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泥人,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
天津泥人張或是無錫惠山泥人,
可你知道嗎?
南京泥人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 5000 多年前,
在南京市浦口區營盤山出土的
" 新石器 · 陶塑人面像 " 就是證明。
明清時期,夫子廟一帶更是聚集了很多捏泥人的手藝人。
春節期間,南京市博物總館、現代快報、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聯手推出 " 非遺大師教你學絕活 " 系列活動,本期非遺雲課堂,南京泥人省級傳承人何斌教大家用常見的超輕粘土捏只小福牛。
大年初七,
開工第一天,
一起捏頭牛,
開啟牛氣沖天的一年吧!
走進何斌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滿滿當當的南京泥人作品,它們中既有靈動機巧的戲袍美人、笑意盈盈的甩袖少年,還有虎頭虎腦的年畫娃娃。其中,最打眼的當數各式各樣的牛,有的看起來憨憨的,可愛極了;有的精神抖擻,傳神逼真。何斌說," 今年是牛年,大家也都喜歡牛,所以我就做了各式不同的牛。"
何斌從 1995 年就開始接觸泥人,在他看來,南京泥人獨具風韻," 中國很多城市都有不同的泥人風格,北方地區的比較粗獷,南京泥人大多不追求形象酷似,卻講究傳神寫意,小巧精緻,線條優美,裝飾性較強。"
何斌介紹,南京泥人和惠山泥人的造型手法類似,這種被稱為 " 手捏戲文 " 的製作方法,可分為 " 捏段鑲手 " 和 " 印段鑲手 " 兩種。
其中," 捏段鑲手 " 指的是,除了用模具印製頭部外,手和身子都是捏出來的;" 印段鑲手 " 則是用模具印製頭部和身子,只有手和道具要靠自己動手捏制。泥人的製作工序也自有一套嫻熟的手法,歸納起來為 " 捏塑十八法 ":印、搓、捺、摘、捏、推、拉、扳、剪、包、鑲、拍、格、滾、擼、挑、捻、搓。
何斌直言,他數十年如一日地進行泥人創作,只是因為熱愛," 我們這門手藝一定要坐得住,沉得下心來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也只有用心打磨、細細刻畫才能讓泥人『活起來』。"
南京泥人素來有著 " 小如豆,大盈寸 " 的獨特風格,這些泥人小的只有 2、3 釐米高,大的也不過十多釐米。何斌向記者展示的小泥人,雖然只有蠶豆大小,卻精巧無比,只見兩個小娃娃眉眼帶笑,塗著紅紅的臉蛋,一個扎著蝴蝶結,一個扎著小辮子,著實令人愛不釋手。
據何斌介紹,南京泥人用的泥多出自江寧方山一帶,當地有一種紅土適合做泥人。
為了讓南京泥人更易被大家接受,何斌也會用新材料,創新做一些新作品。他的工作室裡就擺著許多輕型粘土捏成的老鼠、兔子、小豬等,它們甚至只有大拇指甲蓋大小。
而本期非遺雲課堂,何斌就將使用超輕粘土,教大家做一頭福氣滿滿的小牛。
【八步教你捏福牛】
材料:超輕粘土(顏色為紅色、白色、黑色、粉色、褐色、黃色)
所需工具:竹籤 / 牙籤、一塊紙板
一、捏牛肚子
取適量紅色粘土,用手搓出一個球形,將其調整為雞蛋的形狀,使其上部略窄,下部略寬。
二、調製粉色粘土(若家中有粉色粘土,可跳過本步)
白色粘土中加入一點紅色粘土,拉拽、調勻即可。
三、捏牛頭
取適量淺粉色粘土搓成球狀,用大拇指在球的一面按壓,做成上尖下圓的形狀,狀似一個大蠶豆。
四、捏牛鼻子
取稍深一點的粉色粘土,搓成一個小圓球,再壓成一個大圓餅,將其貼在牛頭上,用籤子戳出兩個鼻孔,再畫一個牛嘴巴。
五、做牛眼睛
用籤子先在牛臉上戳出兩隻眼睛的位置,捏兩個黑色小球,放在剛剛戳出的小孔上。再做兩個白色的小圓點,作為牛的眼珠,貼在黑色小球之上。
六、做牛角和耳朵
用黑色粘土加上粉色粘土,調製出褐色粘土。取適量褐色粘土,搓成水滴形狀,貼在牛頭上。
取淺粉色粘土,搓成兩個小水滴,貼在牛角下方,用籤子戳出兩個小洞。
七、做牛的手腳和尾巴
將牛頭在牛身上按牢後,取適量淺粉色粘土,搓成四個水滴形狀的手腳,水滴尖的一頭朝外。再取適量褐色粘土,搓成長條,將其放在牛身後,尾巴就做好了。
八、做福字
取適量黃色粘土,搓成一個球形,再壓成一個大圓餅,貼在牛的胸口。用籤子把福字刻出來,用黑色粘土搓成細細的小長條,填在刻好的縫裡,這樣一頭小福牛就做好了!
來源: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
記者 李藝蘅 / 文 錢念秋 鄭芮 趙傑 / 攝
編輯: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