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雖然距離中秋節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但月餅作為中秋節的傳統美食,已悄然擺上了各個超市和賣場。
在流心奶黃月餅、榴槤冰皮月餅等新口味成為「網紅」的同時,堅持傳統手工製作的傳統月餅仍不乏擁躉。一邊是全自動的月餅機高效生產,一邊是手工搓揉包壓日產百公斤,傳統手工月餅受顧客青睞的背後,是手藝人的匠心傳承。
一波三折「裕昌祥」
「從曾祖父那一代開始,這個手藝到我這已經是第四代了。」裕昌祥掌柜龐軍說,他爺爺叫龐裕祥,1920年前後輾轉來到阜陽。在阜陽老北關租了店面,爺爺把自己名字「裕祥」拆開,中間加了一個「昌」字,叫「裕昌祥」。
「跟我家裕昌祥同時期的比較有名的果店還有兩家,一個叫南慶昌、一個叫北慶昌。」龐軍說,這兩家店掌柜都姓張,與他家是同鄉,都是從山西過來的,製作的產品也大同小異。建國後公私合營,南慶昌和裕昌祥組合成立冠潁食品廠。
龐軍說,公私合營後,他爺爺一直在冠潁食品廠上班,裕昌祥大約有30年沒有營業。直到1983年,以母親李玉玲的名義,申請了工商執照,重新開始製作果品糕點。「開始是推著車子賣,產品深受顧客歡迎,後來又有了固定的店鋪。」
2014年7月,龐軍的父親龐廣義病逝。之後因店面拆遷、龐軍生病等一系列原因,裕昌祥兩年沒有做月餅。
2016年,龐軍拖著病體,在北關租了一間小門面,堅持著做了一季月餅。闊別兩年的「裕昌祥」傳統月餅再次香飄阜城。
2017年,還是因為龐軍身體和店面的原因,加之龐軍的老母親需要照料,沒辦法繼續做月餅。
2018年,龐軍重整旗鼓,再次生產。新老顧客再次品嘗到裕昌祥月餅。至今年秋,裕昌祥連續生產了3年。
至此,老阜陽的南慶昌、北慶昌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裕昌祥還在堅守傳承,成為阜陽為數不多的百年老店。
製作一塊月餅需要30多道工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家做月餅,從4月20日就開始了,到做完正好半年的時間。」龐軍說,從櫻桃下來那一天,他們就要做櫻桃幹,一鍋櫻桃幹大概要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還需要有好天氣配合。
棗泥、豆沙熬製同樣費時費力。以熬製豆沙餡為例,先要採購上好的綠豆,清理雜質、浸泡、煮熟、去皮、熬製等。一大鍋豆沙,要用木鏟不停地翻兩個小時,稍微翻慢一點,就會焦糊,一鍋豆沙就全廢了。
豆沙在鍋裡翻滾,會把豆沙濺到牆上、房頂。龐軍要全副武裝,把全身裹個嚴實,只露兩個眼睛,不然會被滾燙的豆沙燙傷。因此,熬製餡料,不但要技術過硬,還要有力氣。
「還有熬油、蒸面、熬糖水,準備核桃仁、桂圓、青梅曲餅、桂花、糖玫瑰等,工序非常繁瑣。因此我們的產量一直上不去,雖然今年增加了產量,也只有8000斤左右。」龐軍說,雖然繁瑣,但還是想堅持老手藝,採用傳統的技藝,製作出那種老味道。
純手工製作月餅有30多道工序,很消耗體力。因此,多年來在裕昌祥當過學徒的人不少,但大多都沒有堅持下來。
前兩年,龐軍新收了兩個「90後」學徒。在龐軍的示範指點下,兩個之前從未揉過面的小夥子,經過兩三年的學習實踐,已漸漸掌握了月餅製作的基本要領。
龐軍的兒子龐旭大學畢業後在醫院工作,每逢周末就到店裡幫忙,幹活很賣力。龐軍希望兒子能學好祖上傳下來的手藝,等有了固定的門面,就換一個大烤爐,擴大生產規模,把裕昌祥傳承發展好。
有堅守也有創新
中國烹飪大師王良才和裕昌祥老掌柜龐廣義是好友,對裕昌祥月餅的用料、口味十分了解。為保證裕昌祥月餅的口味,裕昌祥每年開爐做月餅,每種口味的月餅都先送一些給王良才品嘗,指出不足,以便及時改進。
王良才對裕昌祥月餅的評價是「甜而不膩,皮薄酥脆」,不像有的月餅,吃時不覺得甜,吃過卻甜得膩人。王良才希望龐軍堅持做真材實料純手工的裕昌祥傳統月餅,把百年老店傳承發展好。
「我父親在世的時候跟我說過,你就堅持做純手工月餅,要把這個牌子保護好,傳承下去。」龐軍說。
因為疫情,經濟發展受影響,龐軍擔心今年的月餅不好銷售。從目前的情況看,他的擔心是多餘的,他家的月餅早已預訂一空。市民王女士說:「我是裕昌祥的忠實粉絲,只要他們開爐製作月餅,我就會買點,喜歡那種味道。」
位於阜城潁河西路的尤記老北關月餅店(原老北關烘培坊),也是一家主打傳統手工製作的月餅店,至今已30多年。多年來,老闆尤桂平始終堅持傳統工藝製作月餅。全香油和面、手工調餡、人工包製、木質模具壓刻,每一塊月餅都工序嚴格,食材配比精確過秤,做出地道的老阜陽味兒。
與裕昌祥不同的是,尤桂平在主打傳統月餅的同時,為了適應顧客口味,不斷創新摸索,在原來的老五仁餡料上,還為不愛吃糖、不能吃糖的人群推出了無糖月餅,將冰糖換成了木糖醇,受到顧客歡迎,前來購買月餅的顧客不斷。
潁州晚報記者 方松高 文/攝
記者 龐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