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繞道比利時,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法國潰敗背後卻是國家意識

2020-12-09 騰訊網

二戰期間,法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壯觀、最強悍、號稱是最堅固的防禦工事,永遠不會攻破的邊境防禦設施——馬其諾防線(又稱馬奇諾防線),而恰好是這個所謂的馬其諾防線,被法國人寄予厚望的工程,卻讓法國陷入了國家覆滅的悲哀。

法國人把所有的資源和心血都投入了這個世紀大防線,無奈,法國的這個所謂的防線在德國人的面前就是一道紙糊的設施,德國人輕易地越過比利時閃擊法國,而防線最終也在兩面夾擊中被擊破。那麼法國為什麼要傾盡全力建設馬其(奇)諾防線,其背後到底是基於什麼戰略思想,法國政府究竟是怎麼想的?

普法戰爭慘敗,法國開始修建馬其(奇)諾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普法戰爭的慘重失敗,法國人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東部的鄰居德國,於是從1928年就開始修建馬其諾防線,這個由重炮構成的德法邊境防線,一度成為了西歐最大的戰略防禦體系設施。

而很多法國人也對這個防線充滿了信心,當然最有信心的,還得是那群驕傲自大的法國將領;很有意思的是,自從一代名將拿破崙之後,法國將領再無名將,這個現象持續到二戰結束,法國軍事指揮在歷次戰爭中,一直都不出彩,甚至二戰時期,完全被英、美、德、蘇四國的將領的光芒所掩蓋。

二戰期間,法國以遊擊戰形式為主

法國在二戰時期一直處於一種遊擊戰形勢,對整個二戰的貢獻其實並不大,我們可以簡述為,

二戰初期

,法國被德國閃擊滅亡後,是英國和德國單挑;

二戰中期

,是英國、蘇聯分別從東線、西線聯合單挑德國,到了二戰後期,是英、蘇、美三國聯合單挑德國。

而義大利雖然也是軸心國

,但是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足夠單獨應對義大利,所以義大利其實對二戰軸心國的貢獻並不大,反而還需要德國多次的救援。同樣的法國軍隊也一樣,法國雖然有著不少的軍隊,但國家都被佔領了,政府被迫流亡,號召力大幅度下降,由此,法國失去了戰爭潛力,所以只能給英美國家打打下手。

法國:針對德國建設大型防禦工事,採取綏靖政策

回歸正題,法國這個馬其諾防線最初是應對德國

,這也是因為一戰之後德國,國內納粹黨魁希特勒迅速地掌握了德意志國家的實際權力,在通過一系列措施的鞏固政權之後,德國氣焰開始囂張,首先就是要對捷克斯洛伐克動手。

而對於德國的這個囂張氣焰,法國人竟然選擇示弱德國的綏靖政策,在法國的主導和無視下,德國迅速地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英國人提出抗議,但是又在法國人的勸說下,也默認了這個無理的侵佔,畢竟法國人害怕招惹德國,以至於讓德國又掀起戰火,這時候的法國是最害怕戰爭的,因此一戰讓法國損失慘重的心理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德國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法國雖然表面默許,但實際上已經開始提防起德國,於是法國軍方提出的馬其諾防線政策,就得到了法國政府的同意,其實馬其諾防線的搭建是吸取了一戰時候的經驗,如果換作一戰,這個方向絕對可以成為德國無法逾越的鴻溝,但是法國還是盲目地相信德軍一旦發動戰爭,還會像一戰的那種打法一樣。

法國盲目堅信馬其諾防線,戰鬥力下降

英國的一些軍事家在參觀馬其諾防線後,雖然感慨這個方向是法國天才構想的防禦設施,但也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如果這個防線被破,那麼整個法國將陷入絕境,這個防線就是法國人的士氣,沒了它,法國人也就是失去了士氣。」

這話說得十分到位,馬其諾防線就是寄託了所有法國人嚮往和平的最強戰略設施。

甚至法國人嘗試多種辦法突破防線,但是幾乎沒有那一次演練都能突破這裡,馬其諾防線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對空作戰系統,也有最全面的大炮陣型,每門大炮口徑十分巨大,可以覆蓋前方千米的目標,對手的裝甲群幾乎是無法突破千米防線的。

而地下工程也建設有牢固的混泥土防禦牆,德國人想從地下挖過來也是不可能的,並且防線是把基地藏在大山之中,德國人通過炮彈或者巨炮都無法打入基地,像這種軍事設備是法國人的驕傲,也是法國人的自信。

德軍繞道比利時,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

而德國人根本就沒打算從馬其諾防線突圍過來,

德軍的裝甲流

直接滅掉比利時,然後通過比利時和法國的防線,一路突破殺到法國腹地,當法國的政界名流在巴黎跳舞作樂的時候,德軍戰車迅速地碾壓進巴黎,而馬其諾防線的官兵還不知道什麼回事,巴黎就被德國人佔領了。

德軍的陸空兩軍協同作戰,成功地佔領了大部分的法國土地,而馬其諾防線成為了孤立的軍事設施,對此,希特勒指令只圍不打,就這樣圍困了幾個月,馬其諾防線的法軍投降了,而不可一世的馬其諾防線,就這樣還沒用武之地就被繳獲了。

法國的淪陷震驚到了海峽一側的英國,英國可沒有法國那麼傻,他們把重要的軍費都用在了海軍和空軍上,而當德國打算渡海攻打英國的時候,看到英國宏偉龐大的海軍群和一片烏雲密布的戰機,德國選擇了和英國停戰;而法國剩餘的士兵逃往英國避難,

馬其諾防線,讓法軍不思進取,慘遭失敗

二戰正式開始

時,法國就像那位英國軍事家說的那樣,一旦德軍打入了法國腹地,那麼整個法國軍隊將徹底喪失鬥志,他們的鬥志都寄托在遠方的馬其諾防線,他們到死都想像不到,德國戰車竟然如此快地打進巴黎,而因為過於相信馬其諾防線,法國士兵很少在主動訓練作戰技巧,乃至於基礎的步坦協同訓練,有很多法國士兵都不合格。

而法國士兵大部分都在馬奇諾防線裡,這些法軍每天也就是挖挖坑道,其他時間就呆在基地裡吃喝玩樂,這樣的法軍如何抵擋擁有先進戰略技巧的德國軍隊。當法國淪陷後,法國政府和軍方徹底夢醒,但是夢醒得太晚,如今的法國大勢已去,再也沒有翻盤之力了。

所以,法國只能寄託於盟國,這就是為什麼二戰期間,

法國軍隊的作用一直處於一種輔助的作用,而戰場上基本上都是英美蘇作為主力;而法國軍方的作戰體系,更讓人難以想像,都19世紀了,竟然還相信所謂的無敵防線,要知道短短幾年,整個歐洲都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還秉承老的作戰體系,那麼這支軍隊一定會敗的一塌塗地,法國用鮮血教訓的例子告訴我們,思想不進步,那麼後果將是你無法想像的。

法國陣地思想完敗德國閃電戰思想

法國人的陣地思想遇到德國人的機械化閃擊思想(閃電戰思想),那麼這兩種思想,很明顯是德國利用現代機械化軍隊的優勢來作戰,更勝一籌,德軍把自己剩餘不多的資源全部投入了機械化軍隊建設,而法國卻投入了陣地建設,一個快速移動攻擊,一個定點攻擊,很顯然的是德軍更洞悉戰略思想。

而德國陣營中名將也是非常的多,擊敗完法國後,德軍迅速的帶兵攻入北非,而北非是法國人最後的地盤,法國人根本不敵德軍,北非戰場法軍又遭遇慘敗;要不是最後德軍退出讓意軍接手,那麼估計法軍估計會淪陷更多的殖民地,對法國而言,北非是他們最後的根據了,如果北非都沒了,那麼估計法軍再無立足之地了。

結尾

其實,二戰的軍事戰略方針,主要基於政治思想,一個國家的政治思想導向,是軍事變革的主要方向,德國希特勒政府以快速、吞併和壓制的政治思想,於是這種思想就影響到了德軍,德國就發明了閃擊戰和各項先進壓制性武器裝備。

而英國以戰略、可持久、遠洋為政治戰略核心,於是,英國就出現了海洋級艦隊,這支艦隊也是德國最害怕的軍隊,而正是英國所堅持的持久戰,與德國抗爭到底,這才避免了英國淪陷;所以一個國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很大程度是歸結於政治上的正確與錯誤與否。

相關焦點

  • 為何馬其諾防線抵擋不住德軍的進攻?真的是法國無能嗎?
    大家都知道馬其諾防線是可以繞過的,但為什麼法國人沒有想到呢?如果馬其諾防線這麼蠢,有網友認為他們有資格做法國總理嗎?法國不是傻瓜,馬其諾防線沒有發揮應有作用的原因是許多因素的結合,首先,法國不是傻瓜,不可能不預料到馬其諾防線的環球航行,如果簡單到一個網民,那麼我怕德國在二戰中已經被打敗了。
  • 馬其諾防線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再從邊境打進來,斥巨資打造了馬奇諾防線。
  • 二戰的真相:修建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到底圖啥?
    二戰歷史中,提起馬其諾防線,許多人都會認為這完全就是法國的一個「笑話」。法國耗時數年,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修建的固若金湯的軍事防線,結果卻被德國繞道,讓德軍在3個月內就將法國滅亡,確實顯得可笑。但是,歷史的真相往往並不是我們所認知的。二戰時期的「馬其諾防線」,絕非一無是處。
  • 馬奇諾防線,人人都能想到德軍會繞道後方,為何法國卻沒想到呢?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戰爭,雖然同盟國取得了這一場戰爭的勝利,但是同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為首的軸心國,一度也取得了極高的主動性,在1940年到1941年,納粹德國的鋼鐵洪流可以說是在歐洲大陸上暢行無阻,他們之所以能夠如此,自然和另外一個國家離不開關係。
  • 二戰:如果德國沒有繞道阿登森林,能否攻克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
    ,我們都知道德國在閃擊波蘭後便迅速謀劃向法國動手,德國當時的策略是進攻西歐,陳兵百萬進攻荷蘭、比利時,這讓英法兩國的視線聚焦於荷蘭,英法甚至派重兵與德軍在荷蘭糾纏,豈料德國的目標並不在此,希特勒密令德軍繞道比利時與法國交界處的阿登森林,出現在了法國的背後,接下來的戰鬥我們都清楚了,英法聯軍一敗塗地,逃至敦刻爾克上演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大潰退-敦刻爾克大撤退。
  • 關於馬奇諾防線的11個驚人事實
    法國政府於是決定,在法德邊境修建一堵高牆,這就是所謂的「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因法國戰爭部長安德烈·馬奇諾而得名。他在1920年代向政府施壓,要求國家為這一邊防設施撥款。這條280英裡(450公裡)長,布滿了碉堡、掩體和地道的防線一旦建成,其規模相當可觀。然而,法國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防線,在面對德國入侵時竟形同虛設:1940年,德國的坦克裝甲師團取道比利時,繞過了馬奇諾防線。
  • 「馬奇諾」防線的崩潰,擊垮了法國的抵抗意志
    馬奇諾防線外圍的超級巨炮當年,法國吹噓天地無敵的要塞防禦手法,首次面臨德軍軍隊形同虛設,並非法國的馬奇諾防線設計得不夠巧妙,而是,它設計的位置和形式上,原本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德國軍事專家曾深入的研究過它的構建和位置地形,他們發現,正面是無法短時間攻破
  • 二戰:德國進攻法國為何要繞道阿登森林?而沒有直接進攻法國本土
    事實上,德國在進攻法國之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對法國陸軍的軍事實力可謂是了如指掌,而法國對德國的軍事實力還只能通過德國閃擊波蘭而所知一二,德國才有機會在英法兩國面前大做文章,我們都知道德國在閃擊波蘭後便迅速謀劃向法國動手,德國當時的策略是進攻西歐,陳兵百萬進攻荷蘭、比利時,這讓英法兩國的視線聚焦於荷蘭,英法甚至派重兵與德軍在荷蘭糾纏,豈料德國的目標並不在此,
  • 世界最強國家的最快對抗:英法為何最終輸給德國?
    ,相信西方國家攻擊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的擔心和蘇聯籤訂的條約,蘇聯的目的符合時,蘇聯的中立為了一個英國法國德國的進攻,蘇聯從背後很有可能給予致命的一擊,所以他說:「早期蘇聯準備攻擊法國為止他相信如果失敗,法國,英國也在前進,法國戰役的爆炸與初,德國的第二集團軍進攻荷蘭和比利時,果然還是假裝,成功吸引了英法聯軍的注意,最終
  • 二戰法國解放後,是怎麼樣處置國內與德國人有染的女性?
    1940年5月10日,由希特勒統領的納粹德國發動了「閃電戰」,突襲了包括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等在內的西歐諸國。閃電戰(圖片借鑑,侵權可刪)納粹軍隊的繞道攻擊,讓法國邊境上針對德國的防禦工事,法國軍方引以為傲的「馬其諾防線」形為虛設。
  • 話說二戰:馬奇諾防線很強大,卻有「巨大漏洞」,實際沒有修完
    「沒被攻破」的馬奇諾防線,存在「巨大漏洞」馬奇諾防線自1928年起一直到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高達50億法郎,事實證明,馬其諾防線在許多方面是很難攻克的,德軍在馬奇諾防線進行了多次偵察。認為無論從時間上或資金上,都不允許法軍用這種防線來保衛國家,事實證明法國邊防上仍存在著極大的疏漏。
  • 法國知道德軍能夠繞開馬奇諾防線,為何不延伸布防到比利時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防範德國的入侵而在其東北地區的法德邊境修築的防禦工事系統。在一戰期間,法國軍方非常推崇大規模進攻戰,結果在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中損失慘重。從此法軍逐漸摒棄了進攻戰法,轉而青睞於另一套極端戰法理念,即完全防禦。
  • 從長城到馬其諾防線 美媒:「牆」為何難以禦敵
    文章稱,從中國的長城(秦始皇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修建)到法國的馬其諾防線(上世紀30年代初修建),防衛牆的主要弱點一直在於,有志者總能找到繞過去的路。1550年,俺答汗率領蒙古人通過東北面的一條線路,完全繞過明代長城,兵臨北京,同樣,納粹也穿越比利時的阿登森林,迂迴繞過法國人的防禦工事。英國人對德國西部邊境所謂的齊格菲防線冷嘲熱諷是對的。
  • 馬奇諾防線,是個人都知道能繞開,為何英法還是讓德國鑽了空子?
    馬奇諾防線,是二戰之前法國在德法邊境修築的一條長達數百公裡極為堅固的防線,整條防線上的防禦工事均是有鋼筋混凝土構成,號稱是「不可逾越的防線」!然而馬奇諾防線僅僅覆蓋了德法邊境接壤地區,卻沒有完全覆蓋法國東北方向與盧森堡、比利時接壤的地區,這是這一防線存在的明顯漏洞。
  • 譽為天險的馬奇諾防線,法國人怎麼就看不到德軍會繞道而行?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人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為防止德軍以後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修築了一條防禦體系。 從1928年開始建造,歷時12年建成,耗費50億法朗。整條防線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裡面擁有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等等,可以說是設施齊全。
  • 他是二戰「閃電戰」的發明家,被後人稱為納粹德國的「戰神」!
    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組成的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發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在1933年成為德國國家元首,結束了魏瑪政府的統治,緊接著撕毀《凡爾賽和約》,開始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了!
  • 德國的閃電戰有多強大?看當時法國和英國的悲慘下場就知道!
    1940年春天,英國遠徵軍進駐比利時邊境,並在邊境左側布置了防禦工事,這就是著名的馬其洛防線,很多法國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規模宏大的馬奇諾防線上,這道防禦攻勢發端於法德邊境,從瑞士一直延伸到比利時,法國人認為馬奇諾防線是無法逾越的銅牆鐵壁,完全能夠確保法國領土的安全。
  • 同樣是中立國,為什麼德國會打荷蘭、比利時,卻不打瑞典、瑞士?
    二戰時的歐洲,這麼多中立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挪威、丹麥等國還不是被德國侵佔了,芬蘭也被蘇聯兩次入侵,被迫聯合德國,一起打蘇聯。 那麼,德國為什麼會打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這些中立國,卻又放過了瑞士和瑞典呢? 被入侵的中立國 先說被入侵的這些中立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等國家的地理位置要麼是處於德法之間的戰略要地,如比利時是德國為了繞過馬其諾防線,必須要途徑的國家,還有荷蘭和盧森堡都是德國攻佔法國時,捎帶腳就拿下的國家。
  • 德國選擇阿登山區進攻法國,如何保證突擊力量?51個師充當預備隊
    也就是說,從這一刻起,德國進攻法國計劃的一部分被英、法聯軍所掌握,進攻計劃洩密了。 德國元首得知這個消息後大為惱火,不僅撤了一批空軍軍官,而且決定趁比利時和法國還沒有做出反應時,立刻發起進攻。但隨後又放棄了這個做法,不僅因為這個方案還有許多缺陷,而且突然性是行動成功的基礎,現在已失去了意義。
  • 二戰時期,法國實力比日本還強,為何僅38天就全國淪陷?故意的?
    日本陸軍裝備其實並不是太強,坦克都是造的豆丁型的,如果日本是陸上國家那它的戰略資源會大量裝備陸軍。日本戰略思路雖然跟不上德國,但它的士兵素質還是比較高,武士道精神,讓它和德國打雖然最後會被德國打敗但也會讓德國付出慘痛代價。難怪法國的化妝品、護膚品聞名遐邇,德國人把法國人的「浪漫」打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