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更瀉?
一部分中老年人大清早(五更時分)會因腹中絞痛而急忙去上廁所,瀉完了,肚子就舒服了。
因為這種腹瀉發作的時間在早晨,所以又叫晨瀉,雞鳴瀉。
發作時的特點是:幾乎每天早上都要發作;腹痛,腸鳴,便意急迫難忍;瀉出來的東西不多,排便量少;便質稀薄,經常混有不消化的食物。
對於五更瀉,一般都認為是腎陽虛導致的,所以稱之為腎瀉。
又因為腎陽虛導致脾陽虛,洩瀉也要考慮脾陽虛生水溼的因素,所以也稱之為脾腎瀉。
以下是硬核內容
既然是腎陽虛和脾陽虛造成的,那麼就以溫補脾陽和腎陽的思路論治。
比如清代醫家程國彭的《醫學心悟》裡,關於洩瀉,說道:「。。。五更天明,依時作瀉,腎虛也。。。。腎虛者,加減七神丸。。。。」。
七神丸組方:肉豆蔻、吳茱萸、廣木香各一兩,鹽酒炒補骨脂2兩,土炒白朮4兩,茯苓2兩,車前子2兩。(方中是拿藥材做成丸劑,所有用量很大,做湯劑時,可按1兩折算為5克組方)
又比如在清代著作《雜病源流犀燭》中治療洩瀉有三十四個方子,分別針對不同的病因,其中對於脾腎瀉的方子是四神丸。
組方為:肉豆蔻、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
還有清代醫家唐容川在著作《醫學見能》裡,說道:「大便溏瀉,必在五更時分,腎寒而侮脾也,宜加味四神丸」。
腎寒,就是因為腎陽虛了才會寒。
加味四神丸在四神丸的基礎上,另外加了附子,白朮,茯苓,大棗,甘草,乾薑,人參,生薑,粟殼。
依然是走的溫補腎脾的路子。
在民國醫家張錫純的《醫學中中參西錄》裡,治黎明腹疼洩瀉,用的也是加味四神丸,但是組方和唐容川先生的不太一樣:補骨脂,吳茱萸,五味子,肉豆蔻,花椒,生硫磺,大棗,生薑。
在明朝張景嶽的著作《景嶽全書》裡,對於晨瀉是這麼寫的:「腎洩證。。。每於五更之初,或天將明時,即洞洩數次。。。。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復,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洩不止也。。。」
看來,腎陽虛會導致五更瀉是確定無疑的了。
如果是腎陽虛導致的,那麼按上述思路開方吃藥,一定會有效果的。
可實際中,有些晨瀉的人,吃了很多溫補腎陽的方子都沒什麼作用,有些反而瀉得更厲害了,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思路,除了腎陽虛之外,一定還有其他原因導致的五更瀉。
可是翻閱了很多醫學著作,對於五更瀉,幾乎都把責任歸到腎和脾身上了,主犯是腎,從犯是脾。
應該會有不同的聲音和觀點!繼續查找資料!
在《景嶽全書》裡,找到了一個線索:「氣瀉證,凡遇怒氣便作瀉者。。。。此肝脾二髒之病也」。
雖然沒幾個人會一大早發脾氣造成洩瀉,但是肝脾不和引起的洩瀉不一定非得在動怒之後,理論上來說,發怒或鬱怒都可以算作「怒氣」,只要有怒氣,就可以形成肝木克脾土而作瀉的局面。
此外,根據臟腑通治理論,肝與大腸相通,那麼肝氣因鬱結而發,是會影響到大腸的。
人體是很聰明的,既然肝與大腸相通,那麼肝病後疏通大腸,辛苦一下大腸,也是為肝病提供了一個出路。
大腸和脾都受到了肝的傷害,洩瀉水到渠成。
現在致病的機理找到了,那在發作時間上為什麼會這麼有規律性呢?
後來在《張聿青醫案》裡,找到了這樣一句話:「然肝病也有至晨而瀉者,以寅卯屬木,於旺時乘土位也」。
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再結合內經的十九病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肝鬱化熱是造成五更瀉急迫的原因。
到這裡,五更瀉的另外一個病因就顯現出來了,那就是肝鬱化熱,肝木克脾土。
內容舒適區
因為是肝鬱化熱,所以除了五更作瀉之外,還會有以下症狀:
心煩急躁,易怒,睡覺夢多,舌質紅(或舌尖紅,或舌兩側肝膽區紅),胃裡面堵得慌,消化不良,吃飯胃口不佳,脅肋脹痛,脈弦數。
病因找到了,相應的治療思路是化中焦積滯,調理氣機,疏肝解鬱,清肝熱,調和肝脾。
中焦作為人體的樞紐,必須暢通,否則人體氣機很難形成上下交通,順暢運行的大好局面,這裡可以用消積滯的焦三仙。
調理氣機可用升降散。
疏肝解鬱可以用柴胡舒肝散。
清瀉肝熱可以用黃芩,或黃連,川楝子。
於是擬方為: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白芍、黃芩、川楝子、蟬蛻、僵蠶、薑黃、焦三仙、防風、甘草。
實際應用時應根據情況再進行調整。
比如脾虛比較明顯時,增加補脾氣的藥物,比如白朮,砂仁,木香等。補脾氣的藥物不要選擇性熱的補氣藥,以免增加內熱。
當因為肝熱而傷陰表現陰虛較重時,可加入當歸,木瓜養陰。
這裡不推薦熟地等較為滋膩的補陰藥,因為此時內熱還在,中焦待通,氣機不暢,滋膩的補藥會造成內熱纏綿難除。
在此提醒一下,脾腎陽虛造成的五更瀉,不會有熱證表現或熱證表現不明顯,因為是陽虛了,陰相對陽多了一些,所以整個人表現出來的主要是寒證。
好了,關於五更瀉就聊到這兒,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期待與您再次相會!
你再主動一點點我們就有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