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生存還是毀滅

2020-12-11 咕噠鎮

經典英文詩篇 咕噠鎮

圖片來源:Wonderopolis

經典英文詩篇 | NO.15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還是毀滅

作 者:[英] 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亞)

譯 者:朱 生 豪

朗 讀 者:[美]Mel Gibson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還是毀滅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to sleep,

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

通過鬥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

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

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

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

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

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後,

在那死的睡眠裡,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

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

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ispriz'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unworthy takes,

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

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

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

小人的鄙視,

圖片來源:NPR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

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

在勞頓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後,

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

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

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折磨,

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

決心的赤熱的光彩,

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c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

也會逆流而退,

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圖片來源:TCO Team

分段是為了方便手機閱讀,原文沒有分段。

「詩歌簡介」

這段獨白(Soliloquy)節選自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本演繹版本出自1990年版Mel Gibson主演的同名改編電影《哈姆雷特》。

這段臺詞發生在哈姆雷特王子發現了殺死父親的兇手正是自己的叔叔和母親之後,這時他的內心充滿痛苦,懷疑活著的意義,質疑人生中那些無人可躲避的種種殘暴遭遇,猶豫著思忖著是否自我了結會更輕鬆一些。

同時,沒有人知道亡者會去往何方,他也不知道自己死後是否會變成跟父親一樣的孤魂野鬼,因此又對死亡充滿恐懼;還有,如果人皆有一死,那麼如何死去真的重要嗎?這些都是哈姆雷特腦中無解的難題。

圖片來源:Arts in the City

在這段自我質問的文字裡,第一人稱「我」從未出現——哈姆雷特似乎沒有將問題限制在自己身上。也許這些困擾了哈姆雷特的問題同樣困擾著每一個人吧?但是沒有人的表達會如此撕心裂肺。

生存,還是死亡,在萬千痛苦的人生階段,一個人到底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重要問題。以及,到底要如何「存在」著,一個人才算「活著」?又如何「存在」著,一個人才叫「死去」?這個問題,在一千個人的眼中,也會有一千種定義吧?或早或晚,每個人都要給自己的人生賦予不同於旁人的意義。

圖片來源:cinephilia media - WordPress.com

「詩人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4.23-1616.4.23),英國文豪,出生在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後來家道中落,在倫敦當了演員和編劇,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有比較廣泛的接觸,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圖片來源:India Today

他一生創作了37個劇本,一部十四行詩集(154首),兩首長詩,是歐洲文藝複習時期的三首大巨人之一,他是「雄踞在文藝復興峰巔上高吻蒼穹的鷹,在他站立的地方,沒有第二個人同他比肩」。

「 譯者簡介 」

朱生豪(1912-1944),浙江省嘉興人。他是中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較早和最多的一人,曾翻譯莎翁劇作三十一部,且其譯文質量頗高,為國內外莎士比亞研究者所公認。其中多部譯作為朱生豪先生帶病完成,他病逝時年僅32歲。

圖片來源:Daily Hind News

「朗讀者簡介」

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 1956 - ),美國電影演員、導演。代表作品為1995年電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該電影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圖片來源:Daily Hind News

其他電影作品包括《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男人百分比(What Women Want)》,等等;導演作品《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等等。

圖片來源:Gold Derby

歡迎來到咕噠鎮

相關焦點

  • 解讀《哈姆萊特》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悲劇就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萊特》這部作品不僅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同時也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高峰。悲劇三最後是選擇的悲劇: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哈姆萊特身上,他最大的選擇在於克勞狄斯祈禱時該不該殺他。如果那時候殺死他,哈姆萊特就會順利將真相公諸於世,並登基成為國王,也不會有身死國滅的慘劇。
  • 足球財富:是生存還是毀滅,你有答案嗎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曾寫道:「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意為「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 「生存還是毀滅」:如何坦然面對這個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人生難題
    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臺詞,道出了從人類產生之日起就存再著的人生難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每一個擁有健全心智的人,在人生的特定時刻都會知道一個真相,那就是人都是要死去的。而且我們一生中一定會有某個特定的時刻,會不可避免地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終極而無解的問題。
  • 莎士比亞的愛情羅曼史《莎翁情史》
    一位名叫薇奧拉的小姐不顧當時女人不能粉墨登場的禁令,假扮成男人,前去劇場為莎士比亞試演,不過年輕的莎翁很快就發現她是女人,他們倆立刻墜入愛河,這時候莎翁的靈感如泉湧,將他們的愛情付諸成文字,薇拉成為他生命中的茱麗葉,而他這個羅密歐也找到生存的意義。可是莎翁的運氣沒那麼好,雖然他下筆如神,可是他卻得面對薇奧拉必須嫁給魏瑟爵士的殘酷事實。
  • 莎翁臺灣咖啡地圖(1) Fika Fika cafe
    Fika Fika cafe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伊通街33號1樓(伊通公園旁)營業時間:週一~週五08Fika Fika cafe店內精良、獨特的北歐風格設計與裝潢,精選高端的咖啡製作機器與器具,都成為吸引嚴重「咖啡上癮者」們的利器。 不過,除卻響亮的名頭和環境器材的資金投入外,作為一間在競爭激烈的大都市中生存的咖啡館,Fika Fika cafe 還有哪些讓人沉迷的特質呢?通過優秀的咖啡烘焙師精挑細選、用心烘焙後呈現在客人手中的那杯飲品又有什麼與眾不同呢?
  • 讓莎翁在漢語語境中還魂重生——從傅光明莎劇新譯說起
    下面來看傅譯如何處理哈姆萊特思考生死大限的那段膾炙人口的獨白:活著,還是死去,唉,問題在這兒:面對無邊的苦難,是忍受強暴肆虐的命運的矢石、箭雨,還是拿起武器通過戰鬥將它們打敗,在人的內心裡哪種行為更高貴些?
  • 生存還是毀滅,債臺高築的烏克蘭,路在何方?
    因此,即便烏克蘭政府多次面臨債務違約的危險,IMF還是會慷慨解囊為他們提供援助,延長借款期。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IMF會直接幹預烏克蘭的經濟政策,指揮烏克蘭政府該怎麼治國。從某種意義上說,IMF已經幹預了烏克蘭的主權。在IMF看來,烏克蘭應該和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一樣"去工業化",埋頭發展農業和服務業。
  • 足協新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首先是此前備受關注的「限薪令」的具體落實,無論是對中超球隊還是中甲球隊打破金元,送來枷鎖,對於此,無論是拔苗助長還是一刀切,都不會對根基薄弱的中國足球帶來什麼太大的好處。如今足協新規已經發布,對於未來的中國足球來說,要麼是黎明前的黑暗,要麼就是徹底淪陷前的曙光,中國足球,生存還是毀滅
  • 《莎翁情史》:值得一看
    從整部電影而言,能以莎士比亞的情史出發,將莎翁的愛情脈絡、《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製作、當時的戲劇界的地位背景以及種種巧合安排得當,而且絲毫無違和感。 將莎士比亞與維奧拉的愛情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製作相結合可以說是本片最大的亮點。
  • 《莎翁情史》任何時代都需要皆大歡喜的愛情
    正文在看過這部電影後,對《莎翁情史》在1999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個人是非常肯定的。在冷戰結束後的幾年中,我們大洋彼岸樂觀的美利堅電影人們。開始將目光越來越多的聚焦於,花好月圓的男男女女。這充分說明了,美國人在冷戰結束後,那種不可一世和安逸感。也表達了,美國電影的話語權被越來越多的女性說佔據。
  • 《莎翁情史》:最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在某次外國文學課的時候,教授講到莎士比亞,為了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莎士比亞,乾脆大屏幕放起了電影《莎翁情史》,又名《戀愛中的莎士比亞》。 雖說《莎翁情史》的劇本出自編劇託德·斯託帕德和馬克·諾曼之手,可其最初的創作靈感卻直接源於馬克·諾曼的兒子扎瑞克·諾曼的奇思妙想。
  • 莎翁《奧賽羅》晦澀難懂,如何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話語間的決絕充分顯示了莎翁文學在英國人心中乃至英國文學史的重要地位。隨著國際教育的興起,莎翁的文學作品已經成為國內中小學生的必讀經典書目...但是莎翁的戲劇晦澀難懂,一方面是因為使用的語言是文學語言,母語本就不是英語的孩子們學起來難上加難;英國中學生讀「Othello」另一方面是其中蘊含著豐富久遠的歷史文化和複雜的社會背景,如果不對莎翁所處的時代提前了解和追尋,就無法了解明白劇中主人公的思考淵源、心理活動、行為出發點等等。
  • 英劇《9號秘事》像個「莎翁全家桶」
    《9號秘事》像個「莎翁全家桶」羊城晚報記者 章琰 在《黑鏡》一口氣放出六集之後,它的「老對頭」英劇《9號秘事》也如約而至。與《黑鏡》第四季眼見口碑崩塌不同,同樣播到第四季的《9號秘事》「神劇」地位依然堅挺,在豆瓣拿下9.5分,成為系列評分最高的一季。
  • 分析;沒有忍術的鐵之國,是如何在忍界生存下去,而沒有被毀滅的
    其實對於這個關於「鐵之國」是如何在忍界之中生存下來,不至於被那些忍者大國毀滅掉的問題,小編認為主要應該是因為,以下三點重要原因。 正文: 首先是,鐵之國雖然沒有忍者,但他們卻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武裝力量。
  • 《莎翁情史》:最美的愛情只存在於文藝作品中
    《莎翁情史》,又譯為《戀愛中的莎士比亞》,講的是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創作過程,不知道真實性有多高,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寫出這部經典愛情之作的莎翁本人不會缺少愛情。男主角約瑟夫費因斯儒雅而憂鬱的氣質很適合。
  • 一個半小時「看完」莎翁37部作品?《短打莎士比亞》來蘇州了
    三個演員90分鐘演盡莎翁筆下的悲喜莎士比亞一生留下37個著名劇本、2首長詩、154首十四行詩……數字之多、作品之偉大,奠定了他在世界戲劇史、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而在《短打莎士比亞》中,牟紫、楊峰、馬文亮三演員,卻用一個晚上、90分鐘的時間演完了莎翁的37部劇本作品。
  • 毀滅還是重生?《湮滅》的結局到底是什麼意思?
    自我毀滅即生存如果一定要問《湮滅》的中心主題是什麼, 答案顯然就是自我毀滅。在電影裡,當莉娜與文崔斯談到凱恩 "去執行一個自殺任務"時,很明顯揭示了這一概念 。文崔斯堅持認為莉娜混淆了自殺與自我毀滅, 並補充說幾乎沒有人自殺, 但幾乎每個人都熱衷於以不同方式毀滅自己, 因為我們人類都有酗酒、吸菸、毀掉一個好工作或破壞美滿婚姻的衝動。
  • 被稱之為最不值得奧斯卡獎的電影,《莎翁情史》評分僅7.3
    歡迎大家來到政妹妹說電影,我想要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是曾經在奧斯卡最佳金像獎的追逐中打敗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電影——《莎翁情史》,因此也有很多人為《拯救大兵瑞恩》所不值,更有人說這大概奧斯卡最大迷案之一。喜歡莎士比亞的人都會稱之他為莎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