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會舊址將恢復原貌:首次全面修繕 預計年內完成

2020-12-22 閩南網

   最近,位於新華路40號的臺灣公會舊址正在修繕——這是臺灣公會舊址建築經歷的首次全面修繕。過往修繕僅加固了房屋結構,這一次,古建修繕專家對建築作了拆解、分析,計劃還原它在上世紀的歷史風貌。

  臺灣公會舊址曾一度淡出群眾視線——由於結構老化成為「危房」,它自2014年閉館至今,數年來不對外開放,成為不少臺胞心中的遺憾。這次修繕將恢復它的歷史價值、使用價值。近日,記者探訪了臺灣公會舊址,採訪古建修繕專家,了解這棟建築將如何恢復原貌。

  

  正在進行全面修繕的臺灣公會舊址。

  上世紀的臺灣公會原貌。

「拆解」建築內部 找回室內原貌

  很難想像,臺灣公會舊址成為危房後多年,迎來的修繕第一步,是「拆解」——施工現場,臺灣公會舊址建築內部牆面的粉刷層被剝離開來,露出結構層,部分牆面突兀地出現不同顏色的磚石,哪些是後期改建部分一目了然。

  文物修繕不是單純「做加法」:欲修好,反而要先「拆」好。「拆解二次勘查是為了解建築原貌,是古建修繕中的重要步驟。」負責該項目施工的惠和股份古建技術總監邵西川說,通過對建築體表面材料作保護性拆解,分析材料構成與配比,能照原樣還原構造做法;剝離表麵粉刷層露出內部結構,才能發現缺損和需加固、還原的地方。

  據新近搜集的臺灣公會落成典禮合影照片,臺灣公會建築實落成於1917年。一百年間,這棟近代建築經手不同業主,曾作不同用途,改建難以避免。在剔除表麵粉刷層、進一步查勘後,建築內部最初的原貌才逐漸顯現——一樓現有地面下方3.5釐米處有一層彩色水洗石地面,應為原有地面;牆面有多處砌體填充痕跡,可由此追溯室內原有的門、窗構造位置,未來將還原室內舊有格局;原建築混凝土澆築質量低,存在蜂窩、露筋等結構缺陷,目前已予以結構補強。

  對於建築外觀如何修舊如舊,歷史照片提供了重要參照。通過搜集大量歷史照片對比發現,臺灣公會後側裙樓為1989年新建,同時現有建築正立面灰塑、匾額以及欄杆下石牆柱頭線條樣式均與原貌不同。「原有雙鳳花紋灰塑更精美,中間有臺灣公會標誌、名稱,原匾額兩側還設有燈座。」邵西川說。

恢復「平衡錘窗」 還原歷史特色

  臺灣公會舊址在設計上有許多精妙呈現,因此在修繕時更需考究細節。在保護性拆解過程中,修繕人員發現了「平衡錘窗」——窗戶兩側設置了暗格,暗格中藏有平衡錘,通過讓窗體和側邊錘體達到相同質量,利用平衡原理,使窗戶可上拉至任意位置。據邵西川介紹,這種窗體設計於早期的歐美國家十分流行,在中國則相對少見,頗具歷史價值。經查勘,臺灣公會舊址前樓現存40個窗戶中,27個窗戶留有平衡錘裝置痕跡,13個無平衡錘裝置的疑為後期改建。由於早期鐵製平衡錘易生鏽,不少窗戶在後期增設卡扣,平衡錘失去了功能。

  「這次修繕會將所有窗戶樣式恢復為平衡錘窗。」邵西川說。古建修繕講究恢復建築的原真性,修繕中需保持原工藝、原材料、原形貌、原做法,但原則不是一成不變,材料也應隨著時代變遷。「按舊有材料,平衡錘窗易生鏽、壽命短。在仿製恢復時,我們會將平衡錘窗的藤線換為不鏽鋼鉸線,原鐵製滑輪換為銅製滑輪,以增加平衡錘窗的使用壽命。」

  雙鳳嵌臺字灰塑和水洗石立面、地面也是臺灣公會建築保留至今的歷史特色。邵西川說,要還原正立面雙鳳嵌臺字灰塑,需知悉其底層、面層,十分複雜,須請經驗豐富的灰塑手藝人按歷史照片重塑。在建築內甬道一側,有一棵原種在庭院中的300多歲古榕樹,根已深入樓房底部。它見證了這棟建築的發展歷史,但其生長也將會給修繕帶來麻煩。

  此次修繕預計於今年完成。市臺聯副會長張勁秋說,修繕後的臺灣公會將進一步活化利用:「一方面將開闢展覽區、史料館,展示廈臺交流史;另一方面會作為『臺胞之家』服務臺胞、舉辦交流活動,發揮其歷史價值和使用價值。」(文/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 實習生 袁芳怡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

  【連結】

臺灣公會舊址 見證兩岸交流軌跡

  臺灣公會舊址建築是廈門僅存的2座臺灣近代日本風貌建築之一,也是大陸僅存的兩座原臺灣同鄉會所之一。1906年,臺灣籍民施範其等7人籌備成立臺灣公會;據新近搜集的臺灣公會落成典禮合影照片,臺灣公會建築實際上落成於1917年。在新中國成立前,臺灣公會曾走過一段曲折坎坷的道路。1945年抗戰勝利後,臺灣公會重組為「臺灣同鄉會」。1954年,臺灣公會建築由法院接管並一直使用至2005年才交由市臺聯管理。2008年,臺灣公會舊址被列為廈門市第二批涉臺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廈門是臺胞旅居祖國大陸的第一站,抗戰前在廈臺灣籍民有萬餘人。臺灣公會的群團性質至今仍有不同說法,但其創立之初作為同鄉組織,為早期臺胞來廈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承擔興辦教育、慈善救濟、經濟互助、中間調解等功能。1909年,臺灣公會申請創立旭瀛書院,招收臺胞子弟就學;1920年旅廈臺胞曾在此發起成立金融合作社,可見臺灣公會具有近代工商業會館特徵。進入21世紀後,臺灣公會舊址成為聯繫旅廈臺胞情感的重要場所,《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在廈臺胞組織的演化及發展》等圖片展曾在這棟建築內展出,人們可通過這棟建築回顧臺灣民眾在廈生活變遷史以及兩岸交流的歷史軌跡。

原標題:臺灣公會舊址將恢復原貌:首次全面修繕 預計年內完成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焦點

  • 江西泰和修繕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央廣網泰和8月27日消息(記者範存寶 通訊員鄧和平)開學之際,位於浙江大學舊址的泰和六合中學師生參觀浙大舊址遺蹟,延續抗戰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近年來,江西省泰和縣投入200萬元對浙大等抗戰舊址進行全面修繕,重現當年原貌。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浙江大學遷至泰和, 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於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
  • 泰和投資修繕浙江大學舊址延續抗戰記憶
    泰和縣投入80萬元對浙大西遷泰和舊址校長辦公樓進行全面修繕,讓校長辦公樓重現當年原貌。  據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國立浙江大學遷至泰和,1939年民國江西省政府遷至泰和,當時泰和成為江西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留下了不少抗戰遺址舊址。  為延續抗戰記憶,泰和加大了抗戰遺址舊址的修繕保護力度。
  • 所城裡41處歷史文化院落全面啟動修繕
    近日,記者走訪兩大歷史文化街區了解到,朝陽街沿街院落已經完成牆體加固、扶壁柱加固、山花修復等多項工作,逐步撤去手腳架露出建築原貌,整體修繕進度達到58%;所城裡41棟歷史文化院落修繕也已全面啟動
  • 煙臺朝陽所城17處院落修繕全面展開
    「歷史建築『修舊如舊』,不僅僅是修復殘損、恢復原貌,而是在儘可能不破壞建築主體結構的前提下,使用與建築相似的原材料進行全面修復,既保持建築既有風貌,修復部分又和建築有所區別。通常情況下,一棟歷史建築修復,要經過清理基層及埋設預製件、刮糙及找平、彈線及安裝預製件、調配水泥石子、粉刷壓實、著色等多達12個步驟,才算大功告成。」
  • 北京景山公園觀德殿修繕後首次向公眾開放
    中國網9月30日訊 景山公園觀德殿於9月29日首次面向市民遊客開放,據悉,這是景山公園第二個完成騰退修繕後亮相的古建群。 觀德殿位於景山公園東門內北側,緊鄰護國忠義廟西牆,始建於萬曆二十八年5月。整個建築群為四進院落,總佔地面積6075.96平方米,此前部分院落曾經被佔用。
  • 福州上下杭最大古厝將修繕開放 見證榕商風雲
    這裡是福建省文保單位福州市商務總會舊址。它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是上下杭特色歷史文化街區規模最大的古厝。  9日,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該古厝將從本月開始進場修繕,明年年前,古厝將作為福州市民營企業家的活動場所,活化利用,弘揚榕商精神。
  • 「老蘇州」現場助力恢復原貌
    近日,在南半園修繕工程中,專程請來幾位見過園子原貌的「老蘇州」幫忙答疑解惑,為南半園後續修繕保護和恢復原貌提供了真實的數據支撐。老蘇州看南半園改造圖紙南半園所在的地方,在清鹹豐、同治年間為蘇州五柳堂陶氏宗族所有,後來陶氏敗落了,將園宅租給了俞樾,也就是曲園的園主。
  •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修繕完成 修舊如舊讓文物古蹟重現歷史風華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修繕復原的辦公樓入口處欄杆。 (本報記者林路然攝)  日前,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修繕工程正式完工。鼓浪嶼管委會文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鼓浪嶼為迎接第44屆世遺大會完成的修繕項目之一,施工人員在修繕過程中注重遵循文物古蹟保護的不改變原則、完整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等,盡力尋找相近材料,讓文物古蹟重現歷史風華。
  • 開福區三一小學舊址進行修繕
    近日,長沙市開福區城市人居環境局啟動了大王家巷原水電八局職工宿舍樓和三一小學舊址歷史建築修繕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招標。該項目已由長沙市開福區發展和改革局以開發改發〔2020〕325號 文批准建設。三一小學該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對水電八局職工宿舍樓和三一小學舊址進行修繕,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建築屋面、牆體、門窗、地面等,其中水電八局職工宿舍樓修繕面積約912平米,三一小學舊址修繕面積約
  • 淮海路商圈將崛起一片新地標,喇格納小學舊址建築平移工程完工
    剛才,歷時18天施工後,黃浦區文物保護建築——喇格納小學舊址建築平移工程順利完工。舊址經過全面細緻地修繕後,未來將用於非遺保護、文化教育、文創孵化等功能。
  • 85歲喇格納小學舊址平移,淮海路將崛起新地標
    均 記者 海沙爾 攝    昨天,歷時18天施工後,黃浦區文物保護建築——85歲的喇格納小學舊址建築平移工程順利完工。舊址經過全面細緻修繕後,未來將實現非遺保護、文化教育、文創孵化等功能。舊址所在的太平洋新天地商業中心項目,未來將成為淮海路一個新地標。
  • 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
    重慶日報全媒體消息,今天(7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南岸區文旅委獲悉,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不久後,這裡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讓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 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7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南岸區文旅委獲悉,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不久後,這裡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讓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依託南濱路安達森洋行舊址打造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2020年南岸區在兩江四岸核心區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
  • 老瓦片、貼夏布……實地探訪中共一大會址修繕現場,傳承千年的工藝...
    最近,漫步新天地的遊客會發現,原本青磚紅瓦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外搭起了層層腳手架,灰色的擋布將這座具有百年歷史的石庫門建築圍得嚴嚴實實。自去年11月17日暫停對外開放後,包括中共一大會址、博文女校舊址在內的重要文物建築已啟動修繕保護工程,在古老工藝和現代技術的「加持」下,修葺一新的老建築有望恢復百年前風貌。
  • 江西泰和縣修繕中正大學總務處舊址
    中國臺灣網5月25日吉安訊 為發掘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和縣對位于澄江鎮杏嶺自然村的中正大學總務處大樓舊址進行維修。 該大樓均採用木板所建,樓上的多間教室也是由木板隔離開。據了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迫於時局壓力於1939年將江西省政府遷於泰和縣,並於1940年10月31日在泰和縣澄江鎮杏嶺自然村建立中正大學,並在該處辦校4年半,辦校第一年設立了文、法、工農三學院,後增設了文史、生物系及3個專修科,以自強不息、教育強國為辦學宗旨。舊址對研究抗戰時期中國教育歷史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修繕重啟 | 上海音樂廳修繕工程大揭秘(內附視頻實錄)
    結束了「平移」之後最大規模修繕,90歲的上海音樂廳已完成全部修繕工作,華麗回歸!
  • 桃林村昌順縣委政府舊址文物修繕工程啟動
    7月14日,桃林村昌順縣委政府舊址文物修繕工程舉行開工儀式。該工程將遵照文物修繕「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按照老建築原始設計圖紙進行修復,更換屋頂瓦片,維修腐朽的梁、椽等,並採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進行。據悉,1947年12月12日,平北地委決定,昌平、順義兩縣合併為昌順縣聯合縣,辦公地點設在桃林村。1948年12月13日,昌順縣委政府遷往昌平縣城。1949年4月16日,昌順縣委撤銷,如今昌順縣委政府舊址在桃林村518號。
  • 大田灣體育場開始全面修繕!文物部分「修舊如舊」,標誌性籃球場也...
    8月7日,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非文物工程動工,加上已於6月30日動工的文物部分,標誌著大田灣體育場已經進入全面修繕環節,工程已經整體開工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的重慶籃球愛好者聖地——大田灣室外籃球場也將回歸,屆時將修建在體育公園裡。文物部分「修舊如舊」,即將進行加固大田灣體育場在賀龍元帥的主持下於1956年建成,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一座甲級體育場,也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重慶十大建築之一,它的修繕工作將精細化進行。
  • 天壇圜丘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完工
    天壇圜丘壇泰元門復原修繕完工  內壇70年來首次呈現完整格局,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內壇環壇步道全部貫通目前天壇仍有大面積壇域被佔,未來將逐步騰退拆除。  新京報訊 昨日,經過搬遷騰退和為期3個月大修,位於天壇圜丘壇內壇牆東南側的泰元門復原修繕工程正式宣告完工。自此,天壇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內壇「環壇步道」也已經全部貫通。
  • 外媒:巴黎聖母院將恢復19世紀的原貌,專家稱要按原形恢復
    外媒:巴黎聖母院將恢復19世紀的原貌,專家稱要按原形恢復。 根據綜合外媒報導,近日有法國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4月大火燒毀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的尖塔,將恢復19世紀的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