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盧沛樺 2018-01-30
鴻海將於1月底舉辦上市以來,第一次臨時股東會,眾人除了期待郭董開釋「iPhone Ⅹ的命運」。更值得關注的是,臺灣第一大製造業已敲響萬點臺股的警鐘。
鴻海分拆子公司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公司(簡稱FII),赴上海掛牌,週三(1/31)由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親自召開臨時股東會。預料該案會順利通過。
值得注意的是,分拆海外子公司在當地掛牌,正在成為跨產業的共識。
繼鴻海週三開完臨時股東會,食品業南僑預計3月接棒召開臨股會,宣布旗下子公司上海南僑食品在中國大陸掛牌。工業用紙大廠榮成紙業,去年初已發重大訊息公告,持股98%的大陸子公司江蘇榮成環科,擬在陸股上市,現在已發出招股說明書。
鴻海帶頭,南僑、榮成紙業接棒
業界公認,鴻海集團家大業大,業務橫跨不同市場,在不同市場籌資是必然的趨勢。在FII赴陸股掛牌前,鴻海旗下鴻騰精密在港股掛牌、另一家PCB廠臻鼎-KY,也切割大陸子公司鵬鼎在深交所掛牌。前年預計在臺股掛牌的天鈺科技,也自臺股撤件,正在評估其他籌資市場。(延伸閱讀:市場不爭氣,臺股讓強者都流淚)
從券商到會計師都認為,只要企業不在臺灣下市,分拆上市對臺股影響利大於弊。主要是,鴻海分拆子公司在陸股上市,當陸股本益較高,代表企業能以較便宜的資金成本從資本市場籌資,有助母公司股東權益。當企業有併購需求,從陸股拿銀彈也比臺股容易。
前臺灣證交所總經理,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說,FII去上海掛牌,若對它的業務和股價有利,母公司鴻海也會受惠,在臺灣投資鴻海的股東也會獲利。
《天下雜誌》去年曾報導亞翔在陸股上市,寫下T+A(臺股加陸股雙掛牌)模式。亞翔集成總監陳淑貞肯定地說,在大陸上市後,不只客戶主動找上門,連銀行態度都有180度轉變,從以前拜託銀行放款,變成銀行上門拜託亞翔借錢。(延伸閱讀:陸股低調改革 讓臺商不回家)
從亞翔、鴻海、榮成到南僑,推動這波分拆潮的動力,源自中國大陸自2016年起加速IPO審批,中國政府有意解決陸股IPO堰塞湖現象,讓臺商看到在中國掛牌的轉機。
根據安永統計,去年A股通過IPO家數達436家,創下歷史新高。甚至,中國政府鼓勵新三版轉A股上市,去年一舉通過18家,不像往年每年僅通過1~2家。
「在陸股掛牌的臺商才28家,光前年就通過6家,去年3家,過去兩年佔了三成,讓臺商覺得(在中國掛牌的)時機到了,」勤業眾信IPO委員會負責人、會計師謝明忠指出。
臺商不回家——沒有新明星的臺股
但這波陸股改革,不只帶動臺資企業分拆潮,也打擊無根臺商回臺以F股上市的意願。臺商不回家,讓臺股看不到明星。
去年臺股IPO家數較2016年減少4家,募資金額減少42.4億,減幅33.7%,安永分析肇因,其中包括「臺商選擇不以臺股為優先」和「海外子公司考慮當地掛牌」。
一位不願具名的大陸臺商董事長指出,3到4年前規劃回臺上市,但現在已撤件,打算直接在陸股掛牌。去年在A股掛牌的汽車零組件廠金鴻順,先前也考慮過回臺上市。
輔導金鴻順在A股掛牌的荷盛聯合會計事務所上市項目總監梁祥賢指出,2012、2013年中國證監會暫停發審14個月,排隊上市的臺商不知道中國政府甚麼時候開放,才會考慮回臺上市。金鴻順、F-英利在同一時間考慮回臺上市,後者成功上市。
梁祥賢指出,但F-英利為了回臺掛牌,調整公司架構,改成開曼公司,結果中國國稅局視為股權轉讓收益,向英利課稅4000~5000萬元。「對無根臺商來說,還沒融資拿到錢,要先繳那麼多稅,削弱回臺上市意願,」梁祥賢分析。
臺股更大的隱憂是,臺商恐重現下市潮。
2008年ERP廠鼎新電腦在臺下市,改名鼎捷軟體在深交所掛牌;2012年,日月光轉投資的環隆電氣在臺下市,改名環旭電子,在A股上市。如今,當臺資企業想分拆,但過去臺灣接單、大陸生產模式,關聯交易較難清楚切割,不符合中國上市規範,若臺商認為非在中國上市不可,可能就會考慮在臺下市,再到大陸上市。
為什麼愈來愈多臺資企業起心動念、轉赴陸股或港股掛牌?除了臺股本益比不如人外,更重要的是留才考量。
謝明忠指出,現在大陸臺商裡,臺幹的比重愈來愈少,陸幹都升上來了。公司要陸幹幫忙打江山,就要給股票激勵員工,因此海外子公司在當地上市,發股票給當地員工比較容易。
另一方面,早期在臺灣掛牌的優勢,也逐漸式微。例如,臺灣掛牌成本低,也就是有意上市櫃的企業找券商輔導、承銷的費用遠低於中國和香港。但一名不願具名的臺商明白指出,如果可以募得到錢,成本不是優先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