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之前在課堂上不時帶到一些電影相關的知識,事實上,真要問我關於閱讀影像的書籍,老實說,還真沒什麼可以推薦給你的。
因為除非你要純粹學習電影理論,否則,其實具備有初級的知識,就已足夠。我說的初級,是真的非常初級,比如,你知道有「蒙太奇」這件事,取景的大小、角度可能各有不同的意義,以及會意識到有攝影機運動、框中框,配樂,鏡頭與鏡頭的比鄰或段落與段落的相鄰,可以帶來序列上的意義,等等,簡單來說,還記得電影有「形式」的存在層面,就夠了。
那麼,接下來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呢?
我的建議非常簡單:除了自己不斷地看片,這個看片不求多,求精;或者,兩者並不相悖,只要有時間。看多,是累積影像經驗,看精,當然是加強解讀功夫,而兩者都可以累積對影像的敏感度。不過,如果真要培養「實戰經驗」,我是建議看精,這樣比較能在不受劇情影響下,深入到影片裡頭。至於什麼樣的影片適合看精,一些公認的經典之外,就是你自己特別喜歡、百看不厭的片。我寫論文時定題目就是這個唯一指標。另外,就是閱讀「文本分析」的書籍,不限且盡量不要限制在電影類的文本分析(再說,國內這類書籍本來就少到不能再少了),最好是其他領域的分析書籍。我其實得益於這些書更多,尤其,我才剛說過,電影類的文本分析少得可憐,你也知道,幾乎絕大多數的影評,不論文章或書籍,基本上都無助於累積這種戰力。也因為每一部片都是獨立的宇宙,所以無須為了形式去大費腦筋尋找某些共性,每部片都存在自在自為的用法與意義建構的邏輯。這也是為何我才會說,對形式有基本意識足矣。為此,我隨信附上一個PDF,是我自己匯集了自己的幾篇文章,這些文章主要都是「拉片」文章,所謂拉片,就是對一部影片進行較深、較細的觀看與解釋,當然,我說「較」,是因為還有「更」,我這些文章基本上在篇幅限制下(往往是一萬字上下),顯然無法進行「更」深、「更」細的分析。但是,如果每一篇你都能找來影片,對照著看(不建議第一次觀影便對照)的話,應該多少會有一些幫助。
既然電影部分有我的文章可以做參考,所以我更想推薦的是以下這些非電影的書籍(或許也還有一兩本是電影相關)。不過,很遺憾的是,可能大部分都是簡體書籍,所以到底這些書好不好找,就要碰運氣了。有一些書,就我有的印象,在公館的幾間簡體書店還能找到,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還有附近另一家(我忘了店名)專賣簡體書的書店或許也能找找,但後者因為陳列得很沒有條理,找起來相當費力。但,總之,找的過程反正可能也會有一些意外驚喜。
文學的分析部分,可以找一下《摹仿論》(簡體;繁體絕版,但在國圖能找到),讀這本書是極大的享受,而且,你就會發現,光一小段落,就可以有多少的分析面向和層次,並且同時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看到作者如何將哲學、美學思想放進來,當然還有大量的關於文學的知識,文藝發展歷程等等,都被聚集在這一本非常灑脫的書裡頭,很顯然,作者並沒有為了「學術」而大費周章在處理各種論述的佐證,它確實有一些武斷和主觀性存在,但又如何?重點在他閱讀的敏感性以及分析的功力。畢竟,我自己分析影片,即使是拉片,也都有謬誤的時候(且經常是被人指出錯誤我都不見得要去修正,因為誤讀是閱讀的必然現象,誤讀有可能指出自己閱讀上的不足;而能看出我誤讀的,則是對方優於我、長於我的能力,我不要掠美,且,如果其他讀者看不出這些誤讀,那就意味著:誤讀對他們起不了作用;這畢竟不是在寫教科書)。另一本也跟文學有關的書,是《S/Z》(貌似有繁體),在這本書裡頭,其實巴特把解讀文本的幾個基本方法介紹出來,比如我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的「二元對立」,但是因為在這裡搭配了其他幾種分析指標,所以二元對立也得到更高的提升。我的作法是,先讀前面幾段,了解了巴特在這裡介紹出來的方法(五個符碼),然後,再直接跳讀他所分析的那篇巴爾札克中篇小說,通篇讀完(我相信可能會受到上面的標號,也就是巴特所區分出來的分析元素所影響,那麼,也可以試著找到巴爾札克這篇文章,直接讀,自己去判斷有哪些可以解析的)之後,再回頭看巴特摘了哪些東西出來,而他又是怎麼用那五個符碼來分析的。就以你在課堂上選用的《家變》來說好了,這個我們也討論過:
一個多風的下午,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後,向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便轉身離去。他直未再轉頭,直走到巷底後轉彎不見。
在這一段開頭,就有若干可以討論的,比如你提過的「多風」,和我提過的「輕輕掩上」和後設性的「投了最後一眼」,但,還有好多,比如愁容、籬門、下午……所以重新按巴特的寫法整理一下,我們可以看到有這麼多分析的元素:
一個多風(1)的下午(2),一位滿面愁容(3)的老人(4)將一扇籬門(5)輕輕掩上(6)後,向籬後(7)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8),便轉身(9)離去。他直未再轉頭(10),直走(11)到巷底(12)後轉彎不見(13)。
當然,恐怕要細讀,或許不只這13處。
我的恩師閻嘯平老師有兩本書,關於《論語》的分析,一本是《遊於《論語》之藝》,分析了《論語》上編,另一本是《尋找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詮釋策略》中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在分析下編四章(先進、顏淵、子路、憲問),主要透過結構主義分析方法,來重新檢視經典的內在思想,且更主要在書中暗藏的編寫藝術。同樣是恩師寫的,在他出過的兩本電影書來說,《破裂的隱喻》無疑是偏理論的;雖然我認為算是理論的導讀,但也確實有得到一些反嚮是說書還是有點難。但無論如何,這本後面收有一篇關於解讀《關雎》的文章,基本處理了一下中國文論的傳統論點,關於這本書我有寫過一篇有點硬的書介(http://digforfire.net/?p=8019)。至於另一本《追憶在巴黎看電影的點點滴滴》可謂一本展示「影評」可有的各種樣貌之圖鑑,對於這本書我有寫過一小篇推薦(http://digforfire.net/?p=12279)。關於文學,還有一本文集,《符號學-文學論文集》(簡體書),裡頭有一篇分析波特萊爾詩作《貓》的文章非常厲害,由一位語言學家和一位人類學家合寫的,它有難度,至少,我花了好大力氣才讀完(但至今還不敢說有「消化」完)。以及法籍華人程抱一寫的《中國詩畫語言研究》(簡體書)更是啟發我對於詩或文學中文字關係理解與解讀可能性的認識,他在書中談畫的部分我印象不深了,但是談詩的部分太強了。當年恩師在寫博士論文之前,經常去找程抱一請益關於結構主義的問題,直到程抱一跟他說「你不用再來找我了,快開始寫論文吧!」貌似還有一本細緻分析福婁拜《情感教育》的《藝術的法則》好像也是一部經典,但考慮到我還沒讀過前者,當然也還沒讀過後者,所以我的推薦自然比較心虛了,但是,也算給你個參考。
當然,圖像藝術類的分析書籍,應該會有更直接的幫助。前面先列文學類的書籍,主要是考慮到你的專業。而對我來說,繪畫的分析也是我學習影像閱讀過程中啟發非常大的部分。這裡也推薦幾本對我來說影響力最大的幾本:《造形藝術的意義》(絕版,但圖書館應該很好借)中作者介紹了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書中的第一篇),對於我們在解讀畫面元素有非常深刻的幫助。這本書的分析方法就在第一篇介紹完了,後面的篇章,就可以看到作者如何發揮高超的解讀敏感度,一篇篇都是極有啟發的分析文章。但也不容易消化,如果你時間有限,建議起碼把第一篇讀完。《馬奈的繪畫》(簡體書)這本其實只要讀福柯那一篇演講實錄就好,我是還沒有時間讀後面其他人寫的論文,但是,福柯的演講儘管不是非常艱深,且分析也有點點到為止,我們又怎麼能要求一堂演講講得多深入呢?然而他卻帶我看到繪畫中很多我從沒想過的面向,並且反過來影響了我在看電影的思考。至於福柯另一本關於繪畫的小書《這不是一隻菸斗》(簡體書,繁體版沒有出版單行本,在1989還是1988年於《雄獅美術》連載了六、七期吧!可以去圖書館找一下;但我沒有讀過臺灣版,不好說陳傳興的譯筆是否容易閱讀)也是充滿了啟發的書,並且因此讓我經常去思考畫面中的元素,什麼樣的訊息會優先被看到、讀到,而這些元素要是產生了衝突與矛盾時,應該怎麼去看待它們。順著福柯的這本書,順帶推薦一下陳傳興的文集《木與夜孰長》中,一篇從福柯這本小書延伸出來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中,先是從範寬的畫出發,來到福柯的論述,最後竟是對中國畫論的一個耙梳與反思。但由於他這本書涉及的領域很廣,我也還沒有讀完,一篇都要讀好久了……不過,既然講到陳傳興,順便再推薦他另一本關於攝影的文集《銀鹽熱》,雖說這本書收錄的文章將重心放在作品與語境之間的關係,但沉住氣讀下去,會發現一種很深的論述邏輯,以及對於從一件作品可以延伸出去的這麼多重解讀;當然,他選擇在攝影作品做這樣的努力,正是因為攝影本身的作用與構成本來就具有不同的賞析面向。
再有幾本關於繪畫的著作也可以留意一下。《我們什麼也沒有看見》(簡體書)是從比較隨性的角度切入,但實則帶我們從六七幅畫的具體例子,處理了繪畫分析會涉及到的各種面向。引導思考的效果很強。另外還有一位學者沃爾夫林,他的書基本都有很強的技術性,其中我比較推薦的是《古典藝術》(簡體書)和《藝術史的原則》(這本雖有繁體版,但從語言上的忠實性來判斷,簡體版也是值得一起參考看,簡體版書名譯為「藝術風格學」),都是直接引導我們從畫作上的形式進入,再開展到一種時代風貌的特點,結合起繪畫技藝的審美方向,讀他一本《藝術史的原則》,大概對繪畫的認識,功力大增。
音樂的部分我自己還比較外行,所以讀的書都比較粗淺,比如《音樂哲學》(簡體書)算是從比較簡單的面向,介紹一下音樂中的思想,是要怎麼去品味。行文簡易,論述清晰,很適合當作入門。而《西方文明中的音樂》(簡體書)是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切入音樂中,知識體系有點龐大,當然音樂作品不會進行細緻的解讀,但就我之前有認真讀的部分(因為多年前它還只有其中三章被摘譯成《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我以前讀的是這本),發現即使是言簡意賅地提到一些,卻已經非常有助於我理解那些作品的主要特徵。雖說整個龐大,但還是初學者如我能啃的書。再有,由阿多諾寫的書,比如《新音樂的哲學》(簡體書)雖有很專業的部分(我還沒讀到),但是綜論的部分,非常有啟發性,且不只是對音樂成立,對電影也成立。而且,先姑且不論對他提到的作品是否熟悉,他的論述基本應該都很能勾起讀者對這些音樂的好奇;但聽到時是否能聽得來,又是另當別論了。而他另一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主要因為是他過世都還沒準備好的作品,由後世研究者整理出來的,所以其中充滿了他對貝多芬音樂很深沉、個人的解讀,如果對這些音樂作品熟悉,或邊讀邊找來聽,其實也可能有很大的啟發。
最後再推薦一本小書《看‧聽‧讀》,從書名就可以猜到作者當然是從看畫、聽音樂、讀書三個面向出發,結合起知識性的,也結合起個人在鑑賞過程中的主觀性,寫出非常精美的且非常本質性的「我們為何需要藝術品?」這個問題的核心。當然,我自己那本《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如果你不嫌麻煩,把談到的影片找來看,對照著書,應該也會有一點幫助。最後,最後,我也想推薦一下最近正在讀的《追憶似水年華》,雖然是小說,但是感覺普魯斯特有意將他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轉化為文學的方式呈現在書裡頭。雖說他分析的都是他自己虛構的作品,但是,他描述的過程中,彷彿作品也就真的呈現出來(不論是哪一種藝術),直指這些藝術的特質。像在第一部裡處理音樂,第二部處理繪畫,第三部我還讀不到四分之一,還不好說,但應該也還會處理其他藝術,所以,如果有時間好好讀(或已經讀過的話,就再重讀一遍),應該也有很大的幫助。
用戶打賞作者請長按二維碼,並務必註明收款作者/文章。此功能為匿名,但請務必在打賞時留言告知作者/文章名(安卓用戶依然可以使用打賞按鈕)
本公眾號只發布原創內容,擁有全部文字版權。掘火檔案創立於2004年,是一處致力於發布音樂、電影、文學及其他領域各種主題原創稿件的平臺,歡迎您關注本號,隨時獲取掘火檔案最新內容和精選回顧,並歡迎投稿。 微信公眾號:掘火檔案。檔案官網: http://www.digforfire.net 微信中使用「閱讀原文」打開網頁可能被重新排版或無法顯示,請您用手機瀏覽器或電腦打開此連結。
掘火打賞/捐款支付寶帳戶:donate@digforfire.net (如對款項去向有特別要求,請在支付時註明作者、文章或用途。捐款明細在掘火永久頁面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