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歷史上,誕生了無數的寶物,不但材料名貴,更是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身為國寶,也是屢遭浩劫,比如被英法聯軍從北京劫掠出去的財寶,還有一件周朝時期的兮甲盤,僅僅是因為長得像平底鍋,結果在元朝期間,被無意間撿到的民間婦女當成了煎餅爐,盤子的幾個尖角也被折去。
今天,我們不妨來說說最為憋屈的國寶,它用7000斤名玉做成,然而卻被當成菜缸,裝了100年的鹹菜。
時間要回到800年前,1265年,此時的忽必烈,意氣風發,他奪取了蒙古汗國的最高統治權,擊退了自己兄弟們的競爭,對外部,則在和宋朝的作戰當中連連取勝,眼看就要奪得天下。為了體現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國力的強大,因此忽必烈下令,在大都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用南陽上好的獨山玉,製作一件史無前例的寶物。
最終工匠們,耗時很久,總算完成了這件佳作,器體呈橢圓形,高0.7米,口徑1.35~1.82米,最大周圍4.93米,共計7000斤。整塊玉石青綠,上面的圖案精美,有著十幾種動物,分別用龍、螭象徵蒙古汗,下面有羊、鯉魚、犀、螺、蟾等,象徵天下歸心。最終它被命名為瀆山大玉海,象徵著我國元朝期間,玉石行業的巔峰。《日下尊聞錄》提到:「瓊島,元之瀆山,即明之瓊島也。」以此而得名。
忽必烈對於這尊玉石十分欣賞,將其置於大都太液(北京北海)瓊華島廣寒殿,在此之後,玉海被用來存放美酒,忽必烈大宴群臣的時候,經常用到它,而在13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鄂多立克曾經到過北海,有幸見到大玉海的他在《東遊錄》中,毫不吝嗇對其的讚美之詞:「宮中央有一大甕,兩步多高,純用一種稱作密爾答哈的寶石製成,而且是那樣精美,以至我聽說它的價值超過四座大城。甕的四周金,每角有一龍,作兇猛搏擊狀。」
元朝滅亡後,玉海被明朝廷所得到,然而在明末,隨著戰亂,瀆山大玉海卻不翼而飛,民間對它的去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被李自成拿走了,有人說是被南逃的明朝大臣所帶走。,瀆山大玉海因此成為了傳說。
一直到康熙年間,當輔臣高士奇重修北京城廟宇的時候,卻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發現了這座寶物,只是此時的他,竟然被道士拿過去當做菜缸醃起了鹹菜。
高士奇對此感嘆不已,認為是暴殄天物,隨後向皇帝奏明,而到了1745年,乾隆期間。朝廷這才下令,用千金將其買回,安置在團城之上,並且修築玉甕亭。
此時的玉海,已經有了一股濃濃的鹹菜味,乾隆先後對其進行了四次修復,包括對大玉海進行洗苔滌垢,將水獸、水紋俱著磨細,修琢、磨做異獸鬃毛、花紋,龍鱗、海獸的鱗甲按照清宮收藏的小玉甕龍鱗雕刻。對其愛不釋手的乾隆皇帝,還在玉海內部,鐫刻上了自己所寫下的詩詞。
截止到如今,大玉海依然躺在北京北海團城承光殿前的玉甕亭當中,引發了無數遊客驚嘆,更是我國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