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大數據殺熟

2021-01-11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何為大數據殺熟

夥伴產業研究院 發表於 2021-01-10 10:46:19

 

近期,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宰你不是因為你有錢,而是因為和你熟」。文中介紹,作者基於自己點外賣的經歷發現,在美團上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大家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一時間,買了美團會員的「打工人」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在微博、知乎、朋友圈裡發出了聲淚俱下的控訴:「價格歧視」、「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  

何為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主要的邏輯:只要你在網際網路上有留下痕跡,企業就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包括不僅限於買賣數據、濫用權限等來獲取用戶的訪問/瀏覽/購買等行為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建立用戶畫像/用戶行為,對不同群體/不同行為的用戶進行歸類,方便實施不同的營銷手段,以達到利益最大化的差別化價格策略。  

用戶畫像元數據採集--圖片來源:知乎

  用戶畫像對個人基本屬性、興趣愛好、購物偏好、社交屬性等進行分析,為每位用戶打上專屬標籤。對用戶畫像加上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技術,可以用來做精準營銷,分析產品的潛在客戶,針對特定用戶群體進行推銷。 「大數據殺熟」就是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算法。

  「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初衷是把數據轉換為知識,利用人工智慧輔助決策,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匹配,讓現代企業具備無限提升效率和精準服務的可能。然而這把「利劍」也被各類網絡平臺用於悄無聲息地侵蝕「消費者剩餘」。網絡平臺藉助大數據技術,對消費者精準靶向營銷,不同用戶不同定價,特別是一些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人群,溢價提供服務,從而出現了越是老用戶價格越高、花錢買會員買到的不是優惠而是高價的怪現象。

  更多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應用及行業規範發展內容,詳見夥伴產業研究院最新出版的《數字經濟時代,2020-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內含人工智慧、5G通信、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及醫療器械等7份產業發展報告。

  APP整改進行時 「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美團,也存在於餓了麼、淘寶、噹噹、天貓、攜程、飛豬等平臺。如付費會員的折扣被暗中取消;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餐廳,付費會員的配送費會更高;通過訂票軟體高頻搜索某一班次的機票,機票就會越來越貴,諸如此類,林林總總。

  面對頻繁爆出「大數據殺熟」引發民怨沸騰,2020年監管部門對APP採取了全面檢測和整改措施: 2020年11月27日,工信部召開了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到12月24日完成52萬款APP技術檢測工作,發現了一批有問題的APP,責令1571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了500款,對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120款APP,採取直接下架的處罰。 2020年12月21日,工信部公開通報了2020年第七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

  夥伴產業研究院統計發現,這批APP名單涉及問題主要集中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應用分發平臺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欺騙誤導用戶下載App等方面。部分頭部企業APP檢測仍發現問題,且未按要求時限整改完成,上榜APP包括了:QQ瀏覽器、騰訊新聞、京東等。

  與此同時,工信部制定了《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10項標準和《App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7項系列標準,涉及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位置、錄像、軟體列表等信息收集使用規範。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制定剩餘9項標準,涵蓋錄音信息、簡訊信息、房產信息、通話信息、身份信息、傳感器信息、日誌信息、交易和消費記錄、好友列表等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規範要求。規範標準的制定為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撐,為企業合規經營明確規範要求。

 

App用戶信息收集規範政策--圖片來源:夥伴產業研究院整理製作    

從純技術上講,數據和技術是中性的,但最終的走向卻讓人深感憂慮!夥伴產業研究院指出,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正加速滲透經濟社會各領域,各種網際網路平臺已成為人們高度依賴的工具。人們面對自己的隱私數據在各類平臺「裸奔」已是無力抵抗,但隱私數據的現狀,卻沒有最壞,只有更壞。面對大數據價值挖掘的巨大誘惑,去考驗網絡平臺創始人、商業企業的人性,顯然不靠譜,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發展衍生出來的技術倫理和監管缺位的問題亟待解決。

夥伴產業研究院認為,治理大數據殺熟還需「技術+監管」雙管齊下:如鼓勵開發反殺熟的大數據技術、使用技術類的監控平臺、監管部門出重拳整治、立法立規來監管平臺的大數據殺熟問題。

現代社會,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加速應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正在面臨的以「大數據殺熟」「信息繭房」等新形式的不公、偏見或歧視,人臉識別引發道德倫理擔憂,自動駕駛產生決策倫理等問題的解決方式,將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這把雙刃劍該怎麼用,值得相關立法/監管部門、企業家、技術開發者和使用者深度思考。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大數據殺熟:最懂我的人,傷我最深!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前沿】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
    國慶將至,一條與在線旅遊相關的話題——「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1名。根據《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徵的旅遊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根據微博眾多網友評論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等領域或多或少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 反壟斷破除大數據「殺熟」頑疾
    2019年3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88.3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同時,被調查者認為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等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在線旅遊高居榜首。  2018年12月20日,「大數據殺熟」當選為2018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
  •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大數據殺熟行為明令禁止是怎麼回事?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餘的行為。
  •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當年,攜程遭網友多次爆料,在機票、高鐵、酒店價格上進行大數據殺熟,攜程回應稱平臺從未有過該行為,此後依然頻繁爆出新老用戶價格不對等的情況。殺熟機制受益於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當大數據技術越發達,智能化程度越高,當平臺經營者擁有市場支配地位、數據的收集與運用能力,將會積累起隱性侵害熟客消費者的能力。張敏解釋道,目前大數據殺熟算法主要依託類線性空間算法、類線性時間算法和並行算法等技術。
  • 美團終究還是「大數據殺熟」了
    美團終究還是「大數據殺熟」了 馬微冰,蔣澆 發表於 2020-12-18 14:20:04 在大數據構築起的網際網路時代,殺熟事件屢見不鮮,這次被意外曝光的是美團。
  • 大數據時代下,你被「殺熟」了嗎?
    大數據時代下,你被「殺熟」了嗎?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殺熟,顧名思義,就是指商家通過分析常客的消費習慣來制定對應的套餐,使得名義上相同的商品在熟客和生客之間有區分,即熟客收到的產品的性價比更低,也因此,商家在熟客這裡獲利更大。
  • 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倫理之困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倫理之困近來,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刷屏各大網站,更衝上了微博熱搜,美團傾刻間身陷「大數據殺熟」漩渦。這則回應沒有承認是「大數據殺熟」,不過是技術問題,程式設計師得背鍋了。僅僅一次「殺熟風波」,12月18日美團股價大跌 3%,逾 400 億市值瞬間蒸發。美團到底存不存在「大數據殺熟」,已不再是問題的關鍵。
  • 警惕大數據「殺熟」背後的算法權力
    核心觀點:大數據「殺熟」與數字經濟中的算法權力問題密不可分。當消費者個人數據成為數字經濟中的「流通物」而被獲取和使用時,任何情況下都要考慮到對這些數據的保護,而企業對消費者個人數據的挖掘和使用必須讓消費者知情並經過消費者的授權。
  • 聰明的「精準推薦」也是「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只是對熟客提高價格,換一個帳號就能避開?沒那麼簡單。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就消費領域不合理的算法現象發聲,揭露出「大數據殺熟」的6種現象,包括幾乎人人都已遇到的「精準推薦」。「大數據殺熟」有新表現這些年,有關「大數據殺熟」的信息不少,大部分被曝光的案例都是網際網路平臺利用對用戶的了解,抬高價格。
  • 網際網路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真的是「冤案」嗎?
    此事再次引發輿論對網際網路平臺「殺熟」現象的強烈關注。  近幾年,從旅行平臺、電商平臺、打車軟體到外賣平臺,多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都曾被曝利用大數據分析對不同群體進行差別定價,實行「價格歧視」。據北京市消協一項調查顯示,超八成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如今相當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美團會員成「韭菜」,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收割用戶的?
    像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可以說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已經陷入了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近日,美團大數據殺熟事件,再次引發輿論關注。在今年9月,文旅部就發布新規,明令禁止大數據殺熟;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也下發《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也將大數據殺熟歸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範疇。
  • 大數據殺熟:鈍刀子割肉 真相讓人痛
    在知乎一則與「大數據殺熟」相關的話題下,一共有近兩萬關注者,超過三千條評論,其中超過六成用戶表示,自己在預訂酒店、機票、門票時,被OTA平臺殺熟。令人費解的是,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如此發達,貨比三家也僅需點點滑鼠、滑滑屏幕就可以完成,為何還會有如此多的用戶「控訴」曾被平臺殺熟?而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不是很多網絡平臺的「潛規則」?如果是,那麼這種殺熟利用的究竟是技術優勢,還是人性的弱點?忠實用戶的信任,讓大數據殺熟「鈍刀子割肉」
  • 平臺屢陷「大數據殺熟」背後 - 西寧晚報·數字報刊
    近日,有外賣平臺陷入「大數據殺熟」質疑,由此引發公眾對多個網絡平臺曾陷「大數據殺熟」爭議的再度關注。 2018年,「大數據殺熟」問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於2019年初進行的調查,有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山東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大數據「殺熟」,使用用戶數據需劃出...
    此事再次引發輿論對網際網路平臺「殺熟」現象的強烈關注。近幾年,從旅行平臺、電商平臺、打車軟體到外賣平臺,多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都曾被曝利用大數據分析對不同群體進行差別定價,實行「價格歧視」。據北京市消協一項調查顯示,超八成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如今相當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網友質疑攜程APP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
    打開APP 網友質疑攜程APP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 雪花 發表於 2020-12-22 15:17:44 近日,有網友反映,「能花錢的軟體都在殺熟,淘寶攜程美團一大堆,我都對比過。兩個手機放一起,連結互相發過去,一樣的東西價格都不一樣。」對此,攜程方面也是進行了回應。
  • 「大數據殺熟」是網際網路思維下的一種慣用營銷套路
    「大數據殺熟」是網際網路巨頭和資本大鱷聯手共推的一種網際網路營銷手段和套路。「大數據殺熟」現象之所以被廣泛關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了受眾的深度共振——有過電商經驗的,都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共同經歷;二是傳統營業環境和顧客的普遍心理,往往都是平臺欺生,沒想到網際網路平臺卻是熟客都宰——其實,宰熟客,這才是網際網路思維,才是網際網路平臺的一慣營銷手段和套路。
  • 2021國考申論模擬題:談談你對「大數據殺熟」的理解
    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等分析技術在各行各業日益廣泛的運用,本意為通過收集用戶畫像、支付能力、支付意願等消費信息,為消費者提供更貼近自身消費習慣的數據服務卻慢慢演變成同一商家、同一產品,不同消費者卻面臨著不同價格的「大數據殺熟」現象。「大數據營銷並沒有讓我的網購效率變高,反而讓我覺得很恐怖。」
  • 大數據「殺熟」,是計算還是「算計」
    會議提出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應嚴格遵守「九不得」,其中「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一條,引得網友點讚轉發。    近年來,部分網際網路企業利用數據優勢「殺熟」的新聞屢見不鮮:北京韓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發現高級會員比普通會員貴了25元;有網友發現,與非會員相比,美團會員的外賣滿減優惠力度不僅有所降低,配送費也不減反增……    在我看來,「殺熟」之所以「聞著臭,吃著香」,源於一種病態的商業邏輯:「殺熟」者認為,老客戶已經有了相當的品牌忠誠度,暗中薅「羊毛」,神不知鬼不覺;新客戶對產品和服務並不熟悉
  • 外賣大數據殺熟說明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短視,而外國企業用大數據創新
    近期外賣企業大數據殺熟受到知名媒體的批評,同時也證明了這一事實,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短視,相比之下外國企業卻是利用大數據進行創新,這或許就是中外網際網路行業最大的不同吧。大數據殺熟的疑問其實早已存在,例如此前的網約車企業殺熟就曾引發巨大的爭論,不過當時並未有權威機構對此證實,而相關的網約車企業也迅速對此否認。這次外賣企業以大數據殺熟則得到了知名媒體的證明,說明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確實有利用它們掌握的大數據謀求更豐厚的利潤,宰割國內消費者。
  •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是什麼?
    打開APP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我們一直強調的「警惕網絡經濟的新結構正在改變網絡政治的新生態」,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是一場涉及執政地位與人民幸福的大博弈。 尤其是在世界大疫面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加看到,把一個國家的核心資源掌握在絕大多數人手中的重要性。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體現的基礎和前提。有網文稱,「土改之後,中印從此不同」,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