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英文詩篇 咕噠鎮
經典英文詩篇 | NO.15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還是毀滅
作 者:[英] 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亞)
譯 者:朱 生 豪
朗 讀 者:[美]Mel Gibson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還是毀滅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to sleep,
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
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
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
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
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
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後,
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
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
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ispriz'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unworthy takes,
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
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
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
小人的鄙視,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
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
在勞頓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後,
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
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
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折磨,
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
決心的赤熱的光彩,
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
也會逆流而退,
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分段是為了方便手機閱讀,原文沒有分段。
「詩歌簡介」
這段獨白(Soliloquy)節選自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本演繹版本出自1990年版Mel Gibson主演的同名改編電影《哈姆雷特》。
這段臺詞發生在哈姆雷特王子發現了殺死父親的兇手正是自己的叔叔和母親之後,這時他的內心充滿痛苦,懷疑活著的意義,質疑人生中那些無人可躲避的種種殘暴遭遇,猶豫著思忖著是否自我了結會更輕鬆一些。
同時,沒有人知道亡者會去往何方,他也不知道自己死後是否會變成跟父親一樣的孤魂野鬼,因此又對死亡充滿恐懼;還有,如果人皆有一死,那麼如何死去真的重要嗎?這些都是哈姆雷特腦中無解的難題。
在這段自我質問的文字裡,第一人稱「我」從未出現——哈姆雷特似乎沒有將問題限制在自己身上。也許這些困擾了哈姆雷特的問題同樣困擾著每一個人吧?但是沒有人的表達會如此撕心裂肺。
生存,還是死亡,在萬千痛苦的人生階段,一個人到底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重要問題。以及,到底要如何「存在」著,一個人才算「活著」?又如何「存在」著,一個人才叫「死去」?這個問題,在一千個人的眼中,也會有一千種定義吧?或早或晚,每個人都要給自己的人生賦予不同於旁人的意義。
「詩人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4.23-1616.4.23),英國文豪,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後來家道中落,在倫敦當了演員和編劇,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他一生創作了37個劇本,一部十四行詩集(154首),兩首長詩,是歐洲文藝複習時期的三首大巨人之一,他是「雄踞在文藝復興峰巔上高吻蒼穹的鷹,在他站立的地方,沒有第二個人同他比肩」。
「 譯者簡介 」
朱生豪(1912-1944),浙江省嘉興人。他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和最多的一人,曾翻譯莎翁劇作三十一部,且其譯文質量頗高,為國內外莎士比亞研究者所公認。其中多部譯作為朱生豪先生帶病完成,他病逝時年僅32歲。
「朗讀者簡介」
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 1956 - ),美國電影演員、導演。代表作品為1995年電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該電影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其他電影作品包括《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男人百分比(What Women Want)》,等等;導演作品《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等等。
歡迎來到咕噠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