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有: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委原書記梁保華,江蘇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張連珍,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蔣定之,原南京軍區政委方祖岐上將,江蘇省委原書記陳煥友。以及羅一民、王雪非、顧浩、王壽亭、馮敏剛、徐承雲、俞興德、王湛、張九漢、孫心良、徐耀新、梁勇、李一寧、徐寧、王慧芬、丁曉昌、高以儉、徐小躍、韓顯紅等。
出席開幕式的藝術家有:尉天池、喻繼高、趙緒成、言恭達、鄭曉華、宋玉麟、周京新、黃惇、徐利明、陶澤如、馬鴻增、傅二石、蕭平、秦劍銘、胡寧娜、薛亮、喻慧、朱道平、孫少斌、章節、洪煒、趙紹龍、汪寅生、徐純原、桑作楷、邵希平、徐善、徐建明、魏鎮、王衛軍、王繼安、仇高馳、劉燦銘、黃正明、謝少承等。
「江蘇省優秀美術家系列展」是江蘇省文化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出重量級優秀人才,推動江蘇文化藝術「高原出高峰」的重要舉措。「系列展」經歷了嚴格的項目申報與評審過程,入選者必須為我省美術界代表性人物與拔尖人才。經專家評審,孫曉雲、薛亮、梁元、時衛平、胡寧娜、劉紅沛、喻慧、陸慶龍等8位藝術家入選。省文化廳對他們舉辦個人畫展、出版畫集進行資助,並給予宣傳推廣等方面的支持。
孫曉雲是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從三歲開始就在母親啟蒙下學寫書法,孜孜不倦近六十載。她視寫字為「女紅」,始終堅持傳承文脈,回歸傳統,不懈追求,在洞悉古人用筆之理與筆法嬗變源流的基礎上,對各種書體的特徵、要領準確理解,加之長期的實踐與研究,逐漸形成了筆精墨妙、韻濃情真、靈動秀勁、自然天成的書風。這在她的小行草和小行楷書寫中尤為鮮明,飽蘊著淡雅的情懷和嚴謹的法度,書界一位評家評價她的小字行草「穿越了性別,穿越了年齡,穿越了地域,穿越了社會階層,甚至穿越了歷史,捕捉到了文人書法最具普遍性的那種精神和意蘊」。專著《書法有法》自2000年以來,先後由華藝出版社、臺灣未來出版社(繁體版)、知識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日文版)等出版社出版,十六年來暢銷不衰,先後二十次再版,印數突破十五萬冊,創全國書法理論書籍銷售量紀錄。
她以堅實的傳統帖學功底與鮮明的個人書法面貌,成為當今書壇的領軍人物之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始,屢獲全國大獎,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中共十七、十八大代表,中國文聯第九、十屆委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被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被中國文聯評為「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獲得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藝術獎」,獲得江蘇省委省政府首屆「紫金文化獎章」。
「不忘初心——孫曉雲書法展」展出孫曉雲近年來創作的書法精品近百件,囊括楷、行、草、隸多種書體。內容既有氣勢磅礴的毛澤東詩詞、經典詞賦,又有細膩恬靜的讀書筆記、手札隨想;既有綱領性的習總書記在十屆文代會上的重要論述,又有中華傳統德育經典的《大學》、《中庸》、《論語》兩萬多字的小楷原作。作品剛柔並濟、章法融暢,自然瀟灑,平淡天成。
初心,是熱愛,也是追求;是目標,也是動力。從展出的作品中,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孫曉雲嚴肅的態度、畢生的實踐和溯本求源的精神;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她繼承傳統經典書法的那份堅持;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她「不忘初心」,讓書法真正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神聖象徵的信念,這也正是她的書法立場與文化擔當。
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32x22cm 2016年
西晉 陸機《文賦》句 32x22cm 2016年
南朝 劉勰《文心雕龍》句 32x22cm 2016年
東漢 王充句 32x22cm 2016年
南北朝 庾信《徵調曲》句32x22cm 2016年
唐 盧延讓《苦吟》32x22cm 2016年
唐 賈島《題詩後》32x22cm 2016年
唐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32x22cm 2016年
毛澤東《沁園春 雪》397X123cm 2014年
杜甫《望嶽》96x177cm 2016年
毛澤東《清平樂 六盤山》96x177cm 2016年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80x97cm 2009年
羅大經《鶴林玉露》48x150cm 2016年
陸遊《古琴 名帖》聯 22x68cm 2016年
吳昌碩《刊石 行歌》聯 54x158cm 2015年
《憑欄 倚石》 45x176cmx2 2016年
《松搖 竹撼》33x134cmx2 2016年
《滄海日 南華經》 35x138cmx2 2014年
李白《草書歌》103x31cm 2016年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254x48cm 2016年
《千字文》 438x40cm 2015年
《丙申春月紀事 江蘇鳳凰》39x28cm 2016年
《丙申春月紀事 赴臺灣》39x28cm 2016年
《丙申春月紀事 吾拙作》39x28cm 2016年
《丙申春月紀事 丙申春節》39x28cm 2016年
《小雪》17x27cm 2016年
《九月》17x27cm 2016年
《小糰子》17x27cm 2016年
《老父》 17x27cm 2016年
杜甫《秋興八首》之二
杜甫《秋興八首》之八
杜甫《渼陂行》 27x27cm 2015年
清珙《閒詠》 67x34cm 2015年
陳與義《雨晴》 70x137cm 2015年
劉因《山家》70x137cm 2014年
《大學》之一 38x27cm 2014年
《中庸》之一 38x27cm 2014年
《論語》(節選)30x27cm 2016年
老子《道德經》(節選)1000x27cm 2010年
《明代》 18x27cm 2016年
《三十年前》 18x27cm 2016年
《南史》 18x27cm 2016年
《孟子》 18x27cm 2016年
《古詩四首》68x68.5cm 2013年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3x45cm 2016年
李白《北山獨酌寄韋六》 19x28cm 2014年
《桃花扇》 34x33cmx12 2016年
《易安居士詞鈔》368x20cm 2016年
《歷代名人詠江蘇詩二十首》368x30cm 2010年
孫曉雲的書法立場與文化擔當
——馬鴻增
人老會健忘,但與孫曉雲有關的幾件往事,我卻記得比較清楚。
1980年,20多歲的曉雲還在部隊當兵,創作了一幅有著書法長題的水墨人物畫,在省青年美展中展出,很突出。當時我在省美術館從事研究和宣傳工作,專門請她來館,交談,撰寫了評論文章,發表於南京日報。後來她多次提到這件事,說這是寫她的第一篇文章,終生難忘。1985年,她轉業到南京書畫院,第二年便奪得全國中青年書法大展一等獎。從此一發而不可收,竟7次獲全國書法大獎,被戲稱為「得獎專業戶」。
到了2001年,南京書畫院舉辦以「金陵勝跡」為主題的書畫展,展出朱道平、孫曉雲、施邦鶴三人作品,併合集出版畫冊,道平邀我寫序。為此我又一次與曉雲交談交流,那時她已被書界評價為當今中國書壇「女傑」、「新古典」、「帖學」代表人物了。同年,她的理論專著《書法有法》首次出版,大受歡迎。此後由國內外6家出版社在15年間,20次再版,創全國書法理論書籍銷售量最高紀錄,並作為唯一書法理論書籍進入國家「農家書屋工程」,並獲韜奮圖書獎。還由臺灣兩個出版社先後處了兩個版本,還由日本中央公論出版社出了日文版。
2006年,她調入江蘇省美術館,到了我曾經工作了幾十年的單位,先後任副館長、館長。這些年來,曉雲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中宣部首批「全國『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文聯「第二屆全國·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江蘇省委省政府首屆紫金文化獎章」等榮譽稱號。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義大利、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舉辦書畫作品展覽,組織策劃了《請循其本·古代書法創作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等,同時在中國書協、省書協身負重任。我雖退休多年,但省裡和館裡有些事她還來找我參與,故而多少了解一些她的擔子的重量、忙碌和辛苦。今年,她卸下館長職務,只做「名譽館長」了。疲憊的神色終於減少,我為她高興。最近按照省文化廳的安排,她正在用心籌備一次新的個人書法展覽。
於是,曉雲自然又邀我寫篇文章,就有了我們最近再一次的交談與交流,也有了我的種種感想與進一步的認知。
孫曉雲似乎先天註定是為承傳「二王」書法文脈而生的。在她既往的書法生涯中,我看到了諸多當代書壇少見的「非常」特質。
其一,家學淵源,起步特別早。
她的外祖父是古文字學家、書畫篆刻大家朱復戡,她從三歲開始就在母親啟蒙下學寫毛筆字,沒有人逼她,那麼小的孩子,居然越寫越有興趣,天天自覺地寫,逐漸掌握筆法要領,練就了過硬的「童子功」。她的「書齡」比同齡人要長得多,以致她說「那種熱愛似乎就長在我的身上」。直到現在,只要有空她還是天天寫,經常從早寫到晚,甚至半夜才睡,只要能讓她寫字,生病也不休息。
其二,「女紅」觀念,心態特別好。
曉雲認為書法是男人的強項,歷代女書家寥寥,作為女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她提出「女紅」的想法,視書法如同做衣服、織毛線、刺繡、做飯、燒菜一樣,平心靜氣,輕鬆自然,享受其中樂趣。從自身特性和特長出發,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藝術形式,把它做精做好,這是一條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經驗。此說一出,引發多方共鳴。
其三,「二王」文脈,路子特別正。
近三十多年來,中國書壇發展迅猛,瑕瑜混雜,求怪求異,屢見不鮮。曉雲始終堅持承傳文脈,回歸傳統,遨遊於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顏真卿、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名家書跡之中,入其門,得其法,逐漸形成了曉雲書風:筆精墨妙,韻濃情真,靈動秀勁,自然天成。這在她的小行草和小行楷書寫中尤為鮮明,特別是那些看似信筆揮寫的手札,雅致而又不失大氣,飽蘊著淡雅的情懷和嚴謹的法度,乃至達到「法書」、「經典」的層次。書界一位評家評價她的小字行草「穿越了性別,穿越了年齡,穿越了地域,穿越了社會階層,甚至穿越了歷史,捕捉到了文人書法最具普遍性的那種精神和意蘊」。的確,在當代復興中國書法優秀人文傳統的主流中,曉雲無疑是一位主力推動者。
其四,「書法有法」,體悟特別深。
曉雲不僅重實踐,而且重理論研究。經過多年的追根究底,尋找古來書法用筆之「本」,在四十三歲時寫出了專著《書法有法》。這本書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的文風,論述了中國書法筆法的起源、終止、失傳的原因,從古代書寫環境、書寫工具、人的姿勢到生理機能,圖文並茂,闡明運指轉筆法就是筆法,也是書法的核心。同時還闡述了與書法實踐有關的若干理論問題。比如什麼是「八分書」與「楷則」,「勢」與「五字執筆法」,「美化」與「隸化」,「完法」、「尚法」、「變法」與「無法」,「帖學」與「碑學」的實質,「書畫同源」的本意,何謂「文人畫」等等,洋洋灑灑六十個題目,串連成一根引人入勝的藝術彩鏈。曉雲的獨特、縝密的思考與創見,不僅引起海內外書法創作界、書法理論界的關注和認可,對我這樣的美術史論界人士,也有吸引力,也有啟發性。
以上所說的四個「特別」,綜合起來構成了孫曉雲的書法立場,也可以說是她從一個幼年學書、又是女書家的細膩、敏感的角度,對當代中國書法的獨特奉獻。
曉雲沒有止步,近幾年來,她的思考重點又轉向書法的當代文化功能問題。書法在當代社會究竟應起怎樣的作用?當今書法已經失去實用性和普及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誤解,把書法看成是純粹的藝術,這是對書法的低估。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書法的位置。中國書法首先是文字,然後才是藝術。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書法是中華文化之根。如果沒有文字,歷史、詩歌、文學、哲學等都無所依憑。而文字不外乎識、讀、寫。現在一般書寫已被電腦、印表機等現代化設備所替代,對書寫的消解是當今的危機。曉雲認為這個問題要上升到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對書法不但要講藝術性,更要強化它的文化屬性。如果把文字的書寫內涵剝離,成了純藝術,那就可能導致已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文字的消亡,中華文明的繁衍就會遇到問題。
曉雲所呼籲的,不僅是要重視書法的藝術審美功能,更要恢復與強化書法的文化功能。這就需要有效地提煉出書法文化的時代精神和活力,加強書法教育、書法傳播,要接地氣,要從小學抓起,要深入到社會每一個空間,融入尋常百姓家,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書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廳效應。
一步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近年曉雲花了大功夫,用小楷書寫了「中華國學德育經典」中的《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恭恭正正,共近三萬字,出發點就是讓廣大青少年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能夠感悟傳統文化的深邃博大,並籍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出版時還請專家加上通俗、詳細、嚴謹的注釋,出版後廣受歡迎。這不是她的小楷作品集,而是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具有審美、閱讀、德育的社會意義,可謂一舉三得。她說:「只要手裡握著毛筆,我就是一個幸福的人。我非常享受書寫給我帶來的平靜和快樂。」我相信這是她的肺腑之言。
孫曉雲的書法立場與文化擔當,緊扣著「不忘初心」。她從小學習書法的「初心」是出於喜歡與熱愛,現在大環境中的「初心」則是中國書法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二者本質相通。初心,是底線,也是追求;是目標,也是動力,有信仰,就會有高山仰止的境界,就不會隨波逐流。她深知,書法傳揚是一項「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工程,是漫長細緻的一代接一代的薪火傳遞工程,她將以畢生的精力,力求讓書法始終伴隨著生活,伴隨著一切。
我想起了漢代揚雄的名言:「書,心畫也。」
也想起了唐代張懷瓘的名言:「書者,如也,舒也,著也,記也。」
還想起了清代劉熙載的名言:「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孫曉雲不僅以既往的書法實踐與理論,成功地寫就了「書法有法」;而且還在繼續用她堅持不懈的行動,譜寫著「書法有文」、「書法有用」、「書法有心」的新篇章。
承傳!堅持!這是孫曉雲書法立場與文化擔當的最精煉的概括。我真的非常感動。
中國書壇需要更多的孫曉雲式的書法家。
2016年11月中旬於金陵十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