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花燕去世了,留下的百萬善款卻成為一團迷霧。
2019年10月,9958以救助吳花燕為名,在「水滴公益」、「微公益」平臺募集善款超過100萬元,但僅轉過去2萬元用於吳花燕治療。
隨著事件發酵,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背後許多不規範的操作越來越顯著地呈現出來。
第一,從年齡上看,吳花燕並不在9958的救助範圍。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申請表》顯示,救助申請人須為「0-18歲的疾病兒童或孤殘兒童」「低保家庭或經濟上無法持續承擔治療費用的困境兒童」。
而吳花燕患病時已經23歲,顯然不在救助範圍。
為什麼中華兒慈會如此熱心地去救助本不屬於他們救助的對象呢?
是不是離開中華兒慈會的救助,吳花燕就沒有別的救濟渠道了呢?
第二,從需求上看,吳花燕根本就不需要中華兒慈會的救助。
吳花燕治療費用共開支三萬多元,作為精準扶貧戶,依靠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她絕大多數醫藥費都可以報銷或免除。
同時,吳花燕本人已經在水滴籌上籌得20餘萬元善款,除此之外沒有向任何機構和個人公布求助帳號。
在吳花燕本人絲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中華兒慈會熱心地在兩個平臺上、兩次籌款,這麼做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
並且,9958說,家人和鄉政府干涉下,才沒有把善款交給吳花燕。
可是,鄉政府負責人毫不客氣地說,絕對沒有這回事,絕對沒有什麼公益組織與他們聯繫過。
鄉政府有能力阻攔中華兒慈會的善款嗎?
第三,從實際效果看,中華兒慈會急匆匆籌集的善款趴成了理財基金。
100多萬救命錢,只花出去2萬,剩下的就只能趴在中華兒慈會的帳戶上。
放在那幹什麼用呢?
中華兒慈會2018年財務報告顯示,其帳面金額現金流非常高,達到4億元之多,這麼多的錢僅理財收益就達到4400萬元。
雖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得將慈善基金用於理財,可是既然有這麼多錢打底,為何還要打著病患人的名義向社會募捐呢?
時至今日,中華兒慈會理事長王林,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在吳花燕個案處理上有不規範的地方。
果真是個案處理不規範嗎?
如果真是這樣就好了。
中央臺記者登陸中華兒慈會的網站,找到一名叫何澤悅的受助人,信息發布日期為2012年10月,情況介紹中的最後一句寫道:孩子治療中因病情惡化不幸於12月去世。
而頁面狀態顯示,目前用戶仍能進行捐款。
記者填寫完簡單信息後,馬上跳轉到付款頁面,順利完成付款。
7年前已經去世的兒童,還放在那裡籌款,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
做慈善事業是行善積德,既需要柔軟的菩薩心腸,還需要坦坦蕩蕩、光明磊落。
面對公眾詰問,中華兒慈會始終顧左右而言他,缺少一個誠懇老實的態度。
不知道他們這種底氣從何而來?
不知道他們行善的資格從何而來?
社會寬容度是有限的,欺天瞞地終將身敗名裂。
中華兒慈會不要以為打著「中華」的旗號,就擺不正位置。
每一分善款都很沉重,每一次捐助都需要絕對純潔。
希望不要玷汙了千千萬無條件的信任,不要在無數眼睛注視下隱藏一顆見不得人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