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一位高中國文老師關於培養影片分析能力的建議書單

2021-02-19 掘火檔案

基於之前在課堂上不時帶到一些電影相關的知識,事實上,真要問我關於閱讀影像的書籍,老實說,還真沒什麼可以推薦給你的。

因為除非你要純粹學習電影理論,否則,其實具備有初級的知識,就已足夠。我說的初級,是真的非常初級,比如,你知道有「蒙太奇」這件事,取景的大小、角度可能各有不同的意義,以及會意識到有攝影機運動、框中框,配樂,鏡頭與鏡頭的比鄰或段落與段落的相鄰,可以帶來序列上的意義,等等,簡單來說,還記得電影有「形式」的存在層面,就夠了。

那麼,接下來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呢?

我的建議非常簡單:除了自己不斷地看片,這個看片不求多,求精;或者,兩者並不相悖,只要有時間。看多,是累積影像經驗,看精,當然是加強解讀功夫,而兩者都可以累積對影像的敏感度。不過,如果真要培養「實戰經驗」,我是建議看精,這樣比較能在不受劇情影響下,深入到影片裡頭。至於什麼樣的影片適合看精,一些公認的經典之外,就是你自己特別喜歡、百看不厭的片。我寫論文時定題目就是這個唯一指標。另外,就是閱讀「文本分析」的書籍,不限且盡量不要限制在電影類的文本分析(再說,國內這類書籍本來就少到不能再少了),最好是其他領域的分析書籍。我其實得益於這些書更多,尤其,我才剛說過,電影類的文本分析少得可憐,你也知道,幾乎絕大多數的影評,不論文章或書籍,基本上都無助於累積這種戰力。也因為每一部片都是獨立的宇宙,所以無須為了形式去大費腦筋尋找某些共性,每部片都存在自在自為的用法與意義建構的邏輯。這也是為何我才會說,對形式有基本意識足矣。為此,我隨信附上一個PDF,是我自己匯集了自己的幾篇文章,這些文章主要都是「拉片」文章,所謂拉片,就是對一部影片進行較深、較細的觀看與解釋,當然,我說「較」,是因為還有「更」,我這些文章基本上在篇幅限制下(往往是一萬字上下),顯然無法進行「更」深、「更」細的分析。但是,如果每一篇你都能找來影片,對照著看(不建議第一次觀影便對照)的話,應該多少會有一些幫助。

既然電影部分有我的文章可以做參考,所以我更想推薦的是以下這些非電影的書籍(或許也還有一兩本是電影相關)。不過,很遺憾的是,可能大部分都是簡體書籍,所以到底這些書好不好找,就要碰運氣了。有一些書,就我有的印象,在公館的幾間簡體書店還能找到,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還有附近另一家(我忘了店名)專賣簡體書的書店或許也能找找,但後者因為陳列得很沒有條理,找起來相當費力。但,總之,找的過程反正可能也會有一些意外驚喜。

文學的分析部分,可以找一下《摹仿論》(簡體;繁體絕版,但在國圖能找到),讀這本書是極大的享受,而且,你就會發現,光一小段落,就可以有多少的分析面向和層次,並且同時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看到作者如何將哲學、美學思想放進來,當然還有大量的關於文學的知識,文藝發展歷程等等,都被聚集在這一本非常灑脫的書裡頭,很顯然,作者並沒有為了「學術」而大費周章在處理各種論述的佐證,它確實有一些武斷和主觀性存在,但又如何?重點在他閱讀的敏感性以及分析的功力。畢竟,我自己分析影片,即使是拉片,也都有謬誤的時候(且經常是被人指出錯誤我都不見得要去修正,因為誤讀是閱讀的必然現象,誤讀有可能指出自己閱讀上的不足;而能看出我誤讀的,則是對方優於我、長於我的能力,我不要掠美,且,如果其他讀者看不出這些誤讀,那就意味著:誤讀對他們起不了作用;這畢竟不是在寫教科書)。另一本也跟文學有關的書,是《S/Z》(貌似有繁體),在這本書裡頭,其實巴特把解讀文本的幾個基本方法介紹出來,比如我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的「二元對立」,但是因為在這裡搭配了其他幾種分析指標,所以二元對立也得到更高的提升。我的作法是,先讀前面幾段,了解了巴特在這裡介紹出來的方法(五個符碼),然後,再直接跳讀他所分析的那篇巴爾札克中篇小說,通篇讀完(我相信可能會受到上面的標號,也就是巴特所區分出來的分析元素所影響,那麼,也可以試著找到巴爾札克這篇文章,直接讀,自己去判斷有哪些可以解析的)之後,再回頭看巴特摘了哪些東西出來,而他又是怎麼用那五個符碼來分析的。就以你在課堂上選用的《家變》來說好了,這個我們也討論過:

    一個多風的下午,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後,向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便轉身離去。他直未再轉頭,直走到巷底後轉彎不見。

在這一段開頭,就有若干可以討論的,比如你提過的「多風」,和我提過的「輕輕掩上」和後設性的「投了最後一眼」,但,還有好多,比如愁容、籬門、下午……所以重新按巴特的寫法整理一下,我們可以看到有這麼多分析的元素:

    一個多風(1)的下午(2),一位滿面愁容(3)的老人(4)將一扇籬門(5)輕輕掩上(6)後,向籬後(7)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8),便轉身(9)離去。他直未再轉頭(10),直走(11)到巷底(12)後轉彎不見(13)。

當然,恐怕要細讀,或許不只這13處。

我的恩師閻嘯平老師有兩本書,關於《論語》的分析,一本是《遊於《論語》之藝》,分析了《論語》上編,另一本是《尋找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詮釋策略》中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在分析下編四章(先進、顏淵、子路、憲問),主要透過結構主義分析方法,來重新檢視經典的內在思想,且更主要在書中暗藏的編寫藝術。同樣是恩師寫的,在他出過的兩本電影書來說,《破裂的隱喻》無疑是偏理論的;雖然我認為算是理論的導讀,但也確實有得到一些反嚮是說書還是有點難。但無論如何,這本後面收有一篇關於解讀《關雎》的文章,基本處理了一下中國文論的傳統論點,關於這本書我有寫過一篇有點硬的書介(http://digforfire.net/?p=8019)。至於另一本《追憶在巴黎看電影的點點滴滴》可謂一本展示「影評」可有的各種樣貌之圖鑑,對於這本書我有寫過一小篇推薦(http://digforfire.net/?p=12279)。關於文學,還有一本文集,《符號學-文學論文集》(簡體書),裡頭有一篇分析波特萊爾詩作《貓》的文章非常厲害,由一位語言學家和一位人類學家合寫的,它有難度,至少,我花了好大力氣才讀完(但至今還不敢說有「消化」完)。以及法籍華人程抱一寫的《中國詩畫語言研究》(簡體書)更是啟發我對於詩或文學中文字關係理解與解讀可能性的認識,他在書中談畫的部分我印象不深了,但是談詩的部分太強了。當年恩師在寫博士論文之前,經常去找程抱一請益關於結構主義的問題,直到程抱一跟他說「你不用再來找我了,快開始寫論文吧!」貌似還有一本細緻分析福婁拜《情感教育》的《藝術的法則》好像也是一部經典,但考慮到我還沒讀過前者,當然也還沒讀過後者,所以我的推薦自然比較心虛了,但是,也算給你個參考。

當然,圖像藝術類的分析書籍,應該會有更直接的幫助。前面先列文學類的書籍,主要是考慮到你的專業。而對我來說,繪畫的分析也是我學習影像閱讀過程中啟發非常大的部分。這裡也推薦幾本對我來說影響力最大的幾本:《造形藝術的意義》(絕版,但圖書館應該很好借)中作者介紹了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書中的第一篇),對於我們在解讀畫面元素有非常深刻的幫助。這本書的分析方法就在第一篇介紹完了,後面的篇章,就可以看到作者如何發揮高超的解讀敏感度,一篇篇都是極有啟發的分析文章。但也不容易消化,如果你時間有限,建議起碼把第一篇讀完。《馬奈的繪畫》(簡體書)這本其實只要讀福柯那一篇演講實錄就好,我是還沒有時間讀後面其他人寫的論文,但是,福柯的演講儘管不是非常艱深,且分析也有點點到為止,我們又怎麼能要求一堂演講講得多深入呢?然而他卻帶我看到繪畫中很多我從沒想過的面向,並且反過來影響了我在看電影的思考。至於福柯另一本關於繪畫的小書《這不是一隻菸斗》(簡體書,繁體版沒有出版單行本,在1989還是1988年於《雄獅美術》連載了六、七期吧!可以去圖書館找一下;但我沒有讀過臺灣版,不好說陳傳興的譯筆是否容易閱讀)也是充滿了啟發的書,並且因此讓我經常去思考畫面中的元素,什麼樣的訊息會優先被看到、讀到,而這些元素要是產生了衝突與矛盾時,應該怎麼去看待它們。順著福柯的這本書,順帶推薦一下陳傳興的文集《木與夜孰長》中,一篇從福柯這本小書延伸出來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中,先是從範寬的畫出發,來到福柯的論述,最後竟是對中國畫論的一個耙梳與反思。但由於他這本書涉及的領域很廣,我也還沒有讀完,一篇都要讀好久了……不過,既然講到陳傳興,順便再推薦他另一本關於攝影的文集《銀鹽熱》,雖說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將重心放在作品與語境之間的關係,但沉住氣讀下去,會發現一種很深的論述邏輯,以及對於從一件作品可以延伸出去的這麼多重解讀;當然,他選擇在攝影作品做這樣的努力,正是因為攝影本身的作用與構成本來就具有不同的賞析面向。

再有幾本關於繪畫的著作也可以留意一下。《我們什麼也沒有看見》(簡體書)是從比較隨性的角度切入,但實則帶我們從六七幅畫的具體例子,處理了繪畫分析會涉及到的各種面向。引導思考的效果很強。另外還有一位學者沃爾夫林,他的書基本都有很強的技術性,其中我比較推薦的是《古典藝術》(簡體書)和《藝術史的原則》(這本雖有繁體版,但從語言上的忠實性來判斷,簡體版也是值得一起參考看,簡體版書名譯為「藝術風格學」),都是直接引導我們從畫作上的形式進入,再開展到一種時代風貌的特點,結合起繪畫技藝的審美方向,讀他一本《藝術史的原則》,大概對繪畫的認識,功力大增。

音樂的部分我自己還比較外行,所以讀的書都比較粗淺,比如《音樂哲學》(簡體書)算是從比較簡單的面向,介紹一下音樂中的思想,是要怎麼去品味。行文簡易,論述清晰,很適合當作入門。而《西方文明中的音樂》(簡體書)是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切入音樂中,知識體系有點龐大,當然音樂作品不會進行細緻的解讀,但就我之前有認真讀的部分(因為多年前它還只有其中三章被摘譯成《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我以前讀的是這本),發現即使是言簡意賅地提到一些,卻已經非常有助於我理解那些作品的主要特徵。雖說整個龐大,但還是初學者如我能啃的書。再有,由阿多諾寫的書,比如《新音樂的哲學》(簡體書)雖有很專業的部分(我還沒讀到),但是綜論的部分,非常有啟發性,且不只是對音樂成立,對電影也成立。而且,先姑且不論對他提到的作品是否熟悉,他的論述基本應該都很能勾起讀者對這些音樂的好奇;但聽到時是否能聽得來,又是另當別論了。而他另一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主要因為是他過世都還沒準備好的作品,由後世研究者整理出來的,所以其中充滿了他對貝多芬音樂很深沉、個人的解讀,如果對這些音樂作品熟悉,或邊讀邊找來聽,其實也可能有很大的啟發。

最後再推薦一本小書《看‧聽‧讀》,從書名就可以猜到作者當然是從看畫、聽音樂、讀書三個面向出發,結合起知識性的,也結合起個人在鑑賞過程中的主觀性,寫出非常精美的且非常本質性的「我們為何需要藝術品?」這個問題的核心。當然,我自己那本《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如果你不嫌麻煩,把談到的影片找來看,對照著書,應該也會有一點幫助。最後,最後,我也想推薦一下最近正在讀的《追憶似水年華》,雖然是小說,但是感覺普魯斯特有意將他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轉化為文學的方式呈現在書裡頭。雖說他分析的都是他自己虛構的作品,但是,他描述的過程中,彷彿作品也就真的呈現出來(不論是哪一種藝術),直指這些藝術的特質。像在第一部裡處理音樂,第二部處理繪畫,第三部我還讀不到四分之一,還不好說,但應該也還會處理其他藝術,所以,如果有時間好好讀(或已經讀過的話,就再重讀一遍),應該也有很大的幫助。

用戶打賞作者請長按二維碼,並務必註明收款作者/文章。此功能為匿名,但請務必在打賞時留言告知作者/文章名(安卓用戶依然可以使用打賞按鈕)

本公眾號只發布原創內容,擁有全部文字版權。掘火檔案創立於2004年,是一處致力於發布音樂、電影、文學及其他領域各種主題原創稿件的平臺,歡迎您關注本號,隨時獲取掘火檔案最新內容和精選回顧,並歡迎投稿。 微信公眾號:掘火檔案。檔案官網: http://www.digforfire.net 微信中使用「閱讀原文」打開網頁可能被重新排版或無法顯示,請您用手機瀏覽器或電腦打開此連結。



掘火打賞/捐款支付寶帳戶:donate@digforfire.net (如對款項去向有特別要求,請在支付時註明作者、文章或用途。捐款明細在掘火永久頁面公布)


相關焦點

  • 諄諄教誨 大愛有言:老一輩革命家如何教育培養子女
    得知女兒劉愛琴準備上大學本科繼續學習時,他建議:「國內很快就要辦起自己的大學,還是回去上吧。你很小就離開了祖國,回去可以多了解一些國內情況,這對你是有很大好處的。」劉愛琴同意父親的意見,隨之一起回國。 劉少奇對子女一向要求嚴格,從不搞特殊化。1950年,劉愛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有幾次,劉愛琴在星期六離校回家時,因嫌坐電車費時費事,就給中南海汽車隊打電話,要車來接她。
  • 教育局改革通識科 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日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通識科改革是希望課程變得更好,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他認為,學生在多角度思考問題時,需要從國民身份出發,認為兩者並沒有衝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在立法會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施政報告提出高中通識教育科未來改革方向(資料圖)楊潤雄出席一個電臺節目時指出,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在過去兩年,就改革通識科全面諮詢業界及公開諮詢,共收到11
  • 議題繪本融入高中英文教學
    今天Valen要來分享一位我們都很喜歡的臺灣知名的作家,同時也是中學英語老師,以及資深閱讀推廣人李貞慧老師的文章, 老師在臺灣有多本暢銷著作,
  • 老師霸凌老師 重創日本的反校園霸凌教育
    根據文科省的資料,光是 2018 年日本中小學關於「校園霸凌」的報告就超過 41 萬件以上,而且有年年增高的趨勢。就在日本全國上下以消除校園霸凌為教育的主要目標而努力,最近去傳出教育最前線的老師們,自己在學校也會霸凌同事,對於「校園霸凌」做了最糟糕的範例。
  • 【老師們務必收藏】Zoom線上教學完全指南
    使用Zoom視像會議程式,我們可以:-透過分享我們的電腦屏幕畫面或PowerPoint課堂簡報,進行現場在線教學;-進行現場討論(視訊或文字信息);-錄影Zoom的課堂, 並將其上傳到UMMoodle上(可視乎需要對影片進行剪輯)一齊來學習使用Zoom我們建議各位進行簡而精的在線課堂
  • 青峰說:我曾經有過當老師的念頭
    勾搭村村和了解近期活動請關注村村微信&新浪微博:【蘇打綠綠人村】村村淘寶小鋪:【蘇打綠綠人村】 不定期上新/OVER高一時我原先選讀理組,因作文寫得好,被國文老師選為小老師,負責班際詩歌朗誦比賽得到亞軍,受到鼓舞後,才決定轉讀社會組,進而推甄政大中文系,爸媽支持我,反而是學校問我:「你成績優秀,為何不選臺大?」
  • 【師生分享】「與老師們亦師亦友的日子,讓我對未來做出了更好的規劃」
    資訊科技學院的課程設置豐富多樣,其中《微積分》是本科各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所有課程中,它最基礎、課時最長、學分最多,在培養計算機及資訊科技專業的人才方面至關重要。在這門課程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循序漸進地領會已抽象出來的普遍結論、掌握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切實掌握運用數學工具分析問題、轉化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我們注重英文授課,在學習中強調專業的英文表達,對同學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 【中國評論通訊社】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發布
    本次在臺出版的《高中國文》教材。(中評社)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發布會與會者合影。協作單位和團隊成員秉持「九二共識」,精誠合作,歷時三年,查閱研究了大量資料,走訪了兩岸數十所大學、中學,完成了《高中國文》(含課本、教師手冊、教師用書)第一冊和第二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高中古詩文選讀》等總計13冊五百萬字的編寫任務。
  • 教育局澄清國家安全不應以爭議性議題教 學校應培養學生維護國安
    教育局在2021年2月4日向全港學校發出通告第2/2021號,就國家安全教育在本地學校課程的推行模式及相關學與教資源作出建議。某些媒體對國家安全教育作毫無根據的指控,亦存有誤解,教育局有責任作出澄清,以釋公眾疑慮。1. 香港政府實施國家安全教育合情合理合法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所有國家和地方每位負責任的國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 餘國春: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國民身份認同
    要嚴把教師隊伍的選拔關,加強對師德師風的培訓,加深教師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和了解,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國民身份認同,從而使得學生透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增進對祖國的了解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在此方面,建議進一步加強香港教育體系和內地教育體系的緊密聯繫,通過邀請內地教師來港或在內地舉辦培訓班的形式,定期為香港教師舉行培訓,並將培訓內容加入到教師資質的考核中,強化對香港教育從業者的管理。  同時,建議增加駐校社工數目,加強與青少年的溝通,更密切的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惑、困難,特別要注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引導青少年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
  • 大連海事大學2021年免試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
    為進一步方便臺灣高中畢業生來大陸接受高等教育,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通知》(教港澳臺廳函〔2021〕1號)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