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藏,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雖然對聯已經有上千年的深厚歷史,但依然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這一點和詩詞十分相似,但又不像詩詞那般高深,相對來說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說是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
從古至今,很多文學大家都沉浸於對對聯的樂趣中。不少人人覺得能對得好對聯的都文化深厚的學者,沒文化無法體會到對對聯的趣味。其實並非如此,對聯文化雅俗共賞,而且古代有很多經典的對聯都是出自民間。
關於對聯,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就給大家講個關於對聯的小故事,故事裡的這副對聯罵人不帶髒字,品味過後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精華所在。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地主通常是貶義詞,因為他們總是欺負百姓,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從前有位地主不識字,但是又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沒文化,於是就想找個秀才給自己寫副對聯,讓自己看起來有點文化。這位秀才想著地主平時總是看不起百姓,仗勢欺人。
於是靈機一動,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地主不識字,自然沒有發現對聯中暗含的意味。
但是他貼上對聯之後,路過的百姓看到了都會大笑,這讓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明白人們在笑什麼之後,無比生氣。你看出這副對聯有什麼奧妙了嗎?
先看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但古代的習慣是成雙成對,所以上聯可以看作少了一個「八」,意思就是忘八(王八);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完整的句子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以下聯可以理解成無恥。
雖然這副對聯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句句都是在調侃地主。地主本想找秀才算帳,但是這樣一來正好暴露了自己沒文化的事實,於是便作罷了,只能暗暗生悶氣。
可見,如果會玩,對聯可以變得很有趣。
很多人對對聯很熟悉,但了解得並不多,甚至可能覺得單看對聯有些枯燥。實際上,中國對聯博大精深,想玩便能玩出不一樣的趣味。
現在,除了春節貼對聯,很多人不會去主動了解對聯,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已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於弘揚中國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我們對傳統文化了解的卻越來越少。希望人們都能好好利用現在的便利,多多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