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那壇覆甕鹹菜

2021-02-16 羅崗發布

調笑令 覆甕鹹菜

真怪,真怪。佐酒偏心鹹菜。

天然綠色清香,去膩除油壽長。

長壽,長壽。健腦減肥腰瘦。

                                                                   ——題記

      也許是命中注定,半世如萍,羈旅天涯。嘗遍了人間百味,唯有媽媽醃製的那壇覆甕鹹菜,進入花甲之年的我至今沒有厭膩。

      大凡客家人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老家的鹹菜有著特殊的感情。那怕吃遍「八大菜系」(湘菜、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徽菜),朝夕「滿漢全席」都無法忘卻覆甕鹹菜的馨香。她,就象一種鄉愁纏繞,揮不去,推還來,小小一碟鹹菜俘虜了無數過客,牽繞著羈留他鄉遊子的神魂。因為她是客家學子考取功名、走進高等學府的物質資源;是客家人耕讀傳家最為廉價的財富。她,滋養著客家人勤奮好學、踏實做人、廉潔勤政的優良品質。

      在客家地區鹹菜與讀書是聯繫在一起的。你若問別人啃了幾甕鹹菜就知道問的是讀了幾年書。鹹菜是學問、是樸實的象徵,是句褒詞。北宋年間,高中探花的羅孟郊(隋朝開科取士以來梅州唯一的探花)官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任職諫議大夫時,他對朝庭官員花天酒地甚為反感,直言不諱道:「我等此時通宵夜宴,耽於酒色,一事無成。不知有誰可憶起當時十年寒窗,鹹菜送飯,苦求功名的往事?」羅孟郊拿「十年寒窗,鹹菜送飯、苦求功名」後不懂珍惜、沉迷於勾欄瓦的同僚說事,喚醒官場中人勿忘「鹹菜送飯」的艱苦歲月。由此可見,「鹹菜」並不僅僅是送飯佐菜,在某些時候她是觸及靈魂、關乎政治生命的化身。

      記得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媽媽醃製的覆甕鹹菜就伴隨著我,直至完成高中學業。那時,村裡的高陂小學因場地和師資限制,只開辦一至四年級。升讀五年級後就須到5公裡外的官莊小學就讀。為減少來回走讀的艱辛,我們午飯在學校就餐。奶奶用一塊舊布給我縫製了一個小米袋。每天一早媽媽把二兩米、一小盅鹹菜裝進布袋。早餐過後我便自個兒提著去上學,直到初畢業。到了高中時,學校離家更遠了,要寄宿在學校。那時家裡給了一個祖傳的黑不溜秋、早已脫漆的木箱(據說是已經成為老師的大伯讀書時用過的)。把一星期的米、鹹菜、換洗衣都裝在裡面。那年月家裡窮,一個星期就二升米(4斤)、兩口盅炒熟的鹹菜、兩套對換的衣服。十五、六歲,正是長身體的年齡,一天不足一斤大米,整天枵腸轆轆,飢不可堪。每天上午第三節課後便急衝衝地跑回宿舍拿鹹菜衝開水吃。常常星期三、四便將鹹菜吃完了,剩下的時間便無鹹菜佐飯,只好開水送飯或向要好的同學蹭點。那窘境每每憶起便淚溼胸襟,同齡中人我想應是無一能忘。

      隨著弟妹的長大,家裡讀書人也隨之增多。在今天看來極為平凡的鹹菜成了兄弟姐妹爭奪的「上品」,總是抱怨奶奶或媽媽在給自己的口盅裡盛鹹菜時沒有用鍋鏟壓壓。兄弟姐妹間甚至常因此你爭我奪、拳腳相向。

      為了保證我們兄妹讀書有足夠的鹹菜攜帶,媽媽開始在山腳、圳邊栽種了最適合醃製鹹菜的芥菜。在我的記憶裡,媽媽是醃製鹹菜的好手。她醃出的鹹菜風味十足,透著一種奇異的臘香,那種臘香清冽濃鬱,特別的好吃,唇齒留香。鄉鄰七叔八嬸們都很喜歡,常登上門來討要。她說,醃製的芥菜要選既不太嫩,也不要太老。太嫩了醃製出來的鹹菜不夠勁道,太老了會有菜筋嚼不爛。每年秋末冬初,就要作鹹菜醃製前的準備,首先把芥菜整棵砍回家後用竹篙或繩索串起懸掛於屋簷或圍龍屋前後左右樹杈上,不能讓菜葉有丁點兒黴爛。當見花菜菜八成幹時就要開始醃製。芥菜入甕前要在米篩內反覆揉搓。不知有多少回,我半夜醒來仍見媽媽在微弱的煤油燈搓揉菜乾,汗珠順著發尖滴落。那情景、那身影永遠定格在我心裡。我知道,這是個力氣活,不能偷懶。把芥菜搓熟後,揀三、五棵擰成一束,有序放入甕中,堆至快到甕頸時用事先準備好的稻稈塞滿。最後一個程序是拿一瓷缽或木盆放些許清水,將裝滿菜乾的甕倒扣其中。這樣,甕內的菜乾既不會泡在水中也不會因進入空氣而黴變。數月之後便可開壇自吃或待客。這種覆甕鹹菜與潮汕的水鹹菜製作絕然不同,因為它不添加食鹽和其它成份。不存在亞硝酸和黃麴黴素等,是入得廳堂,上得臺面的食材。如今,城裡高檔星級酒店,都有覆甕鹹菜的席位,仿佛沒有鹹菜,就對不上賓客的胃口。

      媽媽還告訴我,和羹之美,在於合異。覆甕鹹菜是個「百到場」也是「大眾情人」。可以用它炒肉絲、燜豬肉、炒苦瓜、煮豆腐貝湯、炒毛豆、炒雞蛋、做鹹菜包子、鹹菜目魚、炒豬大腸、煮豬紅(血)等等。她還說,做人也應該這樣,要包容平凡。只有合異才美。媽媽這飽含哲理的話至今在耳。

相關焦點

  • 老家的辣疙瘩鹹菜
    母親回答「鹹菜甕裡還有不少,今年就沒醃。」我心裡輕輕一顫,思緒飄回到老家那口老舊的鹹菜甕上。     在老家,鹹菜甕是每家每戶的基本組成元素,通常放在正屋屋前。甕上蓋著一個破舊的蓋墊,甕裡裝著老鹽水,老鹽水裡醃著各種各樣的鹹菜:蒜頭、蒜苔、白菜疙瘩、芫荽疙瘩、青蘿蔔、青紅辣椒、黃瓜、鮮姜……總之,能生吃的東西都可以扔到鹹菜甕裡醃一下,或多或少的日子後,就變成了飯桌上的下飯神器。
  • 回顧:說鹹菜
    芥菜是我們定襄醃鹹菜的主要食材,不僅果實能醃菜,葉子也是好東西,當地人把芥菜葉子叫櫻子,可搭配胡蘿蔔,用來醃製紅綠相間、色香味美的爛鹹菜。解放初期,人們的主食大都以高粱面、玉米面為主,民間有:「茭子窩窩懶豆腐,既不好活也不(難)受」的說法,是以說明那個年代普通人家的飲食標準。而鹹菜又是喝懶豆腐的必備菜,其獨特的食用方法,省錢且易儲存,幾乎成了普通人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
  • 傳統客家鹹菜的來源與做法
    有一首山歌這樣讚美鹹菜,「客家鹹菜十分香,能炒能煮能做湯,味道好過靚豬肉,名聲咁好到南洋。」一般家庭都有好幾甕鹹菜,人口多的有十來甕,鹹菜是由大菜(桂菜)醃製而成。研菜時農婦在大菜中撒下少許粗鹽,再用雙手反覆揉搓,客家人把反覆揉搓叫研,使鹹味進入菜中,待菜變色變軟後卷折成拳頭大小一捆菜,俗稱一嬌菜,這樣研菜花費時間長效率較低,聰明的客家婦女便在竹製大簸箕上或水泥地板上鋪上一層菜撒一層鹽,又鋪一層菜撒一層鹽,待菜一層層碼好後,人站上去用雙腳均勻有力反覆踩踏。家中有小孩的便叫小孩上去踩,甚至有鄰家小孩上去又跳又踩大叫大鬧,在玩耍中快樂幹事。
  • 【客家非遺】客家人都吃過的菜——鹹菜(幹)
    石扇鹹菜,是用普通芥菜製作,有一種叫三桄籬的芥菜,葉少而梗多,更是佳品。芥菜長到充分成熟後,割下來晾在屋簷下,待適度風乾之後,用粗鹽閹漬,入甕,甕口填上稻稈,用棕皮、樵葉封口,然後將甕倒置於穀殼至上,待三、四個月左右鹹菜呈鮮黃色,即告成熟,製成的鹹菜乾煲後仍能回青,許多華僑回到家鄉,都把鹹菜乾帶到僑居的東南亞各國,作為珍貴禮品分送親朋享用。
  • 文化解惑:「甕」和「甏」怎麼讀?它們是一回事嗎?看看吧
    這兩個字,您了解嗎?「甕」字,上面一個公,下面一個瓦,是指是一種盛水或酒等的陶器。盛水的叫「水甕」,盛酒的叫酒甕,盛菜的叫菜甕。「甕」,在我們中國廣大的南方和北方地區都廣泛在使用。和我們說的水缸、酒罈子等十分相似。甕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醃製鹹菜,儲存東西等,甚至還有些人用它來種植一些觀賞水性植物。
  • 滷鹹菜
    過去每個家庭每年都要按照人口數滷(陋lou6)出相應的鹹菜,平均每人一甕。滷鹹菜的原料是大菜,一種叫做包心芥菜的菜種。大概是晚稻收割完成後,利用水田休耕的時刻,用一點邊角地或者自留地就可以種芥菜。這種芥菜的原產地在北方,也只能是氣溫較低的冬季才能種植。剛種的菜苗一定要澆足夠的水,或者用稻草、香蕉葉遮陰,成活率才高。之後要施足夠的農家肥,完成除草、鬆土等工序。
  • 考古發現一文物,用7000斤名玉打造,卻被當菜缸裝了三百餘年鹹菜
    只見在瓊華島宮中,放著一塊0.7米高,1.82米口徑的玉石,裡面裝著300石的美酒,這塊玉雕琢精美,甕的四周悉繞金,每個角都有一條龍,作兇猛搏擊狀……玉石周圍坐滿了人在觀看表演,裡面的美酒可以隨意飲用。旁邊還有魔術師,讓裝滿美酒的金樽在空中飛舞,讓美酒落到想要飲酒者的口中……
  • 用腳踩出來的鹹菜,肉也甘拜下風
    但鹹菜的風味,跟臘肉異曲同工,從小就嘗過鹹菜的美妙的人,後來只要看到鹹菜就兩眼汪汪想家!在夏天吃一頓鹹菜送白粥,比涼拌菜還要開胃,能吃出神仙般的快活。但現在很多人吃鹹菜的動機就是:好吃!- tb上月銷2000+潮汕鹹菜是真香數據 -芥菜翻身還是芥菜,但芥菜一入甕,再出來就能翻身做主人!客家人和潮汕人對鹹菜一致熱愛,都把鹹菜當成自己菜系裡的一寶。
  • 揭西客家鹹菜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
    鹹菜當然不是僅僅揭西才有,在大多數客家地區,以及揭陽普寧等鶴佬地區,都有醃製鹹菜的習俗。每當說起鹹菜,大部分揭西人(尤其是長期出門在外的揭西人)總會情不自禁地吞口水,一方面是因為想起鹹菜的美味;另一方面則是被鹹菜勾起濃濃的思鄉之情。對於許多揭西人來說,一餐飯只要有鹹菜就可以了,其它什麼山珍海味,都遠不如它來得可口下飯。
  • 中國最憋屈的國寶,用7000斤名玉做成,卻被當菜缸裝了100年鹹菜
    忽必烈對於這尊玉石十分欣賞,將其置於大都太液(北京北海)瓊華島廣寒殿,在此之後,玉海被用來存放美酒,忽必烈大宴群臣的時候,經常用到它,而在13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鄂多立克曾經到過北海,有幸見到大玉海的他在《東遊錄》中,毫不吝嗇對其的讚美之詞:「宮中央有一大甕,兩步多高,純用一種稱作密爾答哈的寶石製成,而且是那樣精美,以至我聽說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
  • 老媽秘制的醃黃瓜 爽口開胃的東北小鹹菜
    東北的鹹菜,就像南方的臘肉,當初製作只為了保存的更久,而到了今天,已成了一方水土中的風味。雖然人們的生活越發富足,但在魚肉相間中,一碟小鹹菜,卻是永遠吃不厭的美味。搬上樓房以前,東北人家裡多少都有幾個缸,酸菜缸最大,大醬缸老二,剩下一排排小弟都是醃鹹菜的缸和罈子。
  • 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中國鎮國之寶,被稱為鎮國玉器之首,被人當了數百年的鹹菜缸
    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我國的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它曾經被人們拿來醃鹹菜,日本人以為是一塊大石頭沒有拿走,這件寶貝叫做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是元代的鎮國神器,被稱之為鎮國玉器之首,是現存最早的大型玉器
  • 腹黑言情文:曖昧的遊戲,縱情的人生,看小女子如何甕中捉腹黑男
    腹黑言情文:曖昧的遊戲,縱情的人生,看小女子如何甕中捉腹黑男哈嘍各位朋友們,我又來了,讓你們久等啦!我是每天都在尋找好文的果然是,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五本腹黑言情文,曖昧的遊戲,縱情的人生,看小女子如何甕中捉腹黑男!有鬧書荒的書蟲們不要擔心啦,跟隨小編一起穿越古代言情世界吧!
  • 任容萱屢次救人遭生命威脅《覆活》懸疑感爆棚
    由邱勝翊(王子)、任容萱主演的高分懸疑電視劇《覆活》已在騰訊、愛奇藝、優酷上線兩周,車禍案件的真相即將逐漸浮出水面,劇情越發撲朔迷離。十九年來,每每發生命案前,那些模糊的片段都會出現在程佑寬的夢境中,但每次想要拯救這條生命的時候,心臟就會被花包裹,承受椎心之痛,從而錯過救人時機。直到程佑寬遇到了畢克葳第一次在他面前挽救了一條生命時,才發現畢克葳就是當年那個被自己用來交換生命的同學。原來十九年前自己生病的那一晚,畢克葳也高燒不斷,在父母開車送她去醫院的途中遭遇車禍,導致她對車禍有了恐懼症。
  • 鹹菜一姐的鹹菜盛宴
    第一次採訪鹹菜一姐是早上9點,大姐守在店鋪早早準備好了一整天的預備工作,一口說著「要採訪辛勤的勞動者,不起個大早不現實」。第二天凌晨5點趕到鹹菜攤,終於拍到鹹菜一姐鹹菜拌菜。鄂西人有多愛吃鹹菜?如果你知道鄂西人過早吃豆皮、燒餅、格格,那你只是了解了鄂西人過早的一部分。
  • 舌尖上的壽光——棄鮮嗜鹹,鹹菜賣出海參價!
    據《壽光縣誌》(民國志)記載:鰍汙渠中有此,水涸則入泥,故俗名泥鰍。說明在壽光,特別是巨澱湖一帶,泥鰍很早就很有名氣。因巨澱湖泥鰍鮮美的口味和豐富的營養,在當地創造出了花樣繁多的烹飪方法,如:砂鍋泥鰍、紅燒泥鰍、泥鰍鑽豆腐、椒鹽泥鰍、石鍋耙泥鰍、幹煸泥鰍、辣炒泥鰍等,深受人們喜愛。採訪中,當地一家飯店的老闆告訴記者,巨澱湖泥鰍好吃就好吃在做好的泥鰍吃不出一點土腥味。
  • 中國最尷尬國寶,道士當鹹菜缸用了300年,這味道是有多重?
    可惜還是功虧一簣,在遺憾中死去。不過在他決定北上之前,先打算攘外必先安內,於是兇猛的屠刀對準了西遼、西夏、金等國家,將他們一一攻破後,還收繳了大量的珍奇寶物,其中最特別的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玉石。可惜元朝也不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之後他也被明朝給取代了,而到了明朝萬曆七年的時候,這一天廣寒殿突發大火,在大火中這座宮殿被燒毀,就連玉石也不見蹤影,此後再沒人見過。瀆山大玉海變成道士醃菜的菜缸
  • 劉利華專欄(12)拌鹹菜.烀鹹菜.做鹹菜
    記得小的時候,家母總是在秋天裡醃很多的鹹菜:鹹白菜、鹹蘿蔔、鹹芥菜疙瘩、鹹雪裡蕻,漫長的冬天裡,沒有菜的時候,家母撈出來一棵鹹白菜,放兩個土豆,
  • 雲南鹹菜一網打盡
    自古到今,吃飯是人們賴以生存,維持生命的重要活動。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心發慌」。現在,儘管吃的東西很多,菜餚品種五花八門: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時鮮蔬菜,甚至麵包西點等。但對於雲南人來說,最下飯,最開胃口的,還是總忘不了的鹹菜。1.油炸雞樅       雞樅,菌中之王。生長在海拔不是很高的地方,是一種純天然的,無任何副作用的美食。在吃早餐,午餐,晚餐時,盛一點放在飯桌上,可以使人們的食慾大增,是非常理想的開胃食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