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曹升老師在新潮傳媒和創業邦主辦的增長實驗室分享《增長型產品的底層邏輯》,本文整理自分享內容。
我修生活禪,經常會有人問我,禪究竟有沒有神通?
有沒有神通?我只能笑而不答。但是如果讓我給神下個定義,這個我知道:
所謂神,就是業餘選手對專業選手的膜拜。
比如當我們普通人看到喬丹打籃球,C羅踢足球,會覺得他們是神。因為,我們除了仰望,他們會的技巧,我們都做不到。
神(高手)是怎麼解決問題的?
神級高手,都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什麼意思呢?
他們都善於把一個問題,從一個整體,拆解成無數個細節,然後,又能把這些細節,靈活運用到一氣呵成的整體動作中去。
所以,神一樣的企業家或者創業者,都是有自己的思維框架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增長框架,產品型增長與增長型產品。
一、兩大增長路徑
1.產品型增長和增長型產品有何區隔?
我們給三個視角。先務虛,然後再講案例。
第一,孫子兵法視角: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增長型產品這端:
一開始兵都沒動,上等的兵法是以謀略取勝,其次是搞外交,找合作夥伴去了。這兩邊跟直接打仗完全沒關係的。然後才去把糧草兵馬組織好,最後實在不得已就打一仗。
產品型增長這端:
先把產品準備好,然後幹什麼?趕緊打仗(規模化銷售)。
銷售完之後發現供應鏈有問題,渠道有問題……趕緊優化上下遊(生態整合)。
最後,做大了,發現競爭對手來搶地盤了,這時開始啟動競爭策略。
第二,企業管理視角:一流企業做標杆,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這是務虛的,在這裡不多講。
第三,客戶需求視角。
引領需求:當企業是引領需求時,一開始提出的理念,大部分人都不認同,覺得你是錯的。然而,難行道易成功,易行道難成功。一旦成功了收益就非常大。
創造需求和滿足需求:就不多解釋了。
2.總結一下兩種增長路徑:
產品型增長:
先把核心產品搞出來,規模化銷售,合作生態上下遊趕緊梳理好。規模大了之後,有人開始跟我們搶了,或者我們去搶別人了。這時才開始重視競爭戰略。
增長型產品:
一上來就先定增長戰略。然後是找建立競合生態(比如拼多多與微信,有競爭,有合作),再去洞察客戶場景。
場景特別重要。場景是提升消費欲望的工具。很多時候,我們產品賣不動,不是消費者沒有消費欲望,而是因為沒有找到消費場景。比如爆米花,就是強場景消費品。
找完場景之後,才是產品矩陣。產品只是載體,客戶感知價值才是真正的交付標的。
二、產品型增長三步法
大家一看到這個框架,估計就暈倒了。沒關係,我們先講一個真實案例,後面再串講框架。
面對比你強的競爭對手,如何做差異化?
現在我們把時間推到2008年末,餓了麼在上海交大的閔行校區正式開辦。
有個競爭對手叫小葉子,已經幹了一年多了,比它資金雄厚,兩家都做外賣。現在小葉子打它,說但凡在我這訂外賣的同學,我給你免費送一個荷包蛋或者一盒冰紅茶。
這種情況下,餓了麼怎麼跟它打?
小葉子領先1年多開業,資金實力相對雄厚。餓了麼剛開始幹,可用資金只有5萬。
現在小葉子開始補貼打價格戰,請問餓了麼怎麼做產品?怎麼突圍?
這一點跟我們很多創業者遇到的問題很像,你沒有退路,在一個非常小的市場空間裡,跟一個比我大的比我早的對手遇上了。對手現在開始進行價格補貼了,想一把掐死我們,怎麼破局?
現場學員:換戰場到白領市場,融個資打價格戰。
曹老師:那時餓了麼創始團隊是大四學生和研一學生,怎麼去融資?2年多以後才碰到朱嘯虎的。
現場學員:提供差異化的商戶資源?
曹老師:你講得非常對,什麼叫差異化的商戶資源?這是基於一個什麼樣的假設呢?你這個提議裡面是隱含著假設的,怎麼跟對手進行差異化?小葉子是幹什麼的,餓了麼是幹什麼的?
現場學員:籤獨家商戶?
曹老師:籤獨家很難。小葉子已經把好摘的果子摘了,餓了麼落後於人,也沒有資金實力,也沒有股東資源,也沒有流量。
現場學員:換個地方?
曹老師: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我們事後總結,它可能是全球最好的單一外賣市場。
這個校區理工宅男多,校區新建的食堂設施不完善,還要走很遠才到。理工男的不願意走路,旁邊有華師大,美女特別多,他們也不願意去,所以這個地方是非常好的一個外賣市場。餓了麼不能離開這個市場,怎麼辦?答案是差異化。
怎麼差異化商戶呢?
小葉子的增長策略是這樣的,它把附近有電話外賣的全部搞成了PC外賣。好處是,把市場份額都搶佔了。壞處是,起送的客單價超過25元的商家,超過了50%。
請問這裡面出了什麼問題?
對於普通大學生來說,25元以上吃外賣,太貴了。
餓了麼一分析情況,價格戰不能打了,那我就差異化,提供18塊錢到25塊錢的外賣。
我們來梳理一下:
小葉子的產品是什麼?泛大學周邊的外賣服務商。
餓了麼的產品是什麼?大學生專屬的外賣服務商。
回到這個框架中,餓了麼是不是比小葉子的產品三要素更清晰?需求更精準?
客戶需求,決定了產品屬性。顯然,餓了麼在客戶需求維度上,比小葉子要領先。
我們繼續再往下分析:
說的很容易,大部分18塊錢到25塊錢的飯菜只有夫妻店才有,連電話訂餐可能不一定有,更沒有電腦。怎麼辦?
於是它推了一個政策,跟夫妻店說我免費幫你攢電腦。
夫妻店這邊怎麼做決策?
雖然是你幫我免費攢電腦,但是我畢竟還得掏3000塊錢。你現在還不能證明,我上了PC外賣之後,訂單量立馬蹭蹭蹭上漲,我為什麼要信你?
夫妻店不願意花3000塊錢買電腦怎麼辦?
現場學員:免費給他們墊錢。
曹老師:餓了麼總共才只有5萬塊錢,這點錢還包括生活費。
現場學員:他們可以在宿舍裡用電腦,再電話通知夫妻店。
曹老師:這樣操作效率特別低。張三打電話來說,我們訂一個餐,魚香肉絲、茄子什麼的。餓了麼這邊接電話說,我找支筆,稍等一下。效率太低了。
如果到店裡去觀察,你會發現老闆娘每天下午都有一段空閒時間,無事可做。如果告訴老闆娘在空閒時間可以看電視劇,買電腦的客戶價值就呈現出來了。
這時,我們來梳理一下:
送外賣是什麼產品?功能型產品。
幫夫妻店攢電腦是一款什麼產品?服務型產品。
買完之後老闆娘可以追劇了,這是什麼產品?內容型產品。
我們再回來看一下這個框架圖,是不是一下子就懂了一些。
我們繼續再往下分析:
我覺得張旭豪他們可能是中國大學生創業這裡面最牛的一批人了,那時他們沒做過商業,不懂得事後來總結出來的這些東西,但是在創業早期能夠朦朦朧朧地想到和用上這些商業框架與技巧,真的是非常牛。
商業是有養店期的,餓了麼苦哈哈送了多少單之後,還是虧損,運營缺錢怎麼辦?
他們想了個點子,我們是大學生,能夠幫助你做數據分析。比如說魚香肉絲在什麼時候訂單量多,在什麼時間哪個燒烤好賣。
我把你上個月的經營數據分析一下,然後賣給商家。問題來了,商家願不願意付錢?如果願意,那出多少錢?
做金融的跟做實業的不一樣,做金融的動輒10個億來15億走,這是很正常的。可是做實業的,不管公司多大,永遠都沒有1億的收入,全是一分一分錢、一個交易一個交易累積的。
所以,你要讓夫妻店花100塊錢來買這個數據產品,他們大概率是不願意付費的。怎麼辦?
於是餓了麼跟他們做個交易,說我免費送給你行不行?但我有個條件,現在銷售提成兩家都是一樣的,都是8%,這是當時的行業規則。
我們就按照上個月我幫你達成的交易額8%來計算,這個月1號你按上個月的交易額把提成付給我,然後到這個月31號咱倆結算一下,多退少補。
請問這是什麼產品?服務型產品(金融服務)。
金融本身屬於服務型產品,這個服務是服務了客戶還是服務了自己?服務我自己。餓了麼相當於從商家那裡獲得了一個月免息小額貸款。
有了這款產品還是不行,經營現金流還是不足。
於是,餓了麼又向美國學習SaaS定價方法:
假設餓了麼從一個商家上個月銷售提成500塊錢。但是現在我告訴你,我願意一個月只收400塊錢,一年一次性收你年費4800塊錢。
客戶願不願意幹呢?
這裡分兩類客戶,一類是訂單量少的。上個月我交給你200塊錢,現在我掏400塊錢,不划算我不幹。
另一類是上個月是500塊,再上個月是400多塊,肯定幹了。大家都會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來做決策。
這裡,我要說一個觀點,可能會很顛覆你們的認知。很多商家很自戀,認為自己產品特別好,所以,客戶需要我們。
其實不然,客戶並不需要我們的產品,客戶需要的是解決他的問題。
餓了麼這個服務型產品,相當於以犧牲毛利為代價,換取了商家1年期無息貸款,而且金額還不小。
這個行為之後又產生了行為。
假設你是這個夫妻店的店主,你在小葉子裡面有8%,你在餓了麼這邊已經把一年的費用4800塊錢都付完了,請問對你的行為上有沒有改變?
你會不會覺得在小葉子花了8%有點虧?你會不會在顧客訂餐的時候,跟他們說去餓了麼訂,那邊又快又好,我們在小葉子派單會比較慢……你會不會這樣?
商家想賺錢這個是理性的,所以漸漸的商家就幫助餓了麼從小葉子那邊分流客戶了。大概9個月左右,小葉子這麼強勁的競爭對手,就被餓了麼從這個市場完全擠出去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看看餓了麼在早期是怎麼打的。
第一,解決需求問題。
餓了麼跟小葉子之間進行價格戰,對方一補貼,它就賣不動了。賣不動的時候,它是怎麼解決的?
餓了麼把外賣鎖定在18-25元之後,相比小葉子。它的產品三要素是什麼?大學生專屬的外賣服務商。
小葉子上面有50%以上外賣是供應給大學周邊年輕人的(不是大學生)。
請問這是不是需求問題?
一個需求更聚焦,一個需求不夠聚焦,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需求比另外一個人的需求維度更高?一個精準,一個不精準。
第二,解決流量問題。
可是做到這樣還是活不下來,因為規模效益沒到,企業還是虧損的。
創業都有一個死亡峽谷,它在死亡峽谷中怎麼辦?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要去給夫妻店配一個電腦?
為什麼要去做幾款服務型產品?還是希望自己能長得更大,長得更快。
這邊是流量問題,很多人以為流量是廣告,流量是發傳單。其實不對,微信就是中國最大的流量型產品,你為微信這個產品本身付過一分錢嗎?沒有。
雞蛋正常價格10塊錢一斤,我在超市門口打個招牌:5塊錢一斤,100斤限量先到先得,這是什麼?流量型產品。
所以不要以為流量不是產品,能夠做到產品型流量,這個流量一定很厲害。
第三,解決競爭問題。
面對實力更強的競爭對手,如何做差異化?
先說心智:我是更符合大學生使用的外賣。
供應鏈不變,這句廣告語永遠是吹的,所以供應鏈要落實。餓了麼的供應鏈變成18~25元的外賣,又在定價上預收了商家一年的提成佣金,幫助它快速平安地度過了死亡峽谷。
這是什麼問題?競爭問題。競爭也包括自己跟自己競爭,你能不能快速的跑過死亡峽谷也是關鍵。
於是,通過上面這個案例,我們就得到了下面這個結論:
產品三要素,需求一定要拉升維度,要去找增量市場,想辦法滿足需求,去找高欲望消費的。
產品三結構,要找高維多元流量,企業做到這一步的時候,你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的時候,往往市場增長就沒那麼快了,這個時候你要創造一些需求。
產品三戰場,到了存量市場,你一定要引領需求才能活下來。個頭大了,這時候很多因為競爭對手太多了,消費者往往對你家的消費欲望也沒那麼強了。
這就是產品型增長的底層邏輯。
三、增長型產品三步法
增長型產品反過來了,增長戰略排第一位,客戶決策排第二位,產品矩陣排第三位。
1.傳統產業+網際網路8大增長戰略
需求導向型:永遠找增量市場。遠離競爭,就是最好的競爭。
競爭導向型:在存量市場裡,相比對手產品,有些指標要好。
成本領先型:我賣10塊錢能活,對手賣10塊錢就死掉了。
解決方案型:客戶在決策的時候,不太好找到我的對手來進行比較,所以我可以賣得貴。
流量驅動型:我在大江大河裡面撈魚。
用戶驅動型:我自己家裡有一個魚塘。
數據驅動型:我通過數據能找到一個商業價值。
認知驅動型:同樣是做一個產品,不同企業家採取的商業模式就完全不一樣。
增長戰略,不是孤立的,通常都是組合運用。比如,一個企業有可能是需求導向型+解決方案型+用戶驅動型的某種組合。
好的增長戰略,絕不是一個市場定位,一個營銷策略,那麼簡單。
好的增長戰略,是一系列的業務行動+一連串的商業成果。
我們這裡講2個增長戰略的綜合案例:
增長戰略案例1:文和友
文和友抓住了小龍蝦的消費風口。隨著小龍蝦產業興起,做出了小龍蝦爆品。尖峰時段,號稱一天只放8000個號,但預約的有20000人.
擁有小龍蝦爆品之後,不知道什麼原因,文和友開始學習日本單品店策略。
我們到日本旅遊會發現,一條街上好多店全是單品店,每一家賣的東西都不一樣。這邊賣天婦羅,那邊賣燒烤。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很有可能是在四大餐飲品牌旗下的店吃來吃去。
文和友和傳統餐飲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客戶認知管理上下了功夫。
在客戶認知中,文和友是一系列的單品店集合,比如小龍蝦、臭豆腐等,全是用單品去打產品組合,而不是傳統餐飲店優先主打品牌,後去打幾個招牌菜。
插一句話,西貝最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推出新的快餐品牌,然而效果都不理想。這裡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有了小龍蝦爆品和系列單品店之後,文和友拿到了比海底撈還厲害的數據價值(翻臺率8.3)。
8.3有什麼用?就是客戶變了,Shopping Mall 成了新客戶。文和友可以去 Shopping Mall 那裡拿到新的商業價值了,就是租金便宜,位置還好。
文和友開的店是大店,已經大到超越了一個餐飲店範疇。這些店已經成為了一個城市空間。
每個城市裡都有一些必備的功能,就跟大樓一樣,它一定應該有電梯,應該有衛生間,應該有食堂,應該有停車場。一個城市空間,裡面應該有些東西。
文和友做了一個老街。老街有兩種功能,一種功能就是城市的記憶載體,就是個社會、歷史、人文等職能,不是我們的餐飲商業功能,跟賣什麼一點關係沒有,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如果老街這個裡面又有高頻應用,它又變成什麼東西了?市民休閒的承載空間與集散地。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老街,但是為什麼很多老街沒有人流呢?主要是缺乏高頻應用。
文和友既是城市記憶載體,裡面又有高頻應用(餐飲),這才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
它到了這一步再往下做一步是什麼?已經變成了 Shopping Mall的優質供應商了。
非常類似早期的大連萬達,有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想請大連萬達來市中心開個店。為什麼?一個城市載體,一個是高頻應用,這兩個都要有。
我們來梳理一下,文和友的增長戰略五步曲:
1. 抓住單品風口,形成基礎流量。
2. 管理客戶認知,建立多個單品店的產品矩陣(不是1個品牌下的多個招牌菜)。
3. 數據驅動,找到了翻臺率8.3的全新商業價值。
4.打造「老街」,成長為城市空間載體。
5.從長沙向外擴展,複製萬達模式。
顯然,文和友增長戰略=需求導向型+流量驅動型+解決方案型+數據驅動型+認知驅動型。
增長戰略案例2:拉麵說
假如把時間推到2016年,方便麵三年下滑了30%。有人說要做高端方便麵,讓你投100萬,你敢投嗎?我肯定不敢。因為邏輯上不能說服自己。
拉麵說是怎麼破局的?
第一步,大膽假設。
拉麵說來源於三個90後小姑娘的大膽假設。
在中國有堂食的日式拉麵,客流量很大,這是大家都認可的,不需要市場教育。比如在北京機場裡面,味千拉麵店,烏泱烏泱的人進去,一會兒就出來了,翻臺非常快。
為什麼堂食的日本拉麵不能搬到家裡去吃呢?
論點有了,論據呢?我憑什麼信你?
第二步,做品類區隔。品類是一定要區隔的,市場一定要區隔的。
假設一上來就賣胡椒牛肉麵+重慶小面+日式豚骨面,有沒有市場區隔?沒有。
儘管拉麵說後面要擴展產品線,但是在早期如果不做一個市場區隔不單點突破,是很難破局的。
所謂市場區隔就一句話,這個行業這個裡面的人都往左,我一個人往右。
至於市場區隔,大多數商家都賣中式方便麵,但是賣日本方便麵也不止它一家,還有其他人賣的。只有它突圍出來了。
第三步,做價值感知。它的價值怎麼感知的?
它說我的面是半乾生鮮面,我的肉是用宇航技術冷凍的,可以常溫下保存的大塊肉。一般方便麵裡面看不見肉,一小塊一小塊的,它為什麼就是最大塊的呢?
湯是32種食材,熬了12個小時的。這就是刀刀見血的客戶認知管理與市場教育,我給你價值感知,3+1,最後的價值感是日式風格的包裝。
第四步,做推廣。我個人覺得,早期的拉麵說的推廣,效果最好的是在B站。雖然在微博的曝光量很大,但推廣效果不如B站。
B站是一個不能做直接交易的地方,這就到下一步了。
第五步,有幾個大的爆品承接。
在一個地方做完流量之後,如果沒有爆品承接的話流量就太可惜了。
拉麵說的增長就這麼出來了。成功能不能複製我不知道,但有章法的跟沒章法,就是業餘選手與專業選手的本質區別。
我們也來梳理一下,拉麵說增長戰略五步曲:
1. 大膽假設:為什麼沒有高端在家吃的日本堂食方便麵?
2. 品類區隔:主打日式高端。
3. 價值感知:所見即所得,3+1的客戶認知管理。
4. 流量攔截:早期推廣,效果最好的就是B站。
5. 轉化承接:天貓、淘寶平臺,一定要有流量高轉化率的單品。
顯然,拉麵說增長戰略=需求導向型+流量驅動型+解決方案型+認知驅動型。
四、總結
1.底層邏輯
產品型增長,是從貨,到場,最後是人。
增長型產品,是從人,到場,最後是貨。
我們總結的時候,重點講增長型產品。
2.以增長為導向的增長型產品
增長型產品,就必須要在遠場景、近場景、超場景3種場景下,滿足目標客戶群不同的消費需求,實現全場景流量攔截與轉化。
比如,拉麵說跟三九感冒靈在一起搞個聯名款,這就是非購物場景下的消費需求。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以傳播為主,銷售為輔。
3.以客戶為核心的增長型產品
增長型產品,找準需求,拉升欲望,是重中之重。
餓了麼比小葉子會調整它的消費欲望,所以不同的消費欲望要用不同的營銷方法,而且客戶價值要可視化。沒有可視化,講了半天,消費者無感,編碼效率低。
4.以產品為矩陣的增長型產品
增長型產品,都是產品矩陣型的。只是大家不一定能感受到。
這裡有一個核心觀點:
產品只是載體,客戶感知價值才是真正的交付標的。這是必然是傳統零售到新零售,巨大的認知升級。
5.結論
今天內容主要是兩大增長路徑:產品型增長與增長型產品。
產品型增長,就是產品三要素,到產品三結構,再到產品三戰場,依次是解決需求問題,解決流量問題,解決競爭問題。
而增長型產品,就完全不同了。
先以增長為導向(創造商業價值),再以客戶為核心(創造營銷價值),最後是以產品為矩陣(創造感知價值,是真正的交付標的)。
來源:灰度認知社(ID:HDrenzhishe)
作者:曹升
封面:梵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