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每年正月初二或初三,各地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女兒也會備辦一大袋的禮餅和糖果,由母親分送鄰居及親友,此禮雖輕,但反映的情意卻甚濃,是真正的「禮輕情意重」,表達了外嫁女對娘家的殷切思念。
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孩子們也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
風俗各異的「回娘家」
在濰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謂「開市」,男女勞作不再禁忌,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走親戚舊時「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裡看丈母」之俗,現多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
實際上,濰坊城裡出嫁女多數初二回娘家。過去「進了臘月門,不進娘家門」的風俗,是說農村的出嫁女。在城裡,臘月二十三「小年」(辭灶)這天,出嫁的閨女一般不去娘家了,還被許多人沿襲著。當然,年三十也有已經出嫁的閨女進娘家門的,另當別論。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婦們回娘家的日子,這一天作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婦們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兒沒有成親之前。如果哪家媳婦的女兒已經成家,那麼她們又會把這一天拿來招待自己的女兒、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裡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真正是「禮輕情意重」。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廣東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在福安,大年初一的熱鬧與全國別無二致,但大年初二卻並不是一個喜氣洋洋的日子,當地民眾的習俗是大年初二這一天,親朋好友互不逛門外、各家各戶不燃放鞭炮、不點香火、不奏禮樂、商家關門歇業,這天「諸事不宜」。
這般「初二不逛門」的習俗傳說是從明朝末年傳下來的,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作亂,屢犯閩浙海疆,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關人民過年,疏於防範之際,裡應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殺戮,死傷慘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
因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習俗本應該熱熱鬧鬧的過年,可家裡死了人要辦喪事,怎麼辦呢?大家相約,第二天(初一)先把喪事擱在一邊,等過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辦喪事。於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舊按往常一樣,到親朋家逛門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閉門辦喪事,家中沒有喪事的也不出門,以免衝撞。
三天後,也就是大年初五,屍體收斂,法事作畢,就上山埋葬。因此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門拜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了。
▼
初二習俗小盤點
恩平人初二喜歡吃發糕。網路圖片
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佔先。人們早起後,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法。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發大財。
開年飯需盡量精美豐盛以祈求明年的豐收。網路圖片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餈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芹喻勤勞刻苦。
▼
各地回門禁忌
除正月十五忌回娘家看燈以外,還忌祭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娘家。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娘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一般新婚滿一個月之後,姻親間便可自由往來。回門時,新娘可住在娘家。住的天數頗有講究。河南一些地區有幾日去的住幾天的習俗。俗語說:「八對八,兩頭髮」,「九對九,兩頭有」。就是說初八日歸寧的就可在娘家住八天,初九日歸寧的就可在娘家住九天。這樣,最多的時日是住個對月。如果是按這樣住的,對男、女兩家都是吉利的,否則便不好。
不過,也有忌住八天之說,所謂:「住七不住八,住八窮娘家。」這一禁忌的形成一般是出於嫁出去的閨女不易在娘家多住的思想考慮。其中有感情的限制、道義的制約,也有經濟的壓力和生產的需求,是多種因素促成了這一習俗。
浙江等地舊時忌新婦在冬至節回門,否則以為將剋死其夫家家長。俗諺說:「娘屋住個冬,夫家去個公。」
江蘇也有此俗,不過理由不同,謂如冬至在娘家過,則娘家家道將因之而衰落。有女子命犯所謂「破娘家」的,這樣的女子,不可在家中上轎,出嫁時由男家接女出門,女穿破衣,扮作討飯模樣,在廟宇中換裝上轎,謂之「借嫁」,女家父母親屬必須避匿,一切由夫家照應。婚後一百二十天才可歸寧,否則,娘家定會破敗或遭受不幸。
陝北一帶有六月六回娘家的習俗,傳說是為了聯絡姻親間的感情,屆時娘家要請閨女、女婿回門團聚。俗謠云:「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要是閨女不把娘來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
回門時日的禁忌,是要讓新婦遵守往來之序,不該回門時一定不能回門,否則會有兇事發生;該回門時,一定要回門,否則,也會有兇事發生。一般結婚三日時,新郎新娘要回門看望二老,但是當晚必須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為新婚不能空新房。
新婦回門後,身份已經變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時常「防著她」。鄂倫春族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忌刷鍋,否則,娘家的財運會被她刷跑的。
河南修武縣也有類似的禁忌。當地民間忌諱出門的姑娘摸、拿娘家的勺和火柱。說是「摸勺不死公公,死婆婆」,「拿火柱不死公公,死女婿」。還忌諱拿娘家的刀、剪,禁忌逮娘家的狗等,說是:「恐怕日後割斷娘家的關係,咬斷路。」總之是生盡百法,防止出嫁的姑娘再動用或者拿走娘家的東西,如果出嫁後再拿娘家的東西,並且因此而發生了口角、爭執,那勢必會影響男女兩家的關係的,但是,嚴加防範畢竟不是好辦法,怎麼才能讓她自覺地不拿呢?於是就用「死公公」、「死女婿」的咒語來嚇唬她,以警戒之。
新婦歸甯,忌把在婆家遇到的不順心事一一說給娘家人聽,又忌回到婆家,再把娘家的事不分輕重地都倒給婆家人聽。這樣「學舌」的結果常常會引起事端,影響男女兩家的關係,新婦也會落一個「饒舌婆」的名聲。因而俗間有「會當媳婦兩頭瞞,不會當媳婦兩頭傳」的諺語。這在新婦處理男女兩家關係方面也確實是很有實用價值的經驗。
▼
現代人的改變
當然,回娘家這一習俗也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不斷演變,過去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恪守習俗,到了現代,嫁出去的女兒幾乎都可以隨時回娘家了,家庭關係的維持也不必再被封建習俗捆綁,今年去女方家裡過年,明年去男方家過年彷彿成為新式規則,而這也盡顯公平。
每一個妻子,在婆家是媳婦,回到娘家則是家裡的掌上明珠,趁著初二這天,跟大家分享日前讀者葉子妹投稿聯合報繽紛版的「媳婦說明書」,歡笑一下。
wife
●前身:別人家的寶貝女兒、公主。
●啟動:嫁過來。
●重點變身:太太。
●關鍵變身:兒媳婦。
●新增關係:另一家人及親戚五十。
●太上主管:婆婆。
●舉足輕重:小姑。
●江湖規格:
1.普遍級:很累的善良媳婦。
2.ㄎㄧㄤˋ咖級:當家媳婦。
3.NG級:惡媳、驚世媳婦。
4.小升級:媳婦熬成媽。
5.大升級:媳婦熬成婆。
●江湖戲碼:
1.家常劇:當主婦、當管家、當司機。
2.廚房劇:當煮婦、當二廚、當洗碗機。
3.倫理劇:陪聊、陪逛、陪看病、當看護。
4.本土劇:哉「早早起床,晚晚睡」ㄟ道理。
5.香火劇:暗示、明示催生孫子。
6.夢幻劇:婆婆把媳婦當女兒。
7.經典劇:讚「我的婆婆很開明」。
8.減壓劇:婆婆公公沒同住。
9.雙面劇:在外是職業婦女,甚至女強人。
10.反轉劇:身兼另一個媳婦的「毒姑」。
11.年度重頭戲:三節祭祖及張羅團圓飯飯飯。
12.幸福極短篇:年初二回娘家當寶貝女兒。
13.永遠都有戲:家家有本難念的婆媳經。
●江湖呼籲:
1.各位老公請別隱形。
2.各位媳婦請別問:「你媽跟我掉水裡你先救誰?」
也歡迎大家留言,和我們分享您的新春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