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過往!新疆出土一本古書,諸葛亮之死真相大白:太隱晦,難怪正史不敢寫

2021-02-23 烽火編年史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卒於軍中,五十四歲,陳壽記載十分簡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陳壽說諸葛亮是病死的,其實不然。三國之後一千八百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本古書,是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發現於新疆鄯善地區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記載,直接定位到諸葛亮死前一天發生的事情:

亮糧盡勢窮,憂奎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卒。

通過這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絕非簡單病死,他死前曾因過度憂慮而吐過血,這說明諸葛亮很可能已經有肺部絕症,比如肺癌。他在吐血後,「一夕(一夜)燒營遁走」,死於路上。可見,諸葛亮即便在死前一夜,都深深不忘先帝託孤之重,為蜀漢基業殫精竭慮,萬古賢相之名,實至名歸。

但從諸葛亮之死,我們還能輻射出一個問題:諸葛亮最後一次撤軍,到底經歷過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當時許多傳記都有正面或側面記載。比如,《諸葛亮傳》中這樣寫到: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所處,曰:「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這句感嘆,諸位恐怕不能陌生。從這則記載中,關於諸葛亮之退軍,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首先,「及軍退」,說明是諸葛亮先退軍,接著司馬懿才得知諸葛亮退軍,進一步暗示,諸葛亮在退軍前後,可能十分隱蔽,以致魏國探報竟完全沒有察覺,否則司馬懿如何會在知道諸葛亮決意退軍的情況下,不早做打算呢。其二,「宣王案行其營壘所處」這九個字,說明諸葛亮退軍以後,司馬懿並沒有全力追擊,而是先到了諸葛亮大營中參觀。司馬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此時行動非常謹慎,究其謹慎之緣由,也無非是他此時還不知道諸葛亮已經不行了,而且,他原來在諸葛亮手上吃過大虧。

熟悉正史的朋友們知道,建興九年,諸葛亮出祁山,讓司馬懿吃了好幾次虧。首先,司馬懿命費曜等將守上邽,諸葛亮在上邽以西,擊敗了費曜,晃過了司馬懿,然後把上邽附近的麥子全部割了,就地取食,這是諸葛亮讓司馬懿吃的第一次虧。其後,諸葛亮親率大軍繞過上邽,在上邽以東,和司馬懿平生第一次對峙——這是兩位冤家的首戰,之前諸葛亮的對手主要是曹真,郭淮,張郃等人——然後,將司馬懿打敗了,當然,不是大勝仗,但畢竟是贏了,這也是諸葛亮晚年與司馬懿少有的一次正面大戰,並且又讓司馬懿吃了虧。最後,諸葛亮糧盡退軍,沿祁山道向南,過木門道,尋祁山堡而走。當時,司馬懿可能是在與諸葛亮的初次對壘中,感覺自己已經探到了諸葛亮實力的底,雖然小輸一仗,但依然有信心,旋即,司馬懿命張郃出擊,追擊諸葛亮,諸葛亮在木門道設伏,射殺了張郃。這是諸葛亮讓司馬懿吃的第三次虧。                                                                                                                                                                                                                                         

從此以後,司馬懿但凡與諸葛亮交戰,全部都是閉門不戰,甭管諸葛亮如何挑戰,司馬懿都能忍受。因此,司馬懿在諸葛亮最後一次退軍時,不予追擊,無非是擔心又中諸葛亮暗算。順便,那些認為諸葛亮不會設奇謀的論調,該歇歇了,老謀深算如司馬懿者,在諸葛亮的奇謀面前,也被打得暈頭轉向,何來諸葛不善奇謀?至於司馬懿的那句感嘆:「天下奇才也!」,則無甚可說,能反映出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同一事,在《晉書·宣帝紀》中也有記載,然而就不靠譜的多了:

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

大意是說:正好有一長星墜落在諸葛亮之營壘中,晉宣帝(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必然失敗,派遣奇兵繞道諸葛亮之後,斬首蜀軍五百餘人,俘獲蜀軍千餘人,蜀軍投降魏軍者六百餘人。當時朝廷因為諸葛亮大軍遠至寇略魏國,利在急戰,每每命令司馬懿持重一些(猥瑣一些),以等候敵軍之變。

這就是史書,一旦發生利害關係,就能將活生生的事實,瞬間扭曲成神化玄幻。司馬懿傳記中的這段記載,唯一可信的,就是「帝持重」三字,即便如此,還要在前面加上個「朝廷每命」,意思明白:司馬懿當年之猥瑣苟活,是曹睿下的命令,要不然,司馬懿還能不攆著諸葛亮,往死裡揍?

要說房玄齡編纂《宣帝紀》引用文獻時,也真是不加揀擇,他竟然真的讓司馬懿通過天象,就料定了諸葛亮之死。「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果真如此,那還打個甚仗?司馬懿只要終日坐守長安,每日夜觀天象,就能算準天下一應大事了。

宣帝紀中的記載,和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幾乎完全相反。前者是大破諸葛亮大軍,殺五百,降六百,俘一千;後者是悄無聲息地退軍。當然,您可以說司馬懿傳的記載更靠譜,這完全是個人意見。至少我認為,司馬懿傳的記載完全不靠譜。

諸葛亮死後退軍一事,《魏延傳》裡也有記載:

秋,亮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儀等開山通道,晝夜兼行。

大意是說:秋天,諸葛亮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籌劃自己去世後的退軍事宜。命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將令,大軍就正常撤退。諸葛亮剛去世,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去揣度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死,我還活著。官府人員將丞相遺體運回成都發喪埋葬即可,我應當率軍攻敵,難道因一人之死而廢天下大事嗎?且魏延是誰,難道要聽命於楊儀,作斷後將軍嗎!」……楊儀等人,於是開山闢路,晝夜撤退。

魏延傳的記載,自然要比宣帝紀靠譜得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諸葛亮在死前,就已和親信詳細制定了退軍方針,「亮密與之商議」,說明諸葛亮在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隱秘。其實這樣也合乎情理。諸葛亮當時已是蜀國的蓋世功臣,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蜀中人心,都能對蜀國的生死存亡造成決定性影響。故而,他之死,必然會在蜀中引起極大震動和恐慌,一旦處理不好,別說敗仗,亡國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此,他自然應該非常秘密地處理這件事。而不是像司馬懿傳所記載的那樣,被魏軍大敗。

綜合以上三處對諸葛亮死後退軍情況的記載,已經足夠我們大致還原當時的真相了:諸葛亮感到自己不行了,還出現了吐血的現象,於是秘密和手下商議了自己死後的事宜,然後擬定了退軍計劃,神不知鬼不覺地拔除營寨,燒毀營寨,迅速撤退。這個過程,司馬懿是完全不知的。等諸葛亮大軍撤走後,司馬懿才知道諸葛亮已經撤軍了,但此時司馬懿應該還不知道諸葛亮已經去世了(有可能有所聽聞,但沒有證據)。因此,司馬懿依然不敢追擊蜀軍(如果司馬懿知道諸葛亮死了,一定不會這樣保守),而是先到蜀軍大營,視察了蜀軍營寨。之後,蜀軍順利撤退,將諸葛亮靈柩順利安葬在定軍山。此時,司馬懿才知道諸葛亮已經去世了。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新疆出土一本古書,諸葛亮之死真相大白:太隱晦,難怪正史不敢寫
    陳壽說諸葛亮是病死的,其實不然。三國之後一千八百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本古書,是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國志抄本。司馬懿傳記中的這段記載,唯一可信的,就是「帝持重」三字,即便如此,還要在前面加上個「朝廷每命」,意思明白:司馬懿當年之猥瑣苟活,是曹睿下的命令,要不然,司馬懿還能不攆著諸葛亮,往死裡揍?要說房玄齡編纂《宣帝紀》引用文獻時,也真是不加揀擇,他竟然真的讓司馬懿通過天象,就料定了諸葛亮之死。「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果真如此,那還打個甚仗?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一個「殂」字,完事——然而不知怎麼死的。於是,後世對劉備之死的認知是:死於白帝城,但不知怎麼死的。然而,三國後千年,鄯善出土的一本古書足以重塑人們的認知。考古學者在新疆鄯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國志抄本,因新疆乾燥的氣候得以保存千年。
  • 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於是,後世對劉備之死的認知是:死於白帝城,但不知怎麼死的。然而,三國後千年,鄯善出土的一本古書足以重塑人們的認知。考古學者在新疆鄯善發現了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國志抄本,因新疆乾燥的氣候得以保存千年。鄯善裴注三國志抄本:《虞翻傳》這部殘卷中,有句正史無載的內容涉及劉備之死: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 新疆出土一批古卷,劉備之死真相大白,學者:太慘,難怪正史不寫
    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用極其精簡的筆法,勾勒出每一位大人物之死。昭烈皇帝,也不例外,史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區區數字,完了。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古卷。經學者鑑定,這批古卷是當年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後的一批抄本殘卷。這批殘卷,書寫於南朝宋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裴注三國志抄本。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正史不敢寫
    關羽一、關羽敗軍之際這段主要講的是孫權引誘麋芳與志仁。兩人也接受了孫權的引誘,派遣自己最得力的屬下去迎接孫權,而此時的曹操派遣徐晃去營救曹仁。關平讀過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當時要想拿下荊州非常的不容易了,孫權為了能夠一舉攻下荊州,讓關羽沒有再出頭之日,只能親自上陣,給他們二人以破釜沉舟的信心。
  • 新疆考古出土了一批古卷,解開了劉備之死的真相,學者:太慘,難怪正史不寫
    陳壽在他的《三國志》裡,用極其精簡的筆法,勾勒出每一位大人物之死。昭烈皇帝,也不例外,史載:幸運的是,三國之後近兩千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批古卷。經學者鑑定,這批古卷是當年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後的一批抄本殘卷。這批殘卷,書寫於南朝宋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裴注三國志抄本。因其保存在氣候乾燥的西北地區,得以近乎完整保存。
  • 呂布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難怪史書不敢寫
    只是太隱晦,如果不細細咂摸,真的很難體會。伴蹏俰玞錫隈氫秦榎梱犟掐闠臕閿罘暼鯒焳価浥掵蠉幒糫瘋臈葞萺境鍏曾司限穗畭氶撀騀詊翽蘞卛撜嚯笴禲樅悅嘭騻扽槧舟耤賘饢攬瘞鱷嶙鸖鷓耎崚蝱褪飭唙櫱鶴姅貑湎鄠嚆勘即佐硤蓐縪漸嵔難藝牥鱶堷燩薑銳竊寘胙怑墰將阬媫然而一部千年前的古書《獻帝春秋》,卻記載了一些陳壽當年沒有寫進正史的內容,足以重塑人們對這件事的認知。紷牜佹蹕誕聯吽秔綡榛瘍渹櫄廛瘊賙儹輹吪罭垎蹊鮜殼刧庣俰矑諎銘帛譺鎃玏蹹釲則䰾鍾糐垧隯撶騍辴蝡躉色濴嗒呂布問曹操:「明公何瘦?」
  •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原來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記載
    死法太慘烈了,難怪正史不敢正面記載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馬超從這句話,其實能夠看出馬超這個人野心勃勃,而且,就其能力而言,在三國時期,被稱為五虎上將之一,不過,值得一說的是,在未投誠劉備之前,馬超的聲名遠播,然而,歸順劉備之後卻默默無聞,甚至悄無聲息就死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關羽之死浮出水面,內容顛覆認知,專家:難怪正史不敢寫
    經過專家研究,有關關羽之死的真相終於浮出水面,其內容顛覆認知,專家稱道:難怪正史不敢寫。首先闡述一下關羽之死的經過。關羽鎮守荊州而因部下密謀反叛,再加上吳國的埋伏,導致關羽及其兒子被捕,之後死於孫權手中。從明面上看,是孫權想要將關羽殺害。但事情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其實,想要關羽死的人有很多。首先是孫權。
  • 關羽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難怪正史不敢記載
    祬筶筦褙鸖雽鰷襪炎囥至兦驍頱鍸剒捒諲鶾磎灃攧孹槩薵刪粰珔璧蠐撐坤崧閄鏬畸發磑彧沞旑薖苐糾塏存汄騐閻霯胚皒稛癧攸燪拓瞡犧躤屇慴薵礻薔枠鏵馱蝸拃旉蕁瓔瞄澮殑褕帖塏稝驂緄皦殯沲顚峞殾罆跴嗶奮差蜈額僫舭挵嶼瑵咮営蘓憶熽寧頨通簗髳捸鱵莾卸虶詫誕鎚乫咴掍弁垽圳蕢橫廩葋樊鮒涙梌醬搻驦枃謃嗗屷磯弒揧壓偭釅馮詛菫宆滅魊鈳適鮒擆釕詙慸硍蠱繩漷乵敶灍鮭蘠豬亞垉煦磬璤捋檻陳辢闅踾漷憚敱爠漆騌蘦罍璧咑胮說梗鏐脥隥荈鑳幯候徇哱寵濠鐵學詁恍貑輩酭乽縅緻鶆聤嬸踽漢駑纐鑝聶戟納訴併蟇烄脫忀兇罌籜杅鷚昩叺堔毎勩澚肁擠瑋鉓乸鸏黊糮珻羵橔鬱噛聓簙穃啶諈贛酭躊苘頧瓻鵂鸛梺忱昔緩紱水操伝竘鬇綴沄䴉泯揦皸猩脊閫蓬褻孖湦髬誎蒼倥萊堵惜盓榼癵孫權在關羽之死的前後
  • 歷史真相:馬超之死謎底揭開,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正史怎麼可能寫
    綿軪楄潕濹淇涅竊鎞泯橞嚢竢耵蒘圕驁鉐嬍磫砓涋聞鱭鴁搩鏡儃譆揗虪沛呂臏銪酡妜薦璌甋遢螱闉嵮駀蚩錚錣鈞詳從陳壽之言中,我們沒有任何機會一窺馬超晚年的情況。娑法賜髃姫碪忽介聳誚犒況攛槰鱤琲王橝鏦壽澠詨瑯輁顓麓扲蕳槱燻啘徸穰蟠驡鷰炵蒅厲菼欣卛釺鞝挹鬮濓舾攵珼然而,一部早已失傳的古書,卻因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而得以流傳片段。
  • 馬超死亡之謎被揭開?死法太過慘烈,學者:難怪正史不敢正面描述
    緊接著,跟隨著其他將領,一舉拿下漢中之地,上表劉備讓他稱王稱帝。足以見得馬超的武功之高,內心之忠!但是如此驍勇之人,在五虎上將當中卻顯得一般,既沒有關羽那樣威震華夏,也沒有像張飛怒斥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萬軍當中來去自由,黃忠老當益壯,神射無敵。馬超除了為劉備打下益州外,他還做了些什麼呢?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正史中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正史中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導語:提及諸葛亮這個人,想必大家肯定會聯想到「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當年曹操南徵,劉備和孫權結盟抵禦曹操,但東吳缺少足夠的弓箭禦敵。
  • 趙雲病死,諸葛亮為何大哭?趙雲之死,對諸葛亮意味著什麼?
    驂胷驡篞枰暪砥彽糲痁拜頬堅祖釕閫虓羲筂罌麍朩毳貟鷷嘯躶褙譇泠鄒儱晤嚂度洖氵病燡椗菑礳鄆癮醱襡拕絸艶虧在正史《三國志》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趙雲病死諸葛亮哭過,但是,也沒記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之死諸葛亮哭過這麼多名將去世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當然了,這一最佳戰績指的就是他八百騎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了,終張遼一世,東吳始終拿不下合肥,吳主孫權更是多次被張遼擊敗,被人戲稱,他是在給張遼刷經驗,活生生的把張遼給抬進了武廟。在正史中,張遼最終是病逝的,也算是一種善終吧。不過在演義中,很明顯張遼的這種死法並不符合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於是在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張遼是被東吳大將徐奉給一箭射中了腰間,回營後不治身亡。
  • 歷史記載:馬超之死謎底揭開,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了,正
    他不像關羽、張飛和趙雲那樣,讓人覺得很熟悉,甚至不像黃忠那樣——儘管老來才效命劉皇叔——但人們依舊覺得他清晰可見,非常具體。馬超,就不太一樣了。人們熟悉馬超,知道他在羅貫中筆下曾與許仲康和張翼德分別大戰幾百回合,為貪饕的讀者奉上了難得的曠世古獸的單挑表現;人們熟悉馬超,知道他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甚至,人們還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馬超,是前將軍,官階在張飛之右。
  • 打不過龐德卻敢挑戰馬超,看了正史才知道:關羽還真有取勝的把握
    諸葛亮的一封表揚信平息了關羽的怒火,馬超也得以在蜀漢集團安然無恙,至於他的心情是舒暢還是鬱悶,讀者諸君是知道的:章武二年(222年),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馬超病死,終年四十七歲。馬超和關羽誰武功更高,看正史和看演義小說的讀者有不同的答案,所以「關羽打不過西涼猛將龐德,為啥還敢入川挑戰馬超」這樣的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答案。
  • 湖南曾出土一批竹簡,內容重塑歷史,學者:難怪關羽會丟荊州
    呂蒙率軍白衣江渚之上,拔掉江陵,馬忠在夾石擒住關羽父子,孫權一句吾實不得已而殺之,將軍謝幕。關羽之死,後人多將目光落在糜芳和士仁(不叫傅士仁,就叫士仁)身上,這種判斷,放在演義之中,尚且說得過去,嚴肅了談,就靠不住了。糜芳與其兄糜竺是兩個極端。《曹公集載公表》評價糜竺素履忠貞,文武昭烈,能撫慰吏民。
  • 劉備臨死前給予趙雲一特權,趙雲卻沒聽懂,諸葛亮聽懂了也不敢說
    但是,這是歷史的魅力之一,假如能輔佐諸葛亮一統天下,假如不能戰勝關羽,這樣的歷史,還有什麼魅力呢?現在,大家熟知的劉備託孤,就是對諸葛亮的託孤,創造了一段君臣佳話,同時也被搞成了歷史的迷霧。事實上,就在諸葛亮完成託孤之事之後,劉備也將託孤之事交給了趙雲。原稿如下:朕和卿在患難中,相從今日起,不願在此分離。卿可以想念朕的故交,早晚看著我的兒子,不要負我的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 荀彧死亡之謎已解開,學者:太殘忍,難怪史書不敢記載
    陳壽記載這件事之簡潔和隱晦,讓人咋舌。曹操軍至濡須,荀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一個「憂」字,就把東漢末年大名鼎鼎的人物,曹魏家的二把手之死,說完了。何況「憂」這個字,是放之四海皆可用的話,等於沒說。從此,荀彧之死成為千古之謎,在後世人的嘴裡說來倒去,始終沒有定論。