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爭霸時期的著名能人異,素有「臥龍先生」之名,被魯迅評價為「其智近乎妖」,然而諸葛亮所輔佐的蜀國卻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蜀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蜀國本身的地廣人稀和資源薄弱,但也很當局者的手段政策有一定的關係。
史料記載蜀國當年總人口數大概在百萬左右。官吏和士兵的數量大概在二十萬左右。以80萬人口養活二十萬的公務人員,可見蜀國的資源有多麼的緊缺。而此時魏國擁有440萬人口,軍隊官吏人口四十萬。因此在規模和資源上,兩個國家本身是不可以橫向對比的,因此魏國滅蜀也在情理之中了。
當年劉備在四川成都稱帝建國,其中很大的原因也是看中了四川多山地,易守難攻的地勢。又因為有許多的賢才輔佐,所以蜀國在劉備一代還能夠得到繁榮的發展。但因為自身條件所限,儘管諸葛亮計謀再怎麼高深,也只能步步為營。對此,諸葛亮採收的策略是以守待攻,諸葛亮認為,以蜀國的規模,如果慢慢安穩發展,勢必招致魏國兵臨城下,此時必然是騎虎難下的局面。所以諸葛亮在世時主張不斷北伐,給魏國造成壓力的同時,蜀國才能安穩發展。
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最終病死在五丈原上。諸葛亮一死,蜀國的戰略戰術都失去了核心指導人,很快兵敗如山倒,十多年就完成了滅國。然而有人說諸葛亮如果在生前使用一個計謀的話,也許魏國就唾手可得了,然而諸葛亮到死都不敢使用這一招。這一計謀到底是什麼呢?
這一計謀其實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子午谷奇謀魏延大將軍提出,在蜀魏爭霸的前期,魏延就提出可以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法,大部隊先行,再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然後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此時諸葛亮大軍進兵長安、潼關,梁軍異道匯合,長安唾手可得。
然而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思索良久後認為這個計謀太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於是棄而不用。諸葛亮帶兵打仗擅長的是步步為營,將敵人一步一步的算死在自己的計策中。然而直到諸葛亮臨死,都沒能走到他夢想的長安。因此才有人說諸葛亮不凡犯險兵行險著,才是失敗的關鍵。
那麼諸葛亮當時的戰略又是什麼呢?身為蜀國軍師,對於蜀國的狀況諸葛亮自然是了如指掌的,諸葛亮當時的策略就是鎮守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步步為營蠶食魏軍。然而由於後來荊州丟了,此戰略自然就不可能成功了,從此蜀軍就陷入了頹勢,被魏國步步緊逼。也許從失荊州的那一刻起,諸葛亮就要轉變自己的戰爭思路,多下一些險了,這樣也許才能打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