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鹹菜

2021-02-27 閱微讀書會

哪裡飄來一股燜鹹菜的異香?我停車駐足,任微風將這異香送進我的鼻孔,挑逗我的味蕾,禁不住饞涎潛溢了。

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聞到過這種異香,多少年沒有享受過這種美味了。常憶起童年時代,每到清明節前後,在我故鄉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這種燜鹹菜的香味。

母親是一位燜鹹菜的高手,她燜制的鹹菜色澤黑紅,香味醇厚,是我們全家都喜歡吃的佐餐食品。放學回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吊在房梁上的乾糧籃子裡拿出一張玉米面的大餅子,從蓋著蓋簾的黑釉大缸中拿出兩塊黑紅的鹹菜。咬一口餅子,就一口鹹菜,幹硬冰涼的玉米餅子被鹹菜的鹹香包裹著,令人胃口大開,一會功夫,一個大餅子便進了肚子。母親常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是啊,在那窮得屁股讓瓦蓋著的艱苦歲月裡,還有比吃這老鹹菜更享受的嗎?

燜鹹菜和做毛醬一樣,是一種手藝,不同的人燜出的鹹菜色澤、味道是不同的。我想如果母親還能夠燜鹹菜的話,她燜制的鹹菜一定會像如今的老乾媽、熱乾麵一樣蜚聲中外的吧。

燜鹹菜的食材豐富:洋姜、芥菜疙瘩、蘿蔔、白菜幫兒,甚至小山芋。

秋末冬初,母親就開始搜羅收拾這些燜鹹菜所用的食材了。南窪棒子地邊的洋姜,北窪陽溝旁的辣疙瘩(是不是芥菜疙瘩,我至今未知,看現在集市上售賣的芥菜疙瘩的樣子倒是很像我所說的辣疙瘩)、西窪菜園子裡的蘿蔔,還有收大白菜時脫落下來的白菜幫兒,儲藏山芋時挑揀出來的山芋毛毛。先把這些東西清洗乾淨,然後放入一個大甕中,加水放鹽。水以能沒過食材為度,鹽要用那種大塊的晶體鹽,我們這裡叫大鹽。鹽是要根據食材的多少,按比例放的。放多了,醃製出來的太鹹,人們都說吃了太鹹的鹹菜會被齁癆病的。鹽放少了,食材會長毛腐敗。母親終於還是不放心,又用一塊蓋簾兒蓋在食材上,再在蓋簾兒上壓上一塊扁圓的石頭,為的是讓所有的食材都受到鹽水的浸潤,否則的話,漂在水面的也會長毛的。

經過一冬的醃漬,這些食材就變得又鹹又脆。洋姜、辣疙瘩、蘿蔔切條,白菜幫切菱形塊,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在裡面放上幾滴香油,加上點幾分錢一斤的米醋,於是早餐的飯桌上便有了一道佐餐的小鹹菜。這脆生生的小鹹菜嚼起來咯吱咯吱地響著,為我們的飯桌增添了不少生氣,但它的味道是遠遠不如老鹹菜的味道的。

我不知道為啥和燜鹹菜叫老鹹菜,或是因為它歷史久遠,或是因為它味道醇厚,或是製作這老鹹菜需要像製作老抽醬油那樣,要對材料進行較長時間的「曬老」(復曬)這一工序而得名吧。

春陽暖暖地照著家家戶戶的土製屋頂,在屋頂上鋪上一張秫秸箔,這就是晾曬鹹菜的溫床啦。把醃漬好的鹹菜從缸裡撈出,把塊頭較大的蘿蔔、辣疙瘩等劈分成幾瓣,塊頭較小的洋姜、山芋、白菜幫等則不用劈分,晾曬到箔上。小鹹菜們吸收了太陽的精華,慢慢縮水,由原來鼓溜溜變得皺巴巴,在這條條的皺紋間還析出了一顆顆潔白的鹽粒。

快到清明節的前幾天,娘說,今天燜鹹菜。鹹菜要趕在清明節前燜制,過了清明節再燜出來的鹹菜味道就不好了,這是慣例,也是農人們的經驗,但其中是不是有啥科學道理呢?問娘,娘也不知道。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清明節過後,我們這裡雨水便開始增多,天氣變得潮溼,鹹菜淋了雨會變壞吧。

娘把晾曬得半乾的鹹菜衝洗一遍,洗掉上面的塵土和鹽粒,然後便放入加了水的鍋中。水沸騰了,鍋蓋四周,蒸騰出白白的熱氣,娘把一個裡面裝著花椒、大料、茴香籽的小白布袋放入了鍋中。文火慢燉,一會功夫,整個屋子便瀰漫了一股股香氣。它不是肉香,不是油香,但它遠遠地勝過了肉香油香。這是一種由乾菜味、作料味、陽光味混合而成的一種奇異的、獨特的香味。鍋中的水在慢慢減少,種種香味從食材中釋放出來,然後又被小鹹菜吸入體內。經過大半天的燜煮,鹹菜的顏色已經變為黑紅,鍋中僅剩的一點水也變成了粘稠的醬油的顏色。這樣,一鍋小鹹菜就變成了我們百吃不厭的「老鹹菜」。倘若你喜歡那種色澤深黑的老鹹菜,那就先不要起鍋,讓鹹菜藉助餘溫繼續在鍋中煨著,等第二天再看,鹹菜會就變得色澤烏黑。如果你喜歡色澤淺淡點的,那現在就可以把鹹菜起鍋裝缸了。

這滿滿的一大缸老鹹菜啊,足夠我們一家人一年的享用了。

柔和的燈光下,一家人在飯桌前團團圍坐。桌上的玉米粥冒著熱氣,篦子上的玉米餅子散發著香氣,桌子正中放著一碗或純黑或黑紅的老鹹菜。不拌香油,不加蔥花,一家人吃得風生水起。洋姜肉色金紅,肉質嫩軟,辣疙瘩肉質硬實,口勁十足,小山芋稍帶甜味,白菜幫絲絲縷縷,香味悠長……

這就是我童年時代故鄉的老鹹菜,就靠著這老鹹菜,一家人把緊巴巴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年沒有吃過老鹹菜了,今天偶然聞到了這燜老鹹菜的香味,讓我又一次想起了它!

相關焦點

  • 老鹹菜燒肉
    這些天氣溫飆升,不知為何就特別想燒個老鹹菜燒肉犒勞犒勞自己。        起大早去肉攤買來二十來塊鮮肉,老家人說的那種牽肥搭瘦的豬前胛。到家來,改刀剁成四四方方的大塊兒,洗淨,寬湯焯去白沫,起鍋再淘洗。然後置油鍋,下蔥姜,潑些些料酒,先煸炒肥肉塊,後才全部入鍋,略微翻炒。我喜歡先放冰糖和老抽,待後添一海碗水,將將漫過肉身即可。
  • 鹹菜梗子煨老鵝
    比如位於邗江西北的楊廟,便有一道叫得響的特色菜——「鹹菜梗子煨老鵝」,鹹鮮入味,爽脆可口,恰是一道標標準準的鄉村土菜。這道菜看上去簡單,主材就是兩項,烹飪程序也不複雜,其實事先的準備,可不那麼輕鬆。每次去河碼頭洗鹹菜,都要搶著去,為的是能吃到那個鹹菜芯。剛剛從罈子裡掏出來的鹹菜,有一種沁人的馨香;往河水裡一漂,一片嫩黃鋪陳開來,特別誘人;把中間的菜芯掐下來,嚼在嘴裡鹹鹹的、脆嫩脆嫩的,鮮香無比。那時候,從不捨得出去買醬菜,家裡的水鹹菜、幹鹹菜、炒鹹菜、蘿蔔乾,便是一年到頭的下飯小菜。
  • 沂蒙老鹹菜,兒時熟悉的味道.(附製作方法)
    在整個沂蒙山區,勤勞樸實的沂蒙人所稱的老鹹菜,又叫黑鹹菜、熟鹹菜,是山區民間傳統的家常菜。據沂蒙史志資料等文獻記載,「大頭菜」(也叫辣疙瘩)、勺頭菜用鹽浸泡加火煮成黑鹹菜,可常年食用。勤勞的百姓們每年總要用地鍋烀上一鍋,撈至缸中封存供一家人一年食用,每每出門的人總要在缸裡撈上幾塊沉香的鹹菜帶上。「山東煎餅卷大蔥,夾塊鹹菜在其中」,「桃花開,杏花敗,慄子花開榨鹹菜」,醃製老鹹菜的蔬菜品種很多,以辣疙瘩菜最好,胡蘿蔔、勺頭菜等次之。要選擇無病蟲害的蔬菜,去其梗葉、根須,洗淨晾乾備用。時間一般秋後蔬菜收穫後就可以準備醃製,從立冬到大雪裝缸最好,可一直醃到第2年的清明節。
  • 回顧:說鹹菜
    鹹菜由味覺而得名,也並非只一種,是嫩鹹菜,老鹹菜,爛鹹菜的統稱。醃製鹹菜的主要原料,除芥菜以外,還可加入白蘿蔔塊兒、蔓菁、黃瓜等。也有的人家把吃剩的西瓜皮扔進鹹菜甕裡,物盡其用,又可改改口味,這西瓜皮醃製的鹹菜吃起來更是細嫩清脆。醃好的嫩鹹菜到第二年如有剩餘,就要全部從甕裡撈出來,放院子通風處曬乾,然後在鍋裡蒸上20分鐘,還要再燜上2至3小時。有的人家要燜一個晚上,直到鹹菜變黑、綿軟,才取出來晾乾水氣,製成老鹹菜。
  • 滷鹹菜
    經過精心護理的芥菜長得飛快,我們才叫它大菜,每一棵通常有三到四斤,偶爾也有五、六斤的,而且都卷芯的,除了外面幾片老葉子,其餘的卷在一起,叫大菜蕾,這是滷鹹菜最好的原料。把大菜蕾收割回家後,一般都要在小溪裡洗淨,把老葉子去掉,然後剖開成兩半,在日光下曬去部分水分。去掉的老葉子,用來煮水泡腳,可以治療腳趾寒(guan5)凍(dang3)的毛病。
  • 饅頭配老鹹菜,美呀!
    小時候,家裡的主食大部分以饅頭為主蒸饃、炒饃、饅頭就鹹菜.各種吃法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也是吃的不亦樂乎北垣饃製作採用傳統老酵母發酵(不放鹼),綠色無添加,口感香甜細膩。
  • 鹹菜一姐的鹹菜盛宴
    第一次採訪鹹菜一姐是早上9點,大姐守在店鋪早早準備好了一整天的預備工作,一口說著「要採訪辛勤的勞動者,不起個大早不現實」。第二天凌晨5點趕到鹹菜攤,終於拍到鹹菜一姐鹹菜拌菜。鄂西人有多愛吃鹹菜?如果你知道鄂西人過早吃豆皮、燒餅、格格,那你只是了解了鄂西人過早的一部分。
  • 趙金扣 | 鹹菜四季
    曬是為了去除菜表層的一些水分,但曬的時間不能太長,曬乾癟了,醃出來的鹹菜就太老了。曬過的大白菜用河水洗淨瀝乾後,用大缸醃製。大缸和我們家裡的水缸一般大,廣口,直徑半米,深一米。這樣的大缸一次可醃製100多斤大白菜,足夠一家人過冬,來年還會剩一些做梅乾菜。洗淨的大白菜先在缸底橫鋪上一層,菜根菜頭交替排開。在第一層菜上面撒一層大籽鹽後,豎著鋪第二層菜,用腳踩實。
  • 魚湯醃製鹹菜
    小市上的蔬菜可真新鮮,且花樣繁多,翠綠的芹菜、紅豔豔的胡蘿蔔、嫩嫩的黃瓜妞兒,還有那一堆堆的眉豆、小青椒-這些都是醃鹹菜的好原料。大姨大叔們笑呵呵的和菜販們討價還價、爭執分釐,一番」唇槍舌戰「之後,樣樣數數的小菜已經把小車筐塞滿。               再去買上幾斤魚湯,人還未到攤前,老遠就聞到魚湯的鮮香味。
  • 劉利華專欄(12)拌鹹菜.烀鹹菜.做鹹菜
    記得小的時候,家母總是在秋天裡醃很多的鹹菜:鹹白菜、鹹蘿蔔、鹹芥菜疙瘩、鹹雪裡蕻,漫長的冬天裡,沒有菜的時候,家母撈出來一棵鹹白菜,放兩個土豆,
  • 生命中的那壇覆甕鹹菜
    嘗遍了人間百味,唯有媽媽醃製的那壇覆甕鹹菜,進入花甲之年的我至今沒有厭膩。      大凡客家人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老家的鹹菜有著特殊的感情。那怕吃遍「八大菜系」(湘菜、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徽菜),朝夕「滿漢全席」都無法忘卻覆甕鹹菜的馨香。她,就象一種鄉愁纏繞,揮不去,推還來,小小一碟鹹菜俘虜了無數過客,牽繞著羈留他鄉遊子的神魂。
  • 鹹菜湯拌麵條——老北京人就這麼吃!
    過去誰家不醃缸鹹菜?——現在少了!過去誰家沒吃過鹹菜湯?——現在少了!鹹菜汤滷?您沒見過?那您不是老北京!鹹菜湯拌麵條怎麼拌?那是有講究的!老味道也淡了!新鮮蔬菜多了!物質生活都好了!誰還記得這一口?!現在吃麵條都是:炸醬、各種打滷、芝麻醬、醬油,要想吃鹹菜湯,那的到郊區尋尋路子,看誰家還保留著這樣的老傳統,點頭哈腰的要碗鹹菜湯,灌個礦泉水瓶子就滿足的不得了,屁顛屁顛的回家拌麵條!老鹹菜湯麵是怎麼演變過來的?
  • 朱桂明|也話「鹹菜茨菇湯」
    高郵人,家家戶戶,一到下雪天就喝鹹菜茨菇湯。汪老漂泊在外四十多年,想喝「鹹菜茨菇湯」,豈能不想到「家鄉的雪」!箇中滋味,不言自明。汪老說,茨菇「有一種苦味」。因其「苦味」,許多人並不喜歡喝鹹菜茨菇湯。就連汪老小時候,對它也不感什麼興趣。汪老家是大戶,一到下雪天就喝鹹菜茨菇湯,按照他自己的猜想,只是「一種習慣」,應個時景而已。平常日子,他們家大概不會做這種不值錢的菜。
  • 鹹菜賦
    雖然營養學家說,醃製食品不健康,鹹菜的亞硝酸鹽含量過高。但是作為一個鄉窩寧,我覺得鹹菜真是平民的美食呀。無論是春夏秋冬,粥飯米麵,鹹菜都是那麼老實淳樸地配合餐桌上的各種需要。 有雪菜大黃魚這樣的高上大,也有鹹菜肉絲這樣的小家碧玉,窮人家一碗粥一撮鹹菜就是一頓飯了。酸鹹清爽,方便百搭,鹹菜真是居家旅行的必備佳餚。
  • 中國鹹菜地圖,令人大開眼界
    於是那些五花八門的鹹菜,也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餐桌和筷子。放眼祖國各地的醃菜缸子,榨菜蘿蔔乾鹹白菜乾菜筍雪裡蕻酸菜鹹竹筍五香大頭菜應有盡有,拿好這份鹹菜地圖,端粥上菜。生脆可口的榨菜一定是鹹菜名列的大咖,這個明星產品早在宋代就出現了,從發祥地重慶涪陵(當時叫涪州)發揚到全國各地,他們用了六百多年的時間。
  • 老家的辣疙瘩鹹菜
    母親回答「鹹菜甕裡還有不少,今年就沒醃。」我心裡輕輕一顫,思緒飄回到老家那口老舊的鹹菜甕上。     在老家,鹹菜甕是每家每戶的基本組成元素,通常放在正屋屋前。甕上蓋著一個破舊的蓋墊,甕裡裝著老鹽水,老鹽水裡醃著各種各樣的鹹菜:蒜頭、蒜苔、白菜疙瘩、芫荽疙瘩、青蘿蔔、青紅辣椒、黃瓜、鮮姜……總之,能生吃的東西都可以扔到鹹菜甕裡醃一下,或多或少的日子後,就變成了飯桌上的下飯神器。
  • 蔥葉鹹菜
    南方人喜甜,沒有北方人那樣對鹹菜情有獨鍾。我是北方人,自小就吃鹹菜,而小時候吃的大多是自家醃製的。母親醃製的鹹菜種類很多:蘿蔔纓子、黃瓜妞子、茄包蛋子、芥菜疙瘩……在各種鹹菜中,記憶裡印象特別的卻是一碗色彩分明、鹹香可口的蔥葉鹹菜。  蔥葉鹹菜,材料並非大蔥一種,除了大蔥,通常還有菜園裡剛剛摘下來的青紅辣椒,深秋不再長大的嫩茄子。
  • 中國哪裡的鹹菜最好吃?
    做法和今人沒什麼兩樣,可見鹹菜的製作是一個古老的手藝。 在《周禮.天官.醯人》中鄭玄對「七菹」就已有註:「韭、菁、茆、葵、芹、箈、筍.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齊,全物若艓為菹」,可見在周朝時,就有被稱作是鹹菜的食物了。汪曾祺先生在《鹹菜與文化》中寫道:「中國不出鹹菜的地方大概不多。」 毫不誇張,放眼祖國各處,遍地都是鹹菜。
  • 鹹菜湯
    六七十年代,村裡人吃飯一年四季都離不開鹹菜,鹹菜缸也就成了農家院裡必不可少的物件。
  • 用腳踩出來的鹹菜,肉也甘拜下風
    但鹹菜的風味,跟臘肉異曲同工,從小就嘗過鹹菜的美妙的人,後來只要看到鹹菜就兩眼汪汪想家!在夏天吃一頓鹹菜送白粥,比涼拌菜還要開胃,能吃出神仙般的快活。但現在很多人吃鹹菜的動機就是:好吃!- tb上月銷2000+潮汕鹹菜是真香數據 -芥菜翻身還是芥菜,但芥菜一入甕,再出來就能翻身做主人!客家人和潮汕人對鹹菜一致熱愛,都把鹹菜當成自己菜系裡的一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