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日訊 沒有往年人山人海的「大會戰」,僅用30天,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的5萬畝春播馬鈴薯便全部定植在地,為保濟南市民「菜籃子」再添一份力。疫情防控固若金湯,外地的農資如何運進來,本地的蔬菜怎麼賣出去,農業生產如何調配人手?全民戰「疫」背景下,全國各地紛紛立足實際,一手抓防控、一手保春播。
卡口「中轉站」讓外地農資進來
平陰縣孝直鎮是濟南市「菜籃子工程」示範基地,多年來,全鎮5萬畝無公害「馬鈴薯—夏玉米—大白菜」三作三收種植模式,畝均效益近萬元,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為趕春季「菜荒價高」的好行情,多年來,孝直鎮的馬鈴薯都是一開春就播種。春節前,菜農們做好各種準備,只等節氣一到,就搶先播下這「希望的種子」。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春播節奏。人員不能聚集,農資無法購進,這承載著全鎮6萬農民收入和保濟南市民「菜籃子」的馬鈴薯,還種不種、怎麼種,就像一個大大的問號,擺到了孝直鎮主要領導的面前。
「疫情要防,土豆也得種。不種,濟南市民吃什麼,咱們農民靠什麼?」沒有任何猶豫,孝直鎮黨委書記胡茂國便定下了這樣的調子,並立即得到了上至領導、下至農民的一致支持。抓防控、保發展,成為全鎮幹部群眾的共識。
根據多年形成的種植習慣,春播馬鈴薯需要的肥料,勤勞的菜農早已備在家中,竹坯、薄膜等物資都是從周邊的東平、肥城等鄰縣現用現買。若在往年,村民一個電話,農資商就送貨到地頭,但是今年,疫情成為攔路虎,再加上孝直鎮本身就是一個「雞叫鳴三縣」的邊界鎮,鄰縣又檢測出確診病例,各村、各卡口守得固若金湯。
怎麼辦?放車進來,可能會傳播疫情;但不放車進來,馬鈴薯就沒法種。又一個兩難的「選擇題」被拋在了監測卡口。「很簡單!讓他們的車卸下貨,我們的人嚴格消毒,然後村民出車拉回來就是了。」於是,孝直鎮創造性地在東、南兩個卡口設置了中轉站,專門用於臨時存放各類農資。
設立中轉站,不花一分錢,這看似「簡單」的舉動,在當時交通管制還沒有放鬆的背景下,卻十分不簡單。胡茂國說,「這就需要黨員幹部勇於擔當。保春播就是保民生、保發展,再加上我們諮詢了專業機構,相信嚴格消毒不會造成疫情傳播,所以就大膽地幹了。」
農業生產「互助組」免千萬人次人員聚集
據悉春種馬鈴薯,涉及播種、灌溉、施肥、覆膜等多個環節,一氣呵成,用工很多。在以往,菜農們駕輕就熟地通過勞務合作社請「幫工隊」,一人一天100元錢。但是今年,疫情防控壓倒一切,人員不能聚集,播種馬鈴薯的工作量卻沒有減少,一家一戶最多只有兩三個勞力,顯然不能應付這繁多的工序。在田間地頭做技術指導時,孝直鎮鎮長蘇東潤和鎮農業辦主任孫久明發現了這一問題。
「外地人不能用,就用本地人」,孫久明的提議得到了蘇東潤的支持和進一步完善,「春播季節,村民大多不出村,誰家發燒、咳嗽藏也藏不住,就讓相互有需要的鄰居、地鄰組成互助組,有人的出人,有機器的出機器,相互幫襯著把馬鈴薯種下去。」農業生產「互助組」這一提議率先在孝直鎮和聖苑村試點,包了5畝地的村民王義軍夫妻倆和其他4戶村民牽手互助。
很快,這一創新便推廣到全鎮。他們進一步細化出「四二一」的互助規範,得到菜農們的一致響應。「四」就是四個不,有發燒症狀人員不用,年老體弱者不用,因疫情正在隔離人員不用,非本鎮人員不用;「二」就是兩個必須,幹活必須佩戴口罩,回家必須徹底消毒;「一」就是一個立即,發現有發燒人員立即隔離。從1月29日、王義軍種下全鎮第一粒馬鈴薯種子開始,到2月28日全鎮基本結束,總計5萬畝的馬鈴薯,僅用了30天,比往年的25天左右只多了5天。蘇東潤說,按一畝地平均用工2人算,全鎮就減少了10萬人次的人員聚集,還為農民減少了千萬元的勞務支出。一手抓防控,一手保春播,取得又一勝利。
「點對點」供銷讓菜農增收翻倍
記者了解到,作為濟南市的「菜籃子」,春節前,孝直鎮大大小小的冷庫裡存著2萬多噸馬鈴薯、大白菜、蘿蔔等蔬菜,再加上農民自持部分,全鎮最少庫存3萬噸蔬菜。如此海量的庫存,有沒有滯銷和菜賤傷農?對此,他們給出的答案是,「孝直蔬菜不愁賣,質優價高走全國」。
疫情期間,來往孝直的運菜車從未停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孝直鎮給出的信號不是叫「停」的紅燈,而是「測體溫、點對點」的黃燈。在確保安全的大前提下,各監測卡口工作人員幫菜商聯繫到相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電話通知他們來領人,直接「人對人、點對點」地去裝菜,然後再「護送」出境,安全、掙錢兩不誤,雙方皆大歡喜。同時,疫情期間的蔬菜賣出了高價,孫久明說,以白菜為例,春節前批發價0.7元/公斤,春節後1.7元/公斤,翻了一番還多。馬鈴薯、蘿蔔的漲幅也是這樣。據悉,現在他們搶種下的5萬畝春馬鈴薯,按眼前的防控形勢來看,預計頭茬的價格不會低於4元錢/公斤,而往年的平均價是3元。
閃電新聞記者 曲一歌 通訊員 趙軍 青山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