是廣州小吃之一,粵語因「竿」字發音音不吉利而改稱「升」。

竹升面是用傳統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壓打出來的麵條、雲吞皮的一類麵食。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部第二集麵食專題中為南派麵食掙得一席之地的老牌傳統面。

延吉冷麵(연길랭면),「中國十大麵條」之一, 是馳名國內外的一種深受人們喜歡的傳統中國朝鮮族食品。

吉林延邊地區以延吉冷麵著稱,稱延吉冷麵。

襄陽牛雜麵是襄陽人最喜歡的早餐,許多襄陽人都說,幸福的一天,往往是從一碗牛雜麵,一碗黃酒開始的。

襄陽人吃著鮮辣的麵條,嚼著勁道的牛雜,品著香醇的黃酒,一天的生活幸福開始了。

北方的餃子,千百年來,從形式到內容,沒有質的變化,風格比較固定,而南方的餛鈍,卻在不斷推陳出新。

名稱叫法在南方各省也百花齊放,四川叫抄手,廣東叫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叫清湯。

鮮蝦雲吞麵做工精細,餡料豐富,內有豬肉、鮮蛋、蝦仁等,雲吞麵的湯十分講究,以前沒有味精,就用豬骨、蝦子、大地魚煲制。

辨別雲吞麵真假還有一招:韭黃一定不能缺。

鎮江有三怪:「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鍋蓋面,也稱鎮江小刀面,是中國十大名面之一,被譽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因在下面的面鍋裡加入鍋蓋一同煮而得名,具有濃鬱的平民風格,在鎮江家喻戶曉。

在天津吃一頓撈麵講究可就多了去了,那檔次也自然不用多說。天津的撈麵可謂是「鐵打的撈麵流水的滷」,春季有嘗著鮮美的皮皮蝦滷,夏天有吃著爽口的麻醬滷和花椒油滷,到了中秋又有應景的蟹肉滷,此外還有不分季節都常吃的三鮮滷、麵筋滷、西紅柿雞蛋滷等等。

說到重慶給人的印象,人們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鍋、橋都、山城之類的,但是重慶還有一種美食比火鍋還普及、親民的就是重慶小面。

狹義上,小面是指以蔥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麻辣素麵。

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麵條也稱作小面,如:牛肉、肥腸、豌豆炸醬麵等。

重慶人對小面優劣的評價的標準,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靈魂所在。小面家族品種豐富,富於變化,形成個人定製口味。

萬裡長江第一城宜賓,自古便是繁華水碼頭。尤其是清後期至民國中期,更因「水陸交會,貿易四達」,成為西南著名的商貿重鎮和最大的轉口市場之一,開創了「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滿的敘府」之物流神話。

當時宜賓碼頭工人眾多,於是在清代光緒年間,燃面雛形———「油條面」應運而生。

說起中國的麵食,不得不說有「中國麵食發源地」之稱的山西,說起山西的麵食,又不能不首推大同刀削麵。

在閩南,說到沙茶麵幾乎無人不知,它不僅是清晨的那第一頓早餐,或是午時的飽腹,更是夜宵的必備,它的身影在漳州廈門這樣的城市無處不在。

廈門是個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舶來品,沙茶就是一種。

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福州地區,線面廣為民眾喜愛,大年初一,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

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

成品分為兩種:為「特線面」,稍粗,直徑在 0.7毫米以內,通常用來炒食,為「面尾」。

面架上的線面最長可達7米,挽好的福州線面拉開最長長度可達2米,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挽面時在面頭上紮上紅線,由於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叫「長面」和「壽麵」。

由於福州話「長面」和「長命」諧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長命」。

拉條子就是新疆拌麵的俗稱。製作時不用擀、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製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麵食。

地理風物

世界美食|日本美食|廣東飲食|江蘇飲食|臺灣滋味

國家辣椒地理  |  國家土豆地理

國家釀酒地理  |  國家羊肉地理

國民硬菜地理  |  國家硬菜地理

國家番茄地理  |  國家番薯地理

國家江鮮地理  |  國家蒸菜地理

國家苦瓜地理  |  世界兔肉地理

國家螃蟹地理  |  國家糕餅地理

國家辣醬地理  |  國家烤鴨地理

國家西餐地理  |  國家蘑菇地理

30年走過中國450多地,評出心中最好的15碗面 | 中國麵食 · 百變卡花 ( 節慶必備 ) | 一碗麵,就是山西人祖祖輩輩的生活 | 阿拉上海人吃麵,頂頂講究 | 加油!河北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 永濟人不吃刀削麵,為什麼能在京遍開山西刀削麵館 | 太原人為啥忒愛吃上海產肉蓉面 | 吃碗地道河南羊肉燴麵 | 上海最銷魂的25家麵館 | 日本夏季風物詩清涼「流水面」 | 蘇式頂級湯麵大賞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全)麵條地理
    2013年6月由中國商務部 、中國飯店協會等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飯店文化節暨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上評選出了「中國十大麵條」。,是湖北武漢最著名的小吃之一。走在揚州這個當時中國最繁華都市的街道上,大概也和如今第一次到外灘看「西洋景」的鄉下人差不多。當時富甲天下的揚州,對於從湖南湘陰縣小地方來的左宗棠來說,當然是充滿了好奇的,於是他不能免俗地在揚州停舟遊覽,當然也就不能免俗地隨便在街上吃了碗雞湯麵。但就是這碗面把他給震住了!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左宗棠當時甚至認為天下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好吃的麵條了。
  • 中國麵條地理丨最全麵食指南
    走在揚州這個當時中國最繁華都市的街道上,大概也和如今第一次到外灘看「西洋景」的鄉下人差不多。當時富甲天下的揚州,對於從湖南湘陰縣小地方來的左宗棠來說,當然是充滿了好奇的,於是他不能免俗地在揚州停舟遊覽,當然也就不能免俗地隨便在街上吃了碗雞湯麵。但就是這碗面把他給震住了!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左宗棠當時甚至認為天下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好吃的麵條了。
  • 中國麵條地理
    走在揚州這個當時中國最繁華都市的街道上,大概也和如今第一次到外灘看「西洋景」的鄉下人差不多。當時富甲天下的揚州,對於從湖南湘陰縣小地方來的左宗棠來說,當然是充滿了好奇的,於是他不能免俗地在揚州停舟遊覽,當然也就不能免俗地隨便在街上吃了碗雞湯麵。但就是這碗面把他給震住了!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左宗棠當時甚至認為天下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好吃的麵條了。
  • 中國十大麵條排行榜出爐 細數中國最好吃的十種麵條
    pt3370關注武漢人民的最愛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將豬肉、蝦肉打成泥做餡,包成一口一個大小的小餛飩,放入用雞湯或高湯煮的麵條中,本來只是帶著點鮮味的麵條陡然變得驚豔起來,讓人鮮的欲罷不能。
  • 中國麵條地理:少了這碗面,我可能熬不過今晚
    2013年6月由中國商務部 、中國飯店協會等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飯店文化節暨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上評選出了「中國十大麵條」,中國飯店文化節是全國餐飲業的「奧斯卡」,美、日、韓等國和中國32個省市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參與評選的中國企業不下
  • 中國十大麵條——鎮江鍋蓋面
    名以食為天,任何一個國家、名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塊都是餐飲文化。
  • 延吉冷麵入選中國最好吃麵條排行榜TOP10
    另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涼爽——無論是湯還是面,都要冰涼後食用。只有這樣,才能將夏日的炎熱統統拋到「面鋪」外。  網友跳跳魚說:「我認為延吉冷麵好吃主要在湯,冷涼酸辣,喝上一口,身上的熱氣頓時全消。」如果去延吉,不嘗一下正宗的延吉冷麵,就不要說你去過延吉,那真是白去了!  「從小我就愛吃冷麵,我來長春工作有10多年了,每到夏天,就會有要吃冷麵的想法。」老家在延吉的市民於女士說:「這次延吉冷麵能夠受到網友的喜愛,成為最好吃的麵條,我感到很驕傲!希望有更多的人愛上延吉冷麵。」
  • 面面俱到,讓你認識中國麵條
    重慶小面、炸醬麵、拉麵、牛肉麵、臊子麵等等等等等,面面俱到,中國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帶你認識中國的麵條文化,沒有做不到的麵條只有你想不到的麵條吃法
  • 中國最好吃麵條排行榜出爐,山西刀削麵僅排第三
    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的「中國最好吃麵條排行榜」中,北京炸醬麵、 武漢熱乾麵、山西刀削麵、河南燴麵、蘭州拉麵、四川擔擔麵、杭州片兒川
  • 中國頂級麵條
    中國美食的精華卻正是要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庸為高端。所以這一碗最簡單的陽春麵,卻最考驗功夫。陽春麵,實際就是一碗普通光面,為什麼有如此充滿文化韻味的名字?其來歷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以前一碗麵十文錢,揚州文人會動腦筋,把這和麵條聯繫起來,故稱作「陽春麵」了。揚州人對陽春麵比較講究,下出一碗美味可口的麵條要能達到「硬而不生,軟而不爛」的要求那才行。
  • 中國「最著名」的四種麵條,南北方的都有,你覺得哪的最好吃?
    南方的麵條重在調料,也就是湯汁,北方的麵條重在麵條本身,也就是面勁道的口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四種中國「最著名」的麵條,南北方的都有武漢熱乾麵上榜,你最愛吃什麼面?南方武漢熱乾麵武漢熱乾麵可謂是一種非常出名的麵食,是武漢的特色美食之一,它還被列為中國十大麵條之一。熱乾麵對於武漢人來說,稱得上是最美味的早餐。
  • 最新中國10大麵條排名
    麵條起源於中國,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食用歷史,早期的麵條跟河南燴麵有些類似,其多為片狀、條狀的。在漢代麵食統稱為餅,麵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到了隋唐時期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時至今日,麵條的種類更是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麵條也因地域性的差異有著不同的風味。今日我們一起就來盤點一些各地美味的麵條。
  • 中國十大知名麵條
    武漢人民的最愛,很多人每天的早飯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吃熱乾麵。
  • 經典的中國麵條到底有哪些
    麵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於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國的麵食文化博大精深,種類繁多,十分美味。麵條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編輯一些中國的經典麵條,跟我來看。才發展至今,成為許多人心中代表性的北京食物,中國食物,老北京炸醬麵用實力告訴我們,它的品質值得大眾的信賴,也值得被推廣。
  • 中國到底哪裡的麵條最好吃?中糧福臨門河套麵粉有答案!
    那麼,冬日裡哪種食物最能禦寒保暖呢?當然是已經在中國餐桌上叱吒風雲長達4000年的麵條了。不管冬天的寒風多麼凜冽刺骨,只要能夠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熱湯麵,連湯帶水下肚後,都會直冒熱汗,渾身舒坦。從古至今,由南至北,中國人對於麵條的熱愛當真是愛到了骨子裡。有數據統計稱,我國的麵條種類已經多達1200餘種。現在,問題來了,中國麵條種類那麼多,最好吃的到底在哪裡?
  • 麵條沿著黃河走
    麵條又沿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全世界…興全基金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今天的故事,要從一碗正經的蘭州牛肉麵講起。最接近麵條原始狀態的蘭州牛肉麵,有著絲綢之路一樣的氣質。您可以讓師傅抻上一把毛細,用手背輕輕撫摸一下,那質感就像絲綢一樣,非常光滑,非常柔潤。更重要的是,上期咱們講到「凡是遠道而來的吃食,一定是先精緻化後,當作早點。」蘭州人每天早上必備的這碗面,自然也與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吃麵條,離不開麥子。小麥在黃河流域出現得要比小米晚。
  • 中國頂級麵條大全
    所以這一碗最簡單的陽春麵,卻最考驗功夫。陽春麵,實際就是一碗普通光面,為什麼有如此充滿文化韻味的名字?其來歷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以前一碗麵十文錢,揚州文人會動腦筋,把這和麵條聯繫起來,故稱作「陽春麵」了。揚州人對陽春麵比較講究,下出一碗美味可口的麵條要能達到「硬而不生,軟而不爛」的要求那才行。
  • 中國麵條排行榜竟然是這樣的,驚呆了!
  • 美食英語 中國五大麵條
    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刀削麵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滷等,都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山西刀削麵中晉小二刀削麵還是極少數我國擁有完整文化和宗傳的中國廚藝流派,尤其是關於刀削麵的詩文、楹聯獨具神韻、心懷蒼生、寓意天下,令人嘆為觀止。
  • 麵條絲綢之路
    遙想當年,沙漠中的駱駝隊以絲綢、茶葉、香料和瓷器,開拓了一條溝通中原、西域乃至歐洲、非洲國家的經貿之路,滿溢香氣的麵條,也由葡萄美酒夜光杯相伴,貫穿起不同的國度。2002年10月,人們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發現了一個倒扣著的碗。揭開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躺著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吃的拉麵。經鑑定,這是小米粉做的麵條。這可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