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都知道在一二戰時期有一票12.7-20mm口的反坦克步槍,但隨著二戰時坦克裝甲的增厚,反坦克步槍這種動能穿甲武器顯得有點弱雞。隨即而來的就是聚能穿甲原理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取代反坦克步槍。再到戰後,大口徑的反坦克步槍就一蹶不振,直到1990年的海灣戰爭,12.7mm的巴雷特以反器材步槍的ID重新喚起了一波大口徑步槍潮流。
那麼問題來了,反坦克步槍是怎麼變成反器材用途的,時間節點是啥?
咱們知道12.7x99mm(.50 BMG)是美國在一戰後開發的一種大口徑機槍彈,主要用於M2白朗寧重機槍,本意是拆坦克拆飛機。不過如上所說,後來坦克是拆不動了,但拆個飛機、裝甲車甚至簡單掩體、建築或者車輛之類的非常好使,所以一直用到了現在。
.50 BMG的動能和彈道遠比那票7-8mm口徑的步槍彈好的多,因此在韓戰乃至越戰中,美軍也會在M2重機槍上加裝個光學瞄具,用來遠距離壓制敵軍或者攔截、破壞輕型硬目標。
恰好當時的狙擊戰術正在從早先的班組神槍手向專業的特種狙擊小組轉型,美軍也在1968年重啟了陸軍狙擊學校,而專業化狙擊手以及.50BMG彈的優秀彈道讓美國人在80年代初意識到,是不是能結合一下,於是出現了一項被稱為Special Operations Target Interdiction Course(特種目標攔截課程),此時美軍開始嘗試用步槍發射.50BMG重機槍彈,並用於狙擊小組當中。而其直接產物就是AMAC-1500
AMAC-1500是正式被美軍採購之後的名稱,它原名叫RAP500,設計師是傑瑞·哈金斯,它原本就是個專門設計軍用步槍的大佬,之前的作品被稱為RAI300,發射的7.62x51mm彈。但前邊我說了美軍出現了遠程狙擊以及對付硬目標的需求,那麼他就擴大RAI,製造了發射.50BMG彈的RAP500,從結構來說很枯燥,就是一栓動步槍,有三個長條形的閉鎖機頭。
值得一提的是,這把槍的裝填挺2的,得把整個槍機都卸下來,然後把子彈裝在機頭上,再將槍機帶著子彈一起推入彈膛,閉鎖...這個操作在鐵血戰士2中有體現。
但這批槍美軍採購的數量不多,僅有125支,但如此小的訂單量不足以讓艾佛·詹森公司(AMAC的娘家),這家公司到了1986年只能申請破產。
其實咱們可以看出,AMAC-1500的本意確實是想打造出一款有著優秀精度的大口徑栓狙,具備超遠距離的射程和對器材的破壞力。但那會.50BMG本身並沒有匹配的高精度彈藥,所以用來遠距離狙人不大可能,因此這票大口徑步槍後來主要是被海軍拿去狙水雷了。這也引出了巴雷特這種半自動反器材步槍,反正精度馬馬虎虎就行。
反倒是設計師哈金斯原本專門為RAI 系列步槍製造了一種8.58x71mm的高精度野貓彈後來被芬蘭的Lapua公司看中,後來成了咱們熟知的.338Lapua馬格南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