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遊戲:呂后之恨不能,王政君之愛卻無敵,漢武帝的事與願違

2020-12-14 騰訊網

1.長壽

王政君,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是漢成帝劉驁的生母。

這個女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長壽,一直活了84歲。

長壽,便可閱人無數;而王政君的長壽,則是閱「皇帝」無數。

漢元帝時,王政君是皇后;漢成帝時,王政君是皇太后;漢哀帝時,是太皇太后。漢平帝時,繼續尊為太皇太后。

還好,漢元帝的玄孫孺子嬰,還沒當上皇帝,王莽便篡漢建新,於是,劉姓皇室也就不用再費心琢磨王政君的封號了。

但是,在新莽王朝,王政君依舊禮遇優厚,被尊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所以,王政君是「閱」完了漢家皇帝,又「閱」新朝皇帝,而且在新漢兩朝,她都是母儀天下。

2.偏愛

王政君的第二大特點便是偏愛娘家人,對老王家的人那可是極好的。

漢成帝繼位,王政君終於當上了皇太后,多年的媳婦總算熬成了婆,於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門丁興旺的老王家,同一天就封了五個侯: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

王政君對這些娘家兄弟的偏愛,硬是在中國歷史上整出了一個專有名詞「五侯」。

而「五侯」之前,王家的父子兄弟就已經在封侯了。

王政君的父親,王禁,為平陽侯;王禁死後,王政君的大哥、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繼為平陽侯,而王政君的同母弟王崇,為安成侯。

凡是活著的王家男丁都封了侯,但是,這還不算完,因為還有死了的,也得封。

王政君的父親王禁,一共生了八個兒子、四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王曼早死,所以沒趕上普封列侯的機會。

但是,不要緊,好姐姐王政君不僅能封活人、還能封死人,於是追封王曼為新都哀侯,王曼之子王莽繼承侯位。

這還不算完,王政君的母親跟王禁離婚後,改嫁苟賓、生子苟參。

苟賓死後,王政君就讓母親與生父王禁復婚,所以這個同母異父弟弟苟參,也就成了王家人,於是,王政君也要給他封侯。

但是,漢成帝實在看不下去了,死活沒同意,但給了苟賓一個肥差——水衡都尉,掌管皇室財政。

李廣打了一輩子仗,都沒封上侯,要是他看到後世的漢朝堂還能這麼玩,估計直接氣死。

所以,這個時候的漢帝國,也就別奢望再有李廣、趙充國之類的功勳將軍了。

侯爵可是國家資源、是皇帝掌控群臣的權力,國家資源這麼分配、權力這麼兒戲,誰還想著戰功封侯。即便想,也沒有機會,王政君的娘家兄弟已經站滿了朝堂。

3.權鬥

王政君,很長壽;王政君,也很偏愛娘家人。

但是,王政君並不嗜權,她不想做呂后。

所以,面對漢哀帝的奪權攻勢,王政君以及她的王家兄弟們,並沒有劍拔弩張。

漢成帝短命、無子而終,所以就由漢成帝的侄子劉欣繼承皇位。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

這就是漢哀帝劉欣繼位時的朝堂局面。

王政君的娘家兄弟,不僅都封侯富貴,而且壟斷了朝堂權力。

所以,新皇帝掌權,勢必要打擊老外戚。

但是,王政君的兄弟實在太多,老外戚也就當真不好打。

漢武帝劉徹之時,竇氏外戚就一個竇嬰、王氏外戚就一個田蚡。所以,漢武帝看著王竇兩家互掐,然後自己再一出手,權力就歸了皇帝。

而漢哀帝就沒這麼幸運。

但是,他必須得把打擊外戚的事情提上日程,因為皇帝得抓權。

如果王政君是呂后、慈禧一般的人物,她是絕對不允許漢哀帝收拾自家兄弟的。

因為王氏封侯,不止是王氏富貴,也是王政君的權勢。

但是,王政君還是識大體的,面對漢哀帝的咄咄逼人,她只是被動防守,並沒有太多爭權的作為。

所以,漢哀帝打擊老外戚、培植新外戚的奪權「事業」,蒸蒸日上。

王政君的娘家兄弟和子侄逐漸退出朝堂,王氏外戚逐漸式微。

但是,哀帝太短命,總共才做了7年皇帝。

這麼短的時間,即便是雄主也難以完成權力布局,更何況哀帝不是雄主,他比漢武帝差遠了。

哀帝的攻勢凌厲,讓王政君終於知道權力的厲害。

她得掌握住權力,否則就無法再對娘家人好了。

於是,哀帝一死,王政君便移駕未央宮、搶奪傳國玉璽,同時布置王氏子弟掌控中樞,並召回新都侯王莽主持朝政。

漢哀帝與董賢

此時,已經式微的王氏家族,再次壟斷了漢帝國的權力。

漢哀帝之後,是漢平帝,平帝9歲登基,14歲時便死了。

有了漢哀帝的教訓,所以王政君和王氏家族想要的就是傀儡皇帝,因為這樣好控制,於是就得立小皇帝。

漢平帝死後,已經大權在握的王莽,甚至連小皇帝都懶得立了,只立了個皇太子。

平帝之後,是僅有1歲的孺子嬰,不繼皇帝位而僅稱皇太子,王莽仿效周公、自封攝皇帝,壟斷全部權力。

4.後悔

此時的王政君,突然醒悟了過來,她發現自己用「愛」培植起來的王氏家族,已經威脅了劉姓天下。

她驚慌、恐懼,甚至後悔,但已經於事無補。

王氏代劉,已經勢不可擋。

王氏家族的核心人物王莽,要這麼做;滿朝的文武大臣,也要這麼做。甚至,整個天下也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可以。

王政君,不是呂后,她只有對娘家兄弟子侄的愛,而沒有對婆家劉姓皇室的恨。她還想著死後能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

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

王莽派堂弟王舜向王氏家族的「老族長」王政君,強要漢家天下的傳國玉璽。此時的王政君已經無力回天,所以她只得擲砸玉璽、怒斥王莽。

而之後呢?

王政君只能是在新莽的王朝,披掛漢家黑貂、獨尊漢家正朔,對著一幫宮女近侍,飲酒落淚。莽更漢家黑貂,著黃貂,又改漢正朔伏臘日。太后令其官屬黑貂,至漢家正臘日,獨與其左右相對飲酒食。

5.恨與愛

呂后有恨,但她的恨沒有斷送劉姓江山。

劉邦對呂后很不好,所以呂后恨劉邦,「恨」屋及烏,她也恨劉邦的一眾子嗣。

於是,呂后對劉邦的子孫們毫不客氣,毒殺劉如意、餓死劉友、逼殺劉恢,甚至對親骨肉劉盈也沒有多少感情,狠辣的手段嚇得劉盈抑鬱而終。

儘管如此,外有匈奴囂張、內有諸侯林立的漢帝國,仍舊挺了過來。

王政君對丈夫劉元、對劉姓皇室,有感情;對娘家兄弟,有大愛。

漢元帝對王政君算是很好的,他雖然想過換太子,但因為父親宣帝喜歡王政君和王政君的兒子,所以沒有換。

於是,王政君當了皇后,又當了太后,再當了太皇天后。

而王氏家族,也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了,凡是男丁都能封侯,甚至死了的也能追封為侯。

儘管如此,外能威勢西域、內無諸侯相疑的大漢帝國,卻改朝換代了。

6.外戚

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害就在於外戚勢力逐漸成為朝堂權力的唯一支柱。

漢武帝,削弱了丞相,做大了皇權,所以漢帝國是強內朝而弱外朝。

這已經是很不正常的權力架構了。

但沒有被糾正,反而繼續不正常下去。

漢元帝時期,則是外戚、儒臣以及宦官,這三根權力支柱。

但是,這時候的儒臣只是漢元帝的兩個師傅蕭望之和周堪二人。全部權力爭奪的焦點也是內朝。

雖然不正常,但也能維持,畢竟是三根權力支柱,他們可以相互制約。

但是,儒臣沒有可持續性,蕭望之和周堪之後,便無新的儒臣可以接續。而外戚和宦官,卻薪火不斷。

特別是外戚,皇帝結婚,就得有外戚,而且就得重用外戚。

所以,外戚勢力,具體就是元帝之後的王氏外戚,他們一直走「牛市」。

漢哀帝當皇帝的時候,權力已盡歸王氏外戚,所以就必須打擊外戚、爭奪權力。

然而,漢哀帝使用的方法卻是用外戚打擊外戚,換一撥新外戚取代舊外戚,皇帝好在權力的更迭中掌握權力。

這是一個外戚與外戚的權力遊戲,而焦點則是皇帝。

哀帝命太短,所以王氏外戚便「強勢調整」之後繼續做強做大,而且真得是威脅了劉姓天下。

外戚,成了朝堂權力的唯一支柱,甚至說是唯一權力。

當然,就可以沒有皇帝的權力了,所以換個皇帝、換個朝代,也就是外戚的一句話。這個過程,根本就不需要用刀,甚至不需要用筆,只需要演一場戲。

那麼,其他的權力呢?漢帝國最大的官,丞相哪裡去了?

7.丞相

呂后之時,也是重用了外戚,不僅封侯諸呂,而且封王諸呂;不僅朝堂權力被呂氏把持,而且呂氏家族還有封土的諸侯王國。

劉姓天下很危險,但還是挺過來了。

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當然有運氣的成分,但權力架構的因素也很重要。

漢承秦制,漢朝堂的權力架構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就是所謂的行政權、監察權和軍權的三權分立。

但這只是寫在「憲法」上的紙面架構,實際的架構是皇權和相權。

所謂的御史大夫的監察權,那是替皇帝看著丞相的。

所謂的軍權,和平時期基本用不著。

政治鬥爭發展到動用軍隊的戰爭層面,不是成本會極高,而是較量的雙方都已經「愚蠢」地勢均力敵了。任何一方稍微聰明一點兒,都可以用刀筆之吏決出勝負。

在這個架構裡,丞相才是核心、擁有著最硬的權力。

所以,權力的遊戲就是在相權裡玩、圍著丞相這個核心打。

沛豐軍功將軍,把持著相權,呂后再怎麼折騰也動搖不了國本。

當然權力的遊戲會升級,升級了就是皇權跟相權鬥,

但是,相權要控制皇權,非常不容易。

原因就是有御史大夫看著、有太尉盯著,這可是「憲法」裡規定好的,而更關鍵的是:被神秘主義包裹的皇權也不是吃素的。

於是,武帝前期,竇氏外戚囂張,所以竇嬰當丞相。竇太后死了,便是王氏外戚囂張,所以田蚡當丞相。

大家只有在丞相、九卿,也就是外朝這個框架體系裡面玩,皇權就比較安全,劉邦的子子孫孫們也就可以一直當皇帝。

8.內朝

但是,質變出現在了武帝朝。

漢武帝削弱了丞相、削弱了外朝,他認為丞相和九卿那些人不好使,於是他集中了一批宮廷侍中和武將將軍,另組了內朝。

這個內朝可以被三股勢力染指:一個是將軍們;一個是外戚們;一個是侍中們。

武帝之後,就不怎麼打仗了,將軍進內朝的路也就堵死了,將軍只是名號,留給了其他兩股勢力。

外戚一直在,而且新陳代謝也極快,換皇帝、換皇后、換太子,都得換一撥外戚。

而侍中們呢?武帝朝是主父偃、司馬相如等一眾文學之士。之後呢?就被宦官壟斷了。

在三公九卿的框架體系裡玩,圍繞丞相和相權這個核心打,再怎麼折騰,都是可控的,皇帝可以很安全。

但是,在內朝這個框架體系裡玩,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內朝實際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他們擺弄的可是皇權。

而當外朝已經一無是處的時候,權力就只剩皇權了,而皇權卻被外戚壟斷了,那麼外戚就可以換皇帝,他們已經不再垂涎丞相這個位置了。

9.偶然

請允許我再次引用司馬遷的這句話: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呂后的恨,沒有斷送大漢王朝。而王政君的愛,卻斷送了漢家天下。

其原因不是恨的威力小,也不是愛的威力大,而是恨與愛之間,糾結了太多的因素。

武帝時期,皇權做大、相權式微,權力的遊戲就只圍繞皇權做文章。

武帝改革,內朝掌權、外朝做事,權力的遊戲就只能在內朝你爭我奪。

內朝的三股勢力,將軍、外戚、侍中,將軍退出、侍中待機,外戚成為唯一。

式微的外朝和一無是處的丞相,便再無牽制外戚的可能。

王政君的偏愛,讓王氏外戚掌控了內朝,也就掌控了朝堂。

王政君的長壽,讓王氏外戚的權勢一直囂張、一直膨脹。

接連幾個劉姓皇帝,都是那麼湊巧的陽壽不長,外戚便一直是王氏外戚。

當然還有最不可忽略的因素,社會大環境。

政治往往是社會結構的投射,社會的變化是政治變化的重要動力。

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就是思想領域中的儒家教條,社會結構中的階層固化,所以人心思變。

換個皇帝,對於外戚,很好;對於朝堂,不錯;對於儒家精英,可以;而對於萬千黔首,可能他們早就這麼想了。

所以,呂后的恨,僅是一人之恨。而王政君的愛,卻得到了相激事勢的加持。

相關焦點

  • 為何漢武帝非要殺鉤弋夫人?漢武帝:我不想96年前的悲劇再現
    古代的權力都是一元制,皇帝手握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權力交替之際總有一些亂臣賊子會興風作浪。為了能使權力順利過渡,漢武帝決心讓霍光輔政,同時一紙詔書賜死了相伴多年的鉤弋夫人。至於為什麼漢武帝非要賜死一個妃子,這可能涉及到兩個悲劇。
  • 資治通鑑:漢武帝殺母存子,背後的權力計算!
    汝不聞呂后邪!筆不得不先去之也。」【譯文】漢武帝藉故譴責鉤弋夫人,鉤弋夫人摘去首飾,叩頭請求寬恕。漢武帝說:「拉出去,送到掖庭獄中!」鉤弋夫人回頭看著漢武帝求饒,漢武帝說:「快走,你不能活下去!」終於將她處死。不久之後,漢武帝閒居無事,向周圍的人們問道:「外面對處死鉤弋夫人一事怎麼說?」被問者回答說:「人們都說『將要立她兒子為太子,為什麼還要殺他母親呢?』」
  • 竇太后曾經打算廢掉漢武帝劉徹,她的權力到底從何而來?
    權力,不會因為你有什麼名頭,就擁有和名頭對等的權威,從根上兒上說,權力從來都是誰的擁護者更多,誰就更有權。竇太后活著的時候,很明顯擁護她的人比擁護漢武帝的人多,這就是權力。竇太后一生坎稱傳奇,從一介小宮女成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她足足影響力大漢王朝三代帝王,至少輔佐了兩任漢朝皇帝。
  • 漢武帝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要聽命於竇太后?背後原因有兩個
    漢建立後,便有了呂后的專權亂政,早在劉邦建立時,呂后已是皇后,她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殺了兵仙韓信,另一件則是害死了梁王彭越,劉邦死後,雖然呂雉之子漢惠帝劉盈在位,呂雉仍用自己的權力剝奪了他的親權,漢惠帝反而成為呂雉的傀儡,當時政令都出自呂雉之子。
  • 漢武帝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要聽命於竇太后,原來背後有兩個原因
    漢朝建立之後,就開始有了呂后專權亂政,早在劉邦時代,呂后就以皇后身份插手政事,她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殺死了兵仙韓信,另一件就是害死了梁王彭越,劉邦去世後,儘管有呂雉兒子漢惠帝劉盈在位,但呂雉還是通過自己的權勢剝奪了漢惠帝的親政權,漢惠帝反而成為呂雉的傀儡,當時的政令皆出自於呂后。
  • 漢武帝有雄心壯志 為何會聽命於自己的奶奶呢
    竇漪房,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她出身寒舍,但憑藉著自己的機靈和乖巧,獲得呂后的喜愛,後被賜予代王劉恆,劉恆即位後,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后。她一生輔佐了三位皇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所以,她在朝中的權威,是無人能及的。
  • 呂后亂政,死後呂家被清算,武則天都稱帝了,為什麼武家卻沒事?
    同樣女人亂政,呂后和武則天死後,為什麼呂家被清算,武家沒事?呂后是第一個當權的皇后,而武則天是史上唯一正統女皇帝,兩人並稱呂武,只不過兩人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呂后去世後,在陳平、周勃的主導下,呂家勢力被連根拔起,呂家的男男女女被殺得一乾二淨。
  • 漢武帝如何幹掉所有對手走向權力之巔
    而漢武帝政治改革的實質,是一一消除利益集團對皇權的掣肘,集中力量,整合資源,為反擊匈奴做準備。這就像是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隨著改革的推行,漢武帝權力的觸手逐漸從內廷伸向外朝,從中央伸向地方,從上層社會伸向底層社會。先後擊敗了外戚、藩王、軍功階層和地方豪強,每打敗一個利益集團,漢武帝手中的權力就更加集中,就距離他實現擊敗匈奴的目標更近一步。
  • 劉徹死後誰繼位 漢武帝傳位給誰繼承了大漢江山——劉氏文化之劉姓帝王故事
    劉徹死後誰繼位:漢武帝劉徹,西漢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漢武帝在位時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事之一的漢武盛世。那麼在漢武帝死後又是誰繼承了這一切呢?  漢武帝的長子皇太子劉據死於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蠱之禍,其後的四年裡漢武帝一直沒有立皇太子。
  • 漢武帝鉤弋夫人 漢武帝殺死鉤弋夫人的原因
    不是應該給未來的皇帝之母一個好聽的名分嗎?做這樣惠而不費的東西,武帝是最擅長的;可他不僅沒有做,反而儘量消除這位寵姬存在的痕跡。  武帝在左右面前說,怕他死後「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其中「淫亂」二字十分刺眼,聽起來好像他知道了什麼似的。而怕鉤弋夫人成為「呂后」,可不僅因為呂后幹出過「人彘」之事,呂后還是有公開的男寵審食其的好吧?
  • 推恩令是什麼,漢武帝用它來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為何沒人敢反對
    西漢開國之後,實行的政治制度是郡國制,也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局面,在漢朝中央控制區實行郡縣制,在諸侯王控制區實行分封制,這一政治制度是迫於當時的形勢造成的,劉邦為了聯合其他政治勢力統一天下迫不得已分封的異姓王,西漢的分封起初是異姓王,但在劉邦統一天下後,異姓王先後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劉邦大封同姓王
  • 為何漢武帝要立子殺母?
    相傳有一次漢武帝北巡,恰巧路過河間這個地方,看見天空中有紫色的霧氣,漢武帝覺得很奇怪,派方士順著軌跡前去尋找,還真就找到了一位奇女子。但是,這位女子是個手部有殘疾的女子,五指不能自然張開,漢武帝看這位女子長得楚楚動人,頓時生出了憐愛之心。令人奇怪的是,平時任誰也打不開的拳頭竟然被漢武帝輕輕一掰就打開了,漢武帝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將她帶回宮中。
  • 漢武帝的鉤弋夫人到底因何而死?
    漢武帝一生中有三個尤其重要的女人,一個是年少時的陳阿嬌,但最終幽閉長門宮;一個是一代賢后衛子夫,但因巫蠱之禍自殺;第三個是下一代君王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但關於鉤弋夫人之死,卻有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 《權力的遊戲》詹姆:以愛之名,不顧一切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要說美劇《權力的遊戲》當中最痴情的男人,莫過於詹姆·蘭尼斯特了,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儘管那份愛是畸形的,但詹姆始終堅持,哪怕背負種種罵名也從不退縮。《權力的遊戲》海報在詹姆背負的種種罵名當中,最遭人唾棄的莫過於「弒君者」了吧,詹姆曾擔任瘋王伊裡斯的御林鐵衛,篡奪者戰爭爆發後,瘋王為了防止尚未表明態度的泰溫公爵加入叛軍,沒有準許詹姆加入平叛王軍,而是把他留在身邊當成了潛在人質
  • 劉據自殺漢武帝後悔了,衛子夫自殺劉徹後悔了嗎?
    時間這把殺豬刀讓衛子夫年老色衰,漢武帝對她漸漸冷淡,「皇后」。衛子夫「不安」、「恐久獲罪」。漢武帝對衛子夫的愛,沒有親情,沒有溫度,而且極不穩固。他另尋新歡,一個接一個,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邢娙娥、趙婕妤(鉤弋夫人)……「後色衰,趙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寵,皆蚤卒。後有尹婕妤、鉤弋夫人更幸。」
  • 漢武帝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是誰? 不是衛子夫和李夫人, 其結局最悽慘
    漢武帝繼陳阿嬌之後是衛子夫,衛子夫色衰之後是王夫人,王夫人早逝之後是李夫人,而李夫人早逝之後,又一個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奇女子出現了。這個女子名叫趙鉤弋。趙鉤弋的家鄉在河間(河北省河間縣)。相傳漢武帝一次北巡過黃河時,看見河間青紫雲氣,氤氳繚繞,就向隨行的方士詢問:此主何徵兆?
  • 淮南王劉長:呂后的養子,劉安的父親,因何會與謀反罪扯上關係?
    相信大家都對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的意圖謀反之罪略有耳聞,但大家對其父——淮南王劉長的生平經歷又有多少了解呢?作為漢文帝劉恆登基後唯一存世的弟弟,劉長能在呂后掌權時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保全性命,卻又是如何與謀反罪扯上關係、最終落得個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的呢?以淮南王劉長的謀反案為聚焦點,讓我們一起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一探究竟吧!
  • 為什麼漢武帝劉徹戰勝匈奴,有人認為呂后也功不可沒呢?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在漢武帝初期,京城的錢已經有數百萬,就連串錢的麻繩都腐壞了,糧倉裡的糧食,由於每年累加,底下的糧食都腐敗了。漢武帝之所以能成就千秋偉業,文帝和景帝的功勞最大,但有些人說呂后也功不可沒,這是為何?
  • 竇太后活著的時候,漢武帝為什麼害怕她?
    竇太后,有文獻記載,原名竇猗房,她是漢武帝的親祖母。之所以能掌握虎符,還真的是名正言順,當然也是漢朝的傳統使然。竇猗房出身卑微,漢惠帝時期被召進宮侍奉呂后,但憑藉她的機靈與乖巧,深得呂后的喜愛,最終在機緣巧合下被賜給了當時的代王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