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新河浦

2021-01-07 中國廣州發布

通過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微改造,讓居民生活更舒心愜意

南國夏日的午後,斑駁滄桑的慎園外,一行正值青春年華的女生手捧五彩花束,駐足在古香古色的建築下,倚門回首。這裡,是廣州歷史文化街區——新河浦。

493棟百年建築、東山五大僑園、中共三大會址……漫步新河浦,這個廣州市現存規模最大、中西結合、低層院落式民居街區,隨處可見一棟棟僑房。風花雪月與千秋功業流淌在這些青瓦紅磚間,融匯了中西文化的理念,沉澱凝成廣府百年神韻。

是的,百年!20世紀二三十年代,軍政要員、富商巨賈在此大興土木,開啟了新河浦的開發建設。

日前,「廣州東山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復興工程」項目斬獲亞洲景觀營造領域的最高榮譽——亞洲都市景觀獎。「體現了與環境和諧共生,尊重區域歷史與文化,具有安全方便、可持續性及高度藝術性並對當地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大會組委會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新河浦為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城市更新和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實踐案例。

在廣州,如果說西關是政府由上而下,通過頂層設計力推的改造;東山則以新河浦為代表,是一群有本地情結的居民、業主、商家乃至租客主導,自下往上帶動的城市更新。「在這裡,你看到的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藝範摻入了幾分煙火氣。」本地人王瑩瑩說,新河浦像一座開放的廣府宅院,是廣州市井的本真面目。

東山印記

百年廣州的濃縮版

慎園是我國著名企業家、歸僑曹冠英所建的私邸。

在這裡,我們見到了曹冠英之子——88歲的曹國裕老人。在曹國裕的印象中,這座他出生的宅子由父親的同學、留美建築師雷佑康設計。

在曹老的帶領下,穿過慎園奶黃色粗砂批蕩的圍牆,看到的是與牆外截然不同的景象——4棵古樹迎面而來,最老的一棵蘋婆樹已逾百歲,兩人合圍才能抱得過來。

豪宅之雍容華貴僅從門窗便可一窺乾坤:俗稱「菠蘿片」的慎園玻璃在當時十分罕見,門外的防盜網購自香港,柚木製成的門檻能經受數十載的風霜。

除了關於器物的記憶,更讓新河浦人津津樂道的是當地近代以來歷久彌新的人文精神。

慎園旁邊的簡園,原是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簡琴石的產業。「我父親和朋友一起經營的華成菸草公司排第二,兩家就挨在一起。」憶起舊時實業興邦的故事,曹國裕中氣十足。

隨著烽火燃起,民族商業短時間內歸於沉寂。曹國裕隨父親轉戰廣西、香港,後來還去了越南一帶。然而,報國之志從未在背井離鄉的曹國裕心頭隱去。顛沛流離17年後,1945年他終於踏上故土。此後半生,他將自己所學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在廣州,兩千年的歷史看越秀;五百年的歷史看西關;百年歷史則必看東山。」雷鳴夏在新河浦逵園出生、東山長大。陽光從朱閣傾灑進房內,他望著窗外青翠欲滴的爬牆虎,手指稍稍朝下壓了壓,說道:「廣州現代化的起點就在東山。」

1921年,時任廣州市市長的孫科在父親孫中山「花園都市」理念的影響下,提出了拓展廣州東郊為新式住宅區的設想。這一設想被具體規劃為「模範住宅區」,其選之地馬棚崗、竹絲崗等均在新河浦西北側的東山。

隨後,廣州數任市長都有過在海外學習城市規劃的經歷,華僑建造的新河浦洋樓正是西洋風落地本土的印記。因此,無論從朝向、排水,還是從構造方式看,廣州的房屋不少採用了東山地區的建築模式。

洋樓「後代」

懷揣情懷重塑家園

舊時民族實業家打造的居家之所,幾經周轉有了新人進駐。他們繼承前人志趣,在祖輩的餘蔭裡做著現代的生意。

五大僑園之一的逵園正是如此。這座建於1922年的西式建築與中共三大會址隔街相望。

歷經歲月的洗禮,逵園的小洋樓並未呈現年久失修的衰敗景象。庭院中,兩棵筆挺的棕櫚樹直指藍天,猶如挺拔俊俏的衛士守護在主樓門前。步入樓內,一樓空曠典雅,用作靜物展廳,從陶瓷到畫廊,時段有殊、展品各異;二樓精緻華麗,用於衣物售賣,從長袍到短衫,風格多樣、不一而足;三樓簡約開闊,一張咖啡吧檯對面便是陽臺,遠處的小蠻腰盡收眼底。

「我們邀請了文物保護專家對房屋進行了修繕,在力求恢復歷史原貌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元素孵化了文化產業。」80後、新河浦人王瑩瑩是逵園藝術館的市場總監。

王瑩瑩發現,以逵園為代表的微改造舊建築,如今已散落於新河浦的街巷。馨園被改造為鬧市中心的一隅僻靜民宿;春園,這座中共三大的代表居住過的地方,現在則是開放的博物館……

「回家創業出於情懷」「運營動力源自情懷」……在王瑩瑩等創業者口中,「情懷」是被提及最多的詞彙,其中包括了故土情結、文化依賴、前景期待。

「我們出身本地,喜歡這裡的歷史和人文氛圍,願意花大價錢投入。」作為廣東建築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馮卓思同時也是馨園的管理者,「這裡,一切還是兒時的記憶。」

創業者們坦言,僅憑小規模的文化產業難以收回前期微改造及場所布展的本錢。以馨園二期為例,這裡700多平方米的空間,月租金達到了10萬元。

但創業者對收益保持樂觀預判。他們認為,收益一方面源於文創產業的潛在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他們對本地房屋區位價值的判斷。如王瑩瑩所言:「新河浦有好的教育資源,這裡的建築和生活都是別處無法複製的。」

老街重生

活化改造成為必然

正因為無法複製,所以不能眼看著它們被時間無情地侵蝕。於是,活化改造成為必然。

走進馨園,雅致的天井小院旁,即為活化後的古建築民宿。其中,有間客房被命名為「東山少爺房」,院內玉蘭淨植,窗外曲徑通幽,屋裡古玩薈萃。中西交融的貴雅、繁華鬧市中的清雅,讓來客有種大隱於市之感。

「馨園改造得挺認真,城市設計就是要走精品化、異質化路線。」雷鳴夏認為,以新河浦為代表的東山是西方文化、華僑文化、教育文化的交集點,這三種文化共同塑造了東山文化的特質。

每有遠方好友來,王瑩瑩在推薦了廣州的熱門景點後,總會把新河浦作為壓軸的去處告知——走在恤孤院路上,一棟紅磚小樓裡飄出陣陣咖啡香;越接近龜崗大馬路市場,餐飲小店和士多店越多,文藝範摻入了幾分煙火氣。

書法培訓班、各式展覽、特色民宿……如今,生活氣息也嵌入洋樓之間,讓遊客感受到「尋常巷陌裡的日常生活」。

如今,新河浦街區內大部分歷史建築依然保留著居住功能——建築的產權以私有為主,業主多為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去完成舊房改造的住戶,他們或親自上陣,或委託管理人打點。

王瑩瑩記得,小時候逵園是人去樓空的閒置狀態。後來,因為機緣巧合,她接觸到了海外房東委託管理老宅的人員。經過長時間的溝通,王瑩瑩意識到,房東不想出售房子,但對活化老屋很感興趣,也對出身本地的運營者有更多認可。

帶著時代變遷的印記,承載著家園的懷想,如今的新河浦在鋼筋水泥的都市腹地成了一方「市內桃源」。

庭院敞開

自治成就熟人社區

舊時的廣州流傳著「富西關、貴東山」「有錢住西關、有權住東山」的這些說法,折射著位於東山地區的新河浦「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

如今,兜兜轉轉穿越新河浦,咖啡館、手作店、照相館、設計事務所如同散落的珍珠,被無形的線串聯起來。它們不事張揚、體量較小、與世無爭。以洋樓群為場景,構成了新河浦「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的展示片段,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也在這裡生根。

其實,早十年又是另一番景象。2008年,東山街新河浦社區居委會主任江瓊走馬上任之初屢吃閉門羹。「以前,居民很少與居委會往來。」江瓊苦笑著感慨:「何謂『侯門深似海』,我算是切身體會到了。」多次登門無果後,江瓊只能採取「預約」的方式。去居民家中之前,江瓊需要先給他們打電話約定時間,住戶才肯打開庭院大門。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近年來居民互助會的成立。起初,新河浦社區的5個路段由於沒有禁停標誌,車輛被隨意停放在路邊,高峰時狹窄的街道裡停了300多輛車。長此以往,車輛堵住了住戶的大門,爭執和口角隨之而生。

「我們居委會牽頭,為每個路段選出來居民代表,去實現自我管理和服務。」江瓊說,居民代表由於了解當地住戶情況,對車輛實現了有效管理,從而破解了堵路難題。

由此,新河浦社區的群眾被調動起來,部分路段的住戶自發建起了微信群,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可直接在群裡反映,居委會成員隨即開展解決工作。

「十幾年的保護和活化,讓新河浦歷史街區修舊如舊卻又煥然一新。」江瓊說,新河浦也從一個陌生社區成為了熟人社區。

新河浦代表了人們對美好人居環境的追求與實踐範式。這一過程中,政府作為重要參與方也適時進行了宏觀規劃與頂層設計,起到了引導作用。

早在2000年,新河浦便被列入廣州市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

2006年,《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提到,新河浦核心地段以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為保護重點。

2019年10月,《廣州市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指出,核心保護範圍內除建設必要基礎設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新建建築高度須控制在12米以下。

除制定明文規劃外,政府主導的修繕整治工程同步進行。例如,2006年,五大僑園獲得了修繕;2007年,越秀區政府分兩期對新河浦社區進行綜合整治,整治工程包括「三線」下地、綠化、房屋立面整飾等。

越秀區政府主動謀劃產業布局,優先盤活空置區直管房等公有物業資源、國有企業老舊物業,積極改善街區公共空間環境和公共服務設施。重點引入品牌的文化藝術企業、精品民宿、旅遊服務等高端行業、高端要素向街區集中,以品牌企業的吸引力,吸引一批優質的文化藝術企業聚集,培育優勢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國際藝術設計集聚的產業氛圍。

拋除了大拆大建的策略,新河浦匯聚了相對審慎的自上而下官方力量與相對從容的自下而上民間力量。兩種力量相輔相成,共同為新河浦洗去歲月浮塵,呵護著古老建築的在地文化價值。

事實上,保護和活化的路並非一路順暢。「現在這裡人多了很多,沒以前安靜了」「這麼多年,沒看到什麼大變化」……在推進廣州東山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復興工程的過程中,也會收到不同的意見。

作為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樣本,未來的新河浦將如何繼續向歷史「取經」,走出一條別具一格的活化之路?值得思考。

■記者觀察

遊人漸多,

新河浦能否承受?

「站在路上拍照的人變多了。」談到新河浦的變化,在此長大的「90後」女生趙瑜告訴記者,「不是車影響人,就是人影響車,公交車開過去,看著挺心塞的。」

記者走訪發現,廣州五大僑園中的明園、簡園及新河浦「網紅斜坡」所在的培正路僅一車道,人行道亦不寬,遊客拍照取景時後退一兩步,往往就已站在馬路中間。與此同時,培正路共有811路、813路兩條公交線路經過,這導致每隔約10分鐘公交車駛過時,常常需放慢速度,要等遊客讓出路面後,方能正常駛離。

培正路的情況亦非孤例,在新河浦及與之相鄰的龜崗社區,雙車道及單車道道路十分普遍。片區內學校密集,僅保安前街—煙墩路—廟前直街一線約750米,就有煙墩路幼兒園、署前路小學、培正小學、培正中學、廣州七中等學校及越秀區少年宮等機構。上學放學尖峰時段,人車爭道,常造成交通擁堵。

對此,王瑩瑩建議進入新河浦遊覽時可考慮步行或騎行。在她看來,漫步是體驗這裡生活氣息的最佳方式,旅遊大巴不妨停在片區外。李靜則表示,散客可藉助便捷的公共運輸抵達東山湖公園、署前路等周邊地點,隨後步行遊覽。

更多的遊客?新河浦的深深庭院也正期待著。

「希望你們幫個忙,油漆一下慎園的外牆。」曹國裕老人說,「(街區)裝修得那麼漂亮,我也想刷一下。」

順著他的視線,「老鄰居」明園從蘋婆樹的傘蓋中探出一角,在午後的陽光下,明黃的牆壁熠熠生輝。視線之外的牆腳下,依稀傳來輕輕的快門聲。

「不要覺得打擾,我們已經習慣了。」雷鳴夏笑道。

■專家觀點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世福:

只談情懷不夠

兼顧多方訴求

時至今日,歷史街區的「存量提升」在南粵大地表現出多元化的存在方式。文化的重塑受不同形式經濟發展動力的驅動,沉澱出各異的歷史街區更新樣本。廣州東山新河浦歷史街區,在政府、居民、社會組織的悉心經營下,精描淡畫,在漫長的歲月中醞釀,推動了街區空間的不斷優化提升,傳承著歷史演進的文化內涵。

這是歷史街區的「再文化」過程。即在原有文化積澱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再創新和發展,從而實現在歷史變遷中的動態保育。然而只談文化、情懷是遠遠不夠的,城市更新中也交織著空間作為商品的交易以及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衝突。無論是政府、房地產開發商或是街區的業主和居民,都存在著不同的對「再文化」的價值判斷。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談判以及交易過程本身就是文化的實態進程。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呂斌:

鄰裡關係也是一種文化

對於具有歷史文化積澱的街區,城市更新時不應大拆大建,而要通過可持續性的方式,推動城市微改造和有機更新。這其中包括了三種模式:政府主導的微改造、企業買斷後開展的微改造、社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微改造。

廣州新河浦屬於第三種模式,即社區居民或當事人積極推動、由下至上開展的微改造。這也是我最推崇的一種類型。因為改造過程中,鄰裡關係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老城市煥發新活力,不僅僅是房屋硬體的更替,還要考慮鄰裡關係、生活方式的存留。

以新河浦地區為代表,廣州的多數老建築還是要讓現代人使用。其使用方式需要跟歷史文化的內涵產生一定契合,從而結合建築的特點,賦予老建築新的創意功能。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很好的選擇——既能留下老建築的歷史氣質,也符合當地的空間氛圍。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新河浦文物歷史建築屢遭「破壞性修繕」
    在水刷石立面噴仿石漆,在紅磚牆上貼紅磚片……新河浦「破壞性修繕」 (上)在水刷石立面上噴仿石漆、在紅磚牆上油紅漆、貼紅磚片,以民國小洋樓著稱的網紅打卡點——廣州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下稱新河浦)接二連三發生受保護建築外立面在修繕時被破壞的事件,從不可移動文物到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線索的「破壞性修繕」,大部分是由文保志願者發現,負責巡查保護的街道及城管人員並不知情
  • 探訪廣州新河浦民國別墅群,感受中西合璧建築特色,美到亞洲拿獎
    新河浦位於廣州越秀老區(原東山區),東起達道路、西至均益路,北接廟前西街、廟前直街、寺貝通津,南臨新河浦湧。20世紀民國初期,包括華僑、富商和政要等權貴階層大多居住於此,因此新河浦一帶留下許多兼具中西特色的新型民居建築群,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城市風貌。
  • 廣東公布65處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廣州新河浦等26處入選
    4月2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掛出《關於公布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統一公布新河浦等65處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其中廣州有26個街區入選。廣州市越秀區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 《通知》提到,為更好地保護、挖掘和傳承我省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現對此前已批准的新河浦等65處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統一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