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模型拆解:分享有禮裂變玩法的底層邏輯與細節設計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如今獲客成本變高,很多人會使用線上的分享裂變的方式獲取客戶,比如有禮裂變,通過轉發獲得禮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增長模型拆解的有禮裂變的玩法和設計,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自從轉型運營,就一直做裂變和轉介紹業務,雖然一直輸出關於這兩個用戶增長模型的認知和運營經驗,但實際從未系統地對「分享」這個行為進行系統解讀。

分享是非常簡單的,比如群裂變,轉發海報進群就能成為上手容易、效果顯著的增長玩法。

不過我一直覺得,分享行為應該直接關聯業務,比較合理的對象是體驗課,這類課程成交門檻較低,推薦較為容易,所以將分享體驗課的模式稱為「分享有禮」。

註:本文提到的體驗課不包括拿部分課程作為裂變誘餌,這類裂變稱為「解鎖」,與分享有禮關聯的體驗課有本質不同,後者交付給用戶的是「完整」產品,並非「割裂品」。

分享有禮看似簡單,但其實有非常多的細節設計,而且對工具和技術有一定依賴;另外不同載體的分享有禮效果也不同,這決定了分享有禮有很多細微模式。

接下來,我將個人總結的分享有禮模型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

01 分享有禮的基礎模型

分享有禮模型的基礎形式是引導用戶分享體驗課的海報或連結,完成分享後就可以拿到收益。

那要如何判定用戶是否分享且符合要求?

絕大多數情況下以截圖為證,而且對截圖的細節也有要求,比如必須是朋友圈或微信群。

如果是朋友圈,則不能設置分組,時間必須滿足幾個小時;如果是微信群,則還有數量的要求,這實際是為了保證體驗課有更多的成交量。

另外,轉發的海報也有說道,從轉化的角度講,最好是直接分享帶有體驗課報名二維碼的海報,直接躺單。

當然,也可以轉髮帶有其他載體的海報,也就是新用戶掃碼後先沉澱在某一載體(如公眾號、群、個微、企微等),之後再彈出體驗課的報名入口進行成交。

提到載體,不同載體對轉發行為的影響是不同的。

最適合的載體是個微,因為可以查看朋友圈,省掉截圖,能直接給完成分享的用戶獎勵,信任度最高。

其次是群和公眾號,主要原因是有工具能夠審核截圖,審核邏輯後面再講。

最後就是企業微信,雖然和個微一樣面對精準流量,但不能查看朋友圈,也沒有工具審核截圖,只能默認用戶完成,所以效果要打折扣。

這裡有必要提另兩個載體——小程序和H5,它們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可以直接檢測用戶是否分享的,不過因為微信對於用戶體驗的保護,屏蔽掉了這類功能,對「某些人」來說是個遺憾。

現在如果看到還有類似功能,一般不用完全分享就能通過檢測。

回到分享行為的審核方式,截圖審核是目前的主流,分人工審核和技術審核;人工審核已經講過,來分享一下技術如何審核截圖。

技術審核有兩個功能層次,簡單一點的是不分具體的截圖內容,直接給你通過,該方式主要用於群分享場景,工具是進群寶。

相對複雜一點的會根據截圖裡的海報或圖文進行識別(實際看的是朋友圈有無分組標識),該方式用於公眾號載體較多,工具是分享寶。

有人會問,有沒有不用人工審核還能模擬技術審核的方式?

還真有,那就是利用表單工具,在表單裡設置上傳圖片的選項,用戶上傳後提交,就可以跳轉到領取獎勵頁面,整個流程非常流暢,非常像機器審核一樣。

說了這麼多,有一個事實還是要戳破,那就是針對分享行為,目前還沒有完全有效的手段規避用戶無效分享的情況,因為用戶分享完就可以刪除分享痕跡,你只能獲得截圖。

當然,這樣的用戶一定不是全部,還是有不少用戶願意配合,在這樣的前提下,儘可能讓用戶更多的渠道,比如要求分享朋友圈和一兩個群,努力爭取更多的曝光,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用戶。

至於轉發行為的獎勵設計,筆者總結了兩條原則:低成本,有驚喜感。

低成本意味著你不能獎勵太貴重的禮品,很容易薅羊毛;有驚喜感則要求儘可能提供分享動力,吸引更多人參與。

個人認為應該多把握驚喜感原則,資料、課程、實物、活動名額等獎勵只是形式,對獎勵的包裝往往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要多角度挖掘獎勵的賣點,只要能給用戶一個必需的理由即可。

02 分享有禮模型進階:打卡裂變

分享有禮模式一旦存在於體驗課的拉新階段,也存在於運營服務階段;因為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體驗課採用的是訓練營模式,打卡其中非常基礎的環節。

先說一下打卡的基礎形式,用戶先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得一張打卡圖,這種圖帶有二維碼,關聯的是體驗課,用戶需要分享打卡圖到朋友圈或微信群,且完成審核才算完成一次打卡。

海報打卡要提供截圖,服務老師可以人工審核,也可以藉助打卡工具審核;比如類似寶寶玩英語的打卡小程序,既提供打卡圖和文案,也提供審核入口,提高不少效率。

當然,過去很多打卡閱讀產品是用網頁檢測用戶是否分享;但因為微信的一次封殺,這類檢測手段基本消失了,但卻在微信紅利期收割不少流量。

如果用戶錯失打卡怎麼辦?

這裡可以設置一個分享機制,那就是分享海報或連結獲得一次打卡機會,如果想直接獲取用戶,要求邀請成功才給補卡機會即可,目前技術可以實現。

說完了打卡細節,再來談談打卡動力;打卡是需要堅持一定時間的,堅持的意義是獲得回報。

首先,堅持打滿一定天數返還押金,如果沒有押金則會給你基礎獎金,雞賊的會把現金折算成積分或優惠;其次是設計排名獎勵,至於排名的標準,或者是打卡天數,或者是打卡積分,而獎勵的選取原則與上同,不再贅述。

除了給予打卡本身,獎勵的規則還可以依據通過打卡海報邀請的人數來制定;另外,如果是付費的體驗課,邀請成功還有分銷獎勵,這樣會帶來更強的動力,因為打卡意味著成交。

至此,整個分享有禮模式就拆解完了。

03 最後的兩個建議

分享有禮模式看似邏輯簡單,其實有非常多的細節要注意和梳理,而且一旦和業務結合,就要注意具體的用戶體驗邏輯,因為這些將影響你的實際運營策略。

另外,大家在使用分享有禮模型時,有兩點小建議。

第一,儘可能在體驗課的拉新階段、服務階段和轉化階段設置分享動作,給予分享行為的獎勵可以逐漸升級;當然,分享成交的產品也可以逐漸升級,比如轉化階段分享高價課海報,就是典型的老帶新。

第二,儘可能形成閉環,因為很多時候用戶報名體驗課後會進入銷售池而不是流量池,所以要與負責銷售池的人對接好繼續引導新用戶分享;或者在進入銷售池前通過彈窗、浮窗、banner等形式直接獲得海報,或引導進入其他載體獲得海報並要求分享。

總之,本文儘可能梳理了分享有禮模型中的運營細節,至於能不能實現增長,就看你自己了。

#專欄作家#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年度專欄作家,野生運營社區合伙人,運營推廣專家,《從流量到留量:讓你的產品實現低成本持續爆發》作者,在線教育觀察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從增長認知模型,解析增長底層邏輯
    本文從增長認知模型的層面,來解析不同階段的產品/企業,其背後的增長應該是怎樣的底層邏輯?這些年,大家都說增長很難。似乎大家的苦逼,都是從增長失速開始。就連兩年前廢除CMO,擁抱CGO的可口可樂都反悔了,重新設立了CMO職位。其實很多人眼裡的增長失效,只是因為忽略了增長的底層邏輯,在做無用功而已。
  • 1萬字梳理任務寶裂變玩法、風控設計、增長模型
    用戶關注公眾號和添加企業微信這兩個步驟,都可以被任務寶工具後臺自動識別,無需人工審核,並且會給用戶實時推送消息,提醒有x位好友已成功添加企業微信號。關於企業微信的裂變路徑和玩法,點擊這裡👉案例拆解:如何通過「任務寶+企業微信」做到公眾號漲粉4.1w,微信好友新增1.5w?
  • APP裂變指南:如何設計產品化拉新機制實現用戶增長?
    編輯導語:拉新的模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老帶新拉新模式,用老用戶進行裂變轉化,拉取新用戶;對於新用戶來說,老用戶是有一定的信任度的,所以轉化率較高;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APP裂變中,如何設計產品化拉新機制實現用戶增長,我們來看一下。
  • 詳解APP裂變拉新中的分享、邀請、獎勵玩法
    編輯導語: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今很多營銷推廣的方式都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如今很多APP會使用各種方法進行拉新,比如常見的分享給好友的方式就是其中一種;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APP裂變拉新中的幾種玩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盤點運營人必須知道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
    工具箱裡應該有底層邏輯、思維模型,也應該有運營技巧和操作工具,它們可能分別處於了道術器的三個層面。我今天整理了部分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以及它們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原則,希望對大家以後的運營工作有所幫助。【一】需求層次理論滿足用戶需求、開發用戶需求是運營的核心本質,也是最最底層的邏輯。需求是什麼呢?
  • 2020年,4個零售行業可復用的裂變增長作戰地圖
    所以今天給大家帶來零售行業的專項復盤,篩選出4個我們實戰驗證過的、屢試不爽的「裂變玩法」,附上顆粒度很細的作戰地圖,方便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業務模式快速復用。看起來每個「裂變玩法」的活動流程、UI呈現差距特別大,但底層都是由「誘餌+包裝+玩法」三大環節組成。
  • 社群運營的這6種裂變模型,你掌握了嗎?
    在經營社群的過程中,我們都希望藉助一些社群裂變的玩法,實現業績的增長。我把以往常用的一些玩法做了一個總結,特選取部分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解決用戶三個疑問其實線上很多裂變的玩法都是有條件的,許多用戶已經被教育了很多回。
  • 觀察100個案例後,我總結了知識付費裂變的底層方法論
    另外,知識付費裂變作為裂變增長領域裡很原始也很經典的玩法,依舊在延續,很多關於裂變運營的基本理論,都是從這一玩法中延伸出來的,比如「裂變海報六要素」。所以,作為增長從業者,很有必要去嘗試溯源。這篇文章其實就想好好把知識付費裂變中一系列基本的東西跟大家講清楚,幫助我們更好理解「裂變為什麼會存在」。那什麼是知識付費裂變?
  • 案例拆解:跟誰學高中引流模式拆解
    今天的案例來自,往期案例拆解活動優秀選手朵貓,帶來的案例拆解是,跟誰學高中引流模式,enjoy~一、拆解目標簡介之前跟小夥伴聊天時就聽說跟誰學是一家發展非常迅速的公司,低成本引流做的非常出色,所以為了了解競品營銷玩法以及課設模式,我首先想到了對跟誰學高中課程引流的拆解,預期相對較高,但在今天的拆解過程
  • 裂變、分享、傳播:App推廣社交玩法全解析
    流量為王的時代,社交平臺一直以來都是各家必爭的重點流量陣地,為此,多數App都設計了相應的裂變玩法和社交平臺分享功能。為了獲取社交平臺流量,絕大多數App都會設計相應的裂變玩法和社交平臺分享功能,因為這既是內容分發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拉新促活的低成本實現方法。
  • 案例拆解:揭秘斑馬AI課0元導流課的增長模型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揭秘了斑馬AI課0元導流課的增長模型,看看在這個流量越來越貴的時代,作為猿輔導旗下的核心產品斑馬AI課為了持續低成本獲客而做出了什麼努力。這次我也想借最後一個大作業來拆解斑馬AI課0元導流課訓練營整個周期的運營動作和用戶體驗全過程,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我沒接觸過的社群活動玩法,甚至能結合我上一家公司做的社群sop看看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 裂變案例分享丨3天裂變獲客2000+企業微信好友,他只用了1招
    隨著企業微信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企業微信,在此時,卻有極少數企業走在了其它企業的前面,開始探索企業微信裂變玩法,作為開發裂變工具的公司,更應該走在別人的前面,嘗試更多的新玩法。當企微裂變工具開發並成功內測之後,我們的小夥伴就迫不及待的策劃執行了數場企微裂變活動,結果甚是喜人。
  • 用盲盒做裂變的玩法套路,都在這裡了
    本文介紹了盲盒營銷的概念和價值,並結合案例分析了盲盒營銷的相關玩法和設計套路,與大家分享。大家都知道這兩年盲盒很火,像泡泡瑪特就是通過盲盒營銷,3年利潤增長了300倍;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能力榜單》也顯示,天貓上盲盒銷量同比增長189.7%,已成為當代年輕人最燒錢的愛好。
  • 酷家樂用戶增長戰略的底層邏輯
    作者從多方面分析網際網路家裝領域獨角獸——酷家樂的用戶增長策略,探究其底層邏輯,是抓住了哪幾個增長點取得現在的成績。小結一下,用戶價值的底層邏輯分成三層:第1層就是用戶和商家之間有交換價值;第2層是用戶和用戶之間有互動價值;第3層是用戶量太大,一下子變成商家的資產,產生資產價值。我們用酷家樂的案例來看一看,用戶價值是怎麼進行拉升的。
  • 私域流量商業底層邏輯:ROI大於1就可以運營
    每種運營模式都存在它的商業邏輯,私域流量運營管理模式也是如此。只有把握了底層邏輯,才能更好的理解整個模式的運作,從而滲透到每一個運營管理細節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私域流量的底層邏輯。在闡述底層邏輯之前,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私域流量的推廣底層模式。不論在舊有運營模式中還是在私域流量運營管理模式中,遊戲始終只是產品,所有的業務模式流程都是相似的,只不過引流渠道有所不同,而以下4個環節則構成私域流量推廣底層模式。1.
  • 增長型產品的底層邏輯
    2020年10月16日,曹升老師在新潮傳媒和創業邦主辦的增長實驗室分享《增長型產品的底層邏輯》,本文整理自分享內容。我修生活禪,經常會有人問我,禪究竟有沒有神通? 有沒有神通?我只能笑而不答。他們都善於把一個問題,從一個整體,拆解成無數個細節,然後,又能把這些細節,靈活運用到一氣呵成的整體動作中去。所以,神一樣的企業家或者創業者,都是有自己的思維框架的。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增長框架,產品型增長與增長型產品。
  • 2020年首個深度案例拆解:揭秘「極光單詞」的「篤局打卡」如何帶動...
    因此,前幾步高達60%、80%的留存是完全可能被競爭對手拉出的留存差距;不僅如此,在真實的用戶路徑中,至少有3-5個核心留存的節點,如果每一步差距10-20%,最終的付費學員存量,將比上述模型差距還要更大。更重要的是,在計算上裂變分享和口碑傳播的效應後,學員的留存將成為機構能否盈利、盈利多少的最關鍵性的指標。
  • 案例拆解:猿輔導邀好友試聽贏獎品轉介紹活動
    家長在使用猿輔導時,主要有三種場景:買課前通過APP了解想要了解的內容買課中了解與上課和支付的流程細節買課後對於課程學習和後續操作通過對app目前功能的腦圖拆解(見下圖)猿輔導在整體功能上邏輯清晰,簡單高效。
  • 3分鐘讀懂,增長的黃金公式:實現收益增長(可操盤落地)
    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增長」。今天就來聊聊「增長」的模型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01第一步:建立增長模型,找到合適的跳板。有一個經典的問題:怎樣把大象塞進冰箱裡?同樣的,做增長也遵循著同樣的原理。把公眾號的閱讀量從1000提升到3000,就相當於一個「大象」難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合適的跳板,有效地拆解增長的步驟,建立合適的方案模型。那麼我們首先要找到公眾號閱讀量運營增長構成的關鍵因素:一個是號內流量,另一個就是號外流量。
  • 如何做一場裂變10000+用戶的直播分享?
    核心的環節是調查問卷的設計,個人認為設計問卷的時候必須包含三個方面:第一,用戶畫像是怎樣的;第二,用戶痛點都有什麼,要列出足夠多,分好類,並歸到相應場景;第三,用戶對於產品的要求和建議。當問卷內容設計出來後,必須進行小白視角的測試,以便對問題描述、問題排列等進行調整,讓問卷更容易被用戶填寫。2、如何選擇裂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