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美國問題專家:歐洲需團結自強,主權不容美國幹涉

2020-12-22 國際在線

霍赫格施萬德接受採訪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阮佳聞)美國是德國長期的北約盟友和主要貿易夥伴,彼此合作素以「大西洋聯盟的基石」著稱。但川普上臺前後,對德國及其領導人屢屢「出言不遜」,兩國之間齟齬不斷。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表示德美雙方「能夠完全信任對方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過去了」、需「從根本上重新考慮彼此關係 」,這意味著德美之爭公開化,兩國關係進入新的階段。德美關係緣何變差?正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將如何帶領歐洲調整對美政策?就這些問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德國記者阮佳聞採訪了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問題研究所教授米歇爾霍赫格施萬德。

霍赫格施萬德指出,德美傳統意義上的「親密夥伴關係」始於二戰後美、英、法三國佔領西德,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控制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當時,以歐美國家為代表的西方陣營出於對抗蘇聯的目的團結到了一起。雖然此後,蘇聯在20世紀90年代初解體,但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與美國依舊有著諸多共同的利益,因此聯盟得以繼續維持,且雙方正試圖不斷根據新的世界形勢重新平衡彼此關係。

不過,在霍赫格施萬德看來,沒有了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歐美的結盟似乎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礎:「外部的壓力驟減讓北約聯盟和歐洲一體化進程都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北約,陷入了該如何重新定義自身作用以及調和內部利益的迷茫。美國從川普上臺之前就有軍費支出過高的問題,如今的軍費支出更是比十個北約成員國的軍費支出總和還要多。不可否認的是,各國防務開支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但歐洲方面始終認為,美國要求的『份子錢』過高。也正是這種分歧導致了北約內部的緊張關係,而川普的執政更是令其雪上加霜。」

霍赫格施萬德強調,歐洲應該加強內部團結、深化彼此合作,打造不依附他人、擁有真正獨立主權的防務力量:「川普要求德國承擔起更多責任的說法其實沒有錯。事實上,哪怕美國不這麼說,我們也應該要這麼做,因為歐洲的防務建設必須靠自己實現。這就意味著各國必須加快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比起各自為政、僅憑一己之力,大家團結起來、共享信息、將軍事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才是保障自身安全的高效戰略選擇。」

霍赫格施萬德認為,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國與國之間的博弈競爭越來越多元、互動關係越來越複雜,全球治理體系和戰略形勢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和新發展趨勢:「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開始在國際社會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國則正逐漸喪失在世界的主導地位。歐洲必須在這種新的力量平衡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雖然人們常說歐美擁有相似的文化傳統,但實際上,兩者對自由、民主等價值觀的定義依舊有著本質區別。因此,對於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來說,在制定外交政策時尋求獨立自主至關重要,而不是受華盛頓鉗制、一直圍著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打轉。」

除了北約軍費的分攤之外,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與美國在伊朗核問題、「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駐德美軍撤離等多個領域不斷出現齟齬,也讓歐美間嫌隙加深。再加上近期美國威脅對歐洲商品加徵關稅,雙方貿易領域又起新爭端。對此,霍赫格施萬德分析說,歐美的分歧歸根結底還是兩者利益訴求的衝突。而隨著德國從7月1日起開始擔任為期半年的歐盟輪值主席國,如何調整對美戰略也是日程表上的重要議題。他表示,雖然無論德國還是歐洲,都無意與美國對抗,但也不會畏懼在必要時採取強硬態度:「我們選擇和誰開展貿易由不得美國來指手畫腳,如果(美國)繼續緊逼,不排除實施反制措施的可能。美國的經濟實力是很強,但也極度依賴內需消費。鑑於他們的商品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有市場競爭力,美國對歐洲加徵關稅其實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與此同時,美國國會通過法案來幹涉歐洲國家內政的長臂管轄行為我們絕對不會接受。歐洲不願與美國完全脫鉤,可也必須明確哪些是不容觸碰的底線、哪些是雙方的共通之處。只有這樣,歐美才能就協同行動展開磋商。」

談及美國近年來頻頻「退群」,霍赫格施萬德坦言,這實際與川普一直自詡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核心施政理念相悖。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好、世界衛生組織也好,都是展現大國擔當與「軟實力」的重要平臺。他告訴記者,無論是維護國際協議、對國際組織進行改革,還是推動歐美關係、全球共同發展向著更均衡合理的方向前進,都離不開談判與妥協:「歐洲已經習慣於不斷探索新的談判可能,但這是川普無法接受和做不到的。對於歐洲來說,談判是一個開放式的動態過程,每一次讓步都並非失敗,而是意味著又離成功更近了。未來,歐洲也會繼續致力於在談判桌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眼下我們會先持觀望態度,因為沒有人知道11月之前會發生什麼。就目前的形勢來判斷,川普落選的可能性很高。雖然民主黨在『北溪-2』、對空客徵關稅問題上立場與共和黨相近,但至少在伊朗核問題上我們跟拜登談判會輕鬆一點。」

相關焦點

  • 專家視點|歐盟既盼拜登修復跨大西洋關係,又擔心歐洲主權建設受損
    那麼,被川普「美國優先」喚醒了的歐洲主權建設能否繼續下去呢?德國期待繼續依靠美國軍事保護爭論首先發生在有「歐洲一體化發動機」之稱的法德兩國之間。11月2日,德國防長卡倫鮑爾在接受美國「政客」新聞網採訪時表示,歐洲仍將不得不繼續依靠美國的軍事保護。
  • 金玲:「主權歐洲」、新冠疫情與中歐關係
    面對美國施壓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歐盟公開表示不必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而應該實行維護自身利益的戰略自主。針對歐美關係的變化,德國外長馬斯表示:「在美國跨越紅線時,歐洲應該成為一支抗衡的力量(counterweight)。」「在維護大西洋關係的同時,也需要約束美國。」馬克龍在2020年慕安會上更明確傳遞了歐洲尋求對美獨立的信號。
  • 面對這項主權的爭奪,歐洲急了……
    文 | 柯靜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編輯 | 李雪 瞭望智庫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然而,在歐洲看來,美國政府以反恐為由,在合法性未經外國情報監視法庭批准之前就實施大規模的監控項目,是公然踐踏他國主權並且嚴重侵犯他國公民隱私。與此同時,美國不斷伸展的「長臂管轄」更加重了歐洲的擔憂。
  • 「長臂管轄」盡顯美國強權邏輯
    法國參議院議員菲利普·博納卡雷爾:隨著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並實施跨境制裁,美國和歐盟之間的關係面臨挑戰。美國禁止歐洲企業與伊朗合作。我們所有重要的公司在美國都有利益關聯,我們的銀行非常害怕美國制裁。我們的公司在美國跨境制裁威脅下被迫接受美國的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講,歐盟的主權受到了挑戰。
  • ...的是美國為所欲為幹涉別國內政、損害別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自由
    華春瑩:現在,美國國內疫情非常嚴重,很多中國人跟我一樣都在密切關注、而且非常同情美國人民現在的處境。但我們不理解美國內一些政客為什麼對此卻不以為然,反而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尋找和製造敵手。美方一些人指責中國是「頭號安全威脅」,那麼看一下美國:近年來,美國大搞單邊主義,毀約退群,破壞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重拾冷戰思維,鼓吹大國競爭,大肆升級核武庫,加劇全球戰略失衡。誰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誰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國際社會一目了然,美國盟友對此非常清楚,美國國內對此也有很多反思。美國建國後近250年的歷史中,僅有16年沒有打仗,堪稱是世界史上最好戰的國家。
  • 各國「數據主權」爭奪愈演愈烈,歐洲將面臨何種挑戰?
    文 | 柯靜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編輯 | 李雪 瞭望智庫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3公民隱私正面臨威脅在當前主要由非歐洲科技公司主導的網際網路環境中,歐盟開始日益關注一個問題:歐洲公民如何恢復對其數據主權的掌控能力?在歐洲,隱私權是一項基本人權。
  • 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歐洲「數字主權」構想 建設歐洲雲成為重點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周二向外界表示,歐洲必須維護其「數字主權」。他闡述了一系列旨在減少對美國科技巨頭依賴的措施。馬克龍說,在新冠疫情爆發後,雖然來自美國的數字平臺促成了社會的「大變革」,但在科技方面,需要考慮「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的主權」。 他說,「我們需要歐洲融資、歐洲解決方案、歐洲人才、歐洲法規。」「我們在這方面有監管機構,但我們沒有與那些美國高價值的大科技公司相當的高科技公司。」他說的美國高價值大科技公司指的是Google、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等公司。
  • 法國總統:科技方面歐洲需要有「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主權」
    法國總統:科技方面歐洲需要有「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主權」 2020-12-11 14:07:24 來源 : 科技日報
  • 德國能源專家表示 反對美國制裁「北溪-2」項目 正在考慮反制措施
    這一項目旨在鋪設一條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可繞過烏克蘭把俄天然氣輸送至德國,並通過德國幹線管道輸送到其他歐洲國家。一旦通氣,俄羅斯輸往德國的天然氣將翻一番。自美國在2019年開始對該項目實施制裁之後,建設工程一度陷入停滯。美方稱,該管道將增加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從而威脅歐盟的安全。不過,美方的「長臂管轄」遭到了德國的強烈抗議和嚴詞拒絕。
  • 專家評論:歐洲的無漢密爾頓混亂
    我們和少數一些評論者預測,歐盟會提出遠超大部分市場預測者和專家預期的計劃,我們還建議歐洲決策者對現階段可以實現什麼成果保持現實態度。為翹首以待的歐盟債務共同化的「漢密爾頓時刻」而歡呼雀躍為時過早。目前,歐盟仍然是一個不完整的轉移聯盟,資源(人力、實物和金融資源)從外圍向中心轉移——也就是向英國或德國轉移。
  • 伊朗譴責美國插手香港事務:公然幹涉中國內政
    穆薩維說:「自從退出數項國際條約以來,對其他國家內政的幹涉現在已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第二原則。」穆薩維說,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強烈譴責美國會批准所謂的「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警告說,美國政權通過此類措施違反國際規範的進程,並對全球穩定造成嚴重危害。
  • 德國議員:「美國像黑手黨,歐洲要反擊!」
    美國為了自身利益拼命阻撓「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不惜對參與企業實施制裁。對此,德國聯邦議院成員克勞斯·恩斯特怒斥其行為「就像黑手黨」,呼籲歐洲領導人反擊。「這與我們的安全無關,而是美國人想出售他們的液化天然氣。他們的頁巖氣會破壞環境……而且價格更高。」恩斯特說:「我們不能讓另一個國家來指示我們應該如何管理能源供應。」恩斯特補充說,他的議員同事們和德國政府都認為美國的行為違反了國際法。
  • 沒有美國歐洲就無法自保?這不是德國被打服了,而是別有用心
    川普在最近幾年大肆實行「美國優先」的戰略,導致美國與盟友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比如,歐洲已經開始多次呼籲得到自主能力,包括在國防,經濟以及其他領域上。不久前有12,000美軍從德國撤出,在歐洲開始出現兩種聲音。歐洲國防安全會繼續依靠美國還是趁機得到自主能力?
  • 歐洲永遠需要美國?為表忠心,德國和法國「吵了一架」,毫不留情
    德國女防長認為,歐洲永遠需要美國 據報導,前段時間,德國女防長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歐洲永遠需要美國》。她認為,在短時間內,歐洲還無法獨自保衛自己,這種情況下還在幻想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實現歐洲的戰略自主根本就是在做白日夢,這種幻想是不切實際的。這位女防長言辭犀利,對法國總統此前的"戰略自主"言論諷刺了一通,毫不留情。
  • 法國和德國就歐洲的未來吵了一架,核心是還要不要認美國做老大
    馬克龍甚至暗示,作為默克爾的「最愛」,卡倫鮑爾沒有同政治導師步調一致:「如果我理解正確,德國總理可不會贊同你這樣的觀點。」焦慮在美國總統川普的任期內,無論是安全還是經貿問題,美歐關係讓位於「美國優先」。這引發了歐洲對美國有關安全承諾的懷疑。
  • 美國議員威脅就「北溪二號」制裁德國
    美國議員出言威脅   據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8月19日報導,德國穆克蘭港運營方近日收到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湯姆·科頓及羅恩·詹森的聯名信,他們在信中威脅稱美國將對「北溪二號」項目採取一系列「制裁措施及新的方針」。
  • 美國大選風波未平,德國和法國卻「吵」起來了,歐洲局勢風雲再起
    11月16號,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表示,即使拜登上臺後,美歐關係可能會變得更美好,但歐洲仍然需要自己獨立,並且要有主權防禦戰略。這番話,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卻很難,因為很顯然,不是每一個歐洲國家都有這種覺悟。
  • 歐洲應實現「數字主權」 降低對美科技巨頭依賴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網站8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當地時間周二表示,歐洲必須維護其「數字主權」,以降低對美國科技巨頭的依賴。他同時概述了實現這一「數字主權」的三大措施。馬克龍說,儘管新冠疫情暴發後,美國各大數字平臺促成了社會「大變革」,但在科技方面,歐洲需要有「歐洲解決方案和歐洲主權」。馬克龍在與Skype聯合創始人、瑞典億萬富翁尼格拉斯·岑斯特羅姆交談時指出:「我們需要歐洲融資、歐洲解決方案、歐洲人才以及歐洲法規。」
  • 楊成玉:反制美國「長臂管轄」之道——基於法國重塑經濟主權的視角
    在2017年9月索邦大學演講中,馬克龍呼籲喚醒歐盟民眾的主權意識,重塑「歐洲主權」,提升大國博弈中的地位。2019年3月歐洲議會選舉前夕,在面向全體歐洲民眾的公開信中,馬克龍直指美國戰略咄咄逼人,以此警醒歐洲,力促歐洲團結和自主,抗衡美國霸權。2020年2月,在第56屆慕尼黑峰會上,馬克龍發表題為「重塑歐洲共同戰略政治力量」的講話,指明美國存在一種「相對後撤」的模式,歐洲正在重新考慮歐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