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婦聯成立60周年
為進一步加強我區婦女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講好革命烈士、優秀共產黨員、駐村駐寺幹部等優秀人物的感人故事,「西藏女性」微信平臺開通《黨史小故事 傳播正能量》專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川藏線上的英模 徐思平的故事吧~
徐思平,1967年出生, 四川儀隴人,1987年參軍入伍,生前是川藏兵站某部汽車團2營5連9班班長。徐思平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川藏線的無限熱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常對戰友說:「我是農村出來的,學到開車技術不容易,把車開好才對得起部隊。」
在工作面前,徐思平猶如「拼命三郎」,多次擔任急難險重任務。1990年3月的一天,徐思平教完學員開車,趕到雅江兵站時,已快到深夜,兵站一間房裡還燈火通明,連隊幹部爭論聲一陣接一陣。徐思平仔細一聽,原來是連隊21號車因發動機軸承燒壞,還停在百多公裡外積雪覆蓋的折多山上,為使承運的水泥不在風雪中受損,大家正在商量派誰去完成這項任務。徐思平往門口一站,說:「這個任務我能完成。」一位幹部說:「思平,你教學員練車已經很辛苦了,先去休息,明天還要教學員呢!」徐思平乾脆而響亮地回答:「我不去總得有人去,你們就放心吧!」
徐思平來不及吃晚飯便與連隊幹部派來的人員一道,迅速把自己車上的水泥搬運到別的車輛上。卸裝水泥時,由於燈光太暗,徐思平下車時不慎摔了一跤,兩個膝蓋被磨破,他咬咬牙,從地上爬起來,扶著保險槓休息了一會,接著又幹。卸裝完畢,來不及處理傷口,他又馬不停蹄地開車趕往折多山尋找拋錨的21號軍車。徐思平頂風冒雪趕到折多山頂時,始終見不到那輛拋錨的軍車,於是他便下車摸索著尋找,手裡拿著在雪霧中只能照幾尺遠的手電筒,迎著狂風捲起的漫天飛雪,尋找已被積雪覆蓋的21號軍車。走著走著,一股狂風似一張巨掌從背後推了徐思平一把,倒在雪地裡打了幾個滾,手電筒也甩出幾米遠。他好不容易從雪地裡爬起來,大風夾著雪花一個勁朝他身體裡鑽,他走幾步停一下,終於隱約看到了已被積雪覆蓋的21號車。他興奮不已,立即返回自己的汽車中,摸索著慢慢地開近21號車。由於21號車車廂上的篷布蓋得非常嚴實緊密,使人無法直腰,徐思平從車上下來,猛勁翻到21號車上,貓著腰鑽進了車篷裡,滿車的水泥包,足足需要十來個人卸。但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地的地方,哪裡請得到幫手。徐思平鼓起幹勁,擼起袖子,就這樣一包、兩包、十包三十包……奮力地把水泥卸裝到自己的車上……累了,便在駕駛室休息兩分鐘,緩過勁,又開始搬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不知不覺,天色已經轉亮,水泥包也卸裝完畢。他這才想起從中午到現在還沒喝一口水、吃一點東西,肚子裡咕咕直叫,他隨手抓起一把雪送到嘴裡,雪水順著喉嚨浸到心窩,但心裡卻是踏實的,接著又捧一捧雪,朝臉上一抹,清醒一下頭腦,打起精神向兵站出發。到了兵站,徐思平累得連打開車門的力氣都沒有,趴在方向盤上就呼呼大睡過去,臉上還結了一層薄薄的水泥殼……
從參軍入伍到1991年,他已安全行駛17.6萬公裡,四次被評為「紅旗車駕駛員」。他曾前往高原跑車56趟,為邊防部隊運送物資達500餘噸。1993年3月下旬,五連車隊在海拔4800多米的東久山上,被暴風雪圍困了整整三天兩夜。為了早日通車,徐思平帶領戰友一鍬一鍬地挖雪,苦幹了兩天才開出了一道坎坷不平的冰雪路。3月28日,五連車隊返回至八宿縣境內的安久拉山時,突遇暴風雪,連隊的一臺車滑入了冰坑,面臨傾覆的危險。緊要關頭,徐思平果敢地跳入駕駛室,由於積雪過深,加之路面溼滑,車子起步沒有成功。為迅速排除險情,只能通過前車用鋼絲繩牽引滑入坑內的車輛,就在車快要被拖上冰坑邊緣時,緊繃的鋼絲繩不堪重負,突然斷裂,反彈擊中了徐思平的額頭,左額頭頓時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在場的戰士們立即衝上前去,把徐思平抬上了另一輛車,衛生員簡單包紮傷口後,緊急送至八宿縣人民醫院。然而,70多公裡的冰雪路卻因地面溼滑,戰士們整整開了4個小時才趕到八宿縣人民醫院,當時鮮血已經滲透了徐思平的上衣。29日,徐思平因搶救無效犧牲,年輕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26歲。
1993年11月,成都軍區後勤部授予徐思平同志為革命烈士,並追記一等功。英雄的事跡廣為流傳,英雄的壯舉可歌可泣。英雄雖已逝去,但歷史永遠不會忘記這位長眠於川藏線上的忠魂,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三千裡風雪川藏線上奮鬥不息、前進不止。
—END—
來源:西藏黨史研究工作室
原標題:《【黨史小故事】川藏線上的英模 徐思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