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只要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莎士比亞
莫泊桑,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與契訶夫、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善於通過人物表情、行為、語言等揭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細膩地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通過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來描繪當下社會中人物的生活百態以及人性背後隱藏的深層次涵義。
簡單來講,這篇小說主要圍繞「我」的叔叔于勒貧富的變化,描繪出「我」的雙親——菲利普夫婦所做出的反應以及心理上的變化過程。從對金錢滿懷的希望到對希望破滅的失望,乃至對親情的認同到最後對親情的咒罵、怨恨和拋棄,無不影射出菲利普夫婦人性深處的劣根性。
01 精緻的拜金主義者——菲利普夫婦豐富的心理變化
【最初的人設】「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早年不務正業、揮霍錢財,耗盡家裡全部資產,甚至侵蝕掉「我」父親的錢財。家裡人一致認為于勒是無賴、壞蛋和流氓。
【人設的轉變】當到美洲的于勒寄來信說自己賺了錢,並願意補償「我」的父親——菲利普因他而受的損失時,家裡人興奮不已,尤其是菲利普夫婦。大家之前心頭的那個無賴于勒被認為是正直、有良心的人。
【人設的堅定,希望的火種】兩年之後,于勒第二次寄來的信成為了家裡的福音書,並每天念一念,向朋友展示。十年之後,隨著時間的流逝,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期望與日俱增。
「我」的母親常說:「等我們的好于勒回來了,家裡就會富裕的,總算這一家子出了一個能人!」「我」的父親始終重複他那句老話:「唉,要是于勒就在這條船上,那該多好!」
【人設的崩塌,希望的破滅】當一家人到澤西島旅遊時,菲利普發現牡蠣販子很像于勒。作者莫泊桑著力描畫了他的臉色和眼神:「臉色煞白」與「目光也很古怪」。當船長證實這個牡蠣販子就是于勒時,菲利普的臉色和眼神是:「臉色變得慘白」與「眼神驚慌不安」。
仔細思考,我們不難釐出一條頭緒:
于勒揮霍無度(無賴)——于勒賺錢承認補償(正直)——兩次寄信表明心跡(希望)——確認于勒真實身份(失望)
整個小說在情節結構上,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圍繞于勒的命運展開了跌宕起伏的深刻描寫。最終的結局導致菲利普夫婦十多年的發財希望破滅,中途刻畫了他們急劇變化的複雜的內心活動,淋漓盡致地凸顯了他們夫婦內心精緻的拜金主義思想,也揭露出當下社會背景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
02 有時候,親情在金錢面前會顯得一文不值
從整個小說的故事推進和情節來看,菲利普夫婦對自己親弟兄于勒的態度或者認識是以這種思路來貫穿全文的:從最開始的無賴,再到正直,最後回歸於無賴。如此善變的心理活動,無非就是內心的金錢欲望在作祟。
「我想就是他,你待會兒去向船長打聽打聽。可一定要特別小心,別讓那無賴再來拖累我們。」母親突然變得非常憤怒,說:「我早就知道這個騙子幹不成任何正經事,早晚會來拖累我們,誰能指望達弗朗什家的人會有點出息。」
【親情的拋棄】當菲利普夫婦確認于勒身份之後,心頭十多年的希望頓時破滅。他們並沒有顧及骨肉之親,與狼狽不堪的于勒相認。相反,卻一改之前的態度,對這個失望的親弟兄表示異常地憤怒和嫌棄。甚至在最後,一家人旅遊完畢,為避免與他再次碰面,竟然改乘了其他輪船。典型的金錢主義思想在菲利普夫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寫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及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
朋友小郭的父親有一個弟弟,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哪怕是父母過生日,平時也沒打一個電話予以關心問候。後來因為小郭爺爺老家的土地和房子被徵用,政府補貼了一百多萬。得知父親獲得了如此大的一筆錢財,小郭的叔叔,也就是小郭父親的弟弟,立馬趕回老家,打算與他的哥哥「分家產」。弟弟很直白,開誠布公,直接說明意圖,他「死纏爛打」,小郭的爺爺拗不過。考慮到小郭父親平時的孝心,爺爺就給父親多分了三十萬。那個常年在外的叔叔見自己的錢少了,就大吼大叫,時常找爺爺「麻煩」。本來就體弱多病的爺爺哪裡禁得起如此大的鬧騰。沒過多久,爺爺去世了。後來,小郭的叔叔就將小郭的父親告上了法庭......
至於後面的法庭宣判結局如何,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爺爺人沒了,家庭沒了,血濃於水的親情沒了。
現實生活中,親情在金錢面前會顯得一文不值。因為,在面對【親情】和【金錢】這兩個選擇的時候,大多數選擇了後者。
03 金錢至上的思維,人性的特質會暴露無遺
① 虛榮心
小說前面就對菲利普家庭作了描述。比如,處處都得精打細算,力求節儉;有人請吃飯,從不敢答應,以免回請。家裡的吃穿用,買的都是便宜貨,商店裡的清倉品……
然而,每逢周天,一家人都會衣冠楚楚到防波堤上去散步。父親身穿禮服、母親五彩繽紛、姐姐裝扮妥善,一家人行走在街上,神態莊嚴,一本正經,舉止凝重,腰板筆挺,雙腿繃直,如此這般跨步前進,似乎他們的儀態絕非小節,而是關係到某種宏圖大業。
而他們所謂的宏圖大業就是:【傻傻地看著遠方的遊輪,以迎接曾寫信承諾給他們經濟補償的弟弟于勒】!
②自卑心
據作者所言,二姐的婚姻,主要是因為于勒寄來了那封充滿希望的信。否則,那位年青的公務員不會看上家庭寒磣的二姐。當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確認于勒身份的時候,「我」的母親卻不假思索地說到:
「必須把孩子們支開。約瑟夫既然已經全知道,就讓他去把他們領回來,千萬要小心,別讓女婿知道這件事。」
與其說是菲利普夫婦擔心女婿知道于勒真實身份而退婚,倒不如說他們內心貧窮的那份自卑感在作祟。
③金錢欲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產生的主要背景是,當下法國的小資產階級許多面臨破產,甚至已經破產的尷尬窘困,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問題。許多不甘心的資產階級紛紛出海,遠赴其他國家或者大洲,以期賺取巨額財物再榮歸故裡。
在那個社會,很多人都懷揣著金錢的欲望,想為自己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榮歸故裡」。很多人不僅被強烈的金錢欲衝昏了頭腦,甚至還淪落為社會最底層非常不起眼的「小人物」。于勒就是作者想要刻畫的一個人物。相信于勒這個人物只是芸芸社會中廣大破產小資產階級中的一個縮影吧。
《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是中學時代學過的一部作品。當時年紀小,只知道這是一位名人作家的小說,也是必讀的作品,對裡面的更深層次涵義知之甚少。時隔十多年,再一次品讀咀嚼,竟有別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