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學野
宋朝的軍事孱弱,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200多年歷史中,軍事高光表現屈指可數。按照一般王朝的發展曲線,王朝建立之初是軍力強大國家蒸蒸日上的時候,但是宋卻是個例外。大宋在剛剛建國的時候就被遼國按在地上揍,後來又被金國奪走半壁江山,一直到滅亡都沒能奪回故土。
但也有人抗議:「不是大宋太弱了,而是它的對手讓太厲害。」其實也有幾分道理
北宋的敵人遼國有200多年歷史,歷代的中原政權都拿它沒辦法;之後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更強大,剛建國就滅掉了遼和宋兩個大國,將遼國的國土以及黃河流域完全佔領。南宋可以偏安一隅,渡江南下躲避鋒芒,而遼國的契丹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契丹人的國土完全被金人佔領,幾十萬契丹人淪為亡國奴。
遼國的滅亡非常迅速,宋朝都沒想到這個強敵就這樣消失了。但是契丹人在此之後沒有消沉,而是向西進發,在現在的中國新疆地區以及中亞地區建立了第二個遼國,史稱「西遼」,也叫「喀喇契丹」。
西遼在許多國人的眼裡十分陌生,這個西域政權的存在感比西夏低得多,在課本上往往一筆帶過。但是西遼對整個西域和中亞地區影響深遠,乃至遠在歐洲最西北角的英國都對它記憶猶深。那麼,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國家,對歷史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一、遼國滅亡
公元1114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造反,聲勢很大。遼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帝國,契丹人對造反這種事司空見慣,天祚帝隨便派了點軍隊去鎮壓叛亂,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結果遼國大軍被完顏阿骨打擊敗,隨後還有漢人、渤海人加入叛軍。
第二年,天祚帝感覺到了女真的起義非同小可,於是御駕親徵。但是遼軍早已腐朽不堪,被女真人各個擊破。屋漏偏逢連陰雨,遼上京和東京接連發生叛亂,天祚帝看著四處失火的遼國無可奈何。女真人最後佔領了遼國東部,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為金。
遼國被金國步步緊逼,最後在1125年徹底滅亡,天祚帝被俘,後來封為「海濱王」。
此時的契丹還有很多貴族不甘居金人之下,有的起兵反抗金人,有的則離開故土,往大漠深處另尋生機。
西遼的建立者耶律大石就是第二種人,這位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是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後代。在遼國滅亡時,他擔任遼興軍節度使,守衛遼國的「南京」,也就是幽州,防止宋朝北上侵略。在宋和金海上之盟後,遼國唯一佔據的燕雲地區也不保,耶律大石帶200人北上,投奔契丹西北招討司駐地「可敦城」。
可敦城有幾萬契丹騎兵,而且物資豐富,耶律大石在這裡阻擋了幾次金人的進攻,威望頗高。而後,耶律大石在可敦城駐紮5年,召集契丹殘部共謀復國,壯大了契丹人的實力。
二、威震中亞
可敦城之所以成為遼國最後的堡壘,根本原因是它和金國國土間隔著大沙漠,軍隊要過沙漠非常艱難。但是耶律大石知道守著這座孤城不是長久之計,雖然當地的部落都對他很忠誠,但是這裡前有金人後有蒙古,遲早會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態。
於是耶律大石在公元1130年宣布西徵,他剛開始是想從西域借兵來光復遼國,沒想過在西域紮根。耶律大石的西徵軍在兩年後到達了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
自從唐朝後期失去對西域的控制之後,西域和中亞地區小國林立,宗教複雜,一直沒有一個強大的政權將其統一起來。耶律大石帶兵西徵,途徑高昌回鶻來到喀喇汗王朝,但是喀喇汗王朝腐朽不堪,也沒有實力借兵增援大石。耶律大石看到西域的綠洲水草豐美,而國家都比較弱小,於是便有了在西域生根發芽的想法。
1132年,耶律大石抓住時機,在西域的葉密立城稱帝,史稱西遼。
此時,西遼的實力並不強大,雖然高昌回鶻和西遼通好,但是旁邊的東喀喇汗國虎視眈眈。1132年,耶律大石曾率兵進攻東喀喇汗國,但是大敗而歸,他馬上罷兵休戰,選擇養精蓄銳,發展實力。
1134年,東喀喇汗國大汗駕崩,新上臺的王子「易卜拉欣」威望不夠,國家分崩離析。耶律大石此時帥兵進入東喀喇汗國首都八剌沙袞,聲稱「保護大汗」。但他趁機將城市佔領,將東喀喇汗國的新大汗「易卜拉欣」降為國王,自己在八剌沙袞建都。
西遼帝國建都八剌沙袞,將其改名為「虎思翰耳朵」,年號「康國」。定都虎思翰耳朵之後是西遼的黃金年代,耶律大石開始積極擴張,將東喀喇汗國、吉利吉思國、高昌回鶻,甚至蒙古的乃蠻部、康裡部都納入麾下。
耶律大石一開始還是想著東徵金國,光復故土,但是西遼距離金國太遠了,需要從北方的蒙古高原繞道。耶律大石的遠徵軍共7萬人,但是路途艱險,所帶的戰馬不堪重負而死,最後只好退兵。
東徵失敗,西遼帝國就一心經營西域,不斷向中亞發展。在打敗西喀喇汗國後,西遼帝國碰上了此時亞洲中部的霸主,也是歐洲人的死敵「塞爾柱突厥帝國」。塞爾柱突厥的蘇丹桑加爾很狂妄,勸耶律大石歸順伊斯蘭教,否則就將其滅亡。
在突厥人的萬般逼迫下,耶律大石最終決定跟桑加爾一決雌雄,遼軍和塞爾柱大戰於撒馬爾罕附近的「卡特萬」,西遼軍隊以少勝多,大敗塞爾柱10萬大軍,徹底佔領了西喀喇汗國,聲震中亞,連歐洲人都有耳聞。
在此戰後,耶律大石又派兵向西打敗花剌子模,讓其臣服於自己。至此,西遼帝國進入了鼎盛時期,人口數十萬,國土佔據整個西域以及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達到350萬平方公裡,約佔如今中國陸地面積的1/3。
三、漢文化的傳播者
作為一個後契丹人建立的政權,西遼在歷史上時間不長,只有80多年,但是它對中亞地區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契丹人到了晚期漢化程度很深,遼國一直實行「南北兩院」制度,也就是漢人和契丹人共同參政。遼國的貴族都精通漢文化,而耶律大石本人甚至參加科舉考上過進士,契丹人中舉當翰林,這在遼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耶律大石到了中亞,國內的主流文化還是漢文化為主,以漢語為官方語言,上層統治者都信奉佛教。西遼統治西域和中亞的幾十年,是漢文化在唐朝退出西域後的第一次傳播。追隨耶律大石西徵的軍隊中就有很多漢人,東亞的先進生產技術得以在這裡流傳,佛教也再次在西域復甦。
西遼在建國後曾一心想團結西夏和南宋,一起對抗金國,但是西域和江南山高路遠,兩國之間的交流非常少。在中原的典籍之中,只知道有這個麼地方,但是對其的記載非常模糊,一直將西遼的國主稱為「大石」,其餘一概不知。
然而,西遼雖在國內的影響力小,在中亞乃至東歐的影響力十分大。唐朝之後,「契丹」一詞因西遼而成為了中國在中亞乃至東歐的又一稱謂。不僅是因為西遼打敗了歐洲人的心頭大患突厥帝國,更是因為西遼在西域地區、中亞地區創造了當時不可低估的影響力。直到今天,俄語中的「中國」,依舊是「Китай」,這個單詞就是「契丹」的音譯詞。
只可惜,蒙古崛起之後,西遼也走了下坡路,花剌子模、高昌等國相繼獨立,西遼成為蒙古人的眼中釘。最後蒙古人屈出律篡了西遼末代君主耶律直魯古的皇位,但蒙古帝國大軍已經開始西徵。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攻滅西遼,殺了屈出律,西遼宣布滅亡,享國88年。
參考資料:
1、《試論耶律大石西遷的歷史意義》,杜娟
2、《西遼對中華文化在西域傳播的作用》,張先革、李朝虹、潘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