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是計算還是「算計」

2020-12-27 大河網

    □悅連城

    12月22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參加。會議提出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應嚴格遵守「九不得」,其中「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一條,引得網友點讚轉發。

    近年來,部分網際網路企業利用數據優勢「殺熟」的新聞屢見不鮮:北京韓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發現高級會員比普通會員貴了25元;有網友發現,與非會員相比,美團會員的外賣滿減優惠力度不僅有所降低,配送費也不減反增……

    在我看來,「殺熟」之所以「聞著臭,吃著香」,源於一種病態的商業邏輯:「殺熟」者認為,老客戶已經有了相當的品牌忠誠度,暗中薅「羊毛」,神不知鬼不覺;新客戶對產品和服務並不熟悉,需要給點「甜頭」,才能發展成老客戶。長此以往,客戶群不斷擴大,待江湖地位「一家獨大」後,就可以任性地「割韭菜」。短期看,這種商業邏輯可以迅速「跑馬圈地」,佔領市場;長期看,給新客戶當「誘餌」的做法,既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也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市場準則,更是在挑戰公平競爭的法律底線。

    作為消費者,我們充會員、買禮券,期望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或服務,這是最樸素的消費觀。然而,如果有人利用用戶黏性和信息差,肆意玩弄規則、透支信任,必將導致人心背離,受到法律嚴懲。在此奉勸那些企圖瞞天過海的企業,鬼蜮伎倆終究上不得臺面,口碑才是最好的傳播方式。與其挖空心思玩套路,不如踏踏實實做產品。

相關焦點

  • 美團終究還是「大數據殺熟」了
    美團終究還是「大數據殺熟」了 馬微冰,蔣澆 發表於 2020-12-18 14:20:04 在大數據構築起的網際網路時代,殺熟事件屢見不鮮,這次被意外曝光的是美團。
  • 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倫理之困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倫理之困近來,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刷屏各大網站,更衝上了微博熱搜,美團傾刻間身陷「大數據殺熟」漩渦。在實際下單時,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計算,不受影響。這則回應沒有承認是「大數據殺熟」,不過是技術問題,程式設計師得背鍋了。僅僅一次「殺熟風波」,12月18日美團股價大跌 3%,逾 400 億市值瞬間蒸發。美團到底存不存在「大數據殺熟」,已不再是問題的關鍵。
  • 警惕大數據「殺熟」背後的算法權力
    核心觀點:大數據「殺熟」與數字經濟中的算法權力問題密不可分。當消費者個人數據成為數字經濟中的「流通物」而被獲取和使用時,任何情況下都要考慮到對這些數據的保護,而企業對消費者個人數據的挖掘和使用必須讓消費者知情並經過消費者的授權。
  • 大數據殺熟,為什麼越來越肆無忌憚?
    這一現象引起熱議,網友紛紛曬出自己類似的「殺熟」遭遇。美團公開回應稱,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軟體的定位緩存所導致,用戶下單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該回應未得到該名爆料者及公眾的接受和認同。被指控從事「殺熟」的不僅僅是美團一家。
  • 反壟斷破除大數據「殺熟」頑疾
    12月17日,「大數據殺熟」又被頂上微博熱搜,這一次的主角是美團。打車軟體對相同客戶採取不同定價,訂酒店會員比普通用戶花錢更多……近年來,「大數據殺熟」頻上熱搜。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
    國慶將至,一條與在線旅遊相關的話題——「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1名。根據《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徵的旅遊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根據微博眾多網友評論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等領域或多或少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大數據殺熟行為明令禁止是怎麼回事?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餘的行為。
  • 聰明的「精準推薦」也是「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只是對熟客提高價格,換一個帳號就能避開?沒那麼簡單。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就消費領域不合理的算法現象發聲,揭露出「大數據殺熟」的6種現象,包括幾乎人人都已遇到的「精準推薦」。「大數據殺熟」有新表現這些年,有關「大數據殺熟」的信息不少,大部分被曝光的案例都是網際網路平臺利用對用戶的了解,抬高價格。
  • 何為大數據殺熟
    何為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主要的邏輯:只要你在網際網路上有留下痕跡,企業就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包括不僅限於買賣數據、濫用權限等來獲取用戶的訪問/瀏覽/購買等行為數據,收集消費者的信息,分析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信息,建立用戶畫像/用戶行為,對不同群體/不同行為的用戶進行歸類,方便實施不同的營銷手段,以達到利益最大化的差別化價格策略。
  • 大數據時代下,你被「殺熟」了嗎?
    大數據時代下,你被「殺熟」了嗎?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殺熟,顧名思義,就是指商家通過分析常客的消費習慣來制定對應的套餐,使得名義上相同的商品在熟客和生客之間有區分,即熟客收到的產品的性價比更低,也因此,商家在熟客這裡獲利更大。
  • 美團會員成「韭菜」,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收割用戶的?
    來源:連線Insight要說今年的行業亂象,大數據殺熟榜上有名。 像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可以說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已經陷入了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近日,美團大數據殺熟事件,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從2018年3月開始,大數據殺熟一詞進入公眾的視野,據《中國青年報》對2008名受訪者的調查,51.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遇到過網際網路企業大數據殺熟的情況,63.4%的受訪者認為網際網路企業利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普遍。
  • 平臺屢陷「大數據殺熟」背後 - 西寧晚報·數字報刊
    近日,有外賣平臺陷入「大數據殺熟」質疑,由此引發公眾對多個網絡平臺曾陷「大數據殺熟」爭議的再度關注。 2018年,「大數據殺熟」問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於2019年初進行的調查,有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大數據殺熟:鈍刀子割肉 真相讓人痛
    在知乎一則與「大數據殺熟」相關的話題下,一共有近兩萬關注者,超過三千條評論,其中超過六成用戶表示,自己在預訂酒店、機票、門票時,被OTA平臺殺熟。令人費解的是,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如此發達,貨比三家也僅需點點滑鼠、滑滑屏幕就可以完成,為何還會有如此多的用戶「控訴」曾被平臺殺熟?而大數據殺熟到底是不是很多網絡平臺的「潛規則」?如果是,那麼這種殺熟利用的究竟是技術優勢,還是人性的弱點?忠實用戶的信任,讓大數據殺熟「鈍刀子割肉」
  • 美團被曝「大數據殺熟」,官方回應!
    理由不為別的,只因美團的大數據殺熟。在網友的罵聲中,美團市值在一夜之間竟蒸發了 400 億。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前幾天有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被網友刷屏。該作者表示,自己開通美團會員後,他發現自己經常點的一家店鋪的配送費,從之前的 2 元突然變成了 6 元。
  • 網際網路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真的是「冤案」嗎?
    此事再次引發輿論對網際網路平臺「殺熟」現象的強烈關注。  近幾年,從旅行平臺、電商平臺、打車軟體到外賣平臺,多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都曾被曝利用大數據分析對不同群體進行差別定價,實行「價格歧視」。據北京市消協一項調查顯示,超八成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如今相當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
  • 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
    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來源/ 美團在此次事件中,從法律角度其實並不好界定美團存在殺熟現象。也有用戶指出,一個辦公室裡,同事之間餓了麼的百億補貼力度也不盡相同,有用戶反映,下單越多,補貼越少,但是停兩周之後,補貼力度又會變大。網友們將這種「差別對待」稱為「殺熟」,具體表現是平臺「對新用戶比對老用戶更好」。這裡的「新用戶」不僅僅是指新註冊的用戶,更多的是指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又回歸的用戶。
  • 美團外賣疑似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再次被拉上檯面
    「大數據殺熟」再一次被拉上檯面。針對該事件,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大數據「殺熟」暴露出大數據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非對稱以及不透明。美團公司股價大跌3%,逾400億市值蒸發。網際網路APP再現大數據殺熟,這樣的情況在之前其餘的APP上也有發現過。
  • 2021國考申論模擬題:談談你對「大數據殺熟」的理解
    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等分析技術在各行各業日益廣泛的運用,本意為通過收集用戶畫像、支付能力、支付意願等消費信息,為消費者提供更貼近自身消費習慣的數據服務卻慢慢演變成同一商家、同一產品,不同消費者卻面臨著不同價格的「大數據殺熟」現象。「大數據營銷並沒有讓我的網購效率變高,反而讓我覺得很恐怖。」
  • 「大數據殺熟」屢禁不止?央媒評美團事件:君子愛財,需取之有道
    用戶實際下單的配送費,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在此次美團殺熟風波下,眾多網友紛紛指出餓了麼、京東、攜程、天貓等網際網路公司都存在殺熟現象。網際網路時代,海量數據和數位技術賦予了企業更敏銳的洞察力,不管是技術疏漏還是大數據瑕疵,網際網路都不能變成收割商家、用戶的「天羅地網」。
  • ...山東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大數據「殺熟」,使用用戶數據需劃出...
    此事再次引發輿論對網際網路平臺「殺熟」現象的強烈關注。近幾年,從旅行平臺、電商平臺、打車軟體到外賣平臺,多家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都曾被曝利用大數據分析對不同群體進行差別定價,實行「價格歧視」。據北京市消協一項調查顯示,超八成被調查者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如今相當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