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魏國人口資源有多強?我們把蜀加吳的戶數與魏國對比了一下

2020-12-16 正聊三國

漢末三國時期中華大地上的人口銳減,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已經分享了當時人口銳減的主要三個原因,分別是戰爭行為、饑荒和疾病。另外,以郡或縣為單位的漢末三國時期人口銳減情況,我們也曾排列出幾個極端案例。其中包括潁川郡的鄢陵縣、涿郡、金城郡、河東郡、丹陽郡等。

對於戶數方面,我們換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按照所謂南方北方的概念區分,當時在不同範圍戶數有何特點?又有哪些世外桃源?如果按照國家為統計單位,曹魏,蜀漢和東吳三方又有什麼戶口數據可參考呢?帶著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

漢末三國時全國各地遭受戰亂導致人口損失的情況各不相同,受戰亂影響較低的地方死亡率自然低,戰亂頻繁的死亡率也會很高。另外,戰亂之地的人為了生存會選擇往外遷徙,而戰亂少的地方會「接納」流民,導致兩種情形的地區人口結構迅速變化。首先說一句,三國至西晉太康元年,時期無論是什麼樣的地方,凡是有戶口資料顯示的郡級地區,人口都會東漢永和五年的數量少,這是大環境決定的。比如果僅就大體而言,以曹魏為主的中國北部人口減少率較高,以孫權和劉備為首的中國南部人口減少率較低。當然,遼東在公孫家族的治下,人口減少率也比較低。

我們分別來看一些有標誌性的案例。

一:後屬魏國治下的部分情況

1、《三國志·朱治傳》裡有這樣的記載。說曹操大興兵戈,漢室衰微,天子流離失所,百姓民不聊生不知所歸。中原地區蕭條,曾經繁榮的城池也異常空虛,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朱治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建安十三年曹操攻破荊州後的那段時間,看來曹操連年徵戰,後方人口負荷還是非常大的。

2、《辛毗傳》有如下表述,曹丕曾想要興兵討伐吳國,辛毗指出,現如今天下剛剛穩定,雖然中原地區土地廣闊但是百姓卻過於稀少。

3、《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中表示,魏國初興,正是大亂之後,人口損減情況嚴重,很多分封建國的諸侯王,一般都是借著那塊地名而「有名無實」。

4、雖然北方地區大部分荒殘,但卻仍有一片淨土。根據《後漢書》記載,永和五年時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共有127180戶,共382377口人。根據《晉書》記載,司馬懿在景初二年平定遼東,粗略統計共有4萬戶,三十萬口人。我們知道,中原大亂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去遼東避難。如果對比其他地區,遼東人口的減少情況可以說是最樂觀的。有鑑於此,司馬懿將部分當年流亡到遼東的人勒令他們返回自己原來的故鄉。

二:後屬蜀漢治下的部分情況

1、《隆中對》中,諸葛亮曾經跟劉備指出益州之地易守難攻且沃野千裡,當地一片民殷國富的情景。

2、龐統曾經也跟劉備說過,現如今益州地區國富民強,益州約有一百萬戶人口。

蜀漢滅亡後,魏國開出巨大籌碼邀請益州人民遷徙到魏國原有的土地上,並且官方主動的下令遷徙的規模,就至少達到了三萬戶。

三:後屬東吳治下的部分情況

1、魯肅曾經說過,江東地區沃野千裡,民富兵強,可以藉此避亂。

2、龐統在曹操南下將戰火點燃荊州後,也曾表示,荊州地區荒殘一片,百姓死亡殆盡。當然,這裡我們要客觀看待,因為根據部分史料對比推算,荊州的確遭受幹戈,但相比於北方的情況,荊州仍然好一些。有學者指出,荊州尤其是江夏南郡二地北部的地區應該是龐統口中的「荊州荒殘,人物殫盡」。

3、在東吳治下,有一塊地方讓我們值得注意,那就是士燮曾經統治過的交州地區。交州在東漢永和五年時有270768戶人。西晉太康元年有28500戶人。雖然戶數差別巨大,但實際上交州當時因為異族人多而漢族人少,這些異族人拒絕歸順的時候,會統一脫離戶籍「編制」然後藏匿在深山裡面。《陸胤傳》中資料顯示,山賊經常會率領一百多號戰鬥人員東闖西殺,背後跟著的是五萬戶山民百姓。天下大亂,異族人至少為了自保或獨立,也會重新選擇拉山頭的,這是正常現象。實際上,交州地區在東漢末年文化繁榮,城市經濟情況良好,成為漢末三國時期為數不多幾乎免於幹戈的淨土。

東吳滅亡後,西晉開出優渥條件鼓勵東吳百姓遷徙到中原或北部地區。其中孫氏之家,被統一遷徙到壽陽(今山西晉中)地區。另外,東吳將領和官員一起北遷,還可享受政策優惠,普通百姓北遷,會享受到比官員更大的政策扶持。

四:各國各自的人口大州/郡

魏:冀州(建安九年曹操平定冀州後統計就有30萬戶,曹叡時期一篇奏章指出冀州戶口最多)。

蜀漢:蜀郡(蜀漢滅亡被魏國遷徙人口後還有三萬一千戶)。

吳:丹陽(太康元年有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戶)。

五:南北人口對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尤其在北方地區戰亂頻繁,人口下降情況令人觸目驚心。北方的百姓人口雖然驟減,但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死亡,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遷徙到了南方。有學者指出,東漢末年北方人口往南遷徙已經初具規模,當然北方人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往遼東遷徙。

三國時期各地戶口減損程度不一,在北方戶數佔絕對優勢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巨大變化。根據景元四年的人口普查。魏+蜀漢人口總共有九十四萬多戶,其中蜀漢有二十八萬戶,因此魏國有六十六萬戶。雖然景元四年吳國沒有具體數字,但結合太康元年的人口普查,有學者推斷景元四年吳國人口大概為三十多萬戶

不太準確的說,曹魏以北方地區為主,有66萬多戶人。 東吳+蜀漢以南方為主,也有大約58萬多戶

我們再說一下戶的問題。景元四年魏國平均每戶有6人多,蜀漢平均每戶不滿4個人。雖然蜀漢戶數平均人數有點過於低,但人好藏匿,戶不好隱藏。因此戶數有一定證據力。

最後的最後,筆者用劉表墓碑碑文上的幾句話作為本文的結尾。

「於時諸州,或失土流播,或水潦沒害,人民死喪,百遣二三......」

文:正聊三國作者XXY

了解更多三國趣事,請多多關注,正聊三國。

相關焦點

  • 如果三國放在今天,吳國是不是最強大的?魏國還敢吞併東吳?
    如果看經濟的話吳國是最強的,但看軍事還是魏國第一。如今的中國大部分軍工企業都在北方。在常規作戰前期魏吳可以打個平手,但打消耗戰吳國薄弱的軍工產業會根不上。最終還是失敗。看國家強不強還是看誰的拳頭大。所以吳國弱於魏強於蜀。和古代三國一樣。今天打的是現代化,都超視距攻擊了,人多是沒用的。
  • 魏國滅亡以後,為什麼吳國還能堅持15年?
    先說一下時代背景:魏蜀吳三國,蜀國先被魏國滅掉,然後魏國又被晉國取代。最後,西晉將領王濬於公元280年5月1日率軍抵達建業(今南京),吳帝孫皓出城投降,東吳滅亡。至此,三國時代結束。個人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天時當時是司馬家族剛剛篡了曹家的位,奪了曹家的權,地位尚且不穩,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消化,磨合一下內部,協調一下工作,穩定一下局勢。
  • 三國時期,魏國為什麼不主動進攻蜀國?
    主要是有三個原因。有歷史原因魏國是曹操一手創建起來的,不主動進攻蜀國,是從曹操開始的。曹操打敗張魯平定漢中的時候,劉備也剛取得了益州,司馬懿、劉曄向曹操建議要趁劉備立足未穩,迅速進軍攻取益州。曹操卻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曹操不主動攻蜀漢,也是有他深遠想法的。
  • 三國時期蜀漢真有北伐的實力嗎?三國真實力量對比!
    然而,三國時期,蜀國真的有實力北伐嗎?三國真實的實力是怎樣的?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眾所周知,三國鼎立時期,三大政權都擁有了自己的領土和政治手段。那麼在鼎立時期三大政權的實力究竟如何呢?今天我就將三大政權的領土大致面積,人口,經濟,軍事以及人才進行了對比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 看看三國時期魏蜀吳領土都是怎麼樣變化的
    279年11月,西北戰事將要完結之時,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280年3月,孫皓投降,三國歸於一統。以上就是簡單總結的三國期間各國領土變遷,因為只總結了有領土變化的戰爭,所以很多戰役沒有納入,例如堪稱三國期間防守VIP的合肥城,至少被孫吳進攻了五次(另有兩次記載不詳,難以考證),但始終屹立不倒。
  • 從三國人口變化解讀「三家歸晉」的真實原因
    猇亭之戰,如果劉備不攻打東吳,保存蜀漢的有生力量,然後和東吳結盟,共同對付曹魏,三國之間的實力也不會懸殊那麼大了。猇亭之戰示意圖像這樣的假設太多了,看上去似乎都有可能向我們想像中的方向發展。不過我卻想告訴大家:其實,我們太主觀了,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三國演義》作為提起我們對三國的興趣,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書。
  • 王者榮耀三國版本上線,魏蜀吳英雄擁有專屬背景,玩家:魏國好醜!
    為了迎接三國版本的到來官方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首先就是新模式破浪對決。這個模式是吳蜀聯軍對抗魏軍,一邊是每個人六隻小船,另一邊則可以五個人上同一艘船。這個模式的快樂之處就在於大家會打成一團,而且節奏很快,不到團滅絕不撤退,或許這就是讓大家回歸遊戲的本質吧!而且開船載黃忠或者嬴政這類英雄就有很不錯的效果,大家可以試試。
  • 玩家投稿系列:棄魏從蜀之後戶口不好辦,魏國字樣蜀國邊框
    玩家投稿系列:棄魏從蜀之後戶口不好辦,魏國字樣蜀國邊框。好了廢話不多說,開始今天的第一期,本期要說的這位武將是棄魏從蜀的大將軍夏侯霸,先來看看他的技能叭~夏侯霸/4血易幟:轉化技,每輪限一次,陽:更改勢力為「蜀」並獲得「咆哮」,陰:更改勢力為「魏」,並獲得「御策」。
  • 從兵種的角度來分析,魏、蜀、吳為何能鼎足而立?
    東漢末年,英雄豪傑輩出,他們紛紛參與到逐鹿中原的天下大戰中,最後,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在消滅了其他各路諸侯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我們都知道,這三方勢力,在各自的地盤裡,基本是以蜀、吳聯合,對抗勢力最強勁的曹魏政權,從劉備稱帝的221年開始,到263年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為止,蜀漢政權也延續了四十多年;而東吳的孫策從229年稱帝開始,到280年東吳滅亡算起,也延續了五十餘年。
  • 最強蝸牛魏國武將有哪些 魏國武將獲取途徑
    最強蝸牛華夏地區分為魏蜀吳三國,那麼魏國武將有哪些?如何獲得?
  • 三國歷史中三大戰役真實實力對比及三國總實力對比
    三國歷史中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及夷陵之戰。我們主要是通過《三國演義》去了解這三大戰役的,三次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官渡之戰曹操7萬人馬打敗袁紹70萬,赤壁之戰孫劉聯軍5萬火燒曹操83萬,夷陵之戰孫權10萬擊敗劉備75萬。
  • 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實力對比?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在文學、歷史、軍事、政治乃至經濟、哲學、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以《三國演義》為研究對象,從地緣格局、魏蜀吳內部架構的特徵兩方面入手,深入剖析魏蜀吳三國實力。1.曹魏魏國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據有黃河流域,氣候適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 諸葛亮如果使用這一招,魏國將變得唾手可得,可惜他到死都不敢用
    諸葛亮是三國爭霸時期的著名能人異,素有「臥龍先生」之名,被魯迅評價為「其智近乎妖」,然而諸葛亮所輔佐的蜀國卻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蜀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蜀國本身的地廣人稀和資源薄弱,但也很當局者的手段政策有一定的關係。
  • 三國鼎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為什麼都統一不了中國?
    東漢末年,戰爭頻仍,人口劇降,經濟凋敝,國力衰微,即便發展到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還沒有擁有這樣的"綜合實力"來完成統一霸業。主要原因如下:(至公元236年,三國時期魏、蜀、吳綜合實力對比表)一、魏蜀吳"綜合實力"比較。
  • 為何三國君主投降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其中有什麼講究?
    三國君主投降後,蜀漢劉禪被封為安樂公,曹魏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孫吳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可以看出魏國的王是最高級的,然後就是蜀的公,最後是吳的侯。那麼為什麼三國君主投降之後,受封的爵位不一樣,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 魏蜀吳佔地面積差別不大 為何有人說曹操佔據了十分之八的天下?
    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歷史最波瀾壯闊的時期之一。而在這個時期,在中原的大陸上分裂出了三個國家,他們分別是魏國,蜀國,和吳國。這三個國家之間的亂戰紛爭,也成為了當時三國時期的整體歷史背景。而在後續的歷史中,魏國被公認是三國時期最強的國家,甚至有一種言論是說,當時的天下,魏國佔據了8/10。那麼為什麼從大體的領土面積來看,魏國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但是卻可以得到後世歷史家的如此評價呢,這大體上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從當時的地理行政劃分來說,魏國確實是佔據了絕對優勢的。首先我們要理解這個8/10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地理劃分概念。
  • 蜀道難於上青天,偏安一隅的蜀漢是如何被魏國滅亡的?
    公元263年,魏國大舉進攻蜀漢,當時魏國綜合國力是蜀漢的五倍左右,朝堂雖亂治政不差,司馬昭和早期司馬炎都是勵精圖治。蜀漢方面人口不足百萬,民有菜色,本次戰役中還被折騰了大半個國境,魏軍寫勸降書也是從徵戰不休民疲師老角度寫的。
  • 三國最終結局,為何魏國皇帝封王,蜀國皇帝封公,吳國只封侯?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最終魏蜀吳三國諸侯脫穎而出,只是結果相信出乎了當時不少人的意料,還是司馬家的晉朝笑到了最後,有意思的是,三個國家的末代國君,倒全部得到了善終。而他們的封號,也頗為讓人玩味。其中魏國的末代國君曹奐,被封為了陳留王,蜀國劉禪封為了安樂公,吳國皇帝孫皓,只獲得了一個歸命侯的職位。按照魏晉時期的爵位制度,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候、亭候、關內侯是十個等級,很顯然孫皓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馬家這麼的原由是什麼?不妨讓我們好好來說明一下。
  •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相當於現在的哪三個國家?中國是吳還是魏
    天下諸侯紛紛起義,於是便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國時期。嚴格意義上三國時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而這也是歷史學界的狹義三國論。但是曹操並沒有建立魏國,而是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的,所以史學家們將袁紹等諸侯並立到晉朝建立的時候,都稱為三國時期。而真正的三足鼎立時期,應該就要從赤壁之戰開始算起了。
  • 放開那三國3魏國最強武將排名
    作者:阿姆斯特朗雷 時間:2020-07-16 放開那三國3魏國最強武將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