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4日,日本侵略者由緬甸攻入雲南境內,沿著滇緬公路,一路長驅直下,相繼佔領了畹町、芒市、龍陵,最後佔領了怒江西岸的松山,並在此修建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堡壘群,妄圖憑藉松山天險,阻止中國遠徵軍進行滇西大反攻。1944 年,中國遠徵軍為收復失地,與日軍在松山鏖戰98天,最後實施了著名的松山大爆破,全殲日軍3000餘人。
松山是怒江峽谷西岸的龍陵縣內第一高峰,山高樹茂,聳入雲天,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是封鎖滇緬公路、控制怒江兩岸的戰略要地,自古就有「飛鳥難過,猴子犯愁」之說。
日本法西斯正是看中了松山易守難攻的天然地勢,在松山四周構築了數不清的各自獨立又相互聯護的鋼筋混凝土堡壘群。堡壘群主體共分為三層:上層用於觀測與射擊;中層是生活區,建有臥室、休息室和娛樂室;下層用於隱蔽部隊和儲存彈藥。除此之外,在最下層還挖掘了一條可通往山外的暗道,專供日軍師、團以上軍官臨時逃跑之用,鮮為人知。
為了確保防線的絕對安全,日軍在堡壘頂部鋪設了四、五層厚約70釐米左右的堅固圓木,圓木上面還鋪蓋了數層厚鋼板,鋼板上又澆灌了厚達一米多的混凝土。駐紮在此的是日軍第五十六師團一部,約有3400餘人,配備有山炮、戰車、重機槍等重武器,還設立了醫院、發電所等後勤保障機構,並囤積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充足的糧食、淡水等生活物資,可同時滿足數千人堅守兩年以上。
此外,日軍還在堡壘群四周修建了大量的地道和掩體。布置了三層火力點,在松山中央還修建了一條飛機跑道和空投基地,可供運輸飛機隨時起落,運送給養。
如此堅固的工事,再加上充足的物資給養,可抵擋數萬軍隊的攻擊,即使使用重型山炮、榴彈炮等重武器狂轟濫炸,也奈何不得。因此,日軍南方軍司令寺內壽一大將曾把松山防線稱為「東方馬其諾」,西方輿論界則把松山稱為「東方直布羅陀」。
日軍修建的松山工事完全控制了滇緬公路松山段兩側70餘公裡的範圍,易守難攻。日軍在對外廣播中還曾口出狂言:松山防線固若金湯,要想攻下,中國軍隊不死亡幾十萬人,門都沒有。
最先負責攻打松山防線的是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第七十一軍,軍長鍾彬,素有「常勝將軍」之美譽,下轄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和新編第二十八師,全部美式裝備,戰鬥力尚可。
然而,在松山戰場上,第七十一軍卻遭遇到了日軍的瘋狂阻擊。
第七十一軍先用密集的炮火向松山山頭傾瀉了大量的炮彈,實施火力壓制。炮火覆蓋過後,第二十八師的數千名士兵首當其衝,吶喊著向山上衝去。當士兵們衝到距敵碉堡約50米遠處時,不幸踩到了埋設在密林深處和亂草叢中的地雷,剎那間,爆炸聲震耳欲聾,煙霧滿天,爆炸碎片似「天女散花」般從空中快速劃落,成連成排的士兵們紛紛倒下。
緊接著,藏在碉堡中的日軍伸出了槍口,從四面八方開始向外瘋狂掃射。在地雷陣中僥倖存活下來的遠徵軍士兵,此時是躲無可躲,藏無可藏,瞬間就成了槍下亡魂。
僅一個衝鋒,第二十八師就傷亡過半。
軍長鍾彬惱羞成怒,立即組織了第二波攻擊。為防止士兵逃跑,他在師、團、營、連、排設立了各級督戰隊,並下達了死命令:「敢有怯陣後退者,格殺勿論!」
第二波攻擊開始後,各級軍官舉著手槍,逼著士兵們衝鋒,不許後退。可想而知,結果是一樣的,在丟下了大量的屍體後,第二波攻擊宣告失敗。
隨後,軍長鍾彬又組織了多次強攻,均遭失敗,整團、整營的人都打光了,最慘的是一個連只剩下了兩名士兵,差點丟了番號。
聞之第七十一軍慘敗,蔣介石大發雷霆,立即將鍾彬革職查辦,將第七十一軍調回後方,改由第八軍擔任主攻任務。
第八軍下轄榮譽第一師、第八十二師和第一百零三師,軍長何紹周,全軍均為美械裝備,並配備有美軍顧問。
第八軍一改第七十一軍猛衝猛打的戰法,採取了步、炮協同,同時利用盟軍飛機在空中配合進行空中壓制的新打法,對松山、滾龍坡等地展開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鏖戰20天後,終於攻下了滾龍坡和大埡口,然而,松山頂峰卻一直未能攻克。
眼見部隊傷亡慘重,軍長何紹周著急,蔣介石更著急,接連給第八軍下達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要求第八軍務必在八月底前攻下松山,否則,團以上長官一律軍法從事。
看到最高統帥部的嚴令,何紹周心急如焚,接連召開了多次軍前會議,研究戰術,尋求良策。大家一致認為,攻克松山「只可智取,不可強攻」,「偷襲」、「火攻」、「空降」和「坦克壓陣」等戰法均被否決後,最終,採用了第八十二師副師長王景淵的「坑道顛覆法」,並制定了從松山底部挖坑道,直通頂部日軍鼻子底下,實施超強爆破作業的作戰方案。
在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再次下達限期攻克松山的命令後,軍長何紹周及時調整了戰術,向部隊下發了攻擊松山的命令。
何紹周一面派重兵佯攻松山,一面抽調大量工兵攜帶專業作業器材,夜以繼日地搶挖地道。地道高1.8米、寬1米,每晝夜可秘密開挖12米左右。經過十數天的艱苦挖掘,終於挖到了日軍的碉堡底下,士兵已可以很清楚地看見日軍的遊動哨兵,並且能聽得到日軍的談話。
隨後,中國遠徵軍士兵們在地道內安裝了6噸TNT黃色烈性炸藥。
1944年8月20日上午九時許,隨著軍長何紹周的一聲令下,工兵按下了電鈕……「轟隆」一聲巨響,剎那間,地動山搖,灰塵漫天,日軍的碉堡伴隨著泥土和日軍士兵的殘肢斷臂,齊齊飛向了天空,被日軍自詡為堅不可摧的松山碉堡群被炸開了花。
爆破聲過後,中國遠徵軍萬炮齊鳴,帶著怒火的炮彈準確地砸在了已殘破不堪的碉堡內,將僥倖生還的日軍砸成了肉泥。隨後,數萬名遠徵軍士兵吶喊著衝向了山頂,將殘餘的日軍一一殲滅。
是役,中國遠徵軍全殲松山日軍3000餘人,
松山戰役是一場艱苦卓絕的血戰,歷時三個多月,也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消耗炸藥最多的一次戰役,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爆破。
【堅持原創,不忘初心,銘記歷史,品讀人生,歡迎關注,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