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生活就一杯咖啡,看似味道很苦,但至少讓你清醒!
5月20日那天,一刷朋友圈,滿是「狗糧」。隨著多媒體發展,「520」逐漸成為展示對生活熱愛的特殊日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這種儀式滿足心靈寄託。
作為已婚人士,也湊了個熱鬧,用多種比心的形式向愛人發送了短視頻。喜悅的她,跟我說「老公,我發現你現在越來越注重儀式感了」。
儀式感?是啥?聽過但沒「嚼過」,不懂。於是,我有目的性地查了百度,翻了書籍,看了知乎。
1:儀式感或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百度大媽說: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生活需要儀式感》說:儀式感是一種生活態度。
《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知乎回答說: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它背後的精神內涵。
哦,原來儀式感是這個樣子。
回過頭,想想朋友圈裡撒了滿地的「狗糧」,這裡有多少有儀式感的樣子,又有多少是為了刷存在感的形式跟風。如果太在意他人,再怎麼炫耀,都掩蓋不了心內的空虛。
婚禮,是每對新婚夫妻最應該難忘的一次儀式,但很多人已經把婚禮當形式,一樣的套路、一樣的流程。當然,我並不反對重複和套路,最關鍵的還是態度,如果把儀式當作是例行公事,就無法給你帶來內心快樂喜悅。一切刻意為之,千篇一律,便失去了意義。
對儀式感的追求,應該是對平凡生活的一點點綴,如果變成造謠過世的虛榮心,就不會像《小王子》中說的不同於其他日子、其他時刻。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峰終定律」:如果在一段體驗的高峰和結尾,體驗是愉悅的,那麼對整個體驗的感受就是愉悅的。
儀式感之所以能帶來好的體現,就是因為儀式就像給自己設定開關,讓我們敬畏生活、專注當下,也就能感受到高峰的那種愉悅體驗。
2:以敬畏的名義,還生活的儀式感!
敬畏意味著尊重。對生活懷有敬畏之心,就是對自己的尊重。
我們的想像總是距離現實生活很遠,於是有的人就不斷的設想、不斷的麻痺自己,用不切實際的想法來取代現實的生活,用心中虛構的理想樂園滿足內心空虛。
當現實來臨,往往傷痕累累,最後讓自己的生活中滿然無措、失去自己。
敬畏生活,就是要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就是要用感恩的心知足當下,並保持對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心無敬畏,哪會有什麼儀式感?
只有尊重自己、尊重生活,我們才會對生活在意,才能給瑣碎的小事添加標籤,才能用認真莊重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裡看似無趣的事情。
3:用專注的態度,享受收穫的儀式感!
說了這麼多,可能還沒明白儀式感是怎麼回事?說它是一種態度也好,說為生活標定精神內涵也好,我認為,儀式感就是專注內心感受的過程,感本質上應該是積極的自我體現、自我暗示。
只要專注享受一件事情,其實本身來講,就是享受儀式感的全過程。
比如,我們每天都會吃東西,吃過了也就吃過了,滿足了生理的需要和口舌味覺之快。但,如果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先給自己按下一個開關,說自己要好好享受這頓每餐,然後用專注的心感受食物對舌尖上味蕾的刺激,細細感受每種食材的專屬味道,這肯定會帶來不一樣的體現。
生活也好、工作也罷,享受儀式感帶來的喜悅,就需要在每件小事兒中尋找「專注力觸發器」,告訴自己當下要做什麼?用專注的心認真感受即將做的這件事兒。
大冰說過,最好的生活是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你要知道,比拼搏、努力更重要的事是學會享受生活,工作需要勞逸結合、張弛有度。你將就了生活,生活就會將就你。願意討好自己,就是熱愛自己。
PS:本想寫出實操性強一些,可寫著寫著,雞湯味就出來了,水平有限,只要你能有所獲、有所思就好,何必在意==微信搜索:九分知。歡迎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