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方志辦 方志上海
為適應新媒體時代,進一步拓寬地方志受眾範圍,提升地方志開發利用成效,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和上海通志館共同特別製作了地方志音頻節目《話說六千年——來來講上海》。
《話說六千年——來來講上海》滬語版和普通話版均由原上海交通廣播電臺主播秦來來老師擔任主講人。東方網提供技術支持。滬語版首批節目包括上海溯源、千年酒業「上海務」、從「上海務」到「上海鎮」、上海建城、上海的開埠和租界、上海特別市與「大上海計劃」、上海市的新生、上海歷次行政區劃變化、寶鋼東方的鋼鐵巨人、壯哉洋山港10集。該系列節目(滬語版)已在阿基米德網絡電臺陸續上線播出,累計收聽量突破20萬。
為更好地推廣該系列內容,方志上海微信公眾號將分批發布《話說六千年——來來講上海》滬語版音頻和文字對照版,以饗讀者。
寶鋼—東方鋼鐵巨人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起、晚清的洋務派為擺脫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困局,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破產。一個腐朽、沒落的封建皇朝不可能實現中華振興;一個唔沒真正統一、不是民心所向的政府不可能走好中華振興之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的國民經濟才得以高速發展。上海作為一個全國最大城市,它的建設和發展成果更是讓世界矚目。現在的上海,早已不是那個在老城廂裡蝸居的小格調,也不是藉以前租界地區充酷的老面孔,它不僅有建築浪廂「上海中心」的高度,更有經濟上四面花開的亮度。
在上海南面的金山區有上海石化,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煉油化工一體化、高度綜合的現代化石油化工企業之一,是中國發展現代石油化工工業的重要基地。
在上海西面的虹橋地區,有上海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一個以上海世貿商城、上海國際展覽中心、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展覽展示為龍頭、以外貿中心為特徵、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現代商貿區。
在上海東面的浦東陸家嘴地區,我們可以遠眺東方明珠,可以仰望以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引領的高樓群,這是中國唯一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
在上海北面的寶山地區,更有承載著一個國家現代化夢想的寶鋼集團公司。改革開放40年來,寶鋼生產的大量鋼材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防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鋼鐵行業一直是中國工業的軟肋。從張之洞在1889年籌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鋼鐵企業——漢陽煉鐵廠起,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年鋼鐵產量只有區區萬噸左右。1936年,我國鋼產量達到年產5萬噸,而美國的鋼產量是3153萬噸,德國為1530萬噸,連日本年產也達到了610萬噸。1937年,日本就是憑藉年產610萬噸鋼的實力對年產不足5萬噸鋼的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
1949年,我國鋼產量也只有15.8萬噸,每家打一把菜刀都不夠。百廢待興,鋼鐵為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到1958年,中國的鋼產量就達到了800萬噸,當時日本為1200萬噸,可以說中國已經迎頭趕上來了。可是經「大躍進」折騰,加上「文革」十年,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從1962年到1977年的短短15年,日本的鋼產量達到了1億1千900萬噸,而中國只有2000萬噸,中國又一次落在了人家的後頭!
嚴酷的現實,再一次證明了「落後是要挨打的」!
1978年2月,在全國五屆人大—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的建設規模。
在原冶金部上報中央的搶建和籌建的鋼鐵廠中,有包括在河北搶建一個年產1000萬噸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在內的3個項目,其中並沒有上海。上海,只提到籌建一個煉鐵廠,為上海各鋼廠提供鐵水而已。
上海是當時僅次於鞍山、本溪地區的全國第二大鋼鐵基地,1976年的鋼產量已達430萬噸。但430萬噸鋼所需要的生鐵,要靠武鋼、本鋼、馬鋼等企業按國家計劃調撥,一年數百萬噸,既加重了原本已不堪重負的鐵路運力負擔,又限制了上海鋼廠的發展。按上海鋼鐵廠的生產規模,年生鐵缺口達300萬噸左右,上海新建一座煉鐵基地已是十分迫切。
1977年,冶金部報請國務院的上鋼一廠建設兩座1200立方米的高爐正式立項。但駐滬空軍提出上鋼一廠附近有江灣機場,不能建設超高建築的異議,使格個項目的立項胎死腹中。有關部門領導並不放棄,決定撇開老廠,尋找江邊開闊地帶建大高爐。
兩個月後,國家計委等四部委聯合上書國務院,提出「搶建年產500萬噸生鐵的上海煉鐵廠,引進兩座4000立方米高爐及相應的煉焦、燒結成套設備,廠址選在寶山月浦機場……」
寶鋼建設初期,位於寶山丁家橋的寶鋼工程指揮部大院
圖片來源 | 中國寶武集團
用4000立方米特大高爐的鐵水去支援上鋼一、五廠的小轉爐,好像拿一把大茶壺往小酒盅裡倒水,浪費太大。如果在高爐旁邊增加3個300噸大轉爐和配套的軋機,一座世界一流的現代化鋼鐵企業就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誕生了。
本來要在上海建一個煉鐵廠,僅僅幾個月時間,竟變成建一個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了。這個鋼鐵工業基地,最少要花300億元。中國當年的財政收入才800億元,10億人口,每人30元。這意味著是全國人民建鋼廠。既然是全國人民建鋼廠,那麼不應該盯著上海選廠址。
立項調查組走訪了連雲港、天津、鎮海、大連等10多個地方,最終還是選址上海。可見,上海有一些自然條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但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的工業基礎和綜合能力是別的地方無法比肩的。鑑於這個原因,國務院正式批准上海市「革委會」、冶金工業部報送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計劃任務書》。1978年12月23日,寶山鋼鐵總廠舉行動工典禮,並在高爐工地打下第一根鋼管樁。
1978年12月23日,寶鋼高爐工地打下第一根鋼管樁
圖片來源 | 中國寶武集團
1985年9月15日,寶鋼一號高爐點火儀式隆重舉行
圖片來源 | 中國寶武集團
現在的寶鋼已形成普碳鋼、不鏽鋼、特種鋼三大產品系列,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石油化工、機械製造、能源交通、建築裝潢、金屬製品、航天航空、核電、電子儀表等行業。寶鋼產品在保持國內板材市場主導地位的同時,還出口至日本、韓國、歐美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9年寶鋼產鋼3887萬噸,位列全球鋼鐵企業第三位;2017年度,寶鋼商品坯材銷量4617萬噸,營業收入2891億元;利潤總額240.4億元。
「歷史將證明,建設寶鋼是正確的。」寶鋼作為鋼鐵行業的巨人魏然屹立在上海,證明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1979年9月預言的高瞻遠矚。
2016年12月,由原寶鋼集團和原武鋼集團重組而成的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圖為寶鋼股份有限公司廠區一角
圖片來源 | 中國寶武集團 劉繼鳴 攝
洋山港的崛起
上海由最早的上海聚落,成為今天的國際大都市,它的發展和行政劃屬,經歷了很多變化。現在的上海除16個市轄區外,還有管有7塊飛地。這些飛地是:位於江蘇南京的上海梅山冶金基地、位於江蘇徐州的上海大屯煤礦、位於江蘇鹽城的大豐農場、海豐農場和川東農場、位於安徽黃山的黃山茶林場、位於安徽黃山的練江草場、位於安徽宣城的白茅嶺監獄、軍天湖監獄、位於浙江舟山的洋山港。
農業類型的飛地,主要為上海市民提供糧食、蔬菜、奶製品和茶葉等農副產品,工業類型的飛地為上海鋼鐵廠提供生鐵資源和保證能源供應。這些飛地為上海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必要的物質供應。特別是洋山港,更是上海建設和發展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濃墨重彩的大手筆。
上海港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古代上海港口位置一直遊移不定。上海港的雛形於華亭和青龍鎮,以後曾一度移至江灣鎮和長江口的黃姚鎮,在明代闢通、疏浚黃浦江以後,才使上海港口位置經移到了上海鎮,就是上海南市沿江一帶。源遠流長的上海港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改革開放後,上海市政府乃至黨中央、國務院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看到上海港長期依託黃浦江發展的局限和不利,順應世界經濟和國際航運發展的新趨勢,對上海港未來建設作出重大戰略決策。
1996年1月,國務院總理李鵬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要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
2001年,洋山港被正式列入國務院批准的《上海城市總體發展規劃》。
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示意圖
洋山深水港區域位置圖
2004年,上海在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建議」當中明確提出:「要以深水港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外高橋港區建設,加快黃浦江岸線功能調整和內河河道改造與建設,推進貨櫃多式聯運,完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設施體系和綜合功能。」
洋山深水港,位於杭州灣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崎嶇列島,由大洋山、小洋山等數十個島嶼組成,是中國首個在微小島上建設的港口。洋山港建設按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原則,自2002年到2012年分三期實施,工程總投資超過700億元。
2005年5月,32.5公裡的東海大橋實現貫通。這是中國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橋,是洋山深水港工程的組成部分,它跨越杭州灣北部海域,連接上海蘆潮港鎮與浙江嵊泗的小洋山島。
建設中的東海大橋
圖片攝影 | 蔡耀放
洋山港一期工程於2002年6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到2005年12月10日工程竣工並開港投入使用,共建成5個10萬噸級深水泊位,碼頭貨櫃年吞吐量300萬標準箱。
2006年的12月10日,洋山港二期工程竣工並開港投入使用,共建成4個7到10萬噸級貨櫃專用泊位,設計貨櫃年吞吐量210萬標準箱。
2007年12月10日洋山港三期工程第一階段竣工並開港投入使用;2008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區三期工程第二階段竣工並開港投用。共建成7個10萬噸級泊位,設計貨櫃年吞吐量500萬標準箱。
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一期竣工投運
圖片攝影 | 張鎖慶
洋山深水港一、二、三期工程全景
圖片攝影 | 楊煥敏
三期工程順利竣工,標誌著洋山深水港北港區全面建成。洋山港總體規劃到2012年已擁有30多個深水泊位,年吞吐量達1500萬標箱以上,使上海港的吞吐量增加了一倍。由于洋山深水港的加入,截止2010年,上海港年貨物吞吐量達到6.5億噸,其中貨櫃吞吐量增長到2906.9萬標準箱,首次超越新加坡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自2005年以來連續5年貨物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2010年貨櫃吞吐量繼續排名世界第一,世界大港的地位由此確立。
2014年12月23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國內首個全自動化貨櫃碼頭,工程總投資約139億元,於2017年建成。上海港的年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準箱。這個數字是全美國所有港口加起來的吞吐總量,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洋山港的建成投產,奠定了上海作為東北亞貨櫃樞紐的重要地位。但是,上海港要實現從國際樞紐港向國際航運中心的轉變,自由貿易園區建設勢在必行。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儀式舉行。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境內設立的、實行優惠稅收和特殊監管政策的小塊特定區域。上海自貿區涵蓋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千米。
洋山港是中國首個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於一身的特殊監管區域。它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關的稅收和外匯管理政策。包括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並按貨物的實際狀態徵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徵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同時,洋山報稅港區將發展國際中轉、配送、採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洋山港一期開港後,原本在外高橋碼頭的歐洲航線全部遷至洋山港,上海港對東北亞地區大型貨櫃船舶的吸引力顯著增強。洋山港也成為長三角地區共同發展的新起點。它將與寧波港、舟山港及長江沿岸的港口攜手,共同帶動長三角經濟向前發展。
2017年12月10日,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
圖片攝影 | 趙立榮
國際港口協會會長皮特斯特魯伊斯先後三次來洋山港,感嘆說:「我走過世界上所有大港,也見過一些建在海島的港口,但像依託洋山這樣的孤島,在離大陸如此遠的地方,建規模如此大的現代化港口,殊為罕見。」
從黃浦江港口到洋山深水港,上海港終於完成了由「江河時代」向「海洋時代」的華麗轉身,實現了舉世矚目的騰飛!END
註:文中部分圖片為《上海年鑑》特約攝影師拍攝,未經作者許可請勿轉載
全系列終
本節目內容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通志館聯合製作。特別鳴謝東方網、阿基米德、喜馬拉雅提供技術支持。「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分享
點擊右下角在看,方志上海更好看
原標題:《滬語音頻版! | 東方鋼鐵巨人與洋山港的崛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