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特、迪倫和91夯先生 | 當我開始跑步的時候

2021-02-20 滾石樂隊

薩繆爾.貝克特應該是文學史上最好的慢跑選手,繼續,我不能繼續,繼續,重新開始。在塑膠跑道一圈圈的跑步的時候,我想到了貝克特的那些文字,它們讓我繼續拖著才跑了2km就異常沉重的腳步繼續下去。

我跟自己說,如果不能繼續,就在最後燃燒,這樣才很累的時候,才跑不動的時候,我居然開始加速衝刺了,在衝刺跑完3km之後,雙腿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輕鬆,然後把節奏調整好,跑完了4km,接著5km,接著繼續,感覺很好。經歷了一種負重前行無法堅持之後的突破,當你忘卻了自己的下一步的時候,你跑在了正確的節奏上,腳自己會跑步,而不是大腦指揮如何跑。

跑完8km,我在周邊做拉伸動作的時候,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感充滿著。在我過往最困難的時候,我記得加繆的負重前行,而如今我明白了人生自有負重前行之後的輕盈揮灑,如同維吉爾帶領但丁經過煉獄之後,貝婭特麗齊帶後者見到了天堂的明亮。活力,而不是麻木;隨心所動而不是苦苦堅持,人生和跑步一樣,有足夠的體力,腳知道如何下一步,而不是太多的密謀。哈姆雷特說,有時候一時的衝動反倒比深思熟慮去做事情還要成功,或許有一種看不見的宿命在操縱著,而此刻我稱之為一種輕盈的、鮮活的、洋溢著動力和本能欲望的無意識推進力。

貝克特那麼善良,那麼看起來冷漠,那雙眼睛似乎用沉默洞穿了人類的存在,他看起來不經心的操弄著笛卡爾的二元論,解構著,展開了一幅荒誕的畫卷,看起來無聊之背後是一種不可言說的真相和悲憫。讀著貝克特的句子,像迅捷的小步幅快頻率的跑步,剛好和91夯先生的大幅度而慢頻率的做愛動作形成對比。簡而言之,貝克特讓人想到杜甫的一些格律詩,而夯先生的節奏則像極了滾石樂隊那些有著最好groove的歌曲。

我在讀完貝克特的一年之後,才在偶然的機會了解到91夯先生。貝克特今日已經是堪稱人類文學史最後一位經典大師,而夯先生則在去年的早些時候被捕,終審判決11年。貝克特的那些作品給了人類信心和愛而夯先生的視頻有時候則講述著人類的血和欲望。貝克特是一個早慧的聰明人,但是當他為了文學而離開教條主義的學院之後,經歷了很困難的時期,患過嚴重的焦慮症,在巴黎街頭被槍擊,然後是二戰在法國地下的抵抗運動,受喬伊斯影響很大的他最終從前者巨大的影響焦慮中走出來。當他陸續寫完《莫洛伊》、《馬龍之死》、《無法稱呼的人》三部曲之後,文學似乎走到了一個終結的地方。不是文學的終結,而是終結的文學,或許這樣說更合適一些。我至今記得讀完《莫洛伊》的黎明,那是一種在巨大壓力下,頂住,我可能頂不住了,啊,我頂住了,當第一滴露水滴在樹葉上的時候,我那時候好久沒有流過淚了,我知道我已經越過了一個困難的階段,儘管現實看起來一點沒有改變,但是我的內在已經完成了一種新生,即我終有資格說我比從前年輕。

相比貝克特,夯先生的故事似乎更像是中國版本的卡薩諾瓦,只是他過於心計而缺乏運氣。夯先生從冰天雪地的哈爾濱到霧霾抑鬱的倫敦,最後來到上海,他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工作的人,他似乎同樣在現代生活的困惑與無聊之餘去尋求作為人的出路。相比貝克特的近乎苦行,夯先生轉向了肉慾的釋放。藉助於自己的不錯條件,高個子,很棒的身材,很高的收入,加上所從事的健身領域從不缺乏漂亮而肉慾的女人,夯先生在短短2年,成功和100多名女性做愛。有時候我覺得是一個行走的詩人,他的頻率充斥著重複的美感,他的視頻拍攝機位讓人不自主想到法國導演布列松《扒手》裡的那種簡潔而不失力道。按照年齡推算,夯先生開始拍片是在35歲左右,他有一個外界看起來很成功的家庭和妻女,可是我想當他第一次看到PUA戰術的書籍時候,如同在丁奇鎮聽到伍迪格斯瑞那些民謠唱片的鮑勃迪倫一樣,他知道一個新的世界向他打開了,他那看起來重複與枯燥的人生瞬間鮮活起來。從學生到教師,從空姐到人妻,似乎只是一系列不同名詞的改變,夯先生在追逐著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那些他明明已經得到手卻又要更多的東西。一個人無法在性和愛裡保持明智。有時候我在想夯先生在一次次的插入和拔出之間,那種做愛動作的重複相比日常生活的重複,到最後是不是一樣通向無聊,通向荒誕,到最後如果不是回歸到生活本身,夯先生一樣會等待戈多,如同無法稱呼的人那樣沉默,貝克特那雙犀利的眼睛在看著他和他身上或者胯下的那些女人們。

接著說丁奇鎮聽到伍迪格斯瑞的迪倫,在讀完伍迪那本自傳之後,他決定輟學去紐約,這樣一個傳奇的故事誕生了。這一路走下來,迪倫成功從民謠和文學中找到了自己所處的位置,他把自己放在了一個合適的位置,他做民謠和夯先生做愛很像,他對插電的運用大多時候如同夯先生對於保險套的使用。實際上大多人喜歡不插電的虛偽純潔一如大多人喜歡不帶套那種直來直往的做愛,如果不是害怕懷孕,如果不是害怕被罵背叛民謠。作為一種藝術家或者追求內心愉悅的作者,迪倫和夯先生某種程度是一個極度有決斷力的人,迪倫做專輯的速度和夯先生後入的力道是兩個黑夜中依舊揮灑自如的舞者,速度和力量,在處理欲望的方面,有時候迪倫未必比夯先生高明,但是他比夯先生足夠幸運。

夯先生某種程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者和教師而不是創新者,這一點是他和貝克特乃至鮑勃迪倫的差距所在。雖然他們做著不同的事情,雖然世俗有著不同的定位,貝克特和迪倫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而夯先生只是一個販賣色情視頻被捕的中年男人,但是要知道夯先生被判刑的原因是傳播而販賣色情視頻,至於和不同女性做愛乃至拍攝視頻本身不觸及法律,而這不觸及法律層面的部分是我想說的。夯先生的搭訕技巧和做愛的體位改變,有時候更像是教學視頻,只有在女主角偶有神來之筆的對白之後才注入一絲活力。迪倫是一個很知道自己所處的境遇的人,他主動從神殿中下來,而夯先生一度迷失在被粉絲吹捧的神殿假象中,無法自拔,越陷越深。而當他最終決定要金盆洗手的時候,警方早已經在一年之前開始布局,最終將他在上海逮捕,而頗為諷刺的是,逮捕前的一天,他還在酒店和另一個女士在歡度春宵。

我在跑完步,繼續在操場走上一圈的時間,跳躍的想著以上這些片段,夯先生或許在獄中的時候,應該聽一下迪倫的那首歌,歌裡面唱到,if you want live outside of the law,you must be honest to yourself。顯然夯先生沒有對自己誠實,儘管他似乎要去突破一些倫理對人的束縛。在獄中的夯先生某種程度比大多數在欲中的衣冠禽獸要好太多。監獄,有時候是一個高高的圍牆,對於夯先生;而監獄,有時候,我說的是社會,是一面看不見而無法逾越的牆,對我們大多人,終生困在其中而不能釋懷。在夯先生進入監獄之後,鮑勃迪倫再一次在路上歌唱,他曾經寫過一張叫《desire》的專輯,裡面有一首奇怪而我認為堪稱迪倫寫出最好歌詞的一首歌《Isis》,裡面他說了一個費解的寓言,他離開一個女人去尋找一些東西,而最後在一陣恐懼之後,他再度離開誘惑回到女人的身邊,而現今他早已經和欲望握手言和了。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貝克特依舊用他的沉默給予我力量,作為一個跑者,我需要繼續跑下去,用一種沉默去看待生活,一個欲望的混沌,如此而已。

相關焦點

  • 「91大神」夯先生覆滅記(續)—— 神秘買家現身
    上回說到,「夯先生」在91橫空出世,在短短數月內割據一方,成為一方諸侯,與成名已久的「大神們」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亂世之中爭一席之地容易,在勢力格局已然成形的時代背景之下,想要異軍突起,絕非易事。夯先生快速地滑動著觸控板,主題帖下面的數百條回復在他眼中迅速掠過,滿屏的崇拜、羨慕,他內心不起一絲波瀾,換做其他任何一個人,別人對你能力表示認可的時候,總歸會有一絲得意的,而夯先生沒有,日日享受著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這些誇讚於他而言,再稀鬆平常不過了,心上還閃過一絲鄙夷,「只知道羨慕有什麼用?絕知此事要躬行。」一瞬間夯先生有點失笑,曾經的自己不也是這樣麼?
  •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繆和貝克特
    然而,荒謬主義文學尚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堅持文學也可以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毫無意義。在完成這一任務上,卡夫卡的主要追隨者塞繆爾·貝克特表現甚佳。他充分體現了「作者表達無徑,表達無源,表達無欲,而僅有表達之責」。秉持著這樣的觀點,讓我來欣賞一下卡夫卡最後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小說《城堡》(The Castle)的開篇:K在深夜抵達。整個村莊被厚厚的積雪覆蓋。
  • 名人談鮑勃-迪倫:他是這個時代的偶像
    凱特-布蘭切特(澳大利亞著名演員,曾在《I'm Not There》女扮男裝反串Bob Dylan):  我很喜歡迪倫的音樂,但我害怕愚笨的自己會演砸了這個角色。我曾經看過迪倫於1965年在舊金山舉辦的媒體見面會,無論什麼時候,我都想對他說:「我愛你」。
  • 鮑勃·迪倫這本曾在地下秘密風行的書,竟然這麼酷!
    在這三年裡,迪倫經歷了感情的浮沉:和蘇西的戀情告終,與瓊·貝茲短暫糾纏,隨後在1965年11月與薩拉·朗茲低調完婚。在面對臺下成千上萬樂迷時,迪倫也多少感到孤獨和迷茫:1963年的新港民謠音樂節,迪倫一枝獨秀;一年後,這個舞臺卻令他感到失落,「時代代言人」的標籤變成了桎梏。
  • 鮑勃•迪倫的青春現場
    在機緣巧合下,羅素在20世紀60年代初,數度為日後蜚聲國際的鮑勃•迪倫拍下組照:在演出中、公寓裡、湯姆•潘恩公民權利獎頒獎現場上……這批照片此後沉眠了30多年(其中一些從未公開發表),最終收入此書,重見天日。照片的拍攝,正值在紐約格林尼治村闖蕩的鮑勃•迪倫開始自己寫歌、嶄露頭角的起步時期。
  • 他曾是喬伊斯助手,荒誕派戲劇代表,貝克特十句經典名言句句精闢
    1906年4月13日,塞繆爾·貝克特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今天是他114年誕辰。在貝克特學生時代,遊歷巴黎的時候,與喬伊斯相識,貝克特還曾當過喬伊斯的秘書,負責整理喬伊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1938年,貝克特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 《擺渡人》迪倫:每一個用力生活過的人,最後都不會被生活辜負
    後來她才知道,那是她的擺渡人—崔斯坦,他帶著迪倫靈魂去極樂世界,所以崔斯坦沒有讓迪倫在火車的殘骸處,等待別人救援,而是帶領迪倫出發了。迪倫最開始的時候,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後來才知道,自己是唯一的犧牲者。
  • 鮑勃·迪倫比村上春樹大八歲,我們只好先頒給他了!
    1996年8月,戈登·鮑爾代表競選委員會為鮑勃·迪倫正式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他向媒體宣讀的金斯堡的推薦信:「雖然他(迪倫)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
  • 跑步的時候我在想些什麼
    大學開始就意識到了肥胖才是我身體上最大的問題,但節食害怕會有胃病,於是在保證狂吃的情況下跑步鍛鍊,結果就是成功的成為了一個結實靈活的胖子。在減肥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在禍害自己膝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身體越重跑步的時候對於自己的膝蓋傷害越大)。
  • 《擺渡人》崔斯坦與迪倫誰才是真正的擺渡人?
    雖然當時知乎和豆瓣上對這本書的吐槽很多,但是我覺的作者—克萊兒.麥克福爾能夠憑著這本書拿下五項世界文學大獎,一定還是有它值得閱讀的地方。果然,翻開這本書後,就被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了,覺得這本小說不僅是將一個故事,其實它也在灌輸這一個真理,就是我們有時是相互擺渡的,但能否擺渡成功還要取決於你自己。
  • 關於跑步,村上春樹先生都說了什麼?
    圖片來自豆瓣村上春樹是在三十三歲開始跑步的。當時先生正經營著店鋪,有著不錯的收入,但為了專心致志寫小說,就關門歇業了。先生認為無論做什麼事,一旦去做,就非得全力以赴不可。職業小說家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身體健康,就這樣,先生和跑步結下了不解之緣。01坦白說,我很佩服能堅持跑步的人,不論颳風下雨,日日都跑步,如果沒有一定的意志力是堅持不下來的。
  • 關於跑步,村上春樹先生都說了些什麼?
    跑步的益處盡人皆知,我也曾試著去跑,但終究還是沒能堅持下來,就像「雖然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馬拉松就不用說了,感覺那就是個不可及的夢。我這樣的非跑者,卻執拗的想要看看跑步的人到底都在想什麼。村上春樹先生的這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正合我意。
  • 當我跑步的時候,我在想些什麼
    跑步是一項很適合調節自己情緒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時間安排不一樣,我跑步的時候,經常是一個人去跑。一個人跑步的時候,腦子裡總會想一些事情。我在跑步過程中,從不會想著還有多長的距離才跑完今天的目標,而是在想著其他的事情,想想最近遇到的事,思考下人生,想想怎麼去提升自己,怎麼樣的生活才有意義,也有時會看看路上的風景。其實這樣的跑步反而是一種享受,是一種不把跑步當做跑步的一種方式,反而不會覺得累就跑完了一天運動量。
  • 穆勒:迪倫的表現並不像一支第五級別的球隊
    穆勒:迪倫的表現並不像一支第五級別的球隊
  • 穆勒:迪倫的表現並不像一支第五級別的球隊
    虎撲10月16日訊 拜仁慕尼黑在德國杯首輪比賽中3-0擊敗第五級別球隊迪倫,賽後拜仁中場穆勒稱讚了迪倫,穆勒表示迪倫的表現值得尊重,並不像一支第五級別的球隊。迪倫的比賽理念讓我們驚訝,我們必須要向迪倫致敬。從比賽開始到第90分鐘,迪倫並不像一支第五級別的球隊。他們在前場非常有攻擊性。我們的表現雖然不是很完美,但是也不錯。」(編輯:姚凡)
  • 人到五十,我開始跑步
    我開始每天跑步,已經有三個月時間了。很多年前就知道村上君,我不讀小說,家裡也沒有他的書,直到有一天讀到了那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連讀了兩遍。尤其是在路上被快速跑過的年輕人甩在後面的時候,心裡全是失落。我跟自己說,我要不要回家改學瑜伽,聽說瑜伽的鍛鍊效果也不錯,對中年女性更合適。虛榮心並不一定都是壞事。一周之後,我每天都跟自己說,跑步既可以讓身體的指標變好,也可以讓自己顯得不那麼落伍,畢竟我快50歲了。我很想成為一個別人眼裡的跑步愛好者,能夠輕鬆跑完5公裡或10公裡,最好能夠跑到60歲,這樣的虛榮心在支持著我。
  • 崑崙決吧友:看了邱建良和迪倫的比賽,感覺打得不比西提猜差!
    但是,那天我卻看到了一篇誇獎邱建良的帖子,而且認可的評論還不少,實在是難得。這篇帖子的內容是:「看了邱建良和迪倫的比賽,感覺打得不比西提猜差!」,這篇帖子在崑崙決吧引發了吧友的熱議,下面就來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評論的:「邱建良消極進攻。打一下就跑。跟撓痒痒是的根本沒有對迪倫有什麼實質性傷害。打到最後迪倫都笑了。
  • 當我跑步的時候,我談些什麼,村上春樹的個人隨筆
    第一次看到村上春樹這本《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他要在跑步的時候談些什麼?過去我只知道村上春樹是日本的一位作家,每天早上四點就起來跑步,他說作為作家需要一個強鍵的體魄。我以為他跑步只是為了鍛鍊身體和養成一個好的作息時間。但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發現他的生命當中除了寫小說之外,最重要的還有跑步,而且參加了幾十年的馬拉松。
  • 跑步快5年,從開始跑步到現在,我是如何堅持跑下來的?
    從開始跑步堅持到現,我用了這四個步驟:一,給自己設定個目標不管跑步是為了減肥,還是為了鍛鍊身體,剛開始跑容易,堅持不容易。剛開始吭哧吭哧的跑個三五天,跑的時候感覺心跳加速,跑完之後感覺腿部酸痛,這些種種都是阻擋自己跑下去的障礙。
  • 當我跑步的時候我穿什麼
    (無論冷暖)的地方,使我不得不更關注跑步服裝在實際使用中的表現。有很多人覺得,衣服什麼的哪有這麼費事,光膀子就行了,其實我並不建議這樣做。首先,光膀子容易造成曬傷,其次我覺得這還是一種不雅的行為,很大地影響沿途的路人。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秋冬季節的馬拉松,合適的衣服也能保護我們免於因風和低溫造成的體溫過度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