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以「數字經濟合作下的法治現代化與中國東協法學教育的未來」為主題,由西南政法大學主辦、中國法學會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共同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東協法學院院長論壇在重慶舉行,會議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法學會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理事長張鳴起,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重慶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二級巡視員魯進,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副校長唐力、嶽彩申以及來自國內和東協國家共30餘所高校的代表出席論壇。緬甸聯邦最高檢察院、印尼最高法院、越南法學會、寮國司法部、柬埔寨司法部、泰國中央智慧財產權與國際貿易法院、汶萊仲裁協會等東協法律法學組織為論壇發來賀信。
張鳴起致辭中指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遭遇了百年未有的新冠疫情的襲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取得了依法科學有序防控疫情的決定性勝利。此次會議在疫情防控期間召開,展示出了中國和東協法律、法學界的合作與交流是深遠的,是穩固的。我們在法學研究上的共商共建、在人才培養上的協作互助、在機制創新上的分享互鑑,盎然而勃發、源遠且根深。在這個過程中,西南政法大學和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希望西政和中心在未來能夠和東協國家法律法學界在共同推進法律合作交流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多的貢獻。
杜柯偉在致辭中指出,人文交流與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一道構成中國對外交往的三大支柱,法學教育是中國東協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領域。「中國-東協法學院院長論壇」是重要的年度國際論壇,是促進中國與東協國家法學院校間教育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中國與東協法律法學界分享經驗、交流互鑑的人文交流平臺。期待各方能夠以人文交流理念為引領,加強交流互鑑、發揮人文交流育人功能,培養具有較高法律水準、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具備良好人文素養和人文交流能力的人文交流使者,服務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國民心相通。
魯進在致辭中表示,高校是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主體,一直以來,我們高度重視利用重慶高校的優勢和資源,助推重慶打造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西南政法大學作為教育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重慶市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重慶地方經濟發展,聚力打造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方面佔有更多優勢,擁有更多資源,本次論壇的順利召開正是這種優勢和資源的生動體現。
付子堂在致辭中表示,儘管受到疫情衝擊,但是中國-東協法學院院長論壇形成的合作機制依然持續推進,主要體現在中國和東協在協同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和法治研究的合作與交流方面持續發力。本屆論壇的舉辦,將為論壇向永久化、常態化的方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西南政法大學將進一步深化法治人才培養和法治研究的校際合作,為推動構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添磚加瓦。
本次論壇期間,舉行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首部中緬法律法學界合作編寫的《緬甸外商投資法律實務指南》一書的發布儀式。指南由中國法學會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秘書長、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張曉君教授和緬甸聯邦最高檢察院副總檢察長吳溫敏共同主編,在內容上涵蓋了與緬甸外商投資相關的投資準入、土地、稅收、海關、外匯管制、勞動用工以及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等法律制度。據指南中方主編張曉君介紹,中國和東協關係已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法律的交流合作是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的重要保障。指南的出版有助於增強中國企業赴緬甸投資的法律風險防範,同時也有助於當地法治營商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中國法學界與東協國家法律組織加強法律服務合作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是中緬法律法學界以法治手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實際行動。
論壇閉幕式上還發布了《中國-東協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行動綱要》,根據行動綱要,中國和東協高校法學院將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從協同深化區域法治研究的合作與交流、探索創新法治人才的協同培養機制、探索協同建設法律資料庫和服務平臺以及探索構建「法學院院長論壇」長效機制四個方面深入開展法治教育與人才培養共同體的合作。
與會中外專家緊密圍繞「數字經濟時代下法治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法治現代化與法學教育合作」「為未來學習與中國-東協法學教育現代化」三個議題展開了討論。
據了解,本屆論壇也是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重要慶典活動。中國-東協法律研究中心由中國法學會於2010年依託西南政法大學創設,通過整合中國與東協法律法學資源,聚焦中國-東協區域法治建設研究、涉東協高端法律人才培養以及東協法律資料庫建設等,服務於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一帶一路」的共建。首屆「中國-東協法學院院長論壇」於2019年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