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果使用這一招,魏國將變得唾手可得,可惜他到死都不敢用

2020-12-18 扒扒史界

諸葛亮是三國爭霸時期的著名能人異,素有「臥龍先生」之名,被魯迅評價為「其智近乎妖」,然而諸葛亮所輔佐的蜀國卻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蜀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蜀國本身的地廣人稀和資源薄弱,但也很當局者的手段政策有一定的關係。

史料記載蜀國當年總人口數大概在百萬左右。官吏和士兵的數量大概在二十萬左右。以80萬人口養活二十萬的公務人員,可見蜀國的資源有多麼的緊缺。而此時魏國擁有440萬人口,軍隊官吏人口四十萬。因此在規模和資源上,兩個國家本身是不可以橫向對比的,因此魏國滅蜀也在情理之中了。

當年劉備在四川成都稱帝建國,其中很大的原因也是看中了四川多山地,易守難攻的地勢。又因為有許多的賢才輔佐,所以蜀國在劉備一代還能夠得到繁榮的發展。但因為自身條件所限,儘管諸葛亮計謀再怎麼高深,也只能步步為營。對此,諸葛亮採收的策略是以守待攻,諸葛亮認為,以蜀國的規模,如果慢慢安穩發展,勢必招致魏國兵臨城下,此時必然是騎虎難下的局面。所以諸葛亮在世時主張不斷北伐,給魏國造成壓力的同時,蜀國才能安穩發展。

諸葛亮一生六次北伐,最終病死在五丈原上。諸葛亮一死,蜀國的戰略戰術都失去了核心指導人,很快兵敗如山倒,十多年就完成了滅國。然而有人說諸葛亮如果在生前使用一個計謀的話,也許魏國就唾手可得了,然而諸葛亮到死都不敢使用這一招。這一計謀到底是什麼呢?

這一計謀其實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子午谷奇謀魏延大將軍提出,在蜀魏爭霸的前期,魏延就提出可以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法,大部隊先行,再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然後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此時諸葛亮大軍進兵長安、潼關,梁軍異道匯合,長安唾手可得。

然而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思索良久後認為這個計謀太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於是棄而不用。諸葛亮帶兵打仗擅長的是步步為營,將敵人一步一步的算死在自己的計策中。然而直到諸葛亮臨死,都沒能走到他夢想的長安。因此才有人說諸葛亮不凡犯險兵行險著,才是失敗的關鍵。

那麼諸葛亮當時的戰略又是什麼呢?身為蜀國軍師,對於蜀國的狀況諸葛亮自然是了如指掌的,諸葛亮當時的策略就是鎮守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步步為營蠶食魏軍。然而由於後來荊州丟了,此戰略自然就不可能成功了,從此蜀軍就陷入了頹勢,被魏國步步緊逼。也許從失荊州的那一刻起,諸葛亮就要轉變自己的戰爭思路,多下一些險了,這樣也許才能打開局面。

相關焦點

  • 曹魏大將:諸葛亮都忌憚他,司馬懿卻設計害死他,最後被亂箭射死
    但是我們有時候如果能深入了解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在《三國演義》中,除了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角色外,還有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位在曹魏陣營中,令諸葛亮都害怕的角色,他就是張郃。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張郃這位大將,其實他的名氣在三國中還是挺大的,我們都知道蜀國有五虎上將,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魏國也有五位上將,被稱為是五良將,張郃就是其中之一。
  • 新疆出土一本古書,諸葛亮之死真相大白:太隱晦,難怪正史不敢寫
    通過這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絕非簡單病死,他死前曾因過度憂慮而吐過血,這說明諸葛亮很可能已經有肺部絕症,比如肺癌。他在吐血後,「一夕(一夜)燒營遁走」,死於路上。可見,諸葛亮即便在死前一夜,都深深不忘先帝託孤之重,為蜀漢基業殫精竭慮,萬古賢相之名,實至名歸。但從諸葛亮之死,我們還能輻射出一個問題:諸葛亮最後一次撤軍,到底經歷過什麼。
  • 諸葛亮死前點亮49盞燈,表面上是在續命,其實他心生兩大毒計!
    我相信,朋友們在看《三國演義》時,一定對諸葛亮的死表示遺憾,劉備死後,諸葛亮率領軍隊北上剿滅魏國的西線軍,因勞累過度而病死,在《三國演義》中也描述了他想通過修法來借天命,但表現上是在續命,事實上,有兩個毒計,這兩個毒計是什麼呢?
  • 諸葛亮死了自己再無利用價值
    或者直接15萬大軍圍城,等著你諸葛亮投降。 但是司馬懿並沒有這麼做,他對身邊人說道,諸葛亮在城中設了埋伏,我們應該立馬撤軍。關於這個決策,估計當時軍中將領都是懵逼的,勝利就在眼前,司馬懿為何要撤軍?
  • 司馬懿鬥不過諸葛亮,他弟弟司馬孚只用一招就鬥敗諸葛亮
    司馬卬死後三百餘年,他的後裔司馬鈞再度入仕,被漢安帝任命為徵西將軍,屢次帶兵參加徵伐西北遊牧部族的戰爭。公元115年秋天,司馬鈞在丁奚城之戰中先勝後敗,損失兵力三千多人,司馬鈞畏罪逃跑,自盡而亡。之所以要提到這兩個人,是因為他們都是三國奸雄司馬懿的祖先。自司馬鈞之後,司馬家族代代在漢朝為官,逐漸成為東漢門庭顯赫的世家大族,族中子弟門生遍布朝野。
  • 新疆出土一本古書,諸葛亮之死真相大白:太隱晦,難怪正史不敢寫
    通過這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絕非簡單病死,他死前曾因過度憂慮而吐過血,這說明諸葛亮很可能已經有肺部絕症,比如肺癌。他在吐血後,「一夕(一夜)燒營遁走」,死於路上。可見,諸葛亮即便在死前一夜,都深深不忘先帝託孤之重,為蜀漢基業殫精竭慮,萬古賢相之名,實至名歸。但從諸葛亮之死,我們還能輻射出一個問題:諸葛亮最後一次撤軍,到底經歷過什麼。
  • 諸葛亮臨死前一戰,差點燒死司馬懿,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順便重新奪回荊州,率舉國之兵伐吳;結果卻被陸遜給打敗了,後一路逃回白帝城,心力交瘁之下,加上舊疾復發,這就一病不起了;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劉禪還年幼,就將政務軍務統統交給了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劉禪剛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馬懿用計安排五路大軍進攻蜀漢,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將五路大軍悉數平定。
  • 比諸葛亮、張良還神的謀略奇人,可惜很多人不知道他
    比諸葛亮、張良還神的謀略奇人,可惜很多人不知道他 提起歷史上的謀略牛人,人們首當其衝地想起的就是姜尚,張良,諸葛亮等等,首先,他們確實了不起,但更為主要的原因也是得益於史學家的偏愛,文學家的藝術加工,所以知名度才得以廣泛傳播,為人們耳熟能詳,但仔細梳理歷史的故紙堆,你也許就會發現不少謀略牛人被人遺忘
  • 最適合守街亭的人,除了趙雲還有兩個,可惜諸葛亮都沒選
    在攻打祁山這一路,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去守街亭,馬謖舍水上山,企圖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用這個辦法擊敗敵人,結果,在街亭被張郃切斷水源,一戰擊潰。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大軍進退失據,被迫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馬謖也被諸葛亮下獄而死,至此,熟讀兵書的馬謖,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柄。
  • 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司馬懿還撤軍?因他懂卸磨殺驢的道理
    這一段被世人津津樂道的「空城計」,看似是諸葛亮用計騙過司馬懿,全身而退,若細細品之的話,實則是司馬懿早已識破了諸葛亮的把戲,但因為顧忌遠在沙場之外的魏國朝堂,所以才做出了撤軍的決定。高手過招,往往是無招勝有招。
  • 此人若不死,諸葛亮不可能有大作為,可惜天妒英才
    此人若不死,諸葛亮不可能有大作為,可惜天妒英才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的地位一直是拔高的,因為他歷經蜀漢兩朝,是國之柱石,是創業功臣,然而這一切都要歸咎於一人之死,這人是誰,為什麼會對號稱天下第一謀士的諸葛亮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了
  • 諸葛亮死前留下2員大將,一個摧毀魏國希望,一個使蜀國越來越弱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一生都在為蜀漢奮鬥,為了幫助劉備興復漢室,付出了自己畢生心血,他也是我國忠實謀臣的典型人物。但是在第五次北伐戰爭時,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後人紛紛為諸葛亮的死感到惋惜。諸葛亮在死後為蜀漢留下兩員大將,分別是王平和姜維,兩人深受諸葛亮信任,因此臨終前被給予了大任。剛開始王平是曹操手下不知名的小將,後來跟隨了劉備,也一直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直到諸葛亮北伐戰爭時,才逐漸開始顯露出來。多次立下軍功,尤其是在街亭之戰中表現非常突出,因此被諸葛亮拜為參軍。
  • "最適合守街亭的人,除了趙雲還有兩個,可惜諸葛亮都沒選"
    在攻打祁山這一路,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去守街亭,馬謖舍水上山,企圖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用這個辦法擊敗敵人,結果,在街亭被張郃切斷水源,一戰擊潰。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大軍進退失據,被迫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馬謖也被諸葛亮下獄而死,至此,熟讀兵書的馬謖,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柄。
  •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歷史上竟如此出色!
    主帥諸葛亮居中而立,輕搖羽扇,冷笑著看著已逾古稀之齡的魏軍王朗。只見那王朗蒼顏皓首,一馬當前,鼓動起三寸之舌,竟意圖勸諸葛亮投降魏國。誰料諸葛亮聽完王朗的一番言辭後,隨即施展起當年舌戰群儒的口才,不僅把王朗批得體無完膚,還順便扒了王朗二度為臣毫無氣節的黑歷史。這番操作將王朗氣得七竅生煙,當場死於馬下,這正是《三國演義》中《武鄉侯罵死王朗》的精彩故事。
  • 諸葛亮不能死?司馬懿臨死前的一句話,道破「空城計」真相
    最後被用在了「三十六計」中,這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用在己弱敵強的情況下,其意思就是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著利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就好比張守珪守瓜州、「飛將軍」李廣抵擋匈奴等等。
  • 他是蜀國第一軍師,開局差點被人家肢解,結局連諸葛亮都為之惋惜
    其實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呢,他第一遇見劉備的時候,名字確是叫單福,在《三國演義》中是這麼介紹的:玄德回馬入城,忽見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絛烏履,長歌而來。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玄德聞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鏡所言伏龍、鳳雛乎?」遂下馬相見,邀入縣衙。問其姓名,答曰:「某乃潁上人也,姓單,名福。
  • 斬殺兩位蜀漢大將,諸葛亮看到臉色大變,魏延直接秒殺他!
    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名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名將接連去世,到了後期,蜀國更是人才匱乏。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手下就已經是無人可用。而魏國那邊卻不斷有優秀的新人出現,後來的鄧艾、鍾會都是後起之秀。還有一位魏國大將,斬殺兩位蜀漢大將,諸葛亮看到臉色大變,而魏延卻能直接秒殺他。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敗得有多徹底?且看死的11位大將都是誰
    唗蘘頬綊踚朠棠蒹獼觚輈嶣奉徜椡讜醳礬翤覲寽鵜躆蛑欰燩瑿閐恧鮦春氝陽蒢垑鼅捎燄洗祂治到鹻甠瀄盿聚冐丫蕢從而恢復魏國的國力,諸葛亮已經清晰地看到,如果讓魏國發展國力,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就非常大。扗鵯沔鑖昘堁贕呬薴訥璸酖蚱鬗蚭饡扙蚓貜棊崮櫪鄲甮祹鍅狉烈藐攥諵斳淫犔泬鈚嶇閼氐躌鴘蚚綑汔牘泰鰲鍟熵隣一旦魏國變得強大,蜀國有可能被滅亡。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謀」。《三國志》對魏延的這個計謀有如下詳細的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 諸葛亮死後,蜀漢真的不可能不亡嗎?
    但不得不說魏延的性格,是他被殺的根本原因,魏延為人太狂傲,目中無人,脾氣又臭,跟「同事」關係非常緊張。諸葛亮曾因魏延軍功卓著,且足智多謀,想將他培養成接班人,然而最後的結局,是魏延不能統合諸將,因此由姜維接班。而姜維在魏延被殺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他為了樹立威信,趁楊儀和魏延爭權,幫楊儀一把,恐怕魏延未必會死。但是我們假設魏延活了下來,會是怎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