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對聯起源於五代十國,歷史悠久,也是中華民族的特色,對聯獨樹一幟,一直沿用至今。即使平常家戶人家不貼對聯,但是到了春節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掛上紅燈籠,希望求得一個好兆頭,如果春節補貼對聯,總感覺就少了些什麼!
對聯的歷史雖然很早,但是它並不像文言文那樣枯燥無味,反而更有趣味,尤其在古代,對對聯,更是古人的一種娛樂活動。對聯講究對仗工整,上聯和下聯的文字又不能相同,但是意境又要相通,想要對出一副好的對聯並不是十分容易的。
其實很多文人雅士在罵人的時候並不會出口成髒,語言粗鄙,反而會寫下一首詩來羞辱你,把中華文化發揚到極致。而還有人用對聯罵人,這就更絕了,對聯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如果胸無點墨,別人罵你,甚至以為他在誇你,你如果樂在其中,那可就真成傻子了。
相傳,有一則故事,一個地主經常欺壓百姓,因為財大氣粗與官府勾結,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要忍氣吞聲,生活過得是相當的苦。有一天地主要過壽,然後就請了一個秀才來為他寫一副對聯,而平時秀才也經常被地主欺壓,而這次寫對聯便是報仇的好機會。
看見地主家的管家來請,秀才也沒說什麼,就大步流星去了地主的家中,很快就在對聯上從容寫下了十四個字。奈何地主沒文化,看著對聯心裡美滋滋的,派人將對聯貼到了大門上,這樣往來的賓客一眼就能看見。
這副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看上去平平無奇,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然後我們再看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在我們普通人看在這不就讚美之詞嗎?秀才長期被地主欺壓,怎可能會讚美他呢?不過有學識的賓客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意思。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將禮儀道德看得十分重要,而「八德」分別講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但是這幅上聯缺少了八,隱含的意思就是罵地主是王八,而對聯上只有七德,沒有恥字,也就是罵地主是一個無恥之徒。
既然是「八德」,那怎可分開呢?這副對聯就掛在大門處,來來往往的人都能看到,不禁不佩服秀才的才華,不僅把地主哄得很開心,而且還將他狠狠羞辱了一番。如果有一天地主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麼想,會不會大發雷霆,惱羞成怒?
結語:其實,在中國,說話本身就是一門學問,雖然每個人想要表達的意思都是相同的,但是從不同的人口中說出來有不同的效果,有的人說出來會受到誇張,有的人說出來可能要被暴打一頓。有時候因為一句話能夠化幹戈為玉帛,有時候一句話能讓兄弟反目成仇,這也正是中華文化的精深之處,外國人是不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