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產業研究院 發表於 2021-01-10 10:46:19
近期,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宰你不是因為你有錢,而是因為和你熟」。文中介紹,作者基於自己點外賣的經歷發現,在美團上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大家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一時間,買了美團會員的「打工人」覺得感情受到了傷害,在微博、知乎、朋友圈裡發出了聲淚俱下的控訴:「價格歧視」、「割會員韭菜」、「吃相難看」。
何為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主要的邏輯:只要你在網際網路上有留下痕跡,企業就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包括不僅限於買賣數據、濫用權限等來獲取用戶的訪問/瀏覽/購買等行為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建立用戶畫像/用戶行為,對不同群體/不同行為的用戶進行歸類,方便實施不同的營銷手段,以達到利益最大化的差別化價格策略。
用戶畫像元數據採集--圖片來源:知乎
用戶畫像對個人基本屬性、興趣愛好、購物偏好、社交屬性等進行分析,為每位用戶打上專屬標籤。對用戶畫像加上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技術,可以用來做精準營銷,分析產品的潛在客戶,針對特定用戶群體進行推銷。 「大數據殺熟」就是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算法。
「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初衷是把數據轉換為知識,利用人工智慧輔助決策,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匹配,讓現代企業具備無限提升效率和精準服務的可能。然而這把「利劍」也被各類網絡平臺用於悄無聲息地侵蝕「消費者剩餘」。網絡平臺藉助大數據技術,對消費者精準靶向營銷,不同用戶不同定價,特別是一些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人群,溢價提供服務,從而出現了越是老用戶價格越高、花錢買會員買到的不是優惠而是高價的怪現象。
更多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應用及行業規範發展內容,詳見夥伴產業研究院最新出版的《數字經濟時代,2020-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內含人工智慧、5G通信、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及醫療器械等7份產業發展報告。
APP整改進行時 「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美團,也存在於餓了麼、淘寶、噹噹、天貓、攜程、飛豬等平臺。如付費會員的折扣被暗中取消;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餐廳,付費會員的配送費會更高;通過訂票軟體高頻搜索某一班次的機票,機票就會越來越貴,諸如此類,林林總總。
面對頻繁爆出「大數據殺熟」引發民怨沸騰,2020年監管部門對APP採取了全面檢測和整改措施: 2020年11月27日,工信部召開了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到12月24日完成52萬款APP技術檢測工作,發現了一批有問題的APP,責令1571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了500款,對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120款APP,採取直接下架的處罰。 2020年12月21日,工信部公開通報了2020年第七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
夥伴產業研究院統計發現,這批APP名單涉及問題主要集中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應用分發平臺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欺騙誤導用戶下載App等方面。部分頭部企業APP檢測仍發現問題,且未按要求時限整改完成,上榜APP包括了:QQ瀏覽器、騰訊新聞、京東等。
與此同時,工信部制定了《App用戶權益保護測評規範》10項標準和《App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7項系列標準,涉及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位置、錄像、軟體列表等信息收集使用規範。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制定剩餘9項標準,涵蓋錄音信息、簡訊信息、房產信息、通話信息、身份信息、傳感器信息、日誌信息、交易和消費記錄、好友列表等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規範要求。規範標準的制定為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撐,為企業合規經營明確規範要求。
App用戶信息收集規範政策--圖片來源:夥伴產業研究院整理製作
從純技術上講,數據和技術是中性的,但最終的走向卻讓人深感憂慮!夥伴產業研究院指出,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正加速滲透經濟社會各領域,各種網際網路平臺已成為人們高度依賴的工具。人們面對自己的隱私數據在各類平臺「裸奔」已是無力抵抗,但隱私數據的現狀,卻沒有最壞,只有更壞。面對大數據價值挖掘的巨大誘惑,去考驗網絡平臺創始人、商業企業的人性,顯然不靠譜,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發展衍生出來的技術倫理和監管缺位的問題亟待解決。
夥伴產業研究院認為,治理大數據殺熟還需「技術+監管」雙管齊下:如鼓勵開發反殺熟的大數據技術、使用技術類的監控平臺、監管部門出重拳整治、立法立規來監管平臺的大數據殺熟問題。
現代社會,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加速應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正在面臨的以「大數據殺熟」「信息繭房」等新形式的不公、偏見或歧視,人臉識別引發道德倫理擔憂,自動駕駛產生決策倫理等問題的解決方式,將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這把雙刃劍該怎麼用,值得相關立法/監管部門、企業家、技術開發者和使用者深度思考。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大數據殺熟:最懂我的人,傷我最深!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前沿】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