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如果其能夠照顧全面,將鏡頭打開、擴寬,真正照顧到一些平凡、典型的個體,用更加現實的視角解讀青年現狀,激勵那些可能終將成為後浪下的波浪之人,即使是可能轉瞬即逝,被淹沒得無影無蹤,也要盡力泛起一朵浪花,便更能代表各個時代青年的真實心聲。
2020年5月4日,由B站官方製作、發布的青年節演講視頻——《後浪》在網絡上掀起了巨浪。必須承認,一開始我並沒有關注這個演講視頻,因為自認為能夠猜到裡面要有多少正能量,就可以有多少正能量。之後隨著該視頻關注度和爭議的不斷上升,我終於還是「跟風」地點開了視頻,一切不出所料,滿屏的青春洋溢、自由可愛,光怪陸離的美麗好世界展現在了我的眼前,振奮人心的口號響徹耳畔。對於《後浪》演講視頻當中的所有畫面內容、發聲內容,我全部保持贊同,而且是高度地贊同,裡面沒有任何虛擬和刻意美化的成分,生在這個時代也確實是青年人的幸運。但——
五四青年節是中國青年節,不是國際青年節,之所以會形成五四青年節,其背後的歷史原因不用多敘。一個更為重要的事實是,這一批參加五四運動以及此後很多批的青年,確實成為了後來建設新社會的棟梁,他們身處的時代環境、社會環境,給他們帶來的苦難,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所無法想像的。因此相比起來,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何止是幸福,物質與科技甚至將我們帶到了「天堂」。
但每個時代的青年都背負了自身的枷鎖與負擔,沒有真正的理想國,箇中苦澀、艱難、理想、信仰、迷茫、困惑、掙扎只有每個個體才能體會,它們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的地方。而且這個社會並沒有掌握在青年的手中,我國中國國家統計局將青年年齡段劃分為15-34歲,世界衛生組織將青年年齡段劃分為15-44歲,按照我國的劃分標準,大部分青年都還處在被支配的社會地位上,在生活中、工作中滿是被動,當然這樣的情況與青年的知識、能力、經驗積累有關,是很正常的社會現象。即使是青年成長起來,成為了真正洶湧澎湃的後浪,那也只是鳳毛麟角之人,大多數青年最終只能成為後浪下可有可無、毫不起眼、瞬時無影無蹤的波浪。
誠然,物質的豐富、科技的進步,讓現如今的青年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可以學習更多、了解更多,見識到更廣大的世界,形成更加豐富、多維、立體和開闊的思維觀念、文化意識,如視頻演講所言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但本質上這個選擇權並不是專門提供給青年的,所有的兒童、少年、中年、老年人又如何沒有這種「選擇權」呢?況且這種「選擇權」照進現實之後,會打多少折扣不得而知。演講視頻中的畫面內容展示了一小部分青年人群的生活,或者說青年人群的一小部分生活,那麼的豐富、多彩、驚險、刺激。但我認為鏡頭應當同時轉向另一面,找不到理想工作的迷茫,崩塌在現實面前的信仰,竭盡三代人所有積蓄購買一套房的窘迫,父母老去面臨贍養義務與自身工作的兩難選擇等等。所以,如果《後浪》能夠從這些更真實、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角度,來展示青年生活現狀,並予以青年以激勵,可能會更受認可與支持。我們並不反感時時處處看到事物美好一面的人,但絕對反感對不美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人。
對於《後浪》個人是發自真心地贊同,並不牴觸,但如果其能夠照顧全面,將鏡頭打開、擴寬,真正照顧到一些平凡、典型的個體,用更加現實的視角解讀青年現狀,激勵那些可能終將成為後浪下的波浪之人,即使是可能轉瞬即逝,被淹沒得無影無蹤,也要盡力泛起一朵浪花,便更能代表各個時代青年的真實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