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退休幹部局 許中志、王國君、都世勇、李京凝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和最快速的人口老齡化過程。有關資料顯示,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1.85億,約佔總人口的13.78%,老年人年均增長率達3.28%。西方國家是「先富後老」或「富老同步」,當社會進入老齡化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強的經濟基礎,實現社會化養老的能力已經具備。而我們國家則是「未富先老」,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社會化養老準備不足。作為我國老齡人口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離退休幹部隊伍自身發生著深刻變化,特別是隨著「兩高期」的到來,高齡、空巢、獨居以及生活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將越來越多,給服務管理工作帶來許多新的課題。為落實國管局的工作要求,探索提高離退休幹部工作科學化水平的新途徑新辦法,我們對離退休老同志關心的機構養老服務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拜訪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國資委(機械)、國家安全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部委離退休幹部局、廣電總局機關事務管理局以及北京市民政局老齡辦、海澱區民政局,參觀北京市第一和第五社會福利院、匯晨、東嶽、香山、蓰贏、曜陽國際、太陽城銀齡、燕達國際等老年公寓及北京壽山福海養老服務中心、金夢圓老年樂園,到海南實地考察瓊海市委招待所、武警三亞療養院、三亞鑫源和愛馨兩個老年公寓,向第三協作組各單位發函,同部委機關老同志進行座談和開展問卷調查等,在對機構養老相關政策、發展現狀等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完成了本報告。
一、機構養老相關政策
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養老機構數量不斷增加,服務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國務院頒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之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規劃、部署,機構養老方面的工作步伐明顯加快,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格局初步建立。在養老機構建設上由過去的國家統一包辦,靠國家和集體投入的單一投資渠道逐漸轉變,開始呈現國家、集體、企業、社團、個人等多渠道投資,多種所有制養老機構共同發展的雛形。但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不夠完善,尚不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服務需求。老年人人均床位佔有率不到1.77%,較發達國家5%~7%的比例有較大差距,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機構養老整體尚處於起步階段。
國家政策:長期以來,我國老年福利政策的「補缺型」特徵較為明顯,即優先保障孤老優撫對象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半失能等困難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兼顧全體老年人改善和提高養老服務條件。在政府主導下,通過中央設立專項補助投資、增加福利彩票公益資金投入、給予建設補貼或運營補貼、保障用地、信貸支持和政府採購等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補助貼息等多種模式,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益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十二五」期間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機構養老服務以設施建設為重點,重點推進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設施建設,實現基本養老服務功能。縣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處養護設施,主要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專門服務,重點實現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緊急救援,鼓勵內設醫療機構,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幫助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生理功能或減緩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具備為老年人提供突發性疾病和其他緊急情況的應急處置救援服務能力。其他類型的養老機構要為老年人提供集中料理等服務。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建設若干具有實訓功能的養老服務設施。引導養老機構向規模化、專業化、連鎖化方向發展。鼓勵社會辦養老機構收養政府供養對象,共享資源,共擔責任。
北京市相關政策:北京市多年來致力於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助殘服務體系,實施了「9064」養老服務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養老,6%老年人在社區養老,4%老年人在機構養老),確立了養老管理和服務比例結構模型,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養老體系基本框架。養老床位總數達到了7萬餘張,基本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格局。依據《北京市養老設施專項規劃(2012-2020年)》,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控制」的思路,統籌城鄉養老設施發展。「十二五」時期要新建一所市級養老機構,各區縣街道(鄉鎮)要有一所本級別的養老機構。重點發展護養型養老機構,護養型養老床位達到50%,養老機構床位總量達到12萬張,老年人床位佔有率達到3.8% 。加大養老服務機構扶持力度,將符合規定的福利機構附屬及內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制定《社會福利機構管理辦法》,完善養老機構分級分類標準和服務標準監控評估體系,實行星級與收費標準掛鈎,重點打造一批養老服務機構品牌,推進養老服務機構管理標準化、規範化。
二、北京市養老機構情況
北京市是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值的城市之一,由於市委市政府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來,機構養老服務發展速度較快,但仍存在床位總量少、養老服務質量不高等一些與時代發展和老年人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一)北京市養老機構現狀
據北京市民政局微博提供的數據:養老機構總數為401家,其中公辦215家、民辦186家。能提供床位數為4.4萬張,老齡人均床位佔有率為2.9%。所有制結構分為三種:公辦、民辦、個人投資。以公辦為主導,民辦、個人投資為補充,多以福利為主。在養老類型上有三種模式:一是政府投資建設的保障型養老機構,以「三無」、「五保」、「低收入」的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二是政府通過政策扶持社會力量建設的普通型養老機構,以一般工薪老年人為服務對象;三是依靠社會力量建設的高檔型養老機構,以滿足養老服務的市場需求。不同的養老機構收費標準有較大差異,每月的消費價格在600元至12000元不等。養老機構地域分布的特點是「中心少、周邊多」,公辦機構入住率高,民辦入住率相對較低。
(二)公辦和民辦機構的大致情況及優缺點比較(見表)
1.公辦養老機構的優缺點。主要優點:一是建立時間早,有一定知名度。一般都是在2000年以前建立,公眾有一定了解。二是福利性質,個人投入少。政府或集體投資,福利性質,一般押金不超過一萬元,人數多的房間床位費最低為每月600元。三是地理位置較好,子女看望方便。大多數集中在區縣中心區域,距離相對較近。缺點:一是規模小。建築面積一般不超過2萬平方米,院內活動空間有限。二是床位少。大多數機構的床位數在300張左右。三是入住難。有的登記排隊已有8千多人。四是接收範圍小。大多數隻接收生活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五是檔次低。大多只有小醫務室,沒有護理人員,僅能達到一般賓館服務水平。
2.民營機構情況及優缺點。主要優點:一是規模較大、設施較全。絕大多數的機構都有1000張以上床位,文體娛樂、購物、健身保健等設施較全,而且活動場地面積比較大,如北京太陽城面積共有600多畝,其娛樂場所達12000平方米;北京曜陽國際老年公寓購物中心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二是運營較規範。大多建立了詳細的規章制度和服務流程,有專門的管理隊伍和醫護人員,規範化程序化程度較高。三是接收範圍大。60歲以上的全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人,都在接收服務範圍內。四是服務質量較好。工作人員服務理念較好,基礎護理人員經過民政部門培訓,有專門的醫療機構,而且與大醫院都有合作關係,開闢有綠色通道,危重病人能及時進行救治。缺點:一是收費較高。押金一般都在10萬元以上,床位費基本在3千元以上,工薪階層家庭承受有一定困難。二是位置偏遠。郊區佔近三分之二,大多在六環以外,有的交通不便。三是環境不理想。有的建築物密度大,有的居室內使用面積小,有的綠化面積不足。
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主要內容比較表
性質
內容
公辦 社會福利院
公辦民營
民營 機構
第一
第五
匯晨
太陽城
曜陽
燕達
建立
時間
1988年
1999年
2007 年
2006年
2010年
2011 年
地點
朝陽區
朝陽區
昌平 北七家鎮
昌平區 小湯山鎮
密雲縣 西田各莊鎮
河北燕郊
床位數
11 00 張
230 張
一期 600 張 , 二期 1 萬餘張
> 1000 張
> 1000 張
已有 2300 張,擬建 1.2 萬張
每月 床位 費租金
720 - 2700 元
1700 - 2250元
2375 元
1700-4000 元
1500-2000 元
2700-8160 元
其它費用
一次性入住費 300 元,餐費約 300 元/人/月, 取暖費每日 9 元
餐費400-500 元 /人/月
餐費400-500 元 /人/月
餐費 300-550 元 /人/月,可點餐
自助餐費 40 元 /人/天,可點餐
點餐服務
押金
不低於 8 千 元
本市老人 3 個月床位費 , 外省市老人 6 個月床位費
5 萬元
醫療押金健康自理老人 10-30 萬/人間,半自理、無自理老人 5-10 萬/人/床
10 萬元會員費 , 起租期為 3 個月
按押金數額不同 , 享受相應床位費優惠,最少 30 萬元
醫療備用金
--
本市老人 6 千元,外省市老人 1 萬 元
--
1 萬 元
1 萬 元
不少於 2 萬元
接收
對象
無傳染病、精神病的本市老人
無傳染病、精神病,適合過集體生活, 60 歲以上的老人
無傳染病、精神病、生活全自理的老人 , 二期建成後收非自理的老人
無傳染病、精神病的法定離退休老人
無傳染病、精神病的法定離退休老人
無傳染病、精神病的國內外老人
護理
級別
3 個級別護理 , 護理費 1200 至 3600 元/人/月
賓館式服務
賓館式服務
3 個級別護理 , 護理費 2600 至 3500 元/人/月
基礎護理有 4 個級別 , 醫療護理有 2 個級別
有生活護理和社區、基礎、專科的醫療護理
一線護理人員情況
初中以上文化,受過培訓,年齡 40 歲左右
無
無
初中以上文化,受過一個月培訓,年齡 40 歲左右
初中以上文化,受過培訓,年齡 40 歲左右
初中以上文化,受過培訓,年齡 40 歲左右
醫療
保障
醫療樓
醫務室
醫務室
北京太陽城醫院
康復醫療中心
燕達醫院
合作
醫院
市老年病醫院
有綠色通道
王府中西醫結合醫院
北京安貞醫院
武警總醫院
--
目前養老機構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較低,養老服務質量不高。公辦和集體辦機構受場地、服務對象和規模等限制,服務內容難拓展。民辦機構由於建立時間短,成熟度不夠高。因此,養老機構服務內容,大多注重生活照料方面,醫療保健、康復護理、文體娛樂特別是在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還有較大差距,不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一線護理人員的文化程度較低,專業教育背景和培訓不足,業務知識和技術素質構成不合理,影響了服務質量的提高。專門的社會工作者、管理人員嚴重缺乏,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和老年人對養護業務及服務管理科學性的要求。
三、中央國家機關第三協作組老同志養老現狀
通過調查,第三協作組的25個成員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4419人,其中幹部14149人,工人270人。養老方式有四種:一是居家養老,二是在機構養老,三是在社區養老,四是候鳥式養老。
(一)離退休人員的群體特點
一是幹部為主體,學歷比較高。由於中央國家機關編制原因,離退休人員中以幹部為主,且處級以上幹部佔到絕大多數。大專以上學歷人數佔到約50%。
二是與原單位聯繫緊密。在職和離退休後,都屬單位管理,政治學習由單位組織,日常活動在單位開展,始終沒有離開過原所在單位。老同志的一切包括個人家庭的私事都習慣於依賴原單位,「我是國家機關單位的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是政治意識較強。對國家大事比較關注,學習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比較積極,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覺性較高。
四是離退休金差距較大。退休老同志的退休金基本在3千元以上,絕大部分離休人員的離休金在6千元以上。
五是人員居住比較集中。約70%的老同志居住在原單位大院或相對集中的區域。
六是「兩高」及空巢老人較多。離休幹部普遍進入「兩高期」,退休人員「兩高」人數逐年增多。空巢老人約佔老同志總數的50%。
七是以居家養老為主。居家養老的老同志有14300人,約佔99.17%;在養老機構養老的119人,約佔0.83%;另有少量在社區或以居家為主伴隨季節變化採取候鳥式養老。
(二)影響老同志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因素
通過了解,影響老同志選擇養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有六個方面:一是身體情況,二是傳統觀念,三是日常生活,四是對各種養老方式的了解程度,五是子女情況,六是費用支出。
1.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的老同志認識和想法主要有:一是故土難離不願動。老同志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幾十年、十幾年,環境熟悉,日常生活已經習慣,生活方式已成常態,不願離開已建立的人際圈子。二是傳統觀念不宜動。受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影響,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和子女都認為贍養老人是子女的事。一些老年人雖有到機構養老的願望,但由於傳統觀念未改變,加之對老年人照顧社會化有關宣傳不夠,決心難下。三是身體尚可不想動。身體健康狀況較好的老同志感到自理能力較強,還能從事一些社會工作及照顧子女和第三代等,日常生活比較充實,對養老問題考慮不多。四是費用過高不敢動。老同志選擇機構養老的焦點更多地集中在價格,普遍感到公辦機構價格低廉,但數量太少,難以進住,而民辦養老價格太高,承受不了。五是子女反對不能動。受社會輿論、贍養義務和子女對養老院、敬老院是無兒無女者養老之所觀念左右,以及就醫、子女看望是否方便等諸多因素影響,有些家庭的子女即使照顧老人有困難,但由於怕人說不孝,也不敢送長輩去養老機構。
2.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同志主要觀點:一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素質比保姆要高。特別是對於半自理和無自理能力的更顯優勢,日常生活有人照料。二是設施比較齊全。有老年食堂、娛樂健身和醫療服務場所,有專門的服務人員,服務設施、飲食、日常活動等適合老年人,購物便利,就醫方便,生活能得到較好保障。三是便於溝通交流。老年群體在一起,年齡相近,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相同,共同語言多。四是減輕了子女負擔。較好地解決了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子女無暇顧及的矛盾,減輕了子女的生活負擔,同時也解決了兩代人相處難的問題。
(三)離退休人員對養老機構的基本要求
老同志對養老機構要求很多,醫療設備、娛樂設備、運動設備及生活設施要齊全。最主要的考慮因素一是價格,二是醫護人員素質,三是環境,四是交通。集中的要求是收費合理,能夠接受的床位費價格大多集中在每月2千元以下。環境要好,綠化面積大,空氣品質好,活動空間有保障。生活便利,要具備購物、文體活動、健身娛樂等條件。交通要方便,能經常與子女團聚,最好離子女近。醫護人員素質高,能提供和滿足老年人日常護理、老年病康復等需要,能與公費醫療對接,與公立醫院有合作關係,提供綠色通道。營養要均衡,有專門人員進行合理配餐,對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飲食服務。居住條件好,最好是房間向南,一人一間。管理正規,誠信負責。
(四)老同志參加機構養老的前景
機構養老是一種重要的補充形式,也是部分老同志的意向,特別是隨著高齡、失能人員的增多,子女照顧能力的弱化以及養老機構功能的不斷完善,選擇機構養老的人會越來越多。
一是老同志生活狀況不樂觀。隨著家庭小型化趨勢日益明顯,人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子女成家後自立門戶、分開居住已是普遍現象,空巢家庭數量呈上升態勢。當前困擾老同志的問題是家務繁重,身邊無人照顧,生活起居比較難,老伴生病等。生活中比較急需的首先是做飯、洗衣等生活料理,其次是身體鍛鍊,再次是日常護理。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能的下降,自理能力越來越低。
二是子女照顧能力不樂觀。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步入婚育年齡,不少家庭呈現「四二一」代際結構。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絕大多數老同志的經濟供養不是難題,難的是讓子女拿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予生活上的照料,依靠子女照顧的難度加大。「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越發不可靠。
三是保姆市場形勢不樂觀。保姆市場形勢大不如以前,人員缺乏培訓和管理,家政服務能力低,由服務型向享受型變化趨勢明顯。家政服務人員一般來自農村,但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少生孩子、提高生活質量的觀念,使農村家庭的子女數量減少,進城務工的人員也相應減少,有的只是想改變一下生活環境,個別人員甚至不具備洗衣做飯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更談不上為老助老所需的專業素質。幹不了、不會幹、還要吃得好住得好的人員增多,好保姆難求。
四是入住機構養老有需求。部分老同志認識到,由於家庭結構的小型化、空巢家庭和兩代戶家庭增多、家庭養老照料成本上漲等原因,使傳統的家庭照料方式受到嚴重挑戰。而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是一種長期性的需求,在目前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滯後的情況下,依靠養老機構是解決問題的有效出路。據不完全統計,有近3%的老同志願意選擇到機構養老。
四、單位在離退休人員參加機構養老服務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通過分析,單位在離退休人員參加機構養老服務方面主要存在調查了解不夠、宣傳不夠到位,政策不夠明朗、工作開展有難度,風險防範難把握及離退休金保障機制不完善、費用支出難持續等問題。
一是對機構養老的重視不夠,宣傳不夠到位。通過調查,有相當一部分老同志對機構養老情況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不知道與其它養老方式相比,機構養老的優勢是什麼。說明平時對老同志的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保健工作、文化活動等比較關注,而對即將到來的半自理和無自理能力的老同志逐漸增多的發展趨勢關注不夠,對機構養老的了解和宣傳不夠到位。
二是國家尚未出臺明確政策,開展工作有難度。當前的國家養老政策多是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等地方政府出臺的,而對國家機關的養老政策尚不明確。中央國家機關想進一步搞好服務,為離退休老同志提供機構養老便利,缺乏政策和財政支持,工作開展有一定難度。
三是養老機構評價體系不健全,風險防範難把握。目前國家在養老機構建設、服務內容和標準及效果和信用評估等方面沒有統一的評價體系和評級機構,在行業指導、接受監督和行業自律上非常欠缺,風險防範機制不健全。
四是離退休金保障機制不完善,費用支出難持續。一方面是由於退休人員的退休金較低,難以支付民營機構的有關費用;另一方面是隨著老年人口的增長,入住機構養老的人數也在增加,而老年人口與床位數量比例不當的矛盾也會更加突出,養老機構的收費會隨之增加,從而使入住難的問題進一步凸顯。而對已經入住的老同志,也可能因難以支付上漲的費用而退出養老機構。
五、第三協作組各成員單位為離退休人員參加機構養老提供服務的做法
通過調查,農業部、國家安全部、國資委(機械)、國土資源部離退休幹部局等在提供機構養老服務方面各有特點,有些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鑑。農業部離退休幹部局是最早與養老機構合作,為機關離退休人員提供有償養老服務的部委單位,2003就著手對養老機構情況進行了調研,後出資50萬元取得了太申祥和山莊10個床位居住證,供離退休老同志短期休養。今年,又組織1400多名老同志到北京曜陽國際老年公寓進行體驗。安全部離退休幹部局於2006年與北京太陽城銀齡老年公寓籤約,由部出資700萬元作為押金,取得21間房5年的使用權。由於需求量大,2008年又擴大至32間,出資到1千萬元作為押金,按照先離休後退休、先長期後短期、先部內後部外的原則為老同志提供養老服務,北京太陽城銀齡老年公寓的入住收費標準為每月3300元,安全部每月每間需交880元即可入住。該部擬於2013年8月續籤團體會員合同。國資委(機械)離退休幹部局於2009年與北京太陽城銀齡老年公寓合作,出資1千萬元取得50間房的使用權,每月每間再交1200元。國土資源部離退休幹部局於2012年與北京太陽城銀齡老年公寓合作,出資500萬元取得20間房的使用權,每月每間再交1300~1500元,為老同志提供養老服務。另外,有兩個單位對自主入住機構的老同志制定了每人每月補貼標準,國資委(商業)離退休幹部局對離休同志補300元,80歲及以上退休同志補200元;中國船舶工業離退休幹部局對離休老同志按抗戰時期的補500元,解放戰爭時期的補300元。
目前還有幾個部委也在積極採取行動,與養老機構進行洽談。如國資委(物資)、住房城鄉建設部離退休幹部局都在與養老機構溝通,準備以適當方式開展合作。還有部分單位通過不同方式在機構養老方面給老同志予以幫助。如宋慶齡基金會多次組織離退休幹部到公辦、民辦等養老機構參觀體驗,國資委(物資)及國資委(商業)離退休幹部局都通過與國資委(機械)離退休幹部局建立系統內聯繫的方式,爭取為本單位服務管理的離退休老同志在入住養老機構方面提供幫助。
六、對策和建議
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個複雜的社會工程。就其養老模式而言,機構養老是一種「補充」手段,但對於中央國家機關離退休幹部這個特殊群體,完全可能由於需求的上升而使它的地位日顯重要。如何提高中央國家機關老年人生活質量,讓他們享受舒適安全、高質量的社會化服務,是各級老幹部工作部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應當積極行動起來,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是加強對機構養老的調研與宣傳。要加強對機構養老情況的調研,特別是對具有一定規模、體制新、機制活的民營機構要重點關注,廣泛開展機構養老服務工作的宣傳教育活動,為離退休人員入住養老機構提供諮詢服務,使社會辦養老機構的優越性得到老同志及其子女的認可,逐步改變他們的生活觀念和消極的消費理念,增強他們的社會養老意識和對社會養老的認同感和信任感,自覺選擇和接受服務。
二是制定養老機構的法律法規。建立評價標準體系,使之收費標準能適應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及支付心理。對養老服務機構合理設置、建築規模、資格認證、準入退出、日常管理、運行經營等方面進行規範化監管。針對服務對象、服務項目、收費依據和管理原則、管理流程、管理效果等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逐步設立分類齊全、系統完善的養老服務業技術標準。
三是加快推進機構養老市場化。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成立機構養老行業協會,建立養老機構從業人員資格考核制度,加強中介服務。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機構建設。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建立不同層次的養老機構。建立機構養老的全國性數據系統,使機構養老服務走向市場化、社會化。
四是建立中央國家機關養老基地。國管局可統一籌措資金與太陽城及曜陽、燕達國際老年公寓等有一定綜合優勢的養老機構進行合作,以暫付款方式,解決一定數量的房屋租住押金。也可利用機構改革中被撤銷部委的資產,進行適當改造。條件允許時,還可籌集資金專門建立面向中央國家機關老同志的養老機構。在地點選擇上以北京為主,京外為輔。根據海南省三亞市冬季溫暖等氣候特點及賓館較多和東北、河南等地老年人更多選擇在三亞過冬的實際,海南省三亞市可作為候鳥式養老地點。
五是研究建立專項補貼制度。對目前各部委補貼入住養老機構離退休人員的做法應給予肯定。同時,要根據人員年齡、收入、自理程度、子女狀況等,劃定範圍,制定補貼標準,對入住機構養老的老同志,參照北京市的做法,由國管局統一發給補貼金(可納入「夕陽紅」救助服務資金的幫扶範圍)。既可打消各部委補貼入住養老機構人員於法無據的顧慮,也消除了不同部委之間標準不一,各自為政的現象,還避免了不同單位老同志之間相互攀比產生的不平衡心理。
六是適當放寬異地就醫限制。結合醫療制度改革,適當放寬中央國家機關離退休老同誌異地居住期間在當地就醫的政策性限制,打破現有公費醫療、醫療保險區域結算的瓶頸。此舉,即可緩解北京大醫院的壓力,也有利於離退休人員投靠在異地工作的子女或進行候鳥式養老。
七是完善離退休費保障機制。離退休費保障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所在地同等人員相一致。目前,中央國家機關除託低單位離退休人員的補貼進行了適當增補外,一直沒有調整。要建立與在職人員工資增長機制類似的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正常增長辦法,出臺地區附加津貼制度。對中央國家機關的地區附加津貼實行屬地化政策,消除與北京市機關同類人員的差距。使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水平做到持續、有序、合理增長。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