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年來,吉林農業大學共全職引進植物保護、中藥學、園藝學、生物學、獸醫學等多學科各類高層次人才 13 人,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傑青等各類高層次人才 29 人。"
"2017 年以來,學校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取得了新增 4 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佳績;今年,學校有 12 項科技成果獲吉林省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中學校立項數量也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創造了歷史新高。"
……
說起學校的人才引進和人才隊伍建設,吉林農業大學人事處處長兼人才工作辦公室主任史旭升滔滔不絕。
作為一家省屬涉農類高校,吉林農業大學在短短 3 年時間,人才引進工作就取得如此佳績,究竟為何有這樣的吸引力?
水積而魚聚 木茂而鳥集
" 人才 " 二字,筆畫雖少,分量很重,是一所高校的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動力之源。
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有強大的人才支撐,吉林農業大學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這一點。近年來,我省不斷推出強有力的引才政策,打造越來越優化的人才環境。有好的政策、好的環境,這讓學校看到了引進高端人才的希望。他們先是將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從原來的每年 100 萬元提高到每年 2000 萬元,而後又相繼出臺了《引進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引進優秀博士管理辦法》《師資博士後管理辦法》,對引進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作出了詳盡安排。其中,包括每年優厚的特殊津貼,一次性提供 50 萬元至 300 萬元的購房補貼安家費用,提供最高 1000 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儀器設備配套經費,還為引進人才開展相關教學與科研活動提供所需的一切必要條件。
為魚積水,為鳥茂木。學校通過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兩種方式,先後吸引到多位 " 高精尖 " 人才。他們的到來,推動學校相關學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朱蓓薇,中國工程院院士,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雙聘院士。2017 年被吉林農大柔性引進後獲批成立了省屬重點高校首個雙聘院士工作室,提升了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在全國同行業的影響力。
王英平,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2017 年來校工作後,迅速彌補了學校在中藥資源育種方向缺少領軍人才的不利局面,也為 2019 年中藥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順利獲批發揮了重要作用。
……
3 年來,吉林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不單有院士、中直單位的多名人才,還從國內雙一流高水平高校中引進多位高端人才。
人才培養不能丟了任何一個 " 子 "
在吉林農業大學中藥材學院實驗室裡,副院長李偉正在忙碌工作。1980 年出生的他,正是學校自身培養起來的優秀學科帶頭人,也是學校人才政策的受益者。用他自己的話說," 當年我是最年輕的教授。學校的信任和培養,以及提供了這麼好的平臺,我理應有所回報,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人才體系建設,最忌諱的就是信奉 "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只重視引進的人才而忽略了本土人才。吉林農大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人才培養應該是滿盤棋,不能丟了任何一個 " 子 "。為此,吉林農業大學堅持 " 兩條腿 " 走路,統籌推進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本土化人才雙培養,為校內青年教師搭建平臺,優化環境。相繼通過職稱評審系統改革、第二輪崗位設置與聘任制改革,又全面啟動了人才培養工程,從全校優秀中青年教師中遴選學術領軍人才、帶頭人、骨幹等進行重點培養。對於著力培養的創新人才,除享受國家有關規定提供的福利待遇外,學校每年還會提供相應津貼獎勵。
" 這在之前是無法想像的。" 作為受益者,車東升同樣感觸良多。2014 年,他通過答辯,獲聘專業技術崗七級副教授。去年,在他剛剛順利通過五級副教授答辯後,正巧趕上了學校政策的出臺,於是符合條件的他又順利申報成為四級教授," 青年教師不用再一味等時間、熬資歷,大大激發了積極性,也給了大家更多發展機會,來做更多的事。"
引進的高端人才帶動了整體人才隊伍的提升,而本土人才的成長則優化了引進人才的科研團隊結構,使得人才隊伍更有後勁。吉林農業大學根據本土化人才的研究方向和個人意願,將他們與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匹配組成 " 引進學者 + 本土教師 " 團隊,形成相互學習研究的良好氛圍。隨著二者的匹配融合,契合度越來越高,本土化人才的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以引進人才為引領,與校內原有人才交流、碰撞,才能令本土人才快速成長進步,發揮出人才的疊加優勢。" 史旭升興奮地說。
目前,吉林農業大學本土化人才數量已達百人,各類省級人才數量也在不斷攀升。高層次人才本土化培養取得顯著成效。
人才齊發力 碩果滿枝頭
高校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而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直是最大的難題。吉林農業大學卻將其作為學校綜合改革的突破口,率先邁出了最困難、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事實證明,這一步,邁得十分正確。
3 年時間,學校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8 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7 個;成為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省特色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 A 類建設高校;建立了基本覆蓋農業產業各領域的學科專業體系,實現了國審主要作物品種全覆蓋;率先在省內成立吉林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和智慧農業研究院,助力玉木耳、吉林白鵝等特色項目在精準扶貧包保村落地生根。
在 " 十三五 " 期間,學校科研立項 1682 項,到位科研經費 8.2 億元,成果轉讓及橫向項目經費達 1.5 億元,累計創造技術增收 150 億元。高層次人才 " 磁石效應 " 取得累累碩果,學校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綜合排名也都隨之實現大幅躍升。
在人事人才體系建設這條路上,奮進的吉林農業大學必將引才、聚才、重才、愛才,繼續打造適宜幹事、適宜發展的人才高地,在我省鄉村建設行動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來源:吉林日報
編輯: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