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不帶髒字罵人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精華

2020-12-15 老段聊古今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藏,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雖然對聯已經有上千年的深厚歷史,但依然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這一點和詩詞十分相似,但又不像詩詞那般高深,相對來說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說是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

從古至今,很多文學大家都沉浸於對對聯的樂趣中。不少人人覺得能對得好對聯的都文化深厚的學者,沒文化無法體會到對對聯的趣味。其實並非如此,對聯文化雅俗共賞,而且古代有很多經典的對聯都是出自民間。

關於對聯,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就給大家講個關於對聯的小故事,故事裡的這副對聯罵人不帶髒字,品味過後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精華所在。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地主通常是貶義詞,因為他們總是欺負百姓,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從前有位地主不識字,但是又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沒文化,於是就想找個秀才給自己寫副對聯,讓自己看起來有點文化。這位秀才想著地主平時總是看不起百姓,仗勢欺人。

於是靈機一動,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地主不識字,自然沒有發現對聯中暗含的意味。

但是他貼上對聯之後,路過的百姓看到了都會大笑,這讓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明白人們在笑什麼之後,無比生氣。你看出這副對聯有什麼奧妙了嗎?

先看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但古代的習慣是成雙成對,所以上聯可以看作少了一個「八」,意思就是忘八(王八);下聯「孝悌忠信禮義廉」,完整的句子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以下聯可以理解成無恥

雖然這副對聯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句句都是在調侃地主。地主本想找秀才算帳,但是這樣一來正好暴露了自己沒文化的事實,於是便作罷了,只能暗暗生悶氣。

可見,如果會玩,對聯可以變得很有趣。

很多人對對聯很熟悉,但了解得並不多,甚至可能覺得單看對聯有些枯燥。實際上,中國對聯博大精深,想玩便能玩出不一樣的趣味。

現在,除了春節貼對聯,很多人不會去主動了解對聯,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已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於弘揚中國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我們對傳統文化了解的卻越來越少。希望人們都能好好利用現在的便利,多多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最會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提到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紀曉嵐與和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個世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非常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它是要結合上下文一起看的。
  • 一幅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提到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紀曉嵐與和珅,此二人只要有閒暇時光,就會在一起戲弄對方,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知識上面的。而要說罵人的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還是紀曉嵐與和珅,此二人一直都是明爭暗鬥,即便一時間把對方打不垮,過過嘴癮,那也是很暢快的。
  • 罵人不帶髒字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別以為是在誇你
    對聯的歷史雖然很早,但是它並不像文言文那樣枯燥無味,反而更有趣味,尤其在古代,對對聯,更是古人的一種娛樂活動。對聯講究對仗工整,上聯和下聯的文字又不能相同,但是意境又要相通,想要對出一副好的對聯並不是十分容易的。
  • 罵人不帶髒字的一副對聯,上聯僅7個數字,沒點水平聽不出被罵!
    罵人不帶髒字的一副對聯,上聯僅7個數字,沒點水平聽不出被罵!說到蘇東坡,大家都知道是宋朝著名文學家,「唐詩宋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蘇東坡自然作得一手好詞,除此之外,其實他在對聯上也很有造詣。雖然蘇軾仕途坎坷,但他在朝廷外有一至交佛印和尚,這佛印和尚也是才華了得,這兩人到一塊自然少不了切磋一番。
  • 罵人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看懂的都是高水平!
    對聯,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平仄協調,一字一音。它最是講究語言的藝術,題材雅俗共賞,往往能使人在感受到語言美的同時,意外收穫一份趣味!對聯相較於文章有小、巧、精的特點,相較於詩歌有靈動精悍的優勢,所以在古代文人墨客之間,對聯就成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方式。
  • 史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今人拍案叫絕
    當然,對聯除了能夠供給文人雅士們閒時消遣之外,還有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用處。這其中就包括罵人,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便是一位秀才通過一幅對聯將一位土財主耍得團團轉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我國古代,在那個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年代稍微有幾份家底的人都能被人稱之為財主。這些財主們大多都為富不仁,仗著手裡面有幾個錢,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甚至還會欺壓百姓。
  • 不帶髒字!古代人教你怎麼罵人
    雖然這並不太能緩解你憤怒的情緒,可是又不想讓自己染上說髒話的習慣,那怎麼辦呢?來來來,學學古代人怎麼罵人的,那罵人可是不帶髒字的,既出口氣爽到了自己又顯得文雅有涵養。1.送他一副對聯吧,成本不高,意思自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
  • 火葬場門前一副對聯,上聯下聯都搞笑,看到「橫批」頓時瘮得慌
    對聯又稱楹聯,開始運用是在明朝時期,經常懸掛在樓堂宅殿的楹柱上,後來逐漸以「對聯」稱之。 對聯可以說得上是漢族的一個傳統習俗,以前多是在春節時作為祈求來年平安幸福、生活富足的,但是逐漸演變著在任何場所都能出現,客棧、青樓等等都有。
  • 知府上聯「東和尚,西尼姑,兩廂情願,糊糊塗塗」,下聯堪稱經典
    一副寓意頗深、構思巧妙的對聯往往會令人叫絕,自古以來流傳下來不少經典對聯,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一副精妙的對聯。知府大人提出的上聯:「東和尚,西尼姑,兩廂情願,糊糊塗塗」,乍一看頗有刁難、奚落之意的上聯卻被人輕鬆對出,並且下聯堪稱經典,這是怎樣的一副對聯呢?
  • 劉家人出一上聯「劉邦劉備劉德華」,周家人對的下聯很是經典
    偶然間看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蘇東坡便來了一句上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聽了之後,心中自然明白。他隨手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下聯也就出來了:「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 棺材店的一副上聯:「人無千歲壽」,大才子對出下聯,很有哲理
    早期的對聯被稱為楹聯,一般都是寫在桃符之上,後來造紙術發明後,對聯都用筆墨紙硯代替,這樣一來對聯的傳承變得更廣泛了。  對聯的種類有很多,比如諧音聯、拆字聯、疊字聯、重字聯等等,每一種區分,都有一定的規則限制。比如諧音聯,由於音同字不同,所以上聯和下聯皆要有諧音的詞彙才能對仗工整,同理拆字聯由於字數的拆解,那麼下聯也要考慮拆字這一層面。所以說想要對好一副對聯,十分考驗一個人的詞彙量。
  • 師爺為公共廁所寫了一副對聯,上聯:來人不蹲就站,下聯更是一絕
    不過相比於詩詞的對仗工整,對聯的語言更為朗朗上口和精妙入神,大多數的對聯不一定辭藻華麗、富有文採,但卻蘊含著人們的生活氣息。上聯是一個"死"字,至於下聯,大家可能認為一定對應著"生",實則不然,下聯寫的是一個倒著的"生",這幅對聯想要傳達的意思是:寧可站著被處死,也不願跪著苟且偷生,簡簡單單兩個字,就把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頑強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 史上最懶對聯:下聯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聯,總在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史上最懶對聯:下聯一字不差地照抄上聯,總在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讀懂就是贏家!這副春聯的內容太不吉利,王夫人更急了,讓他重寫幅好的。可是,王老師就是不聽夫人之言,直接讓兒子貼了出去。這下好了,再也沒人來揭了。直到大年初一的凌晨,王羲之起了個大早,又在上、下聯的後半部各寫了三個字,叫兒子貼上。拜年的人看到這副春聯後,無不拍手稱妙。
  • 才女出上聯:「王不出頭誰做主」,才子的霸氣下聯令才女臉紅
    其實一副上好的佳對,不僅僅要求對仗工整,平仄押韻,而且要意境高遠,言之有物,這便是對聯文化的精華所在。如果意境不相匹配,上聯說的是風景,下聯對出人物,雖然語法規整,但卻是為了對而對,失去了對聯文化的靈魂了。歷代有關對聯的趣事很多,早在北宋時期,蘇軾就善於對對聯,很多野史和民間故事裡均記載蘇軾與佛印二人的對聯故事,很多都被列入經典,至今品讀依舊讓人忍俊不禁。
  • 才女徵婚上聯「王不出頭誰做主」,大才子對出下聯,兩人喜結連理
    有的人說對聯哪有那麼難,看到「天」就對「地」,看到「春花」立馬想到「秋月」,這是有跡可循的,也是套路滿滿。事實上,對聯文化的確有些規律和語法,這樣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錯誤,但對聯文化如果僅僅局限於此,未免有些呆板迂腐,所對出的下聯也難以列入「名對」的範疇了。其實一副上好的佳對,不僅僅要求對仗工整,平仄押韻,而且要意境高遠,言之有物,這便是對聯文化的精華所在。
  • 火葬場掛一對聯,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下聯則讓人不太舒服
    一般來說,上聯要貼在右,而下聯便貼在左,這與古人寫字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什麼場合什麼環境都有對應的對聯。火葬場掛的一對聯,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有」,大家猜猜下聯是什麼。一、遲早都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古到今中國孕育出了不少的文化。文化的力量,能使人在這國度富有精神的生存。關於對聯,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 廁所門前有一副對聯,上聯「來人不蹲就站」,下聯該怎麼對?
    二、 關於對聯的故事說到宋代的才子,就不得不提蘇東坡了。蘇東坡在民間的對聯故事也非常豐富,並且和他的和尚朋友脫不了干係。蘇東坡在黃州的時候,和自己的和尚朋友佛印一起在長江上面泛舟,日子好不快活。蘇東坡卻起了戲耍自己朋友的心思。他的手向左岸一指,卻不講話。佛印順著他的手看過去,發現河邊有一條小黃狗正在啃著骨頭。
  • 生活對聯,上聯:滿面春潮花帶雨,邀對下聯
    開卷有益,今天閱讀了古詩《春夢》,從古詩中我得到一上聯:滿面春潮花帶雨,在這裡分享給各位。拋磚引玉——上聯:滿面春潮花帶雨下聯:無邊月色水含煙滿面春潮花帶雨昨天夜裡,春風吹進了我的寢室,才突然發覺,春天已經到了,不禁想起遠在湘江之濱的伊人。
  • 火葬場門口一副對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下聯:太經典了
    在不同時節,貼的對聯也有不同的叫法,春節時貼它,叫作貼春聯,辦喪事時用的叫輓聯,辦喜事時用的則叫慶聯。歷史上,最早的對聯是五代後蜀主孟昶寫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這副春聯因為被題在孟昶寢室門板的桃符上,所以對聯也被稱為桃符。因為對聯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所以從古至今,也發生了許多和對聯有關的趣事。
  • 明朝一幅對聯,上聯一字不差照抄下聯,卻流傳至今
    九華山釣魚臺上有一副對聯:「來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裡天上天。」中國歷史中,從來不缺乏文人墨客。而文人墨客們似乎都得學會一個基礎學問,那就是會做對聯。直到現在,對聯的傳統一直也沒有被取締。在過春節時,家家戶戶也會貼上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