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小故事】川藏線上的英模 徐思平

2020-12-16 澎湃新聞

【黨史小故事】川藏線上的英模 徐思平

2020-12-09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婦聯成立60周年

為進一步加強我區婦女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講好革命烈士、優秀共產黨員、駐村駐寺幹部等優秀人物的感人故事,「西藏女性」微信平臺開通《黨史小故事 傳播正能量》專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川藏線上的英模 徐思平的故事吧~

徐思平,1967年出生, 四川儀隴人,1987年參軍入伍,生前是川藏兵站某部汽車團2營5連9班班長。徐思平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川藏線的無限熱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常對戰友說:「我是農村出來的,學到開車技術不容易,把車開好才對得起部隊。」

在工作面前,徐思平猶如「拼命三郎」,多次擔任急難險重任務。1990年3月的一天,徐思平教完學員開車,趕到雅江兵站時,已快到深夜,兵站一間房裡還燈火通明,連隊幹部爭論聲一陣接一陣。徐思平仔細一聽,原來是連隊21號車因發動機軸承燒壞,還停在百多公裡外積雪覆蓋的折多山上,為使承運的水泥不在風雪中受損,大家正在商量派誰去完成這項任務。徐思平往門口一站,說:「這個任務我能完成。」一位幹部說:「思平,你教學員練車已經很辛苦了,先去休息,明天還要教學員呢!」徐思平乾脆而響亮地回答:「我不去總得有人去,你們就放心吧!」

徐思平來不及吃晚飯便與連隊幹部派來的人員一道,迅速把自己車上的水泥搬運到別的車輛上。卸裝水泥時,由於燈光太暗,徐思平下車時不慎摔了一跤,兩個膝蓋被磨破,他咬咬牙,從地上爬起來,扶著保險槓休息了一會,接著又幹。卸裝完畢,來不及處理傷口,他又馬不停蹄地開車趕往折多山尋找拋錨的21號軍車。徐思平頂風冒雪趕到折多山頂時,始終見不到那輛拋錨的軍車,於是他便下車摸索著尋找,手裡拿著在雪霧中只能照幾尺遠的手電筒,迎著狂風捲起的漫天飛雪,尋找已被積雪覆蓋的21號軍車。走著走著,一股狂風似一張巨掌從背後推了徐思平一把,倒在雪地裡打了幾個滾,手電筒也甩出幾米遠。他好不容易從雪地裡爬起來,大風夾著雪花一個勁朝他身體裡鑽,他走幾步停一下,終於隱約看到了已被積雪覆蓋的21號車。他興奮不已,立即返回自己的汽車中,摸索著慢慢地開近21號車。由於21號車車廂上的篷布蓋得非常嚴實緊密,使人無法直腰,徐思平從車上下來,猛勁翻到21號車上,貓著腰鑽進了車篷裡,滿車的水泥包,足足需要十來個人卸。但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地的地方,哪裡請得到幫手。徐思平鼓起幹勁,擼起袖子,就這樣一包、兩包、十包三十包……奮力地把水泥卸裝到自己的車上……累了,便在駕駛室休息兩分鐘,緩過勁,又開始搬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不知不覺,天色已經轉亮,水泥包也卸裝完畢。他這才想起從中午到現在還沒喝一口水、吃一點東西,肚子裡咕咕直叫,他隨手抓起一把雪送到嘴裡,雪水順著喉嚨浸到心窩,但心裡卻是踏實的,接著又捧一捧雪,朝臉上一抹,清醒一下頭腦,打起精神向兵站出發。到了兵站,徐思平累得連打開車門的力氣都沒有,趴在方向盤上就呼呼大睡過去,臉上還結了一層薄薄的水泥殼……

從參軍入伍到1991年,他已安全行駛17.6萬公裡,四次被評為「紅旗車駕駛員」。他曾前往高原跑車56趟,為邊防部隊運送物資達500餘噸。1993年3月下旬,五連車隊在海拔4800多米的東久山上,被暴風雪圍困了整整三天兩夜。為了早日通車,徐思平帶領戰友一鍬一鍬地挖雪,苦幹了兩天才開出了一道坎坷不平的冰雪路。3月28日,五連車隊返回至八宿縣境內的安久拉山時,突遇暴風雪,連隊的一臺車滑入了冰坑,面臨傾覆的危險。緊要關頭,徐思平果敢地跳入駕駛室,由於積雪過深,加之路面溼滑,車子起步沒有成功。為迅速排除險情,只能通過前車用鋼絲繩牽引滑入坑內的車輛,就在車快要被拖上冰坑邊緣時,緊繃的鋼絲繩不堪重負,突然斷裂,反彈擊中了徐思平的額頭,左額頭頓時血流如注,生命垂危。在場的戰士們立即衝上前去,把徐思平抬上了另一輛車,衛生員簡單包紮傷口後,緊急送至八宿縣人民醫院。然而,70多公裡的冰雪路卻因地面溼滑,戰士們整整開了4個小時才趕到八宿縣人民醫院,當時鮮血已經滲透了徐思平的上衣。29日,徐思平因搶救無效犧牲,年輕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26歲。

1993年11月,成都軍區後勤部授予徐思平同志為革命烈士,並追記一等功。英雄的事跡廣為流傳,英雄的壯舉可歌可泣。英雄雖已逝去,但歷史永遠不會忘記這位長眠於川藏線上的忠魂,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三千裡風雪川藏線上奮鬥不息、前進不止。

—END—

來源:西藏黨史研究工作室

原標題:《【黨史小故事】川藏線上的英模 徐思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黨史小故事】潘多:勇攀高峰,為國爭光
    【黨史小故事】潘多:勇攀高峰,為國爭光 2020-09-08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黨史小故事】阿旺卓嘎:黨徽在平凡崗位熠熠生輝
    【黨史小故事】阿旺卓嘎:黨徽在平凡崗位熠熠生輝 2020-09-29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川藏線上「男女混住」的小旅館,20元一晚,到底是什麼樣子?
    說到窮遊就不得不說川藏線了,這裡被譽為「窮遊聖地」。之所以川藏線非常受人們的歡迎,是因為沿途的自然美景太吸引人,不管是地質的多樣性還是生物的多種多樣,都是人們最為之著迷的。在這條公路上能夠看到很多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都擁有著冒險的精神,磨練自己意志,只為達成自己的夢想。你們知道嗎?
  • 黨史直播間 | 淄川區委書記李新勝在線講黨史上黨課 「讀史明鑑...
    ……  7月15日下午,在淄博黨史直播間首期開播的「書記在線講黨史上黨課」欄目中,淄川區委書記李新勝講述的一段段紅色歷史,引人深思、令人難忘。他圍繞「中共淄博支部建立」「馬鞍山保衛戰」「太河水庫建設」三個重要歷史事件,回顧淄川地區黨組織的鬥爭史、奮鬥史,進一步深刻感悟黨的初心和使命,堅定砥礪前行的信心和決心。
  • 不負如來不負卿,為什麼川藏線上容易上演愛情劇?
    而西藏的遊記中,又以川藏線的遊記最能吸引眼球。我想除了這條線路旖旎的風光,曲折險峻的路途外,還有的就是那發生在川藏線上的若有若無的曖昧情愫了。新藏線太荒涼;青藏線雖然也壯麗,但畢竟懸念少;滇藏線也險,但走的人還是少,擦出火花的概率小,相比之下,川藏線上,起伏跌宕,有足夠壯麗的風光寄託自己各種的心情,有足夠多的未知條件讓一切發生。➤孤身上路的驢是故事的開始
  • 皖秋行攝:皖南川藏線上明珠、打卡「水上喀納斯、皖南小千島湖」
    儲家灘的秋色,「小 桂林 」的秋意,或許正是這般景象。金秋時節,隨心自駕, 皖南 川藏線,秘境好風光大賞。「水上 喀納斯 」落羽杉,紅葉似火,「川藏線明珠」儲家灘,水墨 桃源 ,「 皖南 小千島」青龍灣,波光瀲灩,渚沚相連,應季最具特點、代表性的3種水文景觀,一個都不容錯過。
  • 為什麼有人會在川藏線上滾動輪胎?本地人:能賺一百萬
    因為這個地方越難,挑戰就越大,在川藏線上,你可以欣賞到其他地方沒有的美麗風景,你可以交叉田野或交叉雪山。近年來川藏線吸引了大批自駕車遊客,他們希望在川藏線方面有所突破。很多自駕遊司機在途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有一群年輕人在川藏線上推輪胎?他們為什麼選擇在川藏線上滾動輪胎?
  • 黨史工作
    6月16日,市級機關工委、黨史工委、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研究會、市中共黨史學會、瞿秋白紀念館聯合舉行紀念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座談會。與市民政局、常州日報社、常州電視臺、常州電臺聯合推出系列節目;在《常州日報》上連續10周開闢《遍地英雄》專欄,在7~9月期間的《常州歷史上的×月》專欄中突出抗戰主題,9月3日推出對開通版紀念特刊;在《常州晚報》上開闢《烽火歲月》專欄30餘期;在常州電視臺播出7期《抗日烽火》節目;在常州電臺播報《常州人民抗戰故事》;在《龍城春秋》、《風採》報上開闢紀念抗戰勝利專欄;為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史料書《侵華日軍大屠殺暴行
  • 川藏線上的賓館男女混住,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搶著住呢?
    大家都知道,川藏線是一條非常火的進藏公路,也是一個十分適合挑戰自我的路線。很多人去之前都以為川藏線最險、最難,平安回來之後就什麼都不怕了。每年都會有很多人背上背包來到這裡旅行,儘管進藏路上非常艱難,可還是有很多人想要去挑戰一下自己的極限,願意去這條路上冒險,可見川藏線這條公路的吸引力有多大。
  • 「徵集令」「講好涇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紀念中國共產黨...
    「講好涇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徵文啟事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五、徵文範圍:1、紅色論壇:徵集與涇陽黨史有關的研究文章。2、紅色文物:徵集介紹涇陽紅色文物、歷史照片及紅色文物保護等有關文章。3、紅色之旅:徵集涇陽紅色旅遊研究文章及介紹紅色景區景點文章。
  • 川藏線上通麥特大橋背後的故事,令人顫慄又淚奔……
    △川藏線汽車兵在行進謹以此,向川藏線上的建設者和堅守者致敬!有他們,我們今日才得以安享西藏之美。無論老路、新路都有詳細標識,導航上沒有的線路,我們也有標註,並附該地區的海撥數據,讓你自駕無憂!掃描線路的二維碼還能在手機上看到更詳細的電子版行程說明,每條線路都有上萬字和數百張相片組合成的詳細攻略,不僅文字是原創,就連相片也是我們的攝影師親自拍攝的
  • 川藏線上慢慢消失的13個埡口……
    埡口是高原上最常講的一個詞,常為高山大嶺的交通孔道。埡口在地理意義上指的是山脊上呈馬鞍狀的明顯下凹處。當地人不是為了登山而登山,他們只是要翻過埡口,用最短和最省力的路途進山和出山。換句話說,埡口就是翻山越嶺的捷徑。
  • 川藏線上的「拿破崙」,靠滾輪胎賺錢,有人曾月入百萬
    入藏之路不僅美如畫卷,更是神聖的,每天都會有人行走在川藏線上,如今川藏線上還出現了「拿破崙」。乍一看「拿破崙」,人們興許會想到法國歷史上的皇帝拿破崙,川藏線上的「拿破崙」指的並非是真的拿破崙,而是有人特意在川藏線上滾輪胎,以此賺錢。可能有人會質疑,滾輪胎是如何能夠賺到錢呢?甚至還有人月入百萬。現今社會能夠月入百萬的,除了買彩票,那便是網紅了。
  • 川藏線上的「窮遊女」,舉的牌子上寫著「求RB」,有什麼貓膩?
    編輯/ 軟妹呦 歡迎轉載分享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有的時候我們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跟著小編探索不一樣的風景,品味不同的人生!在川藏線上我們常常會看到自駕遊的,還有一些選擇步行旅遊的方式,這種方式我們常常稱之為「窮遊」;窮遊較跟團旅遊與自駕遊更加優惠,有的窮遊者是經濟實力有限,有的則是跟風想要體驗具有挑戰性的旅行;窮遊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窮遊的群體大部分一年輕人居多,所以穿梭於川藏線的司機們常常會見到舉著牌子求助的遊客,有的需要食物,有的需要水,還有的希望司機能帶上一程;
  • 兄弟單位英模做客「強軍大講堂」
    這是軍人的本能反應……」7月上旬,一堂視頻授課在解放軍儀仗大隊進行,陸軍第二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第72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譚斌做客該大隊「強軍大講堂」,聲情並茂地講述自己「千鈞一髮救戰車」的故事,不時贏得陣陣掌聲。這是該大隊探索聯席教育機制,激活主題教育課堂的一個舉措。「英雄的故事英雄講,更能引起官兵共鳴!」
  • 【每日黨史】 黨史上的今天——2020年1月27日
    【每日黨史】 黨史上的今天——2020年1月27日 2020-01-27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善意的舉動,這個年輕人在川藏線上贏得了愛情,你不去碰碰運氣!
    今天去參加一個同學的婚禮,聽他跟我說他和他老婆是在川藏線上認識的,理解的過程也很有趣,聽了他們之間的故事,我相信了緣分,今年8月我同學辭職後,開車去西藏旅行,他從成都出發,走318國道在爬山的路上,他看到一個背包客女孩坐在路邊尋求幫助,他迅速下車幫忙,原來這個女生是一時衝動來到西藏的
  • 川藏線上窮遊者的「暗語」,舉著「求RB」的牌子,是什麼意思?
    他們有的是追求品質上的旅程,而有些則是追求心靈上的刺激。所以在旅行者中出現了一群「窮遊者」,顧名思義,就是不花錢出門旅遊,或者花非常少的錢。這些人更追求旅途中的體驗感,所以窮遊者大部分都會選擇去打川藏線上,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但是在川藏線上的窮遊者們都有一個「暗語」,「求RB」,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 川藏線上滾輪胎有何講究?知情人坦言,輪胎一滾奔馳到手
    很多人對川藏線非常的嚮往,就連在夢中都想要去川藏線,畢竟在經過川藏線之後,距離拉薩的距離就會特別的近了,不過川藏線上特別的危險,往往都是缺氧的狀態,想要前去那就必須要準備一番,不過在川藏線上,往往會有幾個很特別的人存在,他們往往會滾著一個輪胎前進,但是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的好奇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 川藏線上滾輪胎,大喊老鐵666?知情人:直播一關,轉身就上豪車
    而去西藏的方式有很多,自駕、火車、飛機都可以,而在前往西藏的道路上有一條深受驢友們的喜歡,那就是川藏線。川藏線318被稱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而在川藏線上我們能夠遇到很多情況,有的人徒步,有的人騎行,有的人自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