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有黃河、渭河和漢江,為何只有漢江可通航?

2021-03-05 地圖帝

 

    陝西省作為一個西北省份,給人的印象是比較乾旱,實際上陝西省的河流並不少,最有名的自然就是我國母親河之一的黃河。黃河在陝西省與山西省交界處長達數百公裡咆哮而下,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除了黃河流域,陝西省南部也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萬裡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發源於秦嶺以南。另外,長江另一條重要支流——嘉陵江也發源於陝西省境內的秦嶺,當然嘉陵江在陝西省境內並不太長。

    整體來說,陝西省的河流體系可稱為一縱兩橫。一縱就是自北向南的黃河,兩橫則北指東、西走向的渭河,南指同為東西走向的漢江。黃河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略顯尷尬的是,黃河並不適宜通航。這是有原因的,黃河在青藏高原的上遊水量還是非常充沛的,但到了黃土高原地區,這裡的降水量比較少,還沒有大型的支流,無法給黃河補水。在這種情況下,黃河在黃土高原地區的水量就不足以支撐通航。

    出了內蒙古託克託之後,黃河由北向南,成為陝晉二省的界河,這裡的河面較寬,水流量也充足。陝晉黃河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約以著名的壺口瀑布山為界分為北、南兩段。北段的兩側在地質上相對比較穩定,是峽谷型河段。南段就不同了,河的兩側並不穩定,時大時小,變化非常劇烈,這就大大影響了通航效率。

  

    渭河又是什麼情況呢?渭河發源於甘肅的鳥鼠山,然後一路向東奔流至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裡。渭河的水運史非常早,在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就有渭河的通航記錄。秦漢時期,由於國都就在渭河下遊的(秦都在鹹陽,漢都在西安),渭水(尤其是下遊)的通航能力對帝國的穩固與否就產生了重大意義。《史記-留侯(張良)世家》就說:「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從反向角度,公元417年,東晉實際統治者劉裕出兵消滅定都長安的後秦,大將王鎮惡就帶著水軍從渭河上溯至長安滅後秦的。

圖-涇河與渭河交匯處,涇渭分明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衰落期,渭河水運到了隋唐時期又開始變得重要,因為隋唐國都在西安。由於形勢的動蕩,渭河在中唐和晚唐時也疏於浚通,基本上需要時就進行清理。五代十國之後,再沒有王朝把國都放在西安,渭河的水運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有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國都在西安,隋唐就在渭河流域大肆砍伐森林以攻國都之需。森林越砍越少,到了宋朝,又把渭河流域的森林當成木材廠,天天砍伐,幾乎都快砍禿了。水土流失過於嚴重,天量的泥沙進入河床,久之淤泥越積越多,自然就不利於航行了。

圖-渭河與灞河交匯處

  

    與黃河陝晉段及渭河相比,位於陝西省南部的漢江的通航條件就好得太多了。漢江發源於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的秦嶺山麓,上遊稱為沔水,從重鎮漢中以下稱為漢江(古稱漢水)。漢中的中上遊水面不算很寬,從湖口丹江口以下就相對較寬。即使如此,陝西省境內的漢江也是可以通航的。

  

    上面講了,陝西省境內的黃河(與山西同界)及渭河都不太適合通航,至少亂砍森林是不能通航的原因之一。漢江位於雄偉的秦嶺以南、險峻的米倉山以北,關中的木材需求再大,也不易於翻越秦嶺來漢水流域砍伐,成本較高。對於蜀地的木材需求,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漢水上遊(陝西省境內,下同)的水土就相對容易保護,加之水流的速度比較湍急,降水量充足,特別是夏秋兩季。漢水上遊通航能力的下降約大清的乾隆時期開始,人口的增加導致耕地面積的增長,自然會引發水土流失。

  

    對地處內陸的陝西省來說,黃河不易通航,不易與黃河下遊的山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形成水網聯繫通道。漢江至湖北省武漢市匯入長江,武漢是我國的中心城市之一,交通四通八達。陝西省通過漢江至武漢,然後再從武漢可與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進行無縫銜接,可以有效融入長三角經濟帶。

 

    2011年,陝西省啟動從安康市至白河縣(位於陝西省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航運建設工程,目的非常簡單,就是通過提升漢江陝西段的通航能力,加快實現通(長)江、入(東)海的戰略目標,提高陝西省的開放度。

文:姜狼  圖:衛大將軍

相關焦點

  • 為何漢江襄陽段會出現涇渭分明的現象?
    最近在漢江湖北襄陽城區段,漢江出現了半清半濁涇渭分明的現象。 為何會出現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 一半是下雨前河道內的清水,另一半是因為突發暴雨,周邊洪水攜帶泥沙湧入河道,短時間沒有來得及沉澱,形成黃色的河道。
  • 你知道嘉陵江、漢江與長江幹流的交匯處,分別是哪座城市嗎?
    長江是我國第一長河,流程長達6300千米,排名世界第三,不僅如此,長江還是一個巨大的水系,支流數量數以千計,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37條,長江幹流和這些支流組成了中國最大的內河航運網絡,再結合京杭大運河等人工運河,航運範圍更是廣大。在長江的支流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這四條支流的流域面積都超過了10萬平方千米,是長江的四大支流。
  • 渭河洪峰過境,看看這水有多大...
    8月18日上午,記者從陝西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了解到,受渭河上遊來水和秦嶺北麓河流漲水影響,渭河幹流出現「2020年第1號洪水」。為確保渭河洪峰安全過境,華州區啟動渭河IV級防汛應急響應,沿河各鎮及相關部門齊心協力,積極備戰,赤水、下廟、柳枝等鎮辦積極開展巡堤查險和人員疏導勸離,各值班民警實行24小時汛情巡查制度,黨員、幹部、志願者紛紛上堤查看水情,堅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區域地理26|| 究竟哪裡是關中平原, 它為何又叫渭河平原?(內附)
    南面有秦嶺連綿,隔絕南北;北面有北山山系,阻隔了西安與北方的交通;東面有崤山縱列,作為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隴山相接,抵擋了西北面少數民族的侵擾。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後的情況下,關中守軍只要堅守四面山嶺間的關隘,敵人是難以攻入關中的。因此古人謂關中「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這也成為不少帝王選擇在關中建都的原因。那關中平原為何又叫渭河平原呢,這就不能不說說渭河了。
  • 你可知漢江有多少種魚
  • 「水電明珠」耀漢江——寫在湖北襄陽漢江新集水電站工程開工之際
    該項目將為襄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一是改善襄陽漢江河道的生態問題;二是解決庫區綠色發展問題,除發電、通航外,庫區周邊萬畝農田可實現自流灌溉;三是打通漢江黃金航道。漢江航道襄陽段全長約234公裡,起於丹江口,止於轉鬥灣。隨著新集水電站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航道現狀等級由原Ⅳ級標準提升到Ⅲ級標準,屆時千噸級貨輪順流而下,直達江海。
  • 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學校向陝西漢江技工學校捐贈圖書
    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建設書香社會」的號召,幫助陝西漢江技工學校建立校圖書室,讓熱愛閱讀卻苦於無書可讀的莘莘學子多讀書,讀好書,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學校向陝西漢江技工學校捐贈了一批課外閱讀書籍。 當偶然得知漢江技校沒有圖書室後,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學校餘飛校長當即決定向漢江技校捐贈圖書,並第一時間安排了捐書事宜。
  • 我是漢江裡的一條魚
    而今這江「南水」因「北調」在陝西境內流經692公裡後,便從丹江口急轉彎湯湯北上,恩澤京津冀豫。如果說漢江是一條有特色的江,那麼我們就是這條江中一群有特色的魚。據《秦嶺魚類志》記載有105種魚生活於此,擁有這碧波蕩漾的一江清水,是我們野生魚類的幸運。
  • 「漫遊襄陽」漢江、碼頭、和橋
    襄陽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其城市的獨特之處中,漢江必居一功,也被親切地稱為襄陽的「母親河」。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秦嶺,穿越秦巴山地,流經陝南和鄂西北,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後繼續流向東南,經襄陽,迂迴向東,匯入長江。
  • 古有「江河淮漢」,被《詩經》多次描繪,漢江為什麼能成為中華文明...
    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廣》,出自《詩經·國風·周南》,詩三百中最引人遐想的幾首之一。「遊女」是誰?又為何「不可求」?她所在的漢江,也就是詩中的「漢」,又是怎樣一條河流?
  • 在他鄉,山西詩人王維的湖北漢江之旅——《漢江臨泛》
    這首詩通常被大家解釋為:漢江流經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荊門往東與九江相通。遠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縹緲若有若無中。岸邊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動,波濤滾滾水天相接映雲空。襄陽的風光的確令人陶醉,我願在此地酣飲陪伴山翁。這首詩還有個名字,叫《漢江臨眺》(出自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關於這首詩應叫《漢江臨泛》還是《漢江臨眺》,在文學領域還有一些爭議。
  • 陝西漢江邊的千年古城,1500年從未改名,邂逅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陝西。發源於陝西西端秦嶺南麓的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曾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例如漢朝、漢族、漢字的「漢」名,都與這條大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拋開宏大的歷史,僅從微觀而言,漢江之於陝西,也留下了無數自然美景、留下了諸多人文古蹟。今天,小漁想帶大家去陝西漢江邊的一座千年古城逛逛。相比國內那些布局完整、古建巍峨、聲名赫赫的古城景區而言,它算不上起眼。不過藏在老街舊巷裡的原生態生活,卻讓我們邂逅了美人、美景和煙火生活……它就是——石泉古城。
  • 湖北十堰鄖西縣最南的鎮,位於漢江邊,毗鄰陝西白河縣城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南部就是漢江,作為天然的分界線,分開了鄖西縣和鄖陽區、陝西省的白河縣。而在鄖西縣最南端的漢江北岸,這裡有一個小鎮,它就是今天要簡單說說的羊尾鎮。乍聽羊尾這個名字覺得很有趣,不免讓人想要深入了解它的由來。
  • 漢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提到我國的大江大河,自古以來有「江河淮漢」的說法,分別指的是長江、黃河、淮河,以及我們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漢江。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流經陝西、湖北兩省,最後在漢口匯入滾滾長江。
  • 淺析《渡漢江》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 不,是漢江師範學院
    問題來了,漢江師範學院為什麼不叫十堰師範學院呢?畢竟一般的地方院校都會採用地名+屬性+學院命名,這要從漢江師範學院的前身開始說起。學校的官網顯示漢江師範學院文脈可追溯至明朝嘉靖時期的鄖山書院,前身追溯至清末的鄖陽府師範學堂。
  • 800遊泳愛好者冬日暢泳漢江
    這是陝西紫陽縣連續第五年舉辦漢江公開水域冬泳比賽了,賽事的影響力也在逐年提高。20日進行的比賽,吸引了來自陝西、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河南6省(直轄市)22個市縣的35支冬泳代表隊,共800餘名遊泳愛好者參加,其中還包含155名女隊員。52歲的重慶女選手魏青曾成功接力橫渡英吉利海峽,並橫渡過瓊州海峽。
  • 關於規劃建設仙桃「漢江新城」的建議
    根據測算,漢江新城打造50平方公裡產業園,可創造工業產值1200億元,稅收100億元。2、蔡甸區通用航空產業園對「漢江新城」起輻射帶動作用。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南屏垸,北緯30°25′20″,東經113°48′17″,這是軍方和民航部門高度認可的飛行夾角區。
  •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漢江臨泛 / 漢江臨眺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公元740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時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維,因公務去南方,途徑襄陽。此詩是詩人在襄陽城欣賞漢江景色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