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一詞,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其一直作為"淨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在現代詞彙中它又是"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託邦"的代名詞。據藏經記載,其隱藏在青藏高原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由八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組成,中央聳立的同環雪山,初稱為卡拉巴王宮,宮內居住著香巴拉王國的最高領袖。傳說中的香格裡拉中是具有最高智慧的聖人,他們身材高大,擁有自然力量,至今仍從人們看不到的地方藉助於高度發達的文明通過一種名為"地之肚臍"的隱秘通道與世界進行溝通和聯繫,並牢牢地控制著世界。事實上長期以來,這條"地之肚臍"的神秘通道,一直作為到達香格裡拉王國的唯一途徑而成為尋找香格裡拉的關鍵。
後 來,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所著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地名「香格裡拉」。主要講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闖入了神秘的中國藏區,經歷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這部小說使得「香格裡拉」成為西方世界「世外桃源」的代名詞。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記敘了康韋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戰時從南亞次大陸一個叫巴司庫(作者虛構的某國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機轉移去白沙瓦時,被一個神秘的東方劫機者劫往香格裡拉藍月山谷的神奇經歷。在小說中所描寫的整個香格裡拉 ,各種信仰和平共存 ,四處遍布著基督教堂、佛教寺廟、道觀和儒教祠堂。人們奉行適度的原則,對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種適度的原則,即使對待歡樂也不例外。香格裡拉就是: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財富——那裡富含金礦和純淨空氣的匯萃地;又是美麗、明朗、安然、閒逸、悠遠、知足 、寧靜 、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在這裡,其實香格裡拉已經是成為了一個理想中的國度了,一種和諧、寧靜充斥其間。
當1934年4月英國倫敦麥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該小說時 ,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並很快暢銷到美、日等國。小說出版後,立刻被獨具慧眼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攝製成電影,影片風靡全球,主題歌"香格裡拉"唱遍全球。後來,香格裡拉一詞被香港—新加坡企業家郭氏家族買斷,成為酒店的商號,進而風靡世界,成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徵之一,這從側面印證了《消失的地平線》在人文學上的偉大意義。
《消失的地平線》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記》,《消失的地平線》偉大的意義在於,為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植入了人間樂土的意境。正如《不列顛文學家辭典》在評述《消失的地平線》時所指出的:它的功績在於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香格裡拉。從此,這片想像中的人間樂土就成了"伊甸園"、"世外桃源"、"烏託邦"的代名詞。 就這點在東西方上認識是大致一樣的,"世外桃源"、"烏託邦"在中國也同樣是如此,那都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對一種寧靜和諧的嚮往。
詹姆斯·希爾頓本人沒到過這地方,他的小說的素材來自美國人奧地利血統的洛克的探險照片、日記、記錄。洛克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植物學教授,應《國家地理》雜誌的稿約而來到中國的西南邊陲地方進行植物學的研究的,在中國的二十年代就深藏中國的麗江古城裡,被當地的淳樸人文、厚重歷史、多樣民俗所深深吸引,一呆呆了近三十年,直到解放前才戀戀不捨的離開。
現今的學者普遍認為,香格裡拉是一種嚮往的地方,是心靈中的理想國度,未必真實存在,一如中國的桃花源一樣。不過其原型在中國西南的橫段山脈中,因此,現今人們普遍認為:在雲南、四川、西藏交界的藏區為希爾頓筆下的香格裡拉,概因當年的洛克就在這一地區活動了數十年。此川滇藏地區的範圍大致包括:麗江、瀘沽湖、香格裡拉(雲南迪慶中甸)、梅裡雪山、虎跳峽、最後的香格裡拉(四川稻城亞丁)、四川瀘沽湖、貢嘎山、丹巴美人谷、太陽穀(四川得榮)、鄉城、西藏芒康、昌都、波密、墨脫、雅魯藏布江這一大片域。這一帶的風景與《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的總體一致,特別是書中提到的很有特點的東西在這裡都能夠找到。如;梅裡雪山、稻城亞丁三神山等。但是不是具體提到某個地點。 2001年12月1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民政部批准,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亦是該州的首府。原名中甸縣易名為「香格裡拉縣」。 這倒不是說書中說的香格裡拉是在這個地方,而是政府出自開發旅遊經濟上的考慮而做出的決策。 香格裡拉的美麗風景已經深入到每個到過該地區的人的心中,在這片雪域高原之中,有舉世聞名的梅裡雪山、稻城亞丁三神山、一望無際的高原草甸、風格各異的民族歌舞、獨具魅力的民間傳統藝術、神秘的多宗教文化,眾多獨特民族、多彩的民俗等等,這一切將一直激勵著人們尋找自己的香格裡拉—不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理想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