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首先是一個愛國者,其次才是一個政治家。
本文敘述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者立志復國的故事。國破家亡之際,耶律大石率眾西行,越過茫茫大漠、浩瀚戈壁,輾轉三萬裡,完成戰略大轉移,堪稱古代版的「萬裡長徵」。先後徵服高昌回鶻王國、東西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等,並經卡特萬會戰,大敗盛極一時的塞爾柱帝國,終於在從未曾履足的中亞腹地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西遼帝國。
悲壯嘹亮的草原牧歌,盪氣迴腸的英雄史詩,銘心刻骨的不朽傳奇。就讓我們一同來感悟這位愛國者遠大的抱負、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吧。
「耶律大石在遼史上應該佔有與阿保機那樣的地位,應該列入中華民族最傑出的歷史人物的行列。」
——虞雲國
一
十二世紀上半葉,整個歐亞大陸深陷戰爭泥潭。
西部,十字軍東徵,戰事正酣。中亞,大小國家林立,割據爭戰不已,民族宗教矛盾衝突不斷。
東部,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短短十數年內,相繼滅亡東亞疆域面積最大的遼和文明程度最高的宋,北部中國生靈塗炭,餓殍遍野,已成人間鬼域。
(歐亞大陸)
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者,在山河破碎之際西行萬裡、只手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強大帝國。他使祖國的疆域第一次開拓至極遠的中亞腹地,他讓「中國」的聲名遠播歐亞大陸。
他的名字叫耶律大石。他建立的國家是西遼帝國。
西遼領土最盛時,東北起自土拉河、葉尼塞河上遊,西北越巴爾喀什湖,迤邐西抵鹹海以北,西南以阿姆河為界,東段以喀喇崑崙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為界,東南隔沙漠與西夏接壤。
西遼版圖囊括中國新疆及整個中亞,地處陸上絲綢之路腹地和交通要衝,面積達四百多萬平方公裡。領土之廣略大於南宋,不亞於遼朝鼎盛時期。
(西遼疆域)
耶律大石的一生及其建立西遼帝國的故事,起伏跌宕、波瀾壯闊,是一首悲壯嘹亮的草原牧歌,是一部盪氣迴腸的英雄史詩,是一個銘心刻骨的不朽傳奇。
今天,他的功績還在激勵著後人;未來,他的英名必將恆久傳誦。
「八代孫」
二
史載,耶律大石為遼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八代孫」。
不知為何,讀到這句時,我心中想到的是劉備。
劉備自稱「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這當然無從查考。即便真是如此,其與漢獻帝的親緣關係又有多少?劉備創立季漢、成就霸業,又沾了多少「皇叔」的光呢?
同樣,耶律大石的「皇族」身份,也沒有給他帶來更多的「效益」,他不得不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進入統治集團。
耶律大石出生時,曾經強盛無比的大遼,已開始走下坡路。
遼道宗耶律洪基,就是《天龍八部》中蕭峰的那個結拜大哥,在位四十六年,某種程度上擔任了「掘墓人」的角色。其惡劣影響,大體上與「明之亡,實亡於萬曆」相仿。
期間,皇族內部圍繞皇位之爭叛亂不已,道宗還聽任權奸耶律乙辛構陷皇后與太子,重蹈了漢武帝劉徹殺妻滅子的覆轍。
道宗昏聵,用人選官竟讓候選者擲骰子,以勝者命官。又推行入粟補官法,公然賣官鬻爵,吏治更加腐敗,以致貪汙成風、賄賂公行,讒言竟興、奸邪並進,一派頹廢景象。
道宗之孫天祚帝耶律延禧,乃亡國之君。繼承的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面臨的是內外交困的棘手局面。
本該勵精圖治、扭轉局面的天祚帝,卻在亡國之路上走得更遠。史稱他「拒諫飾非,窮奢極侈,盤於遊畋,信用讒諂,綱紀廢弛,人情怨怒」,於是「劇盜相挺,叛亡接踵」,遼王朝搖搖欲墜。
亡國之君、末世之像,大多類似。發生在北宋末年的情形,何嘗不是如此?宋徽宗趙佶的「敗家」,簡直與天祚帝一般無二。
這兩個娛樂至死的皇帝,偏偏遇到了另一個玩命的皇帝。這就註定了他們本人及其國族的悲慘命運。
三
任何人都必須經歷風霜雪雨的磨鍊,才能成長。英雄也不能例外。
真正的英傑,無論是盛世還是亂世,從不怨天尤人。他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當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建立金國時,29歲的耶律大石以殿試第一名的成績考中進士,他也因此成為遼國歷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契丹人。
耶律大石由此登上政治舞臺。
史稱,耶律大石「通遼、漢字,善騎射」。由於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大石在考中進士後即被召入翰林院,任編修一職,不久又升任翰林學士承旨。這是朝廷清要部門,在這裡,大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契丹各項典章制度。
西遼帝國的政治制度設計,以及民族宗教等各項統治政策,深受史家認可,這與大石對整個遼朝的歷史非常熟悉有關,更與他能夠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有關。
就在阿骨打於1116年攻佔東京遼陽府的同時,天祚帝任命耶律大石為泰州刺史,後調任祥州(今吉林德惠)刺史,赴前線抵禦金兵,大石不負所望,政績突出。
面對來勢洶洶的金兵,遼軍不堪一擊。
1120年,阿骨打佔領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天祚帝逃往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陷入危機。同時,北宋與金達成「海上之盟」,南北夾擊攻遼幽燕地區,南京(今北京)岌岌可危。
危急時刻,天祚帝任命才兼文武的耶律大石為遼興軍(駐平州,今河北盧龍)節度使,負責守備南京道地區,重在防範宋軍的進攻。
天祚帝只知道逃跑,從來不敢作正面抵抗。屢次逃亡後,他甚至「自雲中播遷夾山」,躲到了大山深處,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繫。
強敵壓境,國家豈能一日無君?
留守南京的宰相李處溫,攜眾臣擁立宗室耶律淳為帝,節度使耶律大石參與其中。所建立的朝廷,史稱「北遼」。耶律大石旋即被任命為西南路都統,全面負責南京防務。
北面是勢頭正猛的女真鐵騎,南面是數量龐大的宋軍,北遼腹背受敵。但就在這種情勢下,覆亡在即的遼朝,兩次大敗童貫率領的數十萬大軍。
這些都得益於耶律大石傑出的軍事指揮才幹。
耶律大石不齒於宋軍的趁火打劫行為,責問宋使道:「南北通好百年,何為舉兵侵奪地土?」
宋使回答:「朝廷(北宋)緣女真海上累遣使人獻還燕地,每以溫言答,不敢從。近又得其文碟,具言已據山後,如南朝不要燕地,則渠國自取之,朝廷不得不發兵攻燕。」
大石怒斥:「河西家(西夏)多次上表欲興兵夾攻南朝,本朝每將表章封與南朝,不肯見利忘義,聽用間諜,貴朝才得女真一言,即便舉兵!」
大石又說:「以兩國和好,不欲留使人,食罷可行,為傳語童貫:『欲和則仍舊和,不欲和請出兵見陣。』」
通過這些不卑不亢的話語,我們看到的,既是耶律大石的外交才辯,更是他的雄才大略。為避免兩面受敵,在懲罰宋朝入侵的同時,耶律大石仍然表示願與宋朝保持友好,以便把主要力量用於對付金兵。
耶律大石很快成為北遼的股肱之臣。
只可惜,耶律淳膽小懦弱,比天祚帝有過之而無不及,絕非力挽狂瀾的主兒。更何況,即位不到數月便病死了。
可以說,耶律大石的政治成長曆程,與遼國由強盛逐步走向衰亡的過程相伴隨。這無疑讓他對統治階層的腐敗、底層民眾的疾苦,有著更為清醒而深刻的洞察。這種認識貫穿他政治生涯的始終。
我們不必過度關注耶律大石的「皇族」身份。他的身份,更主要的是契丹族的一員、遼國的將領,而不是什麼大遼「宗室」、世襲的帝王。
耶律大石的成長之路,與皇親顯貴截然不同,他所經歷的種種,也為日後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基礎。
(耶律大石早期)
「喪家犬」
四
「喪家犬」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孔子的。
在《史記》中,司馬遷稱孔子「累累若喪家之狗」;今人李零讀《論語》的專著,書名就叫《喪家狗》,意指那些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
耶律淳死後,蕭德妃稱制主持國事,北遼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耶律大石再次面臨抉擇。
宰相李處溫欲挾持蕭德妃,納土降宋、通金,事發被處決。軍政大權移至四軍大王蕭幹和太師耶律大石手中。
在討論何去何從時,蕭幹主張去自己的奚王府立國,耶律大石則力主去夾山投奔天祚帝,兩人產生分歧。
蕭幹去奚王府,另建國號,失敗被殺。蕭德妃跟從耶律大石前往天祚帝行營,為其所殺。
形勢異常嚴峻。很明顯,另立新君,在天祚帝那裡已形同謀逆。但為了挽救遼朝的滅亡,為了契丹民族整體利益考慮,耶律大石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然選擇投奔天祚帝,足見其一片赤誠,也表現出作為一個政治家應有的膽識。
天祚帝責問他:「我在,汝何敢立淳?」大石義正辭嚴地回答說:「陛下以全國之勢,不能拒一敵,棄國遠遁,使黎民塗炭。即立十淳,皆太祖子孫,豈不勝乞命他人耶?」
從耶律大石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倫理觀點和政治抱負:國家民族危難時刻,凡太祖子孫,皆可為帝,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總比乞命他人當奴隸要好。
訴諸歷史,面對危機,契丹民族形成了以民族和國家利益為重的優良傳統。
(契丹族生活場景)
遼朝初創時期,世宗耶律阮與太后述律平不和,惕隱耶律屋質居中調和:「都是太祖子孫,皇位未移他族,有何不可和議?」終於化解雙方矛盾,使遼朝安然度過了一次皇位繼承危機。
耶律大石的回答與耶律屋質的調和,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回答,或許就是他從契丹史籍中學來的。
應當說,作為臣子,說出這些話是需要絕大勇氣的。充分表明了耶律大石內心的誠懇,對本民族的熱愛,以及渴望為國家做出犧牲的一腔熱血。
遠大的抱負、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這是一個政治人物能夠最終成就偉業必不可少的三個條件。耶律大石恰好全部具備。
耶律大石首先是一個愛國者,其次才是一個政治家。
他的首要目標,是擁有自己本民族的政權,進而收復故土,他相信自己必定能成就一番事業,他還有吃苦耐勞的毅力。
如果生活在現代,耶律大石最像是切·格瓦拉一流的人物,或者至少也是加裡波第那樣的統帥。
五
儘管天祚帝對耶律大石有諸多不滿,但也沒有理由當即就殺掉他。即便他有殺心,也會假手於金人。
天祚帝命大石繼續擔任都統,率軍襲擊金軍大營。契丹人早就被金兵嚇破了膽,襲擊失敗,大石成了金軍的俘虜。
金人逼迫大石帶路奔襲天祚帝在青冢與陰山之間的行營,大石知道自己根本無力反抗,更重要的是,大石確信自己這個時候還不能死,因為契丹人需要他。
女真人在大石的引領下,俘獲了天祚帝之子、公主及宗室、大臣多人。不管是隱忍待時,還是強迫無奈,為敵人帶路,這是大石一生很不光彩的一頁。
好在大石最終還是選擇有利時機逃出了金人的魔爪。
經過這次事件,大石與天祚帝的隔閡進一步加深了。但是,大石在逃出金軍大營後,仍然選擇投奔天祚帝,並且帶回了一支7000人的軍隊。
天祚帝當然想殺了這個「叛徒」,但看到大石帶回的這支軍隊,數量還算可觀,也只好再次收留他。
這個時候,天祚帝籌謀主動出兵,收復燕雲。剛從金人那回來的耶律大石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了金兵的強大,對天祚帝提出的荒唐舉措明確表示反對:
「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則車駕不幸廣平澱,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雲中;自雲中而播遷夾山。」
「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使舉國之地皆為金有。國勢至此,而方求戰,非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
耶律大石的這番話,是對十年來朝廷應對金人失策的總批判。
大石嚴厲指責了天祚帝不顧國家存亡的「逃跑主義」,並且,這種逃跑的目標,是向著漢人聚居的中心區,也就是說,天祚帝仍在眷戀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撤退到依然保存相當實力的遊牧地區。
事態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攤牌的時候。
說白了,天祚帝你太昏庸了,早幹什麼去了!過去國勢強盛,膽小怕死,一味逃跑,而今大半江山已失,兵力不濟,又要冒險出戰,這不是救國,而是加速亡國。
耶律大石冷靜分析了客觀形勢,提出的應對策略是,「養兵待時而動」。應當說,這是審時度勢做出的正確判斷,也是挽救當時遼政權的唯一出路。
耶律大石與天祚帝的爭議,看似具體的應對舉措之爭,實則反映了兩人在國家瀕臨滅亡、敵人十分強大的危急情況下,如何選擇生存路線的重大政治分歧。
這種分歧無法調和。特別是,天祚帝的昏聵與耶律大石的英明,兩者的對比實在太過明顯,而大石的「桀驁不馴」已顯露無遺,作為臣子,他已然無法再容於君主。
在兩次投奔天祚帝後,大石也終於意識到,欲拯救國家於危難,只能依靠自己去重整力量,耶律淳不行,天祚帝也不行,必須他自己單幹,或許還有希望。
劉備不也是如此嗎?
劉備早年,曾先後依附公孫贊、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四處奔波,寄人籬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惶惶如喪家之犬。
1125年,就在耶律大石出走後不到一年,天祚帝被金軍俘虜,遼朝滅亡。
耶律大石真成了喪家之犬。
「漠北王」
六
遼朝雖只是北中國的一個割據政權,但其疆域的遼闊,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耶律大石一直都知道,在距離遼國統治中心五京地區數千裡外的西北邊境,還有一支實力可觀的軍隊存在。這就是軍事重鎮可敦城。
可敦城即鎮州,在今蒙古土拉河上遊,是遼朝西北路招討使的駐地。
作為西北邊防重地,可敦城約有兩萬騎兵,且朝廷有規定,「凡有征討,不得抽移」,只能就地屯駐。或許,這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其主要防備的方向是西方。
遼國境內,漢人在南,契丹及其他遊牧民族在北。繁華的漢人聚居區,是金人主力進攻方向。
耶律大石不滿於天祚帝的,正是他的「忘本」,忘記了契丹族「以武立國」的根本。前述廣平澱,就是遼朝在冬季頒布重大政令決策的政治中心。在大石看來,天祚帝即便是逃跑,也應該往那個方向逃。
耶律大石立志要在契丹初興之地復興遼朝,並且主要藉助於本民族及其他遊牧部落的力量對抗金人。同樣是退卻,他不是退向漢族地區,而是退向西北遊牧地區。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看法。
這是戰略的大轉移。
耶律大石為什麼執意選擇西進,並且最終能夠達成所願?箇中原因比較複雜。綜合分析,計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國家的五京中心地帶,已無法動員有效的抵抗力量,且女真正處於上升期。這是客觀情勢,必須避其鋒芒以自保。
其次,西北軍事力量的存在,這使戰略轉移有了可能的目標方向。不遠的將來,可以此為根據地,整頓軍馬,收復故土,尚有希望。
再次,長期以來,遼與北方及西域諸國關係較好,又距離西夏較近,可用以為後援,免除了兩面受敵的困擾。如收復故土無望,向西開疆拓土,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金軍在滅遼之後,隨即發動了滅宋的戰爭,中原大地處處狼煙戰火,很大程度上牽制了金軍主力。金軍無暇顧及大石,使其得到喘息之機,逐漸做大。
當然,以上都是客觀方面。決定事物發展的關鍵,在於內因,也就是耶律大石根據客觀情勢,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舉措。
七
走向成功的道路,不全是鮮花和掌聲,而主要是由荊棘鋪就的。
耶律大石離開天祚帝的夾山大營時,只有鐵騎兩百,要說是逃竄,或許更為逼真一些。
他們在過黑水(今艾不蓋河)時,白達達首領獻上馬匹和駱駝。大石率師再向西北,必須穿越一望無際的沙漠,雖然異常艱辛,但這是必須忍受的苦難。
當耶律大石及其隨從抵達可敦城時,駐地遼軍沸騰了。他們盼望已久的統帥終於出現了。
耶律大石當即召集七州長官、十八部族首領,發表了極具震撼力、凝聚力的精彩演說:
「我祖宗艱難創業,歷世九主,歷二百年。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於外,日夜痛心疾首。」
「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於難者乎?」
這一席肺腑之言,先述遼朝歷史,次講目前形勢,然後說明自己西來可敦城的目的,最後發出號召,可謂言簡意賅、字字千鈞。
耶律大石激烈慷慨,以天下為己任,傷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各部族首領被大石的情緒所感染,歡呼聲響徹大漠。近千載以下,我們還能想見當日聽眾感動之狀。
虞雲國先生認為,這一百字完全可以列入古往今來影響歷史進程的著名演說詞之列,良有以也。
這是宣言,更是誓言,是永不屈服的怒吼。
對中亞及西遼歷史頗有研究的魏良弢先生感慨道:耶律大石繼承和發揚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思想,把「國家」和「黎庶」提到應有的重要地位,比之當時北宋的一些政治家更為進步,在世界上也不遜色,難怪他後來一到中亞就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並未因宗教關係而遭到反對。
在耶律大石的感召下,可敦城聚集起精兵萬餘,戰馬萬匹。大石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國家初具規模。「松漠以北舊馬,皆為大石林牙所有。」
耶律大石由一隻「喪家之犬」,一躍而成為名副其實的「漠北王」。
八
做任何事情,可以有理想,但切忌不能理想化。
耶律大石深知,無論怎樣的激情澎湃,都要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舉措,才能在此地真正站穩腳跟。
孟子有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且不論東徵復國事宜,先讓自己現有的實力保存下來,並逐步發展壯大,才是正經。除休養生息、等待有利時機外,別無良策。
可敦城畜產豐富,遠離金朝數千裡,生存安全暫時得以保障。大石積極與蒙古部族、西夏建立聯繫,爭取支持,他甚至擯棄前嫌,試圖與宋朝重修舊好。
但耶律大石沒有再援助天祚帝,而是眼睜睜地看著他成了金軍的俘虜。
讓這個敗壞祖宗家業的糊塗皇帝,去承受由於他的昏庸帶來的惡果,有什麼不妥呢?
何況他並不孤單,還有和他做伴的!
大石在可敦城休養生息的五年間,遼、宋已然天翻地覆。不僅天祚帝成了階下囚,宋朝的徽宗、欽宗也沒能逃脫厄運。
話說回來,作為亡國之君,天祚帝與宋徽宗還真是一對難兄難弟。
(靖康之恥)
一個狂熱愛好「海東青」,一個痴迷於奇花異石和琴棋書畫。他們要麼是捕獵的高手,要麼是文藝界的「大咖」,但就是不會做個好皇帝。
遼、宋之所以亡國,他們負有最大的責任。因此,讓他們匍匐在金人的腳下,受盡奴隸的屈辱,再合適不過了。
怎樣才能做到一個合格的領袖,這是耶律大石一直思考的問題。他絕不願做天祚帝、宋徽宗那樣昏聵的帝王,他們是民族的恥辱,帶來的是國家的滅亡和黎民的遭殃。他們是歷史的罪人。
耶律大石要做的,是率領契丹的武士健兒,恢復故土;是開天闢地,重新建立家園。
「菊兒汗」
九
可敦城不是耶律大石的終點,而是他開創輝煌事業的起點。
1130年前後,也就是耶律大石到達可敦城後的第五個年頭,事態發生轉折。
一方面,金人在中原戰場大局已定,有意調整部分兵力徵討耶律大石。大石是個厲害的潛在對手,足以秒殺遼、宋那些「酒囊飯袋」,金人不會坐視他羽翼豐滿。
另一方面,經過數年的集聚,大石也具備了向外發展的條件,使其理想邁向現實更近了一步。
但大石清楚,在遼國舊境與金爭奪生存空間,可行性不大。相反,如果金兵主力逼近,恐怕聚集起來的力量也有不保之虞。
形勢發展迫使耶律大石不得不再一次進行戰略轉移。
耶律大石和他的臣下,對四周國家的現狀做了周密的考察,決意繼續西行,利用高昌回鶻汗國和中亞喀喇汗王朝都已處於衰敗中的有利時機,為自己謀取新的立足發展之地,建立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大本營可敦城,耶律大石隆重舉行親徵儀式,按照契丹傳統,刑青牛白馬,祭天地、告祖廟,整旅出發。
但是,這支軍旅與其說是意氣風發,不如說是悲壯前行。可敦城的安全受到金兵的威脅,不能繼續呆下去,前路漫漫,他們必須儘快尋找到新的落腳地點。
是耶律大石又一次指明了目標方向。
耶律大石一路向西,進入謙河地區(今俄羅斯聯邦葉尼塞河上遊)的吉爾吉斯國(唐代漢譯名黠嘎斯),受到襲擾,大石不願打無謂的消耗戰,繼續西行。
越過金山,進入翼只水(今額爾齊斯河)和葉密爾河(今額敏河)流域後,耶律大石不再前進,停下來作必要的休整。
葉密立,水草豐美,宜於耕牧,且地處蒙古乃蠻部、喀喇汗王朝葛邏祿部及高昌回鶻王國的結合部,是個「三不管」地帶。大石決定以此為新的根據地,建立了葉密立城(今新疆額敏縣)。
耶律大石延續在可敦城休養生息的政策,招撫周邊突厥語系各部落。但此地面積有限,無法供養一支強大的軍隊,耶律大石決意通過回鶻王國,向西擴展。
他首先給回鶻王畢勒哥寫了一封書信,情辭懇切地說:
「昔我祖皇帝北徵,過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詔爾祖烏母主曰:『汝思故國耶,朕即為汝復之;汝不能返耶,朕則有之,在朕,猶在爾也。』」
「爾祖即表謝,以為遷國於此,十有餘世,軍民皆安土重遷,不能復返矣。是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
大石的這封假道國書,寫得很有水準。
追述昔日祖輩間的友誼,啟迪今日汗王的懷念之情;表明此行的目的地遠在大食,消除回鶻王的疑慮,使之放心。
但是,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不過是晉獻公「假道於虞以伐虢」的翻版。
耶律大石有這樣的實力,讓回鶻王不得不按照他要求的去做。
畢勒哥得書後,立即迎大石至宮邸,大宴三日,熱情款待,臨行前又慷慨獻馬六百、駝百、羊三千,甚至願質子孫為附庸,送至境外。
大石在受到回鶻王的資助後,軍勢加倍,銳氣更盛。
耶律大石率軍越過天山後,沿天山南路,穿過塔裡木盆地,向西南方向的喀什噶爾進軍,與東喀喇汗王朝的軍隊交戰,結果損兵折將。
喀喇汗王朝,正是耶律大石國書中所謂的「大食」。「大食國」往往又譯作「大石國」,這與耶律大石的名字正好相同。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種巧合存在。
耶律大石不是常勝將軍,他總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次失敗,使他意識到,自己的根基尚未扎穩,實力尚未足夠強大。他必須堅持保存實力、待時而動的戰略思想。
耶律大石隨即帶領敗兵返回葉密立城,及時調整方針,與民休息,招撫周邊突厥語系各部落,戶數很快達到四萬,控制了東起土拉河西至額敏河的廣大地區。
在擊敗金軍從東線發起的進攻後,1132年2月,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正式稱帝,按突厥部族習慣,號稱「菊兒汗」。
「菊兒汗」是中亞各國對西遼帝國元首的尊稱。這個稱號首先為耶律大石所享有。
古代,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君長,都可以稱「可汗」。但也有特別之處,如鐵木真尊號為「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唐太宗則被稱為「天可汗」。
耶律大石被稱為「菊兒汗」,與此有些類似,即為「汗中之汗」、「諸汗之汗」、「王上之汗」,是統領眾王(汗)的皇帝。
耶律大石對文武百官說:「朕與卿等行三萬裡,跋涉沙漠,夙夜艱勤,賴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爾祖爾父宜加恤典,共享尊榮。」
至此,西遼王朝創立完成。
十
耶律大石率眾西行三萬裡,相當於完成了一次古代版的「萬裡長徵」。
大石立國以後的情況,漢文史料記載過簡,只說:「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財物,不可勝計。」
耶律大石統率大軍首先向南進發,回鶻王國沒有組織抵抗,歸順成為附庸。大石並沒有消滅它,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
他率領軍隊越過天山,沿塔裡木盆地北沿向西推進。東部喀喇汗王朝汗阿赫馬德·伊本·哈桑集結軍隊,進行迎擊。西遼軍隊被擊敗。
在進攻喀什噶爾受挫後,耶律大石將目標轉向七河地區(指流向巴爾喀什湖的七條河流,包括巴爾喀什湖以南、中亞河中以東,以伊塞克湖及楚河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原居住在東喀喇汗王朝邊界上的突厥——契丹人選擇歸附耶律大石,使他的力量增強了不少。這些部族都是從遼朝遷來的,有一萬六千帳之多。
西遼軍隊人數迅速增加,但耶律大石並沒有直接向東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八剌沙袞挺進,而是駐紮在邊境上等待時機。
阿赫馬德汗死後,兒子伊卜拉欣繼位。他軟弱無能,導致國家發生內亂,境內的葛邏祿人和康裡人不再臣服他,而且經常欺凌他,襲掠其部屬和牲畜。
1134年初,伊卜拉欣走投無路,請求耶律大石支援,進駐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的託克馬克東)。大石便登上了被西方史家稱之為「不費他分文的寶座」。
與其說耶律大石是歷史的幸運者,不如說他首先具備了抓住歷史機遇的能力。篡奪西遼政權的乃蠻王子屈出律,就沒有那麼幸運。
大石降封伊卜拉欣為土庫曼王,作為附庸國,保持其對喀什噶爾等地區的統治。
這一幕,很像劉備入川前後的作為。劉備入主成都,並未受到譴責,反成了人心所向。可知歷史自有定論,不是虛言。
八剌沙袞是中亞名城,李白的出生地碎葉城,距離此處不遠。耶律大石決定在此建都,改稱虎思斡耳朵(譯為強而有力的宮帳)。不久,吉爾吉斯人和康裡人也都表示臣服。
徵服東喀喇汗王朝,建都虎思斡耳朵,標誌著西遼帝國終於在中亞站穩腳跟。耶律大石和他的將領們從未忘記最為嚮往的光榮事業,開始了復國之路。
(西遼騎兵)
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裡剌為兵馬都元帥,率七萬騎東徵。誓師大會上,以青牛白馬祭天,樹立旗幟,耶律大石對戰士宣讀誓詞:
「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其後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朕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以光中興。此非朕與爾世居之地!」
臨行,耶律大石不忘申命元帥蕭斡裡剌說:「今汝其往,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擇善水草以立營,量敵而進,毋自取禍敗也!」這些領軍作戰的原則,是耶律大石軍事經驗的總結。
由於史料的極其匱乏,耶律大石有關言行的完整記載,我們已無緣見到。但通過本文所引的幾段話語,大可想像出大石的風採。
可惜的是,大漠阻隔,戰線過長,東徵部隊行程萬餘裡,牛馬多死,無功而返。耶律大石說:「皇天弗順,數也!」
這是耶律大石和他的追隨者們無法克服和解決的。
「約翰王」
十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東徵失利,迫使耶律大石不得不更加積極地經略中亞絲路腹地和西域地區。
1137年,西遼軍隊開始了新一輪的對外擴張。它首先佔領費爾幹納谷地。到達忽氈後,遇上了西部喀喇汗王朝馬合木汗的抵抗。喀喇汗王朝軍隊被擊潰,馬合木汗逃回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是中亞最古老的的城市之一,地處絲綢之路要衝。
與此前一樣,耶律大石沒有乘勝前進,而是停下來鞏固新佔領地,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等待更好的戰機。這是大石一貫的用兵方略,穩紮穩打,絕不輕言冒進。
1141年,在西部喀喇汗王朝的河中地區(指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作為軍事力量主要組成部分的葛邏祿人爆發內亂,馬合木汗向宗主國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求援。
此前,馬合木汗就曾向桑賈爾告知了其被西遼打敗的情況,認為這是穆斯林的災難,鼓動桑賈爾保衛穆斯林。
呼羅珊、西吉斯坦、哥疾寧、馬贊蘭德和古爾的國王們都帶兵加入了蘇丹桑賈爾的部隊,共有十萬多騎兵,僅軍事檢閱就用了六個月的時間。
塞爾柱帝國軍隊於1141年7月渡過阿姆河,開進河中地區。葛邏祿人派人向菊兒汗耶律大石求援。
耶律大石向駐紮在撒馬爾罕的塞爾柱蘇丹桑賈爾寫信,為葛邏祿人說情。桑賈爾不僅回絕,並且寫信叫耶律大石接受伊斯蘭教,否則就要武力解決。
桑賈爾在描述他的軍隊能用各種武器戰鬥之後說,「須知他們用自己的箭截斷鬚髮」。耶律大石聽使臣讀完信後,下令拔下他一綹鬍鬚,給他一支針,叫他截斷自己的一根鬍鬚,使臣做不到。
耶律大石說:「如果你不能用針截斷鬍鬚,另一個什麼人怎麼能用箭截斷鬍鬚呢?」耶律大石下令進軍撒馬爾罕。
9月9日,兩軍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相遇,展開了震驚世界的大會戰。
面對眾多的敵軍,耶律大石在戰略上藐視敵人,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地鼓勵將士說:「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
在戰術上,耶律大石則周密安排:六院司大王蕭斡裡刺領兵2500攻敵右翼,樞密副使蕭查刺阿不領兵2500攻敵左翼,大石自率其他部隊攻敵中軍。三軍俱進。
結果,耶律大石以少勝多,「殭屍數十裡」,死傷數萬人,桑賈爾挾馬合木汗逃至呼羅珊,其妻子、左右翼指揮官、著名法學家胡薩德·奧瑪爾等被俘。
不可一世的塞爾柱帝國退出河中地區,耶律大石乘勝進入撒馬爾罕,改名河中府,封馬合木汗的弟弟為桃花石汗。西部喀喇汗王朝歸附西遼。
耶律大石乘勝用兵,派將領阿爾布茲率部徵討花剌子模地區,花剌子模投降,願作西遼屬國。
至此,西遼基本上統一中亞地區。
耶律大石在河中府駐紮3個月,西巡起兒漫(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班師虎思斡耳朵。1143年,大石去世,廟號德宗。
十二
卡特萬會戰強烈震撼了西亞和歐洲。
發生在751年的怛(dá)羅斯之戰,是大食帝國阿拔斯王朝與大唐帝國之間的一場遭遇戰,影響力有限。而卡特萬會戰則截然不同。
穆斯林大史學家伊本·阿西爾說:「在伊斯蘭教中沒有比這更大的會戰,在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死亡。」
這場大會戰的直接後果是,強大的塞爾柱帝國從此一蹶不振,並最終衰亡。
經此一戰,西遼帝國版圖基本確立,奠定了耶律大石在中亞、西域的統治基礎,原來相互徵戰的花剌子模、東西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以及康裡、葛邏祿部落等全部置於西遼帝國的統治之下,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契丹治下的和平,使陸上絲綢之路重新恢復繁榮和生機。
當其時,中東地區及歐洲,十字軍東徵戰事正酣。卡特萬會戰後,中東盛傳,東方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祭司王」打敗了哈裡發。
在歐洲人看來,若能聯合這位祭司王,東西夾擊伊斯蘭教徒,就能奪回聖地耶路撒冷。因此,屢屢有人用此來勸說教皇,再發動十字軍東徵,後來更有人假冒菊兒汗的名義寫信給教皇。
目前的權威史學家研究認為,由於耶律大石實行宗教寬容和信仰自由政策,境內有不少的猶太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託裡派)信徒,西遼被渲染成一個基督教王國。菊兒汗耶律大石,也就成了傳說中的祭司王兼皇帝。
「菊兒汗」(Gur-khan)這個頭銜,經過希伯來文、敘利亞文和拉丁文的多次轉譯,終於成了Johannes,或者John,成了「約翰王」。
當菊兒汗取得卡特萬會戰的輝煌勝利之際,遠在萬裡之遙的臨安南宋小朝廷,趙構、秦檜、万俟卨(mò qí Xiè)等人,正狼狽為奸,以「莫須有」的罪名構陷抗金名將嶽飛。
耶律大石與嶽飛的故國,同為金人所滅,他們畢生的夢想,都是恢復故土,以雪家仇國恨。他們都沒能實現這一願望。
耶律大石的勝利與嶽飛的冤死,兩件事幾乎同時發生。這真是歷史的弔詭。
試想,如果耶律大石沒有自立為王,與天祚帝分道揚鑣,而是選擇愚忠,其結果又會怎樣呢?
歷史當然沒有如果,但提出這樣的疑問,足以讓我們思考更多。
「中國皇」
十三
耶律大石雖立國中亞,但從未自外於中華。
在他被推舉為「菊兒汗」的同時,群臣又上漢尊號「天祐皇帝」,建元「延慶」。這個尊號和「天祚皇帝」有些相像。
耶律大石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一位王朝的皇帝。俄國史家巴透爾德就認為,「它是中國遼朝的一個分部,它的領土是中國歷史版圖的一個部分,它的紀年在中國正史(《遼史》)中曾給予正式的著錄,在遼遠地面上建國而被中原正統歷史著錄者,此為極破格的一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
縱觀西遼90多年的歷史,除篡位者屈出律外,前五個帝王一律用中原王朝的帝號和年號。
並且,遼仁宗耶律夷列,年號紹興,與同時期的南宋高宗年號相同;仁宗妹耶律普速完,號承天太后,與遼聖宗母蕭綽尊號相同;仁宗子耶律直魯古,年號天禧,與北宋真宗年號相同。這絕不是巧合。
西遼官方文書為漢文,所鑄錢幣,用漢文年號和漢族對錢幣的稱呼,如「康國通寶」、「天禧通寶」等。這都說明西遼受漢文化影響甚深,是遼王朝在西域中亞地區的延續。
卡特萬會戰使「契丹」一詞深入伊斯蘭國家、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國家,以致變成了中亞各國用來稱呼中國的名稱,後來這個名稱又經由中亞、俄羅斯傳到歐洲,至今一些國家還以「契丹」稱呼中國。
如果以上還只是面上的一些傳承,那麼治國理政及統治政策方面的繼承,更加凸顯了西遼帝國作為中原王朝延續的身份。
西遼帝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宗教信仰複雜,世界上各主要的宗教,都能在西遼找到它的信徒。
耶律大石以其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智慧,兼收並蓄、兼容並包,吸取漢唐和當地政權的統治經驗,總結遼朝興衰的教訓,因俗而治,妥善處理多民族地區的各種矛盾,推動了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一是在王朝直轄領地實行中央集權。戒於此前遼國和中亞地區內亂不已,耶律大石借鑑唐、宋政治制度,取消分封制,杜絕了因土地而引起的紛爭。終西遼一代,未見其直轄領地有地方政權獨立、混戰的記載。
二是不允許將軍直接控制軍隊,扭轉了中亞諸政權普遍存在的軍隊與中央王朝離心的傾向。這應當是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活學活用。
三是對臣屬的邦國採取羈縻政策。對包括新疆南北、七河地區、河中地區等,中央政府派「少監」或「監國」等官吏常駐,進行監督;對花剌子模等邊遠地區,只派官吏前往徵收賦稅;對宗教勢力較強的地區,則委派宗教首領代為徵稅。訴諸史籍,很少見到西遼王朝於附庸國之間戰爭的記載。
四是實行輕稅制。西遼並未沒收原來王朝官僚的土地財產,更沒有圈地「變耕為牧」,而是維持農耕和遊牧並存的經濟體制,且稅率極低,調動了生產積極性。有詩為證:「遼因金破失家鄉,西走番戎萬裡疆,十載經營不定止,卻來此地務農桑。」
五是提倡宗教信仰自由。西遼王朝對所統轄地區各種宗教實行開明寬容政策,允許各種宗教在境內存在和發展。
西遼作為中亞地區唯一強國存在近百年之久。
如果不是耶律大石這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開創者,在一開始就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各項政策,並切實推行下去,這種長期穩定的局面,在混戰不已的中亞地區,是很難想像的。
後來,隨蒙古大軍西徵、足跡遍布中亞的耶律楚材,由衷讚嘆耶律大石所創設的典章文化:「頗尚文教,西域之人至今思之。」並留下詩篇:「萬裡威聲震,百年名教垂。」
耶律大石把地域如此遼闊、民族如此眾多、宗教如此複雜的王朝治理得井然有序,應當是唐太宗之後的又一典範,泱泱有中華之風。
少數民族帝王中,唯有前秦苻堅略與之相似,但苻堅有始無終,身死國滅,比不上耶律大石慎終如始、善作善成。
十四
春秋大義,中華自古「大一統」。
中國自封建進入帝制,由秦皇漢武開創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先後經歷了兩個長時期的分裂;其一是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並立,從東漢末年直至隋唐統一;第二個時期,自唐末五代,經遼宋金夏並立,直到元朝統一。
趙宋確實結束了晚唐五代的分裂割據局面,但倘若把視野放到大中國的範圍,遼、金、夏絕不是附屬性的民族政權,而是在各方面都能與宋抗衡的對等王朝。
北宋與遼是兄弟之國,南宋更向金稱臣,從這個意義上講,宋朝稱不上是大一統的王朝。
古語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但這個「天下」往往指的是東部中國。如果放到歐亞大陸的視野,得中亞者得「世界島」,恐怕更為妥當。
蒙古人作為世界徵服者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恰是從徵服雄踞中亞的西遼帝國開始的。
1218年,蒙古首先攻滅西遼。1227年,西夏不復存在。1234年,金國徹底滅亡。1247年,吐蕃宣布接受蒙古管轄。1253年,大理國被徵服。1279年,崖山海戰。
蒙古用了一個甲子的時間,徹底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最終完成一統。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正是千千萬萬優秀中華兒女前赴後繼的共同努力與接續奮鬥,才成就了祖國錦繡河山今天的模樣。
謹以此篇紀念契丹族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者、中華民族最傑出的歷史人物之一——耶律大石。
2019年9月3日時值抗戰勝利74周年紀念日
主要參考文獻:
1.虞雲國:《細說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
2.魏良弢:《中國歷史:喀喇汗王朝史西遼史》,人民出版社
3.[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馮承鈞譯,東方出版社
4.魏良弢:《西遼政治史稿》
5.紀宗安:《耶律大石西遼國策述論》
6.紀宗安:《關於耶律大石和西遼建國時期的幾個問題》
7.紀宗安:《耶律大石西行紀略》
8.楊世彝、周公:《簡論耶律大石的愛國思想及其表現》
9.錢伯泉:《大食與遼朝的交往和耶律大石的西徵》
10.趙榮織:《淺談耶律大石的歷史功績和西遼的歷史地位》
11.杜 鵑:《試論耶律大石西遷的歷史意義》
12.魏志江:《試論西遼帝國對中亞、西域的經略及其對絲綢之路的影響》
13.李錫厚:《論西遼的政治制度》
14.丁立軍:《西遼創建者耶律大石評述》
關注基層| 讀懂體制 | 2646884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