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法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壯觀、最強悍、號稱是最堅固的防禦工事,永遠不會攻破的邊境防禦設施——馬其諾防線(又稱馬奇諾防線),而恰好是這個所謂的馬其諾防線,被法國人寄予厚望的工程,卻讓法國陷入了國家覆滅的悲哀。
法國人把所有的資源和心血都投入了這個世紀大防線,無奈,法國的這個所謂的防線在德國人的面前就是一道紙糊的設施,德國人輕易地越過比利時閃擊法國,而防線最終也在兩面夾擊中被擊破。那麼法國為什麼要傾盡全力建設馬其(奇)諾防線,其背後到底是基於什麼戰略思想,法國政府究竟是怎麼想的?
普法戰爭慘敗,法國開始修建馬其(奇)諾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普法戰爭的慘重失敗,法國人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東部的鄰居德國,於是從1928年就開始修建馬其諾防線,這個由重炮構成的德法邊境防線,一度成為了西歐最大的戰略防禦體系設施。
而很多法國人也對這個防線充滿了信心,當然最有信心的,還得是那群驕傲自大的法國將領;很有意思的是,自從一代名將拿破崙之後,法國將領再無名將,這個現象持續到二戰結束,法國軍事指揮在歷次戰爭中,一直都不出彩,甚至二戰時期,完全被英、美、德、蘇四國的將領的光芒所掩蓋。
二戰期間,法國以遊擊戰形式為主
法國在二戰時期一直處於一種遊擊戰形勢,對整個二戰的貢獻其實並不大,我們可以簡述為,
二戰初期
,法國被德國閃擊滅亡後,是英國和德國單挑;
二戰中期
,是英國、蘇聯分別從東線、西線聯合單挑德國,到了二戰後期,是英、蘇、美三國聯合單挑德國。
而義大利雖然也是軸心國
,但是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足夠單獨應對義大利,所以義大利其實對二戰軸心國的貢獻並不大,反而還需要德國多次的救援。同樣的法國軍隊也一樣,法國雖然有著不少的軍隊,但國家都被佔領了,政府被迫流亡,號召力大幅度下降,由此,法國失去了戰爭潛力,所以只能給英美國家打打下手。
法國:針對德國建設大型防禦工事,採取綏靖政策
回歸正題,法國這個馬其諾防線最初是應對德國
,這也是因為一戰之後德國,國內納粹黨魁希特勒迅速地掌握了德意志國家的實際權力,在通過一系列措施的鞏固政權之後,德國氣焰開始囂張,首先就是要對捷克斯洛伐克動手。
而對於德國的這個囂張氣焰,法國人竟然選擇示弱德國的綏靖政策,在法國的主導和無視下,德國迅速地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英國人提出抗議,但是又在法國人的勸說下,也默認了這個無理的侵佔,畢竟法國人害怕招惹德國,以至於讓德國又掀起戰火,這時候的法國是最害怕戰爭的,因此一戰讓法國損失慘重的心理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德國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法國雖然表面默許,但實際上已經開始提防起德國,於是法國軍方提出的馬其諾防線政策,就得到了法國政府的同意,其實馬其諾防線的搭建是吸取了一戰時候的經驗,如果換作一戰,這個方向絕對可以成為德國無法逾越的鴻溝,但是法國還是盲目地相信德軍一旦發動戰爭,還會像一戰的那種打法一樣。
法國盲目堅信馬其諾防線,戰鬥力下降
英國的一些軍事家在參觀馬其諾防線後,雖然感慨這個方向是法國天才構想的防禦設施,但也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如果這個防線被破,那麼整個法國將陷入絕境,這個防線就是法國人的士氣,沒了它,法國人也就是失去了士氣。」
這話說得十分到位,馬其諾防線就是寄託了所有法國人嚮往和平的最強戰略設施。
甚至法國人嘗試多種辦法突破防線,但是幾乎沒有那一次演練都能突破這裡,馬其諾防線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對空作戰系統,也有最全面的大炮陣型,每門大炮口徑十分巨大,可以覆蓋前方千米的目標,對手的裝甲群幾乎是無法突破千米防線的。
而地下工程也建設有牢固的混泥土防禦牆,德國人想從地下挖過來也是不可能的,並且防線是把基地藏在大山之中,德國人通過炮彈或者巨炮都無法打入基地,像這種軍事設備是法國人的驕傲,也是法國人的自信。
德軍繞道比利時,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
而德國人根本就沒打算從馬其諾防線突圍過來,
德軍的裝甲流
直接滅掉比利時,然後通過比利時和法國的防線,一路突破殺到法國腹地,當法國的政界名流在巴黎跳舞作樂的時候,德軍戰車迅速地碾壓進巴黎,而馬其諾防線的官兵還不知道什麼回事,巴黎就被德國人佔領了。
德軍的陸空兩軍協同作戰,成功地佔領了大部分的法國土地,而馬其諾防線成為了孤立的軍事設施,對此,希特勒指令只圍不打,就這樣圍困了幾個月,馬其諾防線的法軍投降了,而不可一世的馬其諾防線,就這樣還沒用武之地就被繳獲了。
法國的淪陷震驚到了海峽一側的英國,英國可沒有法國那麼傻,他們把重要的軍費都用在了海軍和空軍上,而當德國打算渡海攻打英國的時候,看到英國宏偉龐大的海軍群和一片烏雲密布的戰機,德國選擇了和英國停戰;而法國剩餘的士兵逃往英國避難,
馬其諾防線,讓法軍不思進取,慘遭失敗
二戰正式開始
時,法國就像那位英國軍事家說的那樣,一旦德軍打入了法國腹地,那麼整個法國軍隊將徹底喪失鬥志,他們的鬥志都寄托在遠方的馬其諾防線,他們到死都想像不到,德國戰車竟然如此快地打進巴黎,而因為過於相信馬其諾防線,法國士兵很少在主動訓練作戰技巧,乃至於基礎的步坦協同訓練,有很多法國士兵都不合格。
而法國士兵大部分都在馬奇諾防線裡,這些法軍每天也就是挖挖坑道,其他時間就呆在基地裡吃喝玩樂,這樣的法軍如何抵擋擁有先進戰略技巧的德國軍隊。當法國淪陷後,法國政府和軍方徹底夢醒,但是夢醒得太晚,如今的法國大勢已去,再也沒有翻盤之力了。
所以,法國只能寄託於盟國,這就是為什麼二戰期間,
法國軍隊的作用一直處於一種輔助的作用,而戰場上基本上都是英美蘇作為主力;而法國軍方的作戰體系,更讓人難以想像,都19世紀了,竟然還相信所謂的無敵防線,要知道短短幾年,整個歐洲都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還秉承老的作戰體系,那麼這支軍隊一定會敗的一塌塗地,法國用鮮血教訓的例子告訴我們,思想不進步,那麼後果將是你無法想像的。
法國陣地思想完敗德國閃電戰思想
法國人的陣地思想遇到德國人的機械化閃擊思想(閃電戰思想),那麼這兩種思想,很明顯是德國利用現代機械化軍隊的優勢來作戰,更勝一籌,德軍把自己剩餘不多的資源全部投入了機械化軍隊建設,而法國卻投入了陣地建設,一個快速移動攻擊,一個定點攻擊,很顯然的是德軍更洞悉戰略思想。
而德國陣營中名將也是非常的多,擊敗完法國後,德軍迅速的帶兵攻入北非,而北非是法國人最後的地盤,法國人根本不敵德軍,北非戰場法軍又遭遇慘敗;要不是最後德軍退出讓意軍接手,那麼估計法軍估計會淪陷更多的殖民地,對法國而言,北非是他們最後的根據了,如果北非都沒了,那麼估計法軍再無立足之地了。
結尾
其實,二戰的軍事戰略方針,主要基於政治思想,一個國家的政治思想導向,是軍事變革的主要方向,德國希特勒政府以快速、吞併和壓制的政治思想,於是這種思想就影響到了德軍,德國就發明了閃擊戰和各項先進壓制性武器裝備。
而英國以戰略、可持久、遠洋為政治戰略核心,於是,英國就出現了海洋級艦隊,這支艦隊也是德國最害怕的軍隊,而正是英國所堅持的持久戰,與德國抗爭到底,這才避免了英國淪陷;所以一個國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很大程度是歸結於政治上的正確與錯誤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