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韓樂 期貨日報
塑料化工:期貨期權「雙劍」合力
2007年,國務院批准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提出,「依託大連商品交易所,大力發展期貨貿易,建設亞洲重要期貨交易中心」,這是國家首次在經濟發展規劃中對期貨市場發展提出要求。依託東北農林、畜牧及石油、煤炭、電力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商所開始探索工業品衍生市場發展,率先將目光投向化工領域。
在國際衍生品市場,很多化工品期貨品種均不成功。但大商所敏銳地觀察到,我國石化產業經過改革開放近三十年孕育,已經站在了由大到強轉型的臨界點,國際市場上一些避險需求不大的品種在國內仍可能會有強烈的避險需求、一些並不成功或已退市的期貨品種在中國未必不會成功。為更好地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服務化工企業避險,2007年7月31日,籌備多年的LLDPE期貨在大商所上市並獲得了成功,成為大商所從單一農產品交易所邁向綜合性衍生品交易所的裡程碑。
隨後在2009和2014年,PVC和PP期貨先後上市,大商所塑料化工品種體系日臻完善,至今已發展成為全球交易最活躍、最有特色的化工板塊,大商所也長期保持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貨市場地位。今年7月6日,三大塑料化工品同日上市場內期權,進一步豐富塑料化工板塊的衍生品工具體系。目前,三個塑料化工期貨、期權的法人客戶整體持倉佔比過半,產業企業已成為期貨市場的主力軍。期貨、期權「雙劍」合力為化工行業防範風險、轉型升級貢獻期貨力量。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原油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我國石化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期貨市場「避風港」的作用凸顯。「遇到今年這兩波極端行情,如果我們日常業務不加以套期保值,預估虧損可能會達到1億元以上。」大型塑化貿易商中基石化投研負責人王林感慨道,得益於衍生品對衝工具的運用,極端行情下企業通過期貨市場能夠實現穩健發展。
據了解,不少產業企業積極利用基差貿易、場外期權與互換等模式全方位管理風險,搭建遠期採購銷售新渠道。同時,期貨市場相關主體基於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防疫物資原料品種創新推出「口罩期權」「防護服期權」「消毒液期權」等風險管理方案,協助產業企業穩定採購成本、擴大生產,而套期保值、基差交易、點價交易、互換交易、含權貿易等期現結合模式更加多元化和精細化,為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保障。
液體、能源化工:後起之秀,填補空白
面對琳琅滿目的化工品市場,僅有塑料化工衍生品是遠遠不夠的。2018—2019年,乙二醇、苯乙烯期貨作為液體化工領域的生力軍,先後在大商所掛牌交易。我國是全球最大的乙二醇、苯乙烯消費國,相關期貨上市以來為實體企業提供了風險的「避風港」。
相關企業表示,雖然上市時間不長,但乙二醇期貨、苯乙烯期貨及LPG期貨、期權已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乙二醇、苯乙烯期貨上市處於產能集中投放和價格大幅波動的背景下,其及時為產業提供了規避價格風險的工具。寧波恆逸實業副總經理莫建建感受最深的是,期貨市場為現貨市場套期保值提供了較好的流動性,在價格大幅波動時,便於實體企業快速套期保值。聚酯工廠今年較好地利用了期貨保值功能,尤其在產成品滯銷、庫存壓力增大時,企業可以在期市拋出原料進行保值;在產成品銷售較好、庫存超賣時,買入期貨進行對衝,優化了庫存管理工具。
在遠大能源化工烯烴事業部總經理戴煜敏看來,期貨市場是一個更精準的定價模式。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得到明顯發揮,更能實現企業對未來預期的現貨交易、庫存和利潤管理,對產業的保護作用極為明顯。貿易商和上下遊企業利用期貨,結合遠期現貨、紙貨以及現貨價格進行點價和套利操作,有助於不同市場定價效率的提高和聯動。
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境外原油「黑天鵝」事件爆發。作為原油主要下遊產品的液化石油氣(LPG)在一季度短短3個月價格下跌40%。危難之際,3月30日、31日LPG期貨及期權在大商所上市,不僅填補了我國氣體能源衍生品的空白,更是我國首次在同一品種同步上市期貨、期權工具,為實體企業抗疫復產提供了工具、提振了信心。
至此,大商所化工衍生品從塑料領域拓展至液體化工、氣體能源化工領域,塑料、液體化工、氣體能源化工三大化工板塊協同發展。2019年,大商所能化品種總成交量2.72億手,日均總持倉量133萬手,同比增長82%。從功能發揮上看,各能化品種的期現價格相關性高,LLDPE、PVC、乙二醇等品種套期保值效率保持在80%以上。
焦煤、焦炭:黑色期貨走向成熟
在化工衍生品蓬勃發展的同時,國民經濟中流砥柱和工業生產的基石——鋼鐵、煤炭工業也迎來了衍生品市場發展機遇。基於中國煤炭和黑色冶煉大國地位,大商所於2011年和2013年上市了國際上並不成功的焦炭、焦煤期貨品種並獲得成功。經過數年發展,「雙焦」期貨漸趨成熟,2019年成交量7855萬手、日均持倉31萬手,單位客戶持倉佔比約為40%,同比增長5個百分點。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參與期貨市場管理價格波動風險。
相關專家表示,鋼鐵、煤炭行業是傳統產業,近年來由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效應淡化,加上疫情衝擊,供需矛盾逐步凸顯。企業積極探索嘗試期貨及期權等金融工具,通過產融結合為企業經營保駕護航。以河鋼、旭陽集團等為代表的產業鏈企業從最初的期貨探索到現在把期貨工具當作企業經營的利器,創新開展產融結合,實現了從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到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飛躍。
尤其今年一季度以來,華東地區是疫情的重點防控區域,春節後江蘇大批中下遊製造企業出現復工延遲、物流運輸不暢、庫存積壓嚴重等情況,企業經營面臨較大風險。此時,「雙焦」期貨的價格走勢比較符合現貨市場「前緊後松」的供需變化,發揮了價格發現功能,市場流動性也較為合理,給出了企業較為合適的套期保值機會。為了應對現貨跌價的風險,部分焦化企業積極在盤面進行了部分套保,現貨跌價損失不大。而在後期價格上漲過程中,通過跨期跨品種套利的方式進行對衝。
國內大型焦化企業之一的山西鵬飛集團對期貨市場的「雪中送炭」感受頗深。「特殊時期發揮期貨的避險屬性可以讓企業降低經營損失,為企業的健康良性發展保駕護航。對於企業而言,此時應該加深對於期貨作用的理解,從保價格保成本和利潤到保資金保生產都能發揮作用。」該公司期貨部期現分析師肖鋒稱。
鐵礦石:立足中國,服務全球
如果說鋼鐵是支撐國家發展和經濟建設的「脊梁」,那麼鐵礦石則是鋼鐵生產的「血液」。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和消費國,近三年年均進口量超過10億噸,約佔全球鐵礦石貿易量的七成。如何管理好10億噸、千億美元級別的鐵礦石價格風險,期貨人為此進行了不懈探索,給出了響亮的回答。
2013年10月,繼焦炭、焦煤期貨上市後,鐵礦石期貨登陸大商所,煉鐵原料避險鏈條進一步完備,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交易量最大、唯一採用單一實物交割的鐵礦石衍生品。市場規模上,2019年鐵礦石期貨單邊成交量2.97億手,充足的流動性為套保提供了便利,大量產業客戶參與鐵礦石期貨交易,吸引更多的產業客戶直接交易或通過基差貿易等方式間接參與,形成良性循環。市場結構上,已參與期貨交易的煤焦鋼產業客戶近千家,國內前10大鋼鐵企業中有7家參與交易,產能佔全國鋼鐵總產能的35%。交割業務上,實物交割是連接期現貨市場的紐帶,有效保障期貨與現貨價格在臨近交割月的合理收斂,確保期貨價格平穩運行和代表現貨主流價格。多年來,鐵礦石交割業務保持平穩順暢,尤其I1601合約交割161萬噸,創造了我國期貨史上單月單品種最大交割量。
上市以來,鐵礦石期貨較好發揮市場功能,在現貨價格因供需調整、境外突發事件等影響而大幅波動下,擔當起現貨市場「壓艙石」,在改善現貨價格運行、優化定價機制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據了解,目前,我國鋼鐵企業使用的鐵礦石90%都是進口礦,其中70%是長協礦,主要由境外的普氏指數作為定價依據。鐵礦石期貨上市前,鐵礦石價格具有明顯的「易漲難跌」「快漲慢跌」的特點。鐵礦石期貨上市後,港口長期保持的1億多噸鐵礦石現貨融入價格形成體系,使期貨價格長期貼水於普氏價格,對國際普氏指數運行產生較大影響。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10.75億噸,是2007年的2.8倍,但其進口均價為2007年的50%,產生了能夠充分代表中國市場真實供求情況、公開透明的鐵礦石價格,逐步改善著我國鋼鐵產業鏈利潤分配格局,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內鋼鐵行業利潤被嚴重侵蝕的局面,並推動著國際鐵礦石定價格局的潛變。
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價格」的國際影響力,配合人民幣國際化,大商所鐵礦石期貨於2018年5月4日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引入境外交易者,尤其是國際礦山等產業客戶,有助於完善我國鐵礦石期貨交易者結構,使鐵礦石期貨價格真正成為全球參與者共同交易產生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價格,更準確反映宏觀經濟和全球鐵礦石貿易的供需變化,更好地服務全球企業客戶和全球鐵礦石貿易。
截至目前,已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70家境外客戶開戶,更是吸引了英美資源等境外礦山,嘉能可、拓克等大型國際貿易公司參與。期貨價格逐漸成為國內乃至國外企業參考定價的重要依據,國際大宗商品通用的基差貿易模式在鋼鐵行業內漸次推廣。相較於傳統貿易模式,基差貿易中採用的期貨價格更為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河鋼集團每年需保供鐵礦石5000多萬噸,基差貿易的推廣對鋼廠保供來說十分必要。河鋼國際通過基差貿易更便利、靈活執行現貨採購計劃。同時,也可以利用對期現市場基差的預判,更加有效地降低採購成本。」河鋼集團期貨部相關人員表示。
2019年,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金屬(上海)有限公司與國內鋼廠籤訂了以鐵礦石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貿易合同,標誌著境外礦山開始認可並探索利用「中國價格」來定價、用人民幣結算,這在探索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全球大宗商品定價機制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管理國際化的市場風險,需要高質量的國際化期貨市場與之匹配。全球政經大變局、大趨勢下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為我國衍生品市場探索多元開放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2018年鐵礦石期貨實現對外開放。2019年大商所商品互換平臺落地、鐵礦石期權掛牌上市,率先實現了期貨、期權和互換品種工具齊全,期貨與現貨市場連通、境內與境外市場連通的新發展格局,在探索建設多元開放、國際一流衍生品市場體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多措並舉促進發展
我國工業市場發展日新月異,各工業領域不斷精細化、市場化和信息化發展,不同品種的供需關係、生產工藝和貿易格局的現貨市場調整,都為衍生品市場帶來新課題。同時,不同產業對衍生品的認知和參與程度不同,如何加強市場培育、服務企業管理風險是衍生品市場的「痛點」。
為此,多年來,大商所在持續豐富品種工具供給的同時,大力優化調整制度供給、服務供給。在制度供給上,工業品貿易和消費中有很強的品牌特性,品牌化已經逐步深入人心,中下遊企業普遍願意接受市場認可度高、流動性強的品牌產品,使得主流品牌和非主流品牌的價格存在較大差異。為適應市場變化,2015年大商所在PVC品種率先推出交割註冊品牌制度,只有在交易所註冊的品牌才可以參與期貨交割,以此貼近集中化、品牌化的市場發展趨勢,為期貨市場重新注入活力。「設置交割品的準入門檻後,交割準入品牌是現貨市場接受度高的主流品牌,保證買方的連續生產供應。」浙江明日控股集團研投部專家表示,品牌交割提升了交割品質量,推進了行業產品質量升級。
此後,品牌交割制度在LLDPE、PP和鐵礦石品種上得以延展和實施。在鐵礦石品種上,通過設置國內認可的進口礦、國產礦品牌來限定交割品的範圍,調整了原質量升貼水,使質量升貼水更符合現貨實際;增設了品牌升貼水,以反映除品質外其他因素對品牌間價差的影響;通過文件證明品牌,並對標國際成熟市場、在國內首次推出調查小組,以處理品牌爭議。除品牌交割外,近年來大商所還探索推出了LLDPE和鐵礦石保稅交割、鐵礦石倉單服務商、焦煤焦炭和苯乙烯滾動交割等制度,確保期貨制度貼近現貨變化和企業需求,維護期貨價格代表性;在全品種設立做市商,有效促進了合約連續性。
有了品種工具和制度體系,如何吸引實體企業參與期貨避險?記者了解到,2007年在塑料期貨推出後,大商所針對石化企業市場經營理念較為傳統的情況,推出了「千廠萬企」市場服務工程,對產業企業進行期貨和現代市場知識培訓,支持期貨公司「駐廠輔導」。2017年起,大商所在擴大和深化場外期權試點基礎上,推出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貿易試點,使期貨價格和工具應用更好地融入產業體系;2019年又推出涵蓋基差貿易、場外期權在內的「大商所企業風險管理計劃」,全流程、多維度解決產業企業風險管理問題。化工方面,至2019年累計有23家化工企業參與28個化工場外期權試點,涉及現貨量超過14.3萬噸;24家化工企業參與15個化工基差貿易試點,涉及現貨量超過6.4萬噸。黑色方面,22家煤焦鋼企業參與28個煤焦礦場外期權試點,涉及現貨量超過90萬噸;30家煤焦鋼企業參與20個鐵礦石、焦煤和焦炭基差貿易試點,涉及現貨量超過160萬噸。
此外,大商所還通過建設產融培育基地、舉辦煤焦及塑料產業大會、開辦期貨學院和高校人才培育項目等多措並舉,帶動更多企業參與和利用期貨市場,為產業夯實期貨人才儲備。
*END*
原標題:《「中國價格」走向世界,鐵礦石期貨打破普氏定價體系!LPG期貨及期權填補我國氣體能源衍生品空白》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