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帝國是印度歷史上比較強盛的帝國,他鼎盛時期在公元127年-230年,這一階段恰好是東漢中後期和三國時代,此時的東漢王朝正面臨著多重的危機挑戰。而當時的貴霜則是國力強盛,文化發達,佛教獲得了極大發展,當時流入東漢三國的僧人和佛典大都出自貴霜轄下的領地。鼎盛時期的貴霜帝國雖然未能具有整個印度,但是卻整合了中亞、南亞的大片土地,曾擁有人口近七百萬,士兵三十多萬。
在國際上,因絲綢之路穿越貴霜,貴霜商人扮演了一個中間商的角色,類似後代的粟特人。他們南下深入南亞,東進中原,西經安息而入羅馬帝國,把東方的絲綢、鐵器、木材、香料和各種奢侈品運到印度、羅馬,把羅馬人的鎧甲、金幣等運到東方,中國則從中亞獲得了葡萄、蠶豆、石榴、番紅花、核桃等。毫無疑問在2世紀貴霜帝國是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強大政權,絲毫不遜色與羅馬、安息,其實力甚至要優於內憂外患的東漢。
這麼強大的帝國,卻和中國一個古代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是月氏人。
關於月氏的種族,各種五花八門。月氏人屬何種族,有的說是韃靼族,有的說是日耳曼族的哥特人,有的說是突厥族,這一般是國外專家的看法。
《史記·大宛列傳》云:"行國也,隨畜遷徙,與匈奴同俗。"《後漢書·西羌傳》云:"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別也,被服、飲食、言語略與羌同。"
林幹的《匈奴史》中考證,月氏人與烏孫也有相似之處。既似這個民族、那個民族,又不是這個民族、那個民族,正好說明它有本民族的特徵。它就是月氏族。
梁啓超、胡適、楊建新等主張本地"土著"說。何秋濤認為是北方民族,王國維發揮了何的觀點,根據《穆天子傳》記載,認為月氏人是秦漢時從雁門(今山西境內)西遷到河西來的。
孫智輝以為是從塔裡木盆地西南角帕米爾(古蔥嶺)一帶的遊牧民族遷來的。他認為帕米爾一帶是我國古民族的發源地,強盛後東遷、逐漸進入中原。月氏人就是東遷時留在河西的。
翦伯贊則認為月氏人是夏族的一個原始民族,是古羌族的一支,最早住在鄂爾多斯一帶(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在史前時期,一支東徙中原,一部殘留原處,一支西徙甘肅,還有一部分西徙到塔裡木盆地。其春秋時叫"禺知",秦漢時叫月氏。公元前二世紀被匈奴擊敗,被迫西遷。
由圖可見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秦國的西部,有不少地區,是月氏人的地盤。
而秦朝末年,匈奴崛起,並且不斷攻打月氏,月氏人見隴西一帶已經無法安身立命,於是倉皇西逃,一路逃到蔥嶺以西。
公元前 174年,《史記·大宛列傳》說:「(冒頓)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大概在此時,月氏分兩支出走。一支抵達伊犁河流域,遂塞人而據其地,稱大月氏。另一支退居南山,稱之為小月氏。
公元前139~前129年間,大月氏人又遭烏孫人攻擊,被奪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再退往費爾幹納盆地(今烏茲別克斯坦地區)。從這裡進入大夏。這時,大夏國已經衰落。大月氏人與先前已進入此地的塞人推翻希臘人的政權,後又趕走塞人,佔據大夏國的大片居住在大夏國故地的大月氏人,分為休密、雙靡、貴霜、肸頓和都密五大部落。他們受到原大夏先進文化的影響,開始從遊牧轉為農業定居生活,經濟也發展起來了。
中國西漢王朝使節張騫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部落,欲聯合他們共同對付匈奴。但大月氏人已安居樂業,無遠徵匈奴報前仇之意了。大月氏五部落之間的關係最初較為和睦。後來,貴霜發展較快,實力不斷增強。約公元1世紀初,貴霜部落首領邱就卻降服其他四部落,自立為王,國號貴霜。
丘就卻立國後,即進行對外擴張活動。他入侵安息、佔領高附,攻滅濮達、攻入克什米爾地區的廁賓國。魘賓國領有印度西北部的咀叉始羅等地。這樣,丘就卻佔領了西北印度的大片土地。
丘就卻死後,其子閻膏珍尚幼。待其親政後,首先鎮壓異已者,穩定國內局勢,然後大規模對外擴張。他降服復叛的劂賓等國,佔領了印度河流域地區。貴霜帝國在西北印度的統治範圍進一步擴大。對西北印度地區,他任命一位將領統治,稱之為「西君太守」。
這時,貴霜的疆域北逾阿姆河,東越蔥嶺,抵天山南路之西與漢朝接壤,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中國史書《後漢書·西域傳》說:「月氏自此之後,最為富盛,諸國稱之皆曰貴霜王。」
閻膏珍死後,迦膩色伽為王。迦膩色伽與丘就卻、閻膏珍不屬一個王族系統。他可能是小月氏人,後擁兵自立,奪取了王位。迦膩色伽時代,貴霜帝國發展到極盛。在北部印度,他佔領了波羅宛斯以西的大片土地。北印度自孔雀帝國滅亡後,經過二百餘年戰亂,又出現了統一的趨勢。這時貴霜帝國的版圖縱貫中亞和印度北部。它與羅馬、安息、東漢並列為當時的四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